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有固体矿产勘查项目详查设计编写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9
矿产勘查项目工作总结编写大纲
矿产勘查项目工作总结编写大纲
一、项目来源
项目来源、目的任务、预期成果、野外工作起止时间
二、设计执行情况综述
工作部署、工程布置是否执行设计,工作量完成情况(以表格形式说明实物工作量名称、单位、设计工作量、完成工作量、完成比例等)。
三、工作质量评述
根据设计,分别对测量工作、地质填图、水工环地质工作、物化探工作、探矿工程、采样及测试(采样方法、测试项目、化验项目、化验及测试单位、内外检情况)、地质编录、综合整理及研究等工作质量进行评述,简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四、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固体矿产地质普查设计编写提纲(试行)第一章绪言1、目的任务简述地质勘查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含重要工作项目工作量,预期提交的成果类型、成果数量等),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
2、工作范围和地理条件工作区的地理位臵、坐标范围(文图要一致),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交通条件、供水供电情况及社会经济概况。
3、矿权登记情况探矿权登记范围(拐点坐标)、面积、探矿权人、矿权有效日期、勘查矿种;探矿权所包围的采矿权登记范围(拐点坐标)、面积、采矿权人、矿权有效日期、开呆矿种。
4、以往地质工作程度①以往区域地质工作情况:主要是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区域物探(包括区域重力、磁洁、航空电法、航空能谱测量等)、遥感地质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②以往矿产地质工作:如有己知矿区,应阐明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前人所投入的主要工作,包括矿产勘查的工作性质、工作程度、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审批情况等。
前人工作比较复杂的矿区,应附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表及主要工程分布图。
对前人的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和重要结论要给予客观表达,重点说明其工作成果和重要结论(如对成因认识的改变,涉及对矿床远景评价的应进行扼要叙述)。
对工作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找矿突破的问题和针对上述问题可能解决的途径、万法要加以详述。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区(矿体)地质特征1、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简明扼要地说明勘查区在区域构造中的位臵,区域内对矿田(床)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区域物化探、遥感、重砂异常特征,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注意: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要突出主要控矿地质条件,不要地层构造岩浆岩简单地罗列,刀求文字简练。
2、矿区地质特征重点是和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特征上。
如为沉积矿产(煤、铝土矿等),应将重点放在与沉积作用有关的分层对比、沉积类型、厚度变化、沉积相模式或沉积成矿作用上;如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应重点分析控矿构造类型及性质特点,如韧、脆性变形的特征、规模、产状、构造剥离面或拆离面、不整合等;若为岩浆型矿床,要从岩浆岩岩性岩相分带、侵入特征、侵入模式等方面进行叙述;对成矿条件较复杂的矿床,要分别叙述其主要成矿特征。
固体矿产普查报告编写提纲(试行)1、绪论1.1 工作目的任务说明上级请主管部门下达的普查项目任务书中规定的目的任务及其文号、内容、要求。
1.2 位置、交通简要说明普查区位置、地理坐标、范围、面积、主要交通情况。
(附位置交通图)1.3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简要说明普查区的地形、地貌、水系、绝对及相对标高,覆盖程度、气候条件、人口、居民点等自然地理,以及工业、农业、矿产开发等经济概况。
1.4 以往工作评述简要说明普查区以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重砂测量等各项工作情况,主要成果与结论意见。
1.5 本次工作情况简要说明本次普查工作起迄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列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包括探明储量和预测资源量,投入的地质事业费及其经济效果)。
2、区域地质本章所称区域的含义是指普查区所在的最低级构造单元或成矿单元的范围。
2.1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2.2 区域矿产地质特征3、普查区地质3.1 地层说明区内地层时代、层序、对比、分布、岩性、岩相、厚度、产状、接触关系以及控制矿体(层)的沉积因素。
3.2 构造说明区内褶皱、断裂和破碎带构造的性质、特征、分布情况和对成矿的作用。
3.3 岩浆活动说明区内岩浆活动情况,岩浆岩的种类、分布情况;岩体的形态、产状、相互关系及与矿床的成生联系。
3.4 变质作用说明区内各种变质岩类及其变质作用和蚀变情况。
3.5 地貌、水文地质特征说明地形地貌特征,含(隔)水层的层数、岩性、厚度、产状及分布。
3.6 地球地理、地球化学异常说明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效果。
3.7 矿产分布阐述矿产分布规律、探矿因素、找矿标志。
4、矿床及其工业评价4.1 矿床特征4.1.1 矿床(层)特征说明矿体(层)的数量形态、产状和分布情况。
4.1.2 矿石质量说明矿石的氧化、淋滤、富集情况;矿石品位,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和自然类型,矿物共生组合、粒度、嵌布特征、化学特征。
4.1.3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说明矿石的选冶性能、工艺性能和机械性能。
矿产预查(普查)设计编写提纲第一章概况一、目的任务主要包括任务来源、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工作周期及提交成果时间等。
二、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1、位置交通:说明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工作区边界和面积,经过工作区或邻近的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线以及工作区距最近车站、码头的里程。
(插:交通位置图)2、自然经济地理:概述工作区自然地理环境。
区内气候特征、降雨量、蒸发量情况、雨季和冰冻期等。
简述工作区经济概况,包括工业、农业、牧业、供水水源、电力、燃料等。
三、矿权登记情况包括探矿权证登记日期、证书号、有效期、拐点坐标、面积、探矿权人、勘查单位等。
第二章以往地质工作程度一、以往基础区域地质工作程度按年度先后叙述,主要是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扫面、区域物探及遥感地质调查,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二、以往矿产地质工作程度主要说明矿产勘查工作性质、工作程度、投入的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对已提交的成果应确切地予以表达。
三、以往科学研究工作程度对已涉及到该区的科研工作,重点说明其工作成果和主要结论。
四、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上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结论,予以评述。
第三章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本章要避免泛泛罗列地质资料,力求文字精练。
一、区域地质背景重点阐明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构造单元划分,突出成矿地质环境。
同时阐述区域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和遥感信息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单元的关系。
二、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以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为基础,重点阐明工作区所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并较详细叙述工作区所处IV级构造单元或40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活动)、变质作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信息特征,突出区内地(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物、化、遥特征与成矿作用关系。
1、地层说明区域内地层系统、发育程度、分布概况,然后由老至新将各地层单位按顺序分别进行描述,重点介绍地层分布范围、总体岩性岩相特征、含矿性等。
固体矿产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绪论
1.1工作目的任务:
说明使用单位的《委托书》或《承包合同书》或公司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任务书》的文号、内容和矿井设计、生产部门对勘探工作的具体要求等。
1.2位置、交通:
说明矿区位置、地理座标、边界范围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车站或码头的里程(附交通位置图)。
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概述矿区地形的主要特征、山岳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河流及其流量。
最高洪水位等。
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或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农业、人口等。
1.4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矿床的发现并从矿床的发现至本次勘探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应按时间先后顺序简要说明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
如属已开采的勘探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及生产概况和累计。
附件1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编制大纲本大纲主要适用于申请探矿权新立、延续、变更(扩大勘查范围、变更勘查矿种)时固体矿产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实施方案的编制。
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应根据《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及相应矿种的勘查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
一、绪言(一)基本情况探矿权申请人基本情况;勘查项目基本情况:包括申请探矿权类型(新立、延续、变更)、区块位置(图幅号、拐点坐标)、面积、矿种、勘查年度(期限)、矿权历次转让情况;勘查单位及资质情况等。
(二)勘查目的和任务(三)勘查区地理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二、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情况、工作程度、地质工作成果、矿产开采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申请延续、变更的项目,须简要介绍自首次登记(受让)探矿权以来地质工作概况,重点反映探矿权人前一勘查期内的工作情况,包括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地质勘查投入、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三、勘查区地质情况(一)区域地质成矿背景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概况,以及区域物探、化探等地质工作成果。
(二)勘查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勘查区内与成矿有关(特别是与勘查主矿种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围岩蚀变、矿化特征、矿体特征、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选冶性能等情况,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四、勘查工作部署(一)总体工作部署工作部署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以及矿床勘查类型、工程布置原则和依据。
涉及多矿种的,要进行综合勘查。
(二)年度工作安排依据总体部署,提出分年度目标任务、工作量及年度经费预算,第一年度的工作安排应详细表述。
五、主要工作方法手段及技术要求根据工作目的任务要求,分别说明所采用各项工作方法手段(测量、地质测量、槽探、井探、坑探、钻探、物化探、采样和样品测试、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和综合评价等)的基本任务及工作量。
具体的技术质量要求参照相应的勘查规范和技术标准。
六、经费预算经费预算的依据、标准、计算方法。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区域地质第三章矿区(床)地质第四章矿体(层)地质第五章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第六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第七章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第八章资源/储量估算第九章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第十章结论A 附图B 附表C 附件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
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
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
因项目中途撤销而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报告。
地质勘查工作与项目可行性评价应紧密结合,地质勘查报告中应包括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
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的,由勘查单位直接编入报告;评价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应在勘查报告中引述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地质勘查报告应由报告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组成。
地质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矿种名称)××(勘查阶段名称)报告。
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第一章绪论1、勘查的任务和目的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2、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3、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
矿产资源预查项目设计编写提纲1 前言1.1目的任务说明上级主管部门下达项目任务书中规定的目的任务及其文号、内容、要求。
1.2位置、范围简要说明预查区位置、地理座标、范围、面积。
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简要说明预查区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概况、交通条件及社会经济概况。
1.4以往工作评述简要说明预查区以往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各项工作情况,主要成果与结论意见。
1.5矿权登记情况说明各地质勘查单位及矿山等在预查区内的矿权登记项目、面积、范围及地理座标。
2 区域地质及成矿特征2.1区域地质背景重点阐明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并较详细叙述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含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有条件时(能收集到资料)应阐述区域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和遥感信息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环境的关系(本节要避免泛泛罗列地质资料,力求文字精练,紧扣主题)。
2.2预查区成矿地质条件若调查区内有几个找矿区,应分别叙述。
2.2.1简要叙述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与成矿的关系。
2.2.2叙述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重砂等异常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2.2.3根据区内已知矿床(点)、矿化点等成矿信息,阐述区域矿产分布、矿化类型及矿化特征,分析重要矿化类型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及相关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阐明区内已知矿床(点)的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空间关系、分布特征、矿石共生组合特征,矿石矿物组成、含矿围岩蚀变特征等。
3 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3.1总体思路和总体工作部署根据目的任务和区域矿产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如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综合找矿综合评价,广泛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
对不同层次及各类地区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包括各地区矿产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调查、面积性物化探扫面、各类矿点检查和异常查证,成矿条件研究等。
3.2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3.2.1路线地质调查说明路线地质调查方法选择的依据、技术要求以及侧重解决的地质问题。
固体矿产详查报告编写提纲固体矿产详查报告编写提纲(试行)1、绪论1.1 工作目的任务列出任务书或委任书的文号,并说明任务要求。
1.2 位置、交通说明矿区地理位置、地理坐标、行政辖区、工作范围、面积、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及主要城镇的名称和距离(附位置交通图)。
1.3 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简要说明矿区地形、地貌、水系、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基岩裸露情况、气候条件、人口、居民点等自然地理以及工业、农业、矿产开发等经济地理概况。
1.4 以往工作评述说明历次工作的单位、时间、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质量、成果、结论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次工作情况简要说明本次工作的起止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列表)、投资总额、取得的主要成果。
2、矿区地质2.1 区域地质背景简要说明矿区(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基本特征、区域矿产分布的一般规律。
2.2 矿区地层详细说明矿区(床)地层层序、厚度、时代、岩性、岩石物性、岩相等特征及其与矿产分布的关系。
2.3 矿区构造说明矿区(床)构造基本形态及其复杂程度;列表说明控制矿床、矿体(层)形成,破坏矿体完整和影响井田(矿区)的较大褶曲、断层的性质、产状、形态、落差、褶幅、复合关系及分布范围。
2.4 矿区岩浆活动说明矿区(床)岩浆活动情况,岩浆岩的种类、时代、分布情况;岩体的形态、产状及其与矿床生成、破坏的关系。
2.5 矿区变质岩说明矿区(床)各种变质岩类、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的特征及其与矿体(层)富集分布的关系。
2.6 矿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说明矿区(床)岩(矿)石物性特征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意义3、矿床特征3.1 矿体(层)说明矿床分布范围,矿体(层)数量、总厚度,列表说明工业矿体(层)的产状、形态、长度、延深、厚度、品位及其变化系数。
3.2 矿体(层)围岩及夹石说明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和矿体(层)内部夹石、古隆起、砂矿基底、冲刷和陷落柱等的数量、规模、形态、岩性、矿物成份、化学成份特征及其对矿体(层)连续性和矿石质量的影响。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DZ/T003—2002)××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矿种名称)××(勘查阶段名称)报告(仿宋-GB2312小初号,加黑)报告提交单位:报告编制单位:报告提交日期:报告名称(××年××月—××年××月)报告编制单位: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编制单位审核:报告编写人:报告提交单位:单位负责人:提交单位审核:报告提交日期:目录1绪论1.1勘查目的任务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1.2勘查工作区位臵、交通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
1.3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
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结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
说明区风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
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
1.4以往工作评述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
如属已开采的勘查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概况、累计采出矿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
非国有固体矿产勘查项目详查设计编写提纲(设计名称:“福建省××县××矿区××矿(矿种)详查地质设计”)第一章前言第一节目的任务简述任务的来源、工作目的、任务的主要内容、工作周期。
第二节位置、交通一、位置叙述矿区位于所在设区市或县级城市的方位、直线距离,行政隶属关系(××乡××村),矿区经纬度区间坐标。
二、交通矿区交通情况,与最近的车站、码头距离,并附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叙述矿区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类型、切割程度、水系、地表覆盖情况、最高海拔、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气候概况。
叙述工作区经济及供水、供电、劳动力情况。
第四节矿权登记情况叙述矿区探矿权证号、边界起止拐点坐标及面积,附区块图,其边界在主要图件(地质图、剖面图、资源储量预估图等涉及到边界的图件)上也应予明确表示。
如矿区范围内有采矿许可证,应叙述其证号、边界起止拐点坐标、面积及与探矿权许可证的关系等有关情况,并在主要图件上予以表明。
第二章以往地质工作情况第一节以往区域工作情况按时间顺序叙述哪个单位在矿区开展过哪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区域化探、区域物探、遥感地质等工作,简述其成果。
第二节以往矿产地质工作及开采情况一、按时间顺序叙述矿区哪个单位曾经做过哪些勘查工作,提交了什么报告(全称),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矿区较大并经多次勘查工作,而其工作范围和程度不同的矿区,应附地质研究程度图。
二、与本次工作范围有关的勘查工作(包括续作),要说明投入的工作量(列表)、取得的地质成果和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三、矿区若被开采,应叙述开采起止时间、生产规模、矿井的分布、累计开采量及停采的原因等。
第三章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第一节区域成矿条件重点阐述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遥感地质特征、区域矿产分布和成矿规律以及矿区在区域构造的位置等。
第二节矿区地质特征重点叙述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
对成矿条件较复杂的矿床,要分别叙述其主要成矿特征。
一、地层叙述矿区地层及其特征。
包括地层及层序、岩性组合、岩相分带、含矿层位。
对沉积矿产应叙述岩性组合、物质组成及与成矿的关系等。
二、构造叙述矿区构造特征。
包括构造形态、规模、产状,重点叙述控制或破坏矿床的主要构造特征。
三、岩浆岩叙述岩浆岩岩性、产状、规模等特征。
对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要叙述岩相分带、侵入和演化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四、变质岩叙述变质岩岩性、相带分布、变质作用性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
五、围岩蚀变叙述围岩蚀变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及与成矿的关系。
第三节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一、叙述物探异常种类、分布范围、强度及变化特征,评价解释各类物探异常的成因,并附异常附平面图(地面磁测附剖面平面图)和典型剖面图。
二、叙述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范围、浓集中心、强度及变化特征,评价解释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并附异常平面图。
第四节矿床(体)地质特征一、矿体形态、规模、产状叙述矿床分布范围、矿体(层)数量、工业矿体(层)的形态、长度、厚度、延深、产状、品位(品级)及其变化;共伴生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品位及与主矿体的关系以及分布规律;说明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和矿体内部夹石情况等。
二、矿石质量叙述矿区各矿体各类矿石矿物成分、脉石成分、结构构造、共生关系;矿石化学成分;主要有益组分、有害组分、伴生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及变化;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品级及分布等。
三、矿床成因及远景分析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找矿远景。
煤矿设计第四节为:第四节煤及其它矿产一、含煤性叙述含煤地层赋存的层位,分别叙述每一含煤段地层厚度、含煤层数、煤层总厚度、含煤系数;叙述主要可采煤层层数、编号、稳定性、可采煤层总厚度、有效含煤系数。
二、煤层特征分别叙述编号煤层特征,包括:工程见煤最大厚度、最小厚度、平均厚度、煤层结构、煤层间距、煤层顶底板及标志层特征等。
三、煤质特征叙述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煤的化学组成、煤质、煤种、牌号及工业用途。
四、其它矿产叙述煤的共伴生矿产。
五、找煤远景分析分析工作区找煤远景。
第五节矿石选(冶)性能叙述矿石选(冶)性能。
如已做过矿石选(冶)性能试验的应叙述矿石选(冶)方法和选(冶)结果,对矿石选(冶)性能做出评价;如只外卖矿石的开采矿区,应到用矿单位收集矿石选(冶)性能的资料,并对其做出初步评价。
第六节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一、水文地质条件叙述普查阶段工作的成果,包括: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及水文气象情况;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矿区岩层含水性、断裂构造的导水性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矿床充水含水特征等。
大致评价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二、工程地质条件叙述普查阶段工作成果,包括:矿区岩(土)体工程地质岩组和矿体及其围岩的稳固性等。
大致评价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三、环境地质条件叙述普查阶段工作成果,包括:区域稳定性、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地质灾害、污染源物质赋存、热害等情况(煤矿还包括:煤层瓦斯、煤的自燃、煤尘爆炸、地温等)。
大致评价矿区环境地质条件。
工作部署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根据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与矿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矿区工作总体构思和工作部署原则、勘查手段及各项地质工作之间先后工作顺序与衔接。
第二节勘查类型根据矿床特征对照各矿勘查类型确定和划分条件,初步确定矿床勘查类型和勘查工程间距。
第三节工作部署根据矿区工作总体构思和工作部署原则,对各项地质工作做出总体部署,并说明矿床控制程度、研究程度、矿区边界的划定、勘查深度、资源量估算深度和分布范围等。
第四节年度工作安排跨年度的项目应分年度说明年度工作内容及工作量(列表)。
第五章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第一节测量工作说明测量的目的、任务和以往测量工作的情况及各种测量技术工作的要求。
叙述大地测量(平面控制、高程控制)、地形、地质工程测量等工作的布置、工作量、各项精度要求,以及具体的工作方法等。
地质填图工作说明填图目的任务、比例尺、地形底图的选用、填图范围、面积、填图单位、填图方法及质量要求等。
第三节槽、井探工程说明槽探、井探工程施工目的、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及质量要求。
第四节钻探工程说明钻探工程施工目的任务、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工作量、施工顺序及质量要求(钻探工程质量六大指标)。
第五节硐探工程说明硐探工程的施工目的、布置原则、规格、工作量、硐口坐标、施工方位、坡度角、施工顺序及质量要求。
为防止矿渣任意堆放,人为造成地质灾害,应说明预计矿渣数量、堆放场所及环保、安全措施,并在地质图上标识堆渣和安全设施(如拦渣坝)的位置。
第六节物探工作说明物探工作目的、工作范围、面积、工作方法、测网密度及质量要求。
煤矿要说明采用的测井方法、工程量及检验结果。
第七节化探工作说明化探工作的目的、工作范围、面积、工作方法、测网密度和布设、样品采集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分析项目、质量要求等。
取样化验工作说明采样化验的样品种类、采样的目的、布置原则、采样方法、规格、数量、分析项目、质量要求和内部、外部质量检查比例、数量及化验承担单位等。
第九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说明为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及供水水源等所必须设计的各项工作的布置和依据。
说明水文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取样、分析测试、地表水与地下水动态观测、矿坑涌水量预测、气象资料收集与观测、矿井水文地质调查等项工作的具体布置、技术要求、工作方法和工作量。
第十节矿石选(冶)性能试验根据矿区矿石特征,对照规范要求,说明详查阶段矿区矿石选(冶)性能试验选择的种类、试验的目的、任务及要求。
规范要求:详查阶段,易选矿石可与同类矿石进行类比,一般矿石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难选矿石还应作实验室扩大连续实验。
第十一节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可行性研究说明进行哪个阶段的可行性评价,应作哪些调查研究,收集哪些资料,作哪些工作及要求等。
根据有关要求:详查阶段的矿床,也可只进行概略研究,该阶段的研究由承担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完成。
预可行性研究应在详查工作基础上进行,其研究评价工作及评价报告一般由设计、研究部门或有一定资质的中介咨询机构完成。
第十二节编录、室内整理说明野外编录工作和室内整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实物工作量列表说明设计的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资源储量预算说明资源储量预算对象、范围、计算的垂深、预算采用的工业指标、预算方法、各参数的确定、资源储量预算结果等。
第八章经费预算根据勘查工作量和单价,计算出矿区勘查工作经费。
第九章组织管理和项目组人员设置第一节组织管理说明为保证项目任务的完成所采取的组织管理办法。
第二节项目组人员设置说明项目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并说明人员学历、职称等情况。
第十章技术措施第一节质量保证措施说明为保障项目任务完成和质量提高的具体措施及管理办法。
第二节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为保证野外生产、生活安全,采取的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十一章预期提交成果说明预期提交的成果及提交成果的时间。
设计附图:1、1∶20万~1∶5万区域地质图(也可作设计插图)2、1∶1万~1∶2千矿区地形地质图及工程布置图(两图也可分别附,工程布置图应标明勘查登记范围)3、1∶2千~1∶500勘探线地质剖面图4、资源量预算图(平面图或立面图)5、物化探异常图(剖面、平面图)注:各矿种详查地质设计根据上述提纲和矿种特点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