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口粮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级截面数据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10.7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与营养需求研究——基于农村住户截面数据分析喻闻;许世卫;张玉梅;李志强;李哲敏【期刊名称】《中国食物与营养》【年(卷),期】2012(018)011【摘要】分析了中国农村地区住户的食物与营养需求,并用线性近似的几乎理想的需求系统(LA/AIDS)来估计食物的价格弹性与支出弹性,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变量对食物消费的影响。
结合工具变量法,用广义矩估计法分析营养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结果表明,收入和社会经济变量对食物与营养的需求有显著的影响。
【总页数】4页(P41-44)【作者】喻闻;许世卫;张玉梅;李志强;李哲敏【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6【相关文献】1.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弹性研究 [J], 张玉梅;喻闻;李志强2.纳入需求方因素的中国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效率——基于三省18县的医疗机构与入户调研数据分析 [J], 赵天3.基于食物消费结构角度引导城市居民家庭畜禽产品消费的建议 [J], 高堃;朱宁4.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决策及其对工资的影响——基于RUMiC农村住户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兰巧珍;5.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决策及其对工资的影响——基于RUMiC农村住户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兰巧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计量经济学分析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我国是世界上粮食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而粮食产量的增长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粮食产量的动态变化,并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政策来促进粮食产量的增长。
本文将基于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我们可以从土地利用、气候因素、农业技术和政策因素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的耕地面积虽然在过去几年有所减少,但通过土地利用的改进和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产量。
土地利用的改进和提高耕地的效率对于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气候因素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气候因素对于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干旱、水灾、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影响,都会对我国的粮食产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我们需要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
农业技术的进步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产量,并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于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策因素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的农业政策对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产出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粮食产量。
政策因素对于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闫琰;王志丹;刘卓【摘要】首先从粮食消费总量、结构、品种和消费区域差别方面分析了我国粮食消费的现状,并分析了引起这些现象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粮食消费可能的发展趋势,并预测了我国未来粮食的消费量和消费峰值.最后针对我国粮食消费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对策.【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35【总页数】3页(P13775-13777)【关键词】粮食消费;影响因素;预测;建议【作者】闫琰;王志丹;刘卓【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 粮食消费现状1.1消费总量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趋势带动了粮食消费的逐步攀升。
同时,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居民蛋白质消费量增加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单纯的口粮消费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012年我国口粮消费总量为16 160.8万t,人均口粮消费量为119.4 kg。
但是,必须注意到,蛋白质消费的增加必将引起饲料粮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的继续增长态势。
1.2 消费结构近年来,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饲料粮和口粮呈现出明显的反向变动趋势(图1)。
自1996年以来,我国居民的人均口粮消费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但是饲料粮和工业用粮的消费需求稳步上升。
从饲料粮和口粮消费的比例来看,二十多年内,我国口粮消费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的同时,饲料粮消费量稳步攀升,逐渐与口粮消费持平。
2012年,我国饲料粮消费达到15 269万t,加工饲料产量13 503万t。
另外,从加工用粮来看,2011年经加工的大米产量8 216万 t,小麦粉产量8 519万t,玉米淀粉产量2 082.28万t,食用植物油产量3 436万t,工业用粮占三大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4.6%。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粮食科技与经济2023 年6月第48卷 第3期Jun . 2023V ol.48, No.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现在国际局势持续动荡,自然灾害肆虐,粮食产量、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但最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受到耕地面积退化和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重威胁[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的粮食产量出现过多次波动,这是因为粮食产量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选取了我国31个省市区2020年相关粮食产量的截面数据来探究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回归模型方程,并结合现在粮食生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增加粮食产量的建议。
1 相关文献回顾粮食是人民生存之本,经济发展之柱,对稳定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有很多,目前国内学者用不同的方法和模型来进行探究,主要有粗糙集理论、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4种。
欧阳浩等[2]选取1996—2012年的数据,利用粗糙集理论对广东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化肥用量、水库总量和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
周志刚等[3]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来分析。
结果表明,各个影响因子具有阶段性,但总的来说,播面单产和复种指数表现的是增长效应,且播面单产对粮食增长的贡献比复种指数的大;种植结构和耕地面积表现的是减量效应,且种植结构变化带来的粮食减产要比耕地面积变化带来的粮食减产多得多。
李心慧等[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影响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发现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中国省域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和亚晴,李 治(河南工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摘要:粮食生产水平对一个地区和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基于计量经济学分析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农村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在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并利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农业生产技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业生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作物的种植质量和产量水平。
农业机械化水平、化肥、农药使用量、新品种引进等都会对粮食产量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和估计这些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从而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自然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土地质量等都会对农作物种植和生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我们可以建立模型,估计这些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强度,从而提供应对自然环境风险的政策建议。
在进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时,我们可以选取适当的数据集来进行实证研究。
根据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跨区域和跨时间的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或者面板数据模型。
通过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可以估计各个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效应,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灵敏度分析,以评估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并为粮食生产和农业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还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问题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参考。
基于截面数据的农村居民消费研究作者:余建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5期摘要: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
扩大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本文以2012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的截面数据分析为基础,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农村消费,消费支出,居民收入,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1一、引言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受到严重的影响,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问题依然存在,如:农村居民的有效消费需求长期不足,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等。
因此,扩大内需,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关于居民消费的研究文献很多,国外较著名的研究主要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
国内学者的研究有:时悦在(2006)研究了1985-2004年间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实证关系,认为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正的自相关,并做出修正。
[1]洪霞在(2010)运用实证的分析方法,分析了1991-2007年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的关系,并得出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3.[2]国内学者大都是选用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而采用截面数据分析的相对较少。
本文以截面数据为基础,拟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
二、实证分析1.数据选取本文选取的数据为2012年31个省区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收入的截面数据。
部分省区的人均消费支出和纯收入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2.模型设定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通常只引入居民收入一个变量。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为:Xt=β1+β2Yt+Ut。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截面数据,模型容易存在异方差的问题。
城镇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
实证分析
张占仓;于英超
【期刊名称】《粮食科技与经济》
【年(卷),期】2015(040)002
【摘要】运用我国2005-201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主要以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个指标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分别从全国和区域2个层面实证检验了我国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从区域层面看,东部、中部地区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负向作用,但东部负向作用显著,中部负向作用不显著,西部城镇化却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城镇化进程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合理利用农业生产要素,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科学发展城镇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农情、粮情、城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张占仓;于英超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金融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r——基于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程子煊;黄健青;张鹏远
2.国际联系下政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J], 陈艳红
3.教育水平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基于29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分析 [J], 董凌波
4.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人力资本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王晖琛
5.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物流效率的时空演进及影响因素--基于沿线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王景敏;崔利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