2018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 格式:pptx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67
2024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标题:2024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引言:稳定性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与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对于提高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稳定性冠心病、诊断、治疗、指南一、诊断标准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应的检查结果。
一般来说,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也会出现相应的异常。
此外,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可以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
二、治疗方法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
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冠状动脉成形术等方法改善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提高稳定性冠心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患者应该注意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应的检查也是预防措施的重要一环。
四、管理建议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医院和医生应该提供全面的管理和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支持等。
同时,医院还应该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典型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例如,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因胸痛、胸闷等症状就诊,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提示冠状动脉狭窄。
经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治疗效果良好。
NCF2019韩雅玲:《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稳定性冠心病(SCAD)的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2倍,预计2030年将高达成人人群的18%,而我国一直以来未足够重视,且由于在诊治上存在一些误区而导致诊疗的滞后。
为此,在11年前的2007版指南基础上,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内容更新并于2018年正式发布。
在6月15日举行的东北心血管病论坛(NCF)会议上,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的韩雅玲院士对最新版的《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做了详细解读。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本指南原文PDF)指南更新背景根据ACC 2016美国心脏病和脑中风概要:稳定性冠心病(SCAD)发病率远高于心肌梗死,为心肌梗死的2倍,预计在2030年将高达成人人群的18%。
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比,稳定性冠心病进展较慢、病情平缓。
所存在的误区普遍认为,稳定性冠心病的管理与治疗已经成熟,二级预防即A、B、C、D、E,血运重建即按照PCI指南中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策略执行即可。
而现实却是稳定性冠心病误诊、漏诊率高,患者因心绞痛使生活质量降低,药物治疗不充分,二级预防措施应用不足,导致相当多患者转变为ACS;血运重建策略不够规范,患者获益不明显且医疗费用增加。
一直以来我国SCAD诊治滞后,其主要原因为,既往稳定性冠心病定义不明确;诊断流程不统一;临床医师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评估手段不熟悉;治疗方法不够规范。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上一部关于稳定性冠心病的指南为2007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期间已超过11年再无相关指南公布,所以亟待新指南的出版以指导临床实践。
新指南撰写过程2017年7月,启动了《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更新,经过两次面审和两次函审,历时10个月终于完稿,于2018年9月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新指南凝聚众多专家的智慧,参与撰写专家共83人,参与机构来自CCCP血栓防治委员会+CSC介入学组、CSC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2018冠心病诊断标准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发展,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世界各地的主要疾病之一。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冠心病,国际上制定了一套统一的冠心病诊断标准。
以下是2018年冠心病诊断标准的详细内容。
一、心绞痛: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根据症状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可以将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胸痛或压迫感,通常在活动或劳累时出现,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后缓解。
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则表现为胸痛的时程、频率或程度的变化,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血流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引起的。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在心电图上未见ST段抬高,但肌钙蛋白或心肌肌酸激酶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
三、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心肌血流灌注显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能直接观察到心脏的血流情况。
该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最准确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患者身上注射一种特殊的造影剂,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冠状动脉的情况,包括狭窄、堵塞等。
这对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冠脉搭桥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五、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冠状动脉钙化评分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评估冠心病病情的方法。
通过计算冠状动脉中钙化斑块的数量和密度,可以评估冠心病的程度和风险。
综上所述,2018年冠心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等。
这些诊断标准的制定旨在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帮助病人尽早获得治疗与干预。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及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适当的治疗和干预。
2018稳定性冠心病诊治指南7大要点一览稳定性冠心病(SCAD)是临床常见的冠心病类型之一,其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2倍,但其诊治仍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规范之处。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对2007版《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内容更新,形成了《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10月12日,在第二十九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新闻发布会成功举办。
沈阳军区总医院王斌教授介绍了新版指南的更新要点,韩雅玲院士对新版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
新版指南全文刊发于今年第9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
➤与2007版《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不同,新版指南为“稳定性冠心病指南”,给出了稳定性冠心病的定义、诊断、危险分层及治疗方面的详细内容。
➤首次将验前概率用于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
➤强调无创检查手段用于诊断SCAD,冠脉CT的推荐级别低于运动负荷试验。
➤对SCAD要进行危险分层,并对危险分层的方法、标准进行了详细陈述。
➤关于稳定性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调脂等),新版指南给出了具体建议。
➤强调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再评估。
➤强调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冠脉生理功能的评价具有重要地位。
关于稳定性冠心病的定义本指南所指的SCAD包括3种情况,即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
以上均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基础(心外膜冠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固定狭窄),临床上症状稳定或无症状,在缺血治疗上有共同之处。
本指南所指的SCAD不包括痉挛引起的心绞痛和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心绞痛。
SCAD的诊断方法1. 验前概率用于诊断稳定性冠心病新版指南首次对有胸痛症状的患者推荐临床验前概率(PTP)。
根据胸痛性质(3个等级)、性别、年龄(6段)3个参数,综合推断SCAD的PTP,评估罹患SCAD的临床可能性(表1)。
2024年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标题:2024年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稳定性冠心病是中国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国心脏学会和心血管疾病防治协会联合发布了《2024年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稳定性冠心病是指一种慢性、稳定性的心肌缺血,通常表现为心绞痛、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详尽的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方法,以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诊断是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关键步骤。
指南提出了以下诊断方法:1、症状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心绞痛、胸痛等症状的特征和频率。
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率和血压。
3、实验室检查:检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如胆固醇、血糖等。
4、心电图:检测心脏的电活动,以发现心肌缺血或梗死。
5、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直接观察心脏结构和血管情况。
在治疗方面,本指南提出了以下策略:1、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降脂药物等,以缓解症状、预防心肌缺血。
2、血运重建: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可以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方法,恢复心肌供血。
3、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健康的饮食和体重,同时进行适当的运动。
此外,本指南还强调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则是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来延缓或防止病情的恶化。
总的来说,《2024年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同时,本指南也强调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延缓冠心病的发生。
2018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1、引言1.1 目的1.2 范围1.3 定义2、流行病学和预后2.1 流行病学2.1.1 患病率2.1.2 病因及危险因素2.2 预后2.2.1 心脏事件2.2.2 患者生活质量3、诊断标准3.1 症状特点3.1.1 典型症状3.1.2 非典型症状3.2 体格检查3.2.1 器质性心脏病体征 3.2.2 日常体检中的指标 3.3 心电图3.3.1 静息心电图3.3.2 动态心电图3.4 运动试验3.4.1 标准运动试验3.4.2 药物应激试验3.5 血管造影3.5.1 冠状动脉造影3.5.2 病变严重程度评估4、诊断分型4.1 根据心绞痛症状严重程度 4.2 根据病变严重程度4.3 根据病情稳定程度5、非药物治疗5.1 生活方式调整5.1.1 饮食调整5.1.2 运动锻炼5.1.3 戒烟和戒酒5.1.4 控制体重5.2 心理康复6、药物治疗6.1 抗血小板治疗6.2 β-受体阻滞剂6.3 冠脉扩张剂6.4 钙通道阻滞剂6.5 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6.6 类风湿性关节炎非甾体类抗炎药6.7 脂质调节药6.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6.9利尿剂6.10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6.11 心衰治疗的相关药物使用7、冠状动脉介入治疗7.1 血管成形术7.2 冠脉支架植入术7.3 其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8、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9、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10、远期随访管理10.1 随访方案10.2 随访内容附件:附件1:流行病学数据统计表附件2:诊断工具与指导文件附件3:患者教育手册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注释12、法律名词2:注释23、法律名词3:注释3。
2018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目标读者2.病因与发病机制2.1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2.2 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缺血关系2.3 其他相关因素3.临床表现与诊断3.1 症状3.2 体征3.3 诊断方法①心电图②冠状动脉造影③血液生化指标④非侵入性检查技术4.分级与分期4.1 心绞痛分级4.2 冠状动脉病变的分期5.非药物治疗5.1 生活方式干预5.2 运动康复5.3 风险因素控制6.药物治疗6.1 抗血小板药物6.2 抗血栓药物6.3 镇痛药6.4 支持性治疗6.5 其他药物治疗7.冠状动脉介入治疗7.1 冠状动脉扩张术7.2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7.3 旋切术7.4 心脏搭桥手术8.介入后药物治疗8.1 双抗聚合酶酶抑制剂 8.2 统计草酸盐8.3 血栓溶解药9.慢性冠心病的特殊情况9.1 合并糖尿病9.2 合并肾功能不全9.3 合并心力衰竭9.4 合并其他心脏病变10.合并症及并发症10.1 心律失常10.2 心力衰竭10.3 冠脉供血不足10.4 心肌梗死10.5 肺动脉高压10.6 其他并发症11.随访与预后评估11.1 随访目的11.2 随访内容11.3 预后评估12.附件附件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报告附件B:心电图示例图附件C:药物治疗方案参考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动脉粥样硬化:一种影响动脉血管的慢性炎症病变,形成血管壁上的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阻塞。
2.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的斑块导致动脉内径变窄,减少了心肌血液供应。
3.心肌缺血: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引起胸痛等症状。
4.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胸痛,多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
心内科常见疾病常用评分表心内科疾病复杂多变,通过使用一些评分工具能够对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患病风险或预后评估提供线索,从而辅助疾病诊疗。
心内科常用评分工具大全,包括冠心病诊疗中常用GRACE、TIMI、CRUSADE、ACUITY、DAPT、China-PAR、Duke、SYNTAX评分,以及用于房颤的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等。
下面将分别从各个评分的定义、评分方法、临床意义、指南推荐和局限性方面进行解析。
一、GRACE危险评分指南推荐是《2015年ESC NSTE-ACS管理指南》,《NSTE-ACS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一致推荐的缺血危险评分系统;《急性STEMI 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推荐用于早期危险分层。
局限性RACE评分能够提供最准确的危险分层及出入院评估,但其评估方法复杂,需要使用计算机或辅助软件进行计算。
二、TIMI危险评分定义TIMI,即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 危险评分是用于评估ACS患者发生不良事件风险及其预后的评分体系。
参数临床意义①对于UA/NSTEMI患者,TIMI评分越高,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心肌梗死、急性再血管化、死亡等)的概率就越大[6]。
②对于STEMI患者,0至3分为低危,4至6分为中危,7至14分为高危;TIMI评分越高,患者出院后1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就越大指南推荐是《2015年ESC NSTE-ACS管理指南》和《NSTE-ACS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一致推荐的缺血危险评分系统;《急性STEMI 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推荐用于早期危险分层。
局限性TIMI评分使用简单,但其识别精度不如GRACE评分。
三、CRUSADE出血评分定义CRUSADE,即Can Rapi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Unstable angina patients Suppress ADverse outcomes with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C/AHA guidelines;CRUSADE出血评分用于评估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的可能性。
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慢性冠脉综合征是冠状动脉(冠脉)疾病的一种综合临床表现,是指急性血栓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之外的所有阶段。
回顾国内外指南,2007年版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将CCS描述为“稳定性心绞痛”,2018年版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将其变更为“稳定性冠心病”,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慢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和2023年美国慢性冠脉疾病患者管理指南分别提出了“CCS”和“慢性冠脉疾病”的概念,更新了对冠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管理中国CCS患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牵头,联合介入学组、腔内影像功能学组、心血管病影像学组和基础学组共同制定了《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
通过评估和总结现有证据,结合最新临床实践、科研成果,全面阐述了CCS的诊断、治疗和管理。
旨在协助卫生专业人员为CCS患者提供最佳诊断或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每项建议的强度和支持这些建议的证据水平均根据表1和表2的预定义等级进行权衡和评分。
工作组遵循投票程序,所有批准的建议均经过投票,并获得至少75%投票成员的同意。
CCS的定义ACS指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所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CCS是指除ACS之外冠脉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临床常见以下5种类型。
1.疑似冠脉疾病和有“稳定”心绞痛症状,无论有无呼吸困难的患者:“稳定”心绞痛是在冠脉固定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缺氧综合征,通常为一过性的胸部不适,其特点为短暂的胸骨后压榨样疼痛或憋闷感,可由运动、情绪波动或其他应激诱发。
2.缺血性心肌病: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室壁僵硬、心脏功能下降、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主讲:侯云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
心绞痛也可发生在瓣膜病(尤其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迸、严重贫血等患者。
冠状动脉"正常"者也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等原因发生心绞痛。
某些非心脏性疾病如食道、胸壁或肺部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
为了协助广大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基于循证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及方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成专家组制订了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
本指南是在收集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参考国外广泛采用的指南,如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2002年修订的指南、美国内科医师学院(ACP)2004年指南和200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的,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在一般情况下适于大多数患者的诊疗策略,从而规范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适应证的建议,以国际通用的方式表达如下: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
II类:某诊疗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
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有效。
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
II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应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汇总分析。
2024版: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一、介绍稳定性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它在基层医疗单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基层医生需要充分了解该病的病理生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式。
本文旨在为基层医生提供一份简洁明了、实用操作性强的稳定性冠心病诊疗指南,以便他们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二、诊断要点1、症状:稳定性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胸痛,通常在运动或劳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另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气促、心慌、恶心等伴随症状。
2、体征: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病程早期通常无明显体征,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音减弱等症状。
3、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试验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三、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基层医生应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或ARB等药物治疗稳定性冠心病。
2、非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四、注意事项1、患者教育:基层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讲解稳定性冠心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案等相关知识,以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生活方式干预:医生应鼓励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等。
3、病情监测:医生应定期随访患者,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总结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旨在为基层医生提供实用的诊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基层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同时注重患者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以便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数据的不断积累,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方案将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
基层医生应关注最新的医学进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服务。
我们也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通过共同努力,战胜稳定性冠心病这一疾病。
伊伐布雷定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
心血管疾病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贯穿心衰发生发展始终,已成为心血管病和心衰治疗的重要靶点。
《2018年中国心衰指南》将静息心率降至60次/分左右作为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心率管理的目标,主要应用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和伊伐布雷定。
伊伐布雷定是首个选择性、特异性窦房结I f通道阻滞剂,减慢心率的同时不影响心肌收缩力和心脏传导。
伊伐布雷定于2015年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慢性心衰,通过减慢心率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鉴于我国临床医生对伊伐布雷定应用经验有限,特制订此共识以指导和规范其临床应用。
一、伊伐布雷定在心力衰竭管理中的应用过去三十年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药物治疗的基本理念是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治疗方案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Ⅱreceptor blocker, 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主。
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衰预后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减慢心率的作用,然而,由于其在减慢心率的同时还存在抑制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压等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药的应用及其剂量上调。
我国数据显示,心衰患者出院后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不足半数(46.2%),仅13.4%的患者达到≥50%的目标剂量,仅1.1%达到目标剂量。
这就导致心衰患者不仅实际心率达不到指南推荐的目标心率,并且预后也得不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