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配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9.01 KB
- 文档页数:7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主题简介1.1 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2 探讨小说主题:反映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1.3 分析小说主人公祥子的形象特点:勤劳、诚实、坚韧第二章:人物关系与故事梗概2.1 梳理小说主要人物关系:祥子与虎妞、祥子与小福子、祥子与刘四2.2 概括小说情节:祥子奋斗的过程、祥子与女性的关系、祥子的悲剧命运第三章:圈点与批注技巧讲解3.1 圈点技巧:标出关键词、重要句子、段落大意3.2 批注技巧:分析人物形象、评价人物行为、探讨主题思想3.3 实例演示:结合小说内容,展示圈点与批注的过程第四章:实践练习4.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进行圈点与批注4.2 分享圈点与批注成果,讨论交流心得体会4.3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圈点与批注,进行评价和指导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圈点与批注技巧的应用5.2 拓展学习:推荐其他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5.3 作业布置:阅读推荐文学作品,运用圈点与批注技巧进行分析与评价第六章:小说语言特色分析6.1 探讨老舍小说特有的语言风格:北京话、俚语、成语的运用6.2 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等6.3 实例分析:挑选典型段落,分析语言特色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和氛围第七章:祥子与虎妞关系的发展分析7.1 详读相关章节,圈点与批注祥子与虎妞关系的变化过程7.2 分析虎妞对祥子命运的影响及其性格特点7.3 讨论:如何看待祥子与虎妞之间的爱情关系?第八章:祥子与小福子的悲剧命运8.1 圈点与批注祥子与小福子相遇、相知到悲剧收场的全过程8.2 分析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社会环境、个人命运、道德伦理8.3 思考:从小说中可以反映出哪些当时社会的深层次问题?第九章:祥子形象的分析与评价9.1 圈点小说中描写祥子的关键情节,分析其性格成长变化9.2 评价祥子的优点与不足,探讨其形象的意义9.3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祥子这个角色的悲剧性?第十章:课堂总结与反思10.1 回顾本章的学习内容,总结圈点与批注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10.2 学生分享对《骆驼祥子》的整体感悟,包括对人物、情节、主题的理解10.3 教师总结反馈,强调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圈点与批注的阅读方法第十一章:祥子与旧社会的斗争11.1 圈点与批注小说中反映旧社会黑暗面的描写11.2 分析祥子与旧社会斗争的过程及其结果11.3 讨论:如何理解祥子的奋斗与悲剧代表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第十二章:女性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12.1 圈点与批注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形象特点及其对祥子的影响12.2 分析女性角色在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12.3 思考:小说中对女性角色的描绘反映了哪些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第十三章:老舍的创作风格及其意义13.1 圈点与批注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和文体特点13.2 分析老舍创作风格对小说艺术表现力的影响13.3 讨论:老舍的创作风格在当时及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第十四章:课外阅读与拓展14.1 推荐相关的老舍作品或其他反映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品14.2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运用圈点与批注的方法进行深入阅读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馈15.1 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15.2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课程的重点和收获15.3 讨论:如何将圈点与批注的阅读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以《骆驼祥子》为例,主要教授了圈点与批注这一阅读理解方法。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人物介绍1.1 介绍作者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的背景。
1.2 分析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祥子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生活状况。
1.3 解析小说主要人物祥子的性格特点,包括他的勤劳、坚韧、自尊等。
1.4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其他重要人物,如虎妞、刘四爷等,了解他们与祥子的关系。
第二章:情节概括与分析2.1 引导学生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包括祥子的奋斗历程、遭遇挫折等。
2.2 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如祥子买车、失车、再买车等,以及这些事件对祥子的影响。
2.3 解析小说中的冲突和矛盾,如祥子与社会的冲突、祥子内心的矛盾等。
2.4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骆驼的象征意义等。
第三章:小说主题探讨3.1 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如梦想与现实、命运与选择等。
3.2 分析小说中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揭示,如祥子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待遇。
3.3 探讨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如祥子的成长和变化等。
3.4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读者的启示和影响。
第四章:文学手法分析4.1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4.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骆驼的象征意义等。
4.3 解析小说中的对话和心理描写,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变化。
4.4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作或批注。
第五章:课堂实践与讨论5.1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5.2 学生进行小说圈点与批注的实践,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或句子进行标记和解读。
5.3 学生分享自己的圈点与批注,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5.4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小说。
第六章:人物关系与冲突分析6.1 分析祥子与虎妞之间的关系,探讨他们之间的爱情与矛盾。
6.2 研究祥子与刘四爷之间的关系,揭示他们之间的阶级冲突。
6.3 探讨祥子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祥子与小福子、祥子与二强子等,分析他们之间的互助与对立。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第一课时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
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则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方对话的有机过程”。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多以描写知识分子与农民生活见长,而很少有描写城市贫民的作品。
老舍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他以一批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骆驼祥子》,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教授这一名著,教师要充分的给学生展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细致分析文本,注重学生原始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高效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文化历史背景,理解作品内容。
2.整体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3.培养圈点批注的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加深对人物及主题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概括故事主要情节,学习圈点与批注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对具体文段进行圈点与批注,正确分析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情景激趣新课导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
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今天我们来谈谈通过圈点批注读名著的方法。
猜猜这部作品?二十年代末期、北平、战乱、压迫、金钱、人力车夫……三年、三匹骆驼、35块大洋……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人——祥子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老舍,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骆驼祥子》是其代表作。
俗语云:“点铁成金”,有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唯有《骆驼祥子》才当得起。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故事,理清几个重要人物经历(细节)和小说的基本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随情节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方法分析小说的主题。
通过分析人物的关系,主次要人物命运的变化以及原因来探究小说主题。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体会小说在当下时代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随情节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方法分析小说的主题。
通过分析人物的关系,主次要人物命运的变化以及原因来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孔子盛赞颜回安贫乐道来导入。
社会以及周围环境千变万化,世易时移,人际浮沉,个人犹如沧海一粟,面对现实的打击,我们普通人该怎么选择?我们来回忆一部小说,讨论一下主人公的人生境遇。
二、了解作者作品,理清故事基本人物与情节。
1、老舍简介引导学生扣住一下几点介绍,老师做补充或概括:人生经历,主要作品,思想价值,艺术特色等。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即“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1966年,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
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将其选为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了解社会现实,感受人生百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挫折,最终梦想破灭的故事。
通过祥子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名著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于《骆驼祥子》中所反映的旧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可能还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祥子的悲剧命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圈点与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祥子的悲剧命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本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骆驼祥子》所反映的旧社会劳动者的悲惨命运,感悟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祥子的悲剧命运,感受作品所反映的旧社会现实。
2.辅助难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圈点与批注的方法,深入文本,理解祥子的悲剧命运。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讲解法:教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阅读课文并做好圈点与批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骆驼祥子》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主题介绍1.1 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2 简介《骆驼祥子》的出版时间和背景1.3 阐述小说的主要主题:劳动者的命运、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人性的挣扎与沉沦第二章:人物关系及主要角色2.1 祥子与虎妞的关系2.2 祥子与小福子的关系2.3 祥子与刘四的关系2.4 祥子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第三章:小说情节概括3.1 祥子来到北京当人力车夫3.2 祥子攒钱买车的经过3.3 祥子与虎妞的不幸婚姻3.4 祥子卖车埋葬虎妞3.5 祥子与小福子的悲剧命运第四章:圈点与批注方法指导4.1 什么是圈点与批注?4.2 圈点与批注的作用:提高阅读理解、加深对文本的印象、方便复习和回顾4.3 圈点与批注的方法和技巧:划线、符号标记、注释、评注等第五章:实践练习与讨论5.1 学生自行阅读《骆驼祥子》相关章节,进行圈点与批注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圈点与批注成果,讨论对小说主题、人物关系、情节的理解和感悟5.3 教师针对学生的圈点与批注进行点评和指导第六章:深入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6.1 祥子的性格特点:坚韧、自尊、老实、善良6.2 祥子命运的转折点:失去车、婚姻破裂、小福子的自杀6.3 社会环境对祥子命运的影响:战乱、贫困、黑暗的社会制度第七章:虎妞与小福子的人物分析7.1 虎妞的性格特点:强势、粗暴、善良7.2 虎妞与祥子的婚姻关系:不幸的婚姻、对祥子的压迫和伤害7.3 小福子的命运:悲剧性的命运、对祥子的影响第八章:《骆驼祥子》中的社会现象分析8.1 人力车夫的社会地位和困境8.2 旧北京城市的社会环境:贫富差距、黑暗势力、腐败现象8.3 祥子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关系:刘四、虎妞、小福子等第九章: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分析9.1 骆驼祥子的象征意义:劳动者的代表、坚韧不拔的精神9.2 车子的象征意义:祥子的希望和梦想、身份和地位的象征9.3 祥子失去车子的象征意义:梦想破灭、生活陷入困境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回顾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10.2 思考小说的主题和现实意义:对劳动者的关注、对社会不公的反思10.3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第十一章:老舍的写作风格分析11.1 老舍的语言特色:北京话的运用、幽默与讽刺的结合11.2 描述手法:细腻的描写、生动的场景描绘11.3 人物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丰富的内心世界第十二章:《骆驼祥子》的文学价值12.1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2.2 老舍的创作特色与文学地位12.3 《骆驼祥子》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第十三章:比较研究与拓展阅读13.1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主题比较: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13.2 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关于老舍的研究资料等13.3 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第十四章:创意写作与表达14.1 以《骆驼祥子》为素材,进行创意写作:如写一篇以祥子为主角的故事、写一段关于祥子的内心独白等14.2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14.3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和指导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回顾整个教案的教学内容和目标15.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15.3 对《骆驼祥子》的教与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骆驼祥子》的文学背景、主题和人物关系圈点与批注的方法和技巧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现象分析老舍的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比较研究与拓展阅读创意写作与表达难点: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老舍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北京话的运用比较研究与拓展阅读中的跨作品分析和思考创意写作与表达中的原创性和表达能力展示。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是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通过描写主人公骆驼祥子的生活遭遇,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
课文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在教材中,本文旨在培养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批注的能力仍需提高。
针对本文,学生需要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圈点与批注,提升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掌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学会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等角度进行圈点与批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骆驼祥子身处困境仍坚韧不拔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圈点与批注。
2.难点:深刻领会课文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剖析人物性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六. 教学准备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设计好圈点与批注的示范模板,以便学生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旧北京的风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教师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随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等角度对课文进行圈点与批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选取代表性的圈点与批注,进行汇报交流。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运用圈点批注法。
2.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
3.能初步分析导致祥子性格前后变化这一悲剧的原因,感受祥子悲惨的命运,教育学生珍惜现在,感恩祖国的美好品德。
4.教会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学会做读书卡片。
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的人物、情节及主要内容。
2.学习圈点批注法。
教学难点初步分析祥子悲惨结局的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圈点批注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
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便于复习、巩固、查考,也是一种治学的方式。
宋代大学者朱熹,每读一遍书都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勾画,从而把思考引向精深境地。
金圣叹对《水浒》的评点,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点,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都是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上的经典。
今天,我们就用圈点批注法来学习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
2.方法指导。
运用圈点批注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圈点虽然是随手勾画,但勾画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体会之处。
(2)批注可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3)经典作品需反复阅读,每次圈点批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般是循着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从解决字词方面的疑问,到重点语句的理解,到全篇内容的把握。
(4)可以自己设定一些圈点和批注的符号。
如用圆点或者圆圈表示精警之处,问号表示质疑,感叹号表示强调,直线表示需要着重记忆或领会,波浪线表示重要语句,竖线或者斜线表示段落层次的划分等等。
符号设定之后,每个人要养成固定使用的习惯,这样在整理读书笔记时才不至于凌乱。
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名著阅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主要情节;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领悟祥子的人生悲剧及社会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教学重点:1、识记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2、识记人物的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领悟祥子的人生悲剧及社会意义;2、学习作品的写作艺术。
教法学法:导读法,活动展示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圈点与批注1、什么是圈点?圈点,指阅读时利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的理解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
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可增强记忆,便于复习,便于查检、摘录。
下面常用的圈点勾画符号简表,可以供你参考:2、什么是批注即批语注释,是指对一些生词难字加以注释;在段落层次前写大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加简评等等。
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读者的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
批注分类•“眉批”:批在在书头上。
•“旁批”:批在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
•“夹批”:批在字行的中间。
•“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二、作者简介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欢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民间艺术,这种生活阅历促成了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和“京味”小说的形成。
(即:用北京方言书写北京的风土人情)他的代表作有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分别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同时,老舍还是一位出色的话剧家。
代表作《茶馆》、《龙须沟》等,也被拍成电视和电影。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优秀作品。
老舍堪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三、作品分析《骆驼祥子》(1936)是老舍这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长篇小说的一部杰作。
《骆驼祥子》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关怀和同情,歌颂了祥子勤劳、朴实、善良、向上的品质,深刻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骆驼祥子》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从语言、环境到风俗人情,更显示了作者日渐成熟而富有魅力的艺术风格。
丰富的思想意蕴《骆驼祥子》的思想意蕴极为丰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阐释方法去解读。
从社会学视角读,小说控诉的是当时吃人社会的黑暗不公;从文化学视角读,小说揭露了城市文明对人性的腐蚀与毒化;从哲学视角读,小说又在深深地慨叹人类逃不开命运的拨弄。
真实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骆驼祥子》是描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作品真实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就作品描写的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
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骆驼祥子》更为深入的意蕴在于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看,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社会背景--社会批判小说所写的“逃匪”、“侦探”等的欺压,都映现出二三十年代那个动荡的社会背景。
使得祥子的悲剧有了社会批判的内涵。
自身缺陷--“批判国民性弱点”祥子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要赚钱,“不得哥儿们这就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一步步走向堕落深渊。
作品表现了祥子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思想、性格悲剧。
老舍在下层城市贫民身上所发现的不敢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幻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奋斗道路破灭以后的苟且忍让,他认为这是“老中国的儿女”的弱点,是落后的经济文化的产物。
这样,《骆驼祥子》中对城市贫民性格弱点的批判就纳入了老舍小说“批判国民性弱点”这一总主题中。
对于人性与命运的深刻体察祥子的顽强生命,仅仅表现在肉体的吃苦上,表现在正面的人生努力上,而不表现在对灾难的承受力和反抗力上。
憨厚沉默的祥子实际上也生着一颗善感脆弱的心。
他显然不是挣扎到完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放弃人生追求的,而是从生活经验中预计到未来也是黑暗就停止奋斗的。
当外在的力量压迫生命的时候,祥子总是既没有去分析压迫的根源,引出抗争的愿望;也没有去内省自己的个性,增强反抗的力量。
每一次的打击,都只是更深地引起祥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否定。
他总是自问:要强又怎么样呢。
烟、酒、色都对他更增添一份诱惑力。
在虎妞和夏太太的伤害中,固然是她们设好圈套让祥子钻,但同时也是由于祥子缺少足够的意志力战胜自己的本能冲动。
小马儿祖父说“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这里包含着对过往悲惨生活的沉痛诉说,也包含着对群体共同抗争的深切呼唤。
但祥子显然忽略了后面一层意思,祥子这一生命意志方面的缺陷,使得祥子形象的典型意义,在客观上已经超越了城市贫民、下层劳动者的范围,而指向对普遍人性的思考。
对下层劳动人民群体中精神麻木现象的批判,对个人向群体靠拢过程中逐步堕落现象的揭示,使得老舍在认同群体团结力量的同时,对群众的庸俗、混沌有着充分的警觉。
这是启蒙思想家的警醒,与鲁迅在《阿Q正传》、《药》等经典作品中对庸众劣根性的批判一脉相传,是老舍对“五四’,优秀作家所开创的新文学启蒙传统的继承。
它对普遍夸大群体道德力量的革命文学进行了极为难能可贵的补充,使得现代文学对个人与群体关系、对群体正负作用的思考更趋于辩证。
第二课时艺术特色:(一)“京味”特色:1、取材:丰富的北京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
2、语言艺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
(二)采用传统小说的单线索结构方式围绕祥子希望--奋斗--绝望直到堕落(三起三落)这条生活道路的主线,安排事件,展开情节,并引出其他人物,单线严谨,不枝不蔓,既充分展示了祥子性格发展变化的轨迹,又深刻揭示祥子与其所处的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1、一流车夫:祥子十八岁带着乡下的足壮与诚实来到北平,成了当时一流的人力车夫。
他立志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2. 祥子买车:经过三年努力,祥子终于凑足了100块钱。
他马上用其中的96块钱买上了自己的新车。
3.丢车与卖骆驼:不到半年,军阀乱兵就抢走了祥子的车并让他做苦力。
后来祥子逃出来并顺手牵走了部队丢下的三匹骆驼,用它们换了三十五块钱回到了北平。
由于在梦话中透露了自己的经历,从此人们开始叫他“骆驼祥子”。
在虎妞的威逼利诱下,他只好再一次回到了人和车厂。
4. 二次奋斗:祥子回到了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家三十七八岁的闺女虎妞十分喜欢祥子。
祥子租了他家的一辆车,又开始为自己第二次买车而没命的赚钱。
后来在杨宅拉车,整天紧得发昏,受不了折磨后又回到了人和车厂。
5. 被敲钱空: 回来受到虎妞的诱惑,为躲避虎妞,祥子到曹先生家拉包月。
而曹先生因为学生阮明陷害,被迫离开北平。
也是因为这件事,祥子被孙侦探勒索,积蓄一空。
在虎妞的威逼利诱下,他只好再一次回到了人和车厂。
6.被迫结婚:祥子认了命,只好把自己交给刘家父女了。
可刘四爷并不肯“便宜了这个臭拉车的”招他做女婿。
于是刘四爷在与虎妞激烈争吵后,把女儿也一同赶出家门。
虎妞靠着自己的私房钱与祥子在一个大杂院里租房完婚。
7. 再次买车:和虎妞结婚,进而忍受家庭生活的牵系与精神上的痛苦。
虎妞终于拗不过祥子,为祥子买了一辆二手车,可是祥子想做一流车夫的信心已被不愉快的婚姻生活所磨灭。
8.妻死卖车:虎妞因为难产而死。
祥子为了办丧事,无奈又卖了洋车。
同时因为生活的压力,又拒绝了心爱的小福子再次和祥子组建家庭的请求。
9.彻底堕落:虎妞去世后,祥子对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已经失去信心。
特别是在小福子吊死以后,祥子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
从此,祥子憎恨任何人。
他染上了恶习,吃喝嫖赌。
拉车不勤快,干脆不拉车。
他开始骗钱,借钱不还,甚至为钱出卖人命,彻底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由“人”变成了“兽”。
下面请你根据作品中不同人物的简介,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一位重要的人物形象?他二十来岁的人,个子很大很高。
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
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侯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他以拉洋车为生,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挣钱买到属于自己的车。
祥子她是一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虎头虎脑,一对虎牙,长的像个大黑塔。
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做太太。
她霸道泼辣,心理变态,却有着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她敢作敢为,甚至为了和祥子结婚不惜与有钱的父亲——人和车厂的主人刘四爷决裂。
她可鄙而又可怜的命运让人感叹不已。
虎妞她十九岁,圆脸,眉眼长得很匀调,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可是结结实实并不难看。
上唇很短,无论是要生气,还是要笑,就先张了唇,露出些很白而齐整的牙来。
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
她为家庭牺牲了一切,但也有着对自己幸福生活的追求。
假若祥子想再娶,她是个理想的人。
小福子请问小说的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含哪些含义?以“骆驼祥子”来命名有三层含义:(1)点明小说的主人公——祥子;(2)概括著作的一个主要情节——骆驼祥子称号的得来。
(3)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沉默憨厚。
请简单介绍小说围绕祥子主要讲述了哪些故事?三起三落(1)奋斗三年挣钱买了车→被十几个大兵抢了车;(2)卖骆驼又攒了买车钱→被孙侦探抢了买车钱;(3)结婚后靠虎妞买了车→最后下葬虎妞卖了车。
试结合祥子的相关事例分析其形象性格前后有着怎样的变化?由人变“兽”,人生道路上的三部曲:(1)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与好强;(2)在畸形结合的家庭中痛苦无奈地挣扎;(3)在极度绝望中扭曲了灵魂堕落成走兽。
请结合《骆驼祥子》的背景,总结小说的思想主旨。
20-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多灾多难的年代。
新旧军阀不断的争权夺势的混战,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横行,使得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
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便纷纷涌入城市。
祥子就是这些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典型。
小说主要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人生中三起三落,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对像祥子一样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同情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