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互作与环境
- 格式:pps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26
基因与环境互作研究基因与环境互作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科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手段的完善,人们对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逐渐加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基因对环境的影响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对于个体的特征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们通过基因检测和相关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可以使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衍机会。
例如,一些基因变异使得某些人具备更好的免疫系统,从而更能抵御疾病的侵袭。
此外,基因还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身高、体型等方面的特征。
二、环境对基因的影响环境对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环境中的营养、毒素、压力等因素可以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来影响个体的发展。
例如,在孕期营养不良的环境下,某些基因可能会被关闭或激活,导致婴儿出生后存在生长发育问题。
此外,环境因素还可以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
三、基因-环境互作的研究意义基因与环境互作的研究对于了解个体发展的机制、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个体对环境的响应,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准确了解某些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较弱,就可以避免过度用药,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四、基因-环境互作的局限性尽管基因与环境互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进行关因果性的研究。
其次,个体发展受到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很难区分单个基因或环境因素的独立影响。
此外,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还受到时效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不同人群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基因与环境互作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因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基因的影响相互交织,并共同塑造个体的特征和命运。
基因与环境互作的研究对于个体的健康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定的局限性。
畜牧育种中的环境因素对遗传进程的影响引言:畜牧育种是改良畜禽品种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合适的遗传素质,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适应性和抗病能力等,对农业生产和畜产品的质量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畜牧育种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限制,环境因素也会对遗传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讨论畜牧育种中环境因素对遗传进程的影响,包括环境对基因表达的调控、环境对基因突变的诱发、环境与遗传环境互作等。
一、环境对基因表达的调控1.温度和光周期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温度和光周期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可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来影响畜禽的生理和生化过程。
例如,在温度变化下,某些基因表达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长速度和发育进程。
同时,光周期也可通过对激素分泌和基因表达的调控来影响动物的繁殖力和季节特征等。
2.饲料与营养对基因表达的影响饲料和营养对动物生长发育和体内代谢产物有重要影响,这些影响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实现。
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可以影响基因表达水平,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加率。
此外,营养素的供应也对个体的免疫系统和生殖能力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遗传进程。
二、环境对基因突变的诱发1.物理环境对基因突变的影响物理环境因素如辐射和气候变化等,通过诱发基因突变或基因组损伤而影响畜禽的遗传进程。
辐射会直接破坏DNA分子,导致基因突变和不稳定性。
气候变化则可能引起生物体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基因组损伤和突变。
2.化学环境对基因突变的影响化学环境中存在的毒物和污染物也可对基因突变产生影响。
一些化学物质具有致突变性质,能够直接导致基因的突变,从而影响遗传进程。
此外,某些药物也具有诱发基因突变的潜力,甚至可影响细胞遗传修复能力。
三、环境与遗传环境互作1.遗传环境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因素不仅会影响遗传进程,遗传环境也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反馈和调控。
例如,具有较高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的动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这与个体的遗传背景有关。
同时,环境中存在的压力和资源竞争等会选择适应性强的个体,从而塑造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基因内互作基因内互作是指基因组中不同区域的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调控关系。
这种互作关系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代谢调控以及环境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基因内互作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基因内互作包括转录调节、RNA剪切、转录后修饰、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多种形式。
其中,转录调节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包括转录因子的结合、染色质重塑等。
RNA剪切则是指同一基因的不同转录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转录后修饰主要包括RNA剪切、RNA编辑等。
蛋白质相互作用则是指不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调节蛋白质的功能。
二、基因内互作的机制基因内互作的机制主要包括染色质重塑、转录因子的结合、RNA剪切、转录后修饰以及蛋白质作用等。
染色质重塑是指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组织来影响基因的表达。
转录因子的结合是指转录因子与基因启动子的特异性结合,从而调节基因的转录。
RNA剪切是指在基因转录过程中,通过对RNA前体的剪切来产生不同的RNA转录本。
转录后修饰则是指对RNA分子进行修饰,包括RNA剪切、RNA编辑、RNA甲基化等。
蛋白质相互作用则是指不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调节蛋白质的功能。
三、基因内互作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基因内互作在生物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调节基因的表达,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调控等方面。
例如,在肝脏中,基因内互作可以影响细胞代谢水平和脂肪合成等过程。
在免疫系统中,基因内互作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此外,基因内互作还可以影响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在植物中,基因内互作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四、基因内互作的研究方法基因内互作的研究方法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
其中,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和组织的学科,包括基因组测序、染色体结构和组织等。
转录组学则是研究基因转录过程的学科,包括基因表达谱、RNA测序等。
蛋白质组学则是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包括蛋白质组测序、蛋白质质谱等。
第三章基因互作及基因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环境的影响与基因的表型效应
第二节性状的多基因决定和基因的多效性
第三节基因间的作用
第一节环境的影响与基因的表型效应
一、基因型、表型和环境
二、反应规范(reaction norm)
三、表现度(expressivity)和外显率(penetrance)
四、表型模写(Phenocopy)
一、基因型、表型和环境
任何生物的基因型在精卵结合的一瞬间就已决定。
但是各种具体性状的表现(表型)却要通过一系列发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玉米正常苗与白化苗的遗传
结论: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的任何一种性状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二、反应规范(reaction norm)
同一种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产生不同的表型。
生物界存在的普遍现象,例:报春花花色,太阳红植株色,人体肤色
反应规范: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条件
下产生的表型变化范围。
三、表现度和外显率
表现度(expressivity):表示某种基因型在个体表型表
现的程度,即基因在表型上的差异。
例如:人类中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是显性遗传疾病,杂合体患者可以同时有多发性骨折,兰色巩膜和耳聋等症状,也可以只有一种或二种临床表现。
即该基因的表现度很不一致。
(图)
外显率(penetrance):种群的特征,是某一基因在种群中的表型百分比。
例如,黑腹果蝇变型腹基因,在纯型合子时只有15%的个体表现为变型腹。
因此这个突变型在群体中的外显率就是15%(图)。
四、表型模写(Phenocopy)
表型模写或拟表型: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有时与基因引起的表型变化极为相似。
例如,在正常温度条件下,野生型黑腹果蝇是长翅(++),突变型是残翅(vgvg)。
如果用一定高温处理残翅果蝇的幼虫,羽化为成虫后,翅膀接近于野生型(图3-17)。
高温引起残翅的改变,模仿了控制长翅的显性基因(+)的作用。
但拟表型个体的基因型仍然是vgvg。
第二节性状的多基因决定和基因的多效性
一、性状的多基因决定
例:玉米中:
A1和a1,A2和a2决定花青素的有无;
C和c决定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有无;
R和r决定胚乳蛋白质和植株颜色的有无……。
当上述基因同时存在,基因型是
A 1—A
2—
C
—
和R
—
时,胚乳蛋白质层呈红色;
A
1—A
2—
C
—
和R
—
Pr
—
时,胚乳蛋白质层成为紫色。
所以胚乳蛋白质层的紫色和红色由Pr和pr基因决定。
但事实上至少要A1,A2,C和R这4个显性基因都存在,否则即使有Pr存在,胚乳蛋白质层也不会显示任何颜色。
换言之,玉米紫色胚乳蛋白质层的基因型必
须有A
1、A
2
、C、R、Pr。
遗传学上把许多基因控制同一性状的表现,称为“多因一效”(multigenic effect)。
二、基因的多效性
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型效应,称为“一因多效”(pleiotropism)。
豌豆红花基因的多效性
作物的矮秆基因的多效性
原理:一个性状的发育是由许多基因控制下的多个生化过程连续作用完成的,另一方面,如果其中某一基因发生了变异,其影响虽然只是一个以该基因为主的生化过程,但也会影响与该生化过程有联系的其他生化过程,从而影响性状的发育。
例:白花三叶草是一种很好的牧草,曾经发现过两个品系——叶内含氰化物(HCN)量高和含氰化物量低的品系。
高含量和低含量是一对相对性状,一般受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
P 高含量×低含量
F 1 全为高含量
F 23/4高含量,1/4低含量 但有时用两个低含量的品系杂交,F
1却不是低含量,
而是高含量。
F 2出现9/16高含量,7/16低含量,如图3-1所示。
L和H基因同时存在时,氰化物的含量高,缺少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或两对显性基因均缺少时,则氰化物的含量低。
高含量是两对显性互补基因作用的结果。
假定基因H控制H酶的合成,而h不能合成;基因L控制L酶的合成,而l不能合成。
由此可以推论:
氰化物高含量植株的基因型必定是L—H—,体内既有L酶和H酶,也有含氰葡萄糖苷;
低含量植株有3种类型∶
●L—hh,植株中虽有L酶和含氰葡萄糖苷,但不能合
成H酶,不能使含氰葡萄糖苷转化为氰化物。
●llH—,植株中虽含有H酶,但不含含氰葡萄糖苷,
不能合成L酶,因而不能使前驱物转化为含氰葡萄
糖苷。
●llhh,植株中既不能合成L酶,也不能合成H酶。
L和H这两个显性基因在代谢过程中分别决定一种酶,从而共同决定一种性状。
第三节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一、等位基因间的作用
二、非等位基因间的作用
一、等位基因间的作用
(一) 完全显性
(二) 不完全显性
例:人的天然鬈发,紫茉莉花色
(三) 并显性(codominance ) :杂合子中一对等位基因
的两个成员互不遮盖,都得以表现。
例:人的MN血型的遗传
(四) 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 :某些基因的作用只在
生物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造成镶嵌图式。
例:异色瓢虫色斑
(五) 致死效应(lethal effect) :具有的致死作用的基因的遗传
效应。
例:鼠体色:对黄色而言是显性,对致死是隐性;
●人类镰形细胞贫血症:是隐性致死
●果蝇的翻翅(Cy+,翻翅;++,正常;CyCy,致死)
隐性致死:基因纯合导致的致死。
以上三例都是。
显性致死:基因杂合状态导致的致死。
例:神经胶质症。
(六)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 :在动、植物群体或人类群体中,具有多个不同的等位形式的基因。
1、兔子毛皮颜色的遗传
2、ABO血型的遗传
3、孟买型和H抗原
H抗原与ABO血型的关系
O型人的红细胞膜上有抗原,这就是H抗原,植物凝集素(lectins)可以检出H物质的存在。
“孟买型”:记为“O h”,这一类人无H物质,虽有IA,IB基因,不能形成A抗原和B抗原。
孟买型家系的遗传分析
题:写出该家系各成员的基因型
二、非等位基因间的作用
伊斯特(H.East):作用于一种遗传性状的基因不只一对。
贝特逊(W. Bateson)和彭乃特(R.C.Punnet):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简称基因互作。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的典型结果是孟德尔比率被修饰。
(一)互补效应
(二) 抑制基因
(三)上位作用
(四)累加作用
(五)重叠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总结
(一)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 effect)
非等位的两个显性(或隐性)基因同时存在,共同决定某一性状的发育,缺少其中任一个显性(或隐性)基因,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就是等位基因的互补作用。
1、显、隐性基因互补-―鸡冠的形状的遗传
2、显性基因互补--香豌豆花色的遗传
3、百花三叶草产氰特性的遗传(显性基因互补)
(二)抑制基因(inhibitor)
在生物体中,有的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它可抑制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这就是抑制基因。
-—家鸡羽色的遗传
(三)上位作用(epistasis effect)
即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作用于一对性状,而其中一对基因遮盖另一对基因的作用。
●若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则称显性上位;
●若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隐性基因,则称隐性上位。
1、显性上位作用——燕麦颖色的遗传
2、隐性上位作用——玉米籽粒胚乳蛋白质层的
遗传
(四)累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两种显性基因单独存在时,能表现相似性状;
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新性状;两者都不存在时,则表现另一种性状。
例:南瓜果形的遗传
(五)重叠作用(duplicate effect)
两对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对表型产生相
产生15∶1的分离比.
同的影响,致使F
2
荠菜果形的遗传
习题
P.100:第5、8题
主要参考文献:
姚世鸿,王景佑,陈庆富,主编,2001:遗传学。
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