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任驻德国大使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清朝前期的中外关系1、宗藩模式华夏中心观----等级制的国际关系体系藩属国:朝鲜、琉球、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缅甸、东南亚、中亚的其他一些周边国家2、宗主国与藩属国的权利和义务:*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维持正当秩序。
向藩属国王派遣使节主持册封仪式,颁发皇帝的册封诏书,承认国王的合法地位。
在藩属国遭受外来入侵时,给予援助;在他们遭遇灾难时,派送宣慰使节和安抚诏令。
*藩属国:按时进贡、请求册封,奉行中国之正朔,尊奉中国为上国。
2、清代负责处理内外藩属事务的部门*礼部:东南邻国及海道来华的南洋、西洋各国的事务。
*理藩院:前身是1636年设立的蒙古衙门,负责处理满蒙关系。
1638年改为理藩院,成为与六部并列的机构。
3、宾礼:维系宗主与藩属关系的礼仪朝聘:宗藩模式中处理番邦事务的最基本方式使团住所:会同四译馆(译馆,不同于现代的使馆)呈递国书:表呈递国书程序:礼部4、中英外交往来马戛尔尼:1792年乾隆嘉庆时期,大不列颠国王特命全权派驻中国斯当东:使团秘书暨顶替大使之全权公使。
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第二章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建立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首先破坏了关税自主权。
(小题)2、领事裁判权:(大题)一、在华外人之间的民刑诉讼案件,均由各自的领事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二、中外之间的民事纠纷,外人呈控于领事,领事得先行调查,予以调解,使不成讼,若调解不成,便由领事和地方官共同审理。
三、中外之间的刑事案件,以被告为何国之人,即归何国官署审理、判决。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了近代的“领事裁判权制度”,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北京政府修约外交,中奥、中芬平等条约,取消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权。
3、租界:(大题)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
说起曾国藩,现在一些年轻人可能已相当陌生了。
但在过去,无论是官家富户,还是平民百姓,几乎都把他奉为治家的典范。
一部《曾文正公家书》,与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一样,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
据说蒋介石的案头,有两样东西是少不了的:一部是《圣经》,一部就是《曾文正公家书》。
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也是推崇曾国藩的,《湖湘文化与毛泽东》一书中就有较详实的论述。
曾国潘曾国藩这位被清王朝称为“中兴第一臣”、封建社会货真价实的“高干”,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后代也各有建树。
他的两个儿子,二个是著名外交家,一个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是翰林院中年纪最轻的,其他的也都从政从军,善始善终;曾孙辈则多是学者,各有专长。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曾家后代在后来国共两党的斗争中,两方都有其代表人物: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共产党元帅叶剑英(也曾任过国防部长)的夫人曾宪植,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的玄孙女;国民党的“国大代表”、后任台湾大学校长曾宝荪,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共产党原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曾昭抡,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潢的曾孙。
可以这样说,曾家数代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这与曾国藩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曾家的“八字家法”据曾曾宝荪与曾纪农在英国留学时合影国藩所作《大界墓表》载: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年轻时沾染了不少“游惰”习气。
他有书不读,常骑马到湘潭与一些“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引起不少长老讥笑。
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劝戒,“立起自责”,卖掉马匹,徒步回家。
从此,他“终身未明而起”,苦心治理自己的家业。
为了便于耕作,他领着“耕夫”“凿石决垠”,将小丘改为大丘,还精心钻研水稻和蔬菜的栽培技术,同时喂猪养鱼,一年四季没得空闲。
他还总结了一套治家方法,后来曾国藩的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就是继承和发展其祖父的经验而来的。
李鸿章与俾斯麦:告别时凝视不语作者:沈晓夫来源:《领导文萃》2019年第17期德国史学界对李鸿章(1823-1901)当年访问德国着墨不多,但从以“铁血宰相”闻名于世的俾斯麦(1815-1898)私人档案库里找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李鸿章的这首临终诗让人读之感怀。
1870年后,他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列强都把他看成宰相。
其实,李鸿章是汉人,出头之难事由他来办,权力又有多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李鸿章曾于1896年6月3日,在莫斯科和俄外交大臣罗巴诺夫签订了《中俄密约》,允许俄国军舰驶入中国各个口岸,并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修建铁路。
李鸿章当年6月中旬到德国时,要向德国购买军火,并且访问俾斯麦,想学习强国之道。
他在亲笔信中写道:“仰慕毕王(指俾斯麦)声名三十余年,今游欧洲,谒晤于非得里路府第,慰幸莫名。
”福里德里斯鲁庄园(俾斯麦私邸)坐落在离汉堡20多公里的一个小城奥姆勒,德意志帝国政府在庄园附近为宰相专门铺设了一条直通柏林的私用铁道,李鸿章就是坐火车来这儿访问俾斯麦的,该铁道直抵宰相私邸。
据历史学家记载,当时俾斯麦和德皇威廉二世因德国扩张殖民地一事意见相左,已经被罢官闲置在家几年了。
其间他养草种花,不问国事。
李鸿章游欧来德,在给俾斯麦的信中写道:“毕士麻(指俾斯麦)相王阁下久挹,大名震耀海国,每恨东西睽隔,会晤无由,何期垂暮之年,忽有绝域之使,遂于并世,得接伟人,实为天假奇缘,自谓自行不负弟于六月十三号税驾柏林……顺道敬诣园居,稍伸积年景仰之诚。
李鸿章提名。
”俾斯麦基金会有关于李鸿章私访俾斯麦的历史资料,是一篇根据1896年6月25日李俾两人会见时目睹者的口述资料综合出来的文章,题为《李鸿章在福里德里斯鲁》。
文章簡单介绍了李鸿章的生平,他是中国清朝政府的政要,和俾斯麦年龄相仿,1862年为江苏总督(实为巡抚),1870年为直隶总督。
晚清外交也讲爱国主义作者:雷颐来源:《传奇故事·百家讲坛》2009年第23期《烟台条约》中有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
派驻驻外大使今人看来是最正常的一件事,但殊不知,晚清驻英大使馆内却为此发生了一件天翻地覆的大事。
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互派大使是近代国际交往的惯例和常礼,但中国从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无派大使到“属藩”之说。
而近代以来却又屡遭西方列强侵略,一方面感到与蛮夷之邦的洋人打交道有失身份,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屈从列强的压力和蛮横要求。
这种对洋人既鄙视又恐惧的心理与坚持传统礼仪、中外从不互派大使的观念紧紧纠结一起,使得清廷更不愿派驻驻外大使。
互派大使,就意味着承认天朝上国的崩溃。
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争论最大、咸丰皇帝和王公大臣最为痛心疾首的一条即外国公使驻京。
1858年中英天津谈判时,中方代表曾表示宁可一战也绝不让步。
但在英国的武力威胁下,咸丰皇帝最终勉强同意此点,批准了《天津条约》。
同意外国公使驻京的消息传来,清廷大员一片怒斥,认为允许外国公使驻京是“不修臣节”。
咸丰皇帝则又强调外国公使驻京是只准暂住,而且“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眷属”;如果英、法两国以条约为依据一定坚持其公使常驻北京,则他们“必须更易中国衣冠”。
同时又要中方谈判代表改订部分条款。
英、法侵略者拒绝改订条约之议,决心以武力将其公使送入北京。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出逃,不得不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外国公使“史无前例”地开始常驻北京。
但是,以后的十几年中,中国仍一直没有外派驻外大臣。
对此,西方列强一直不满,认为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所以在中英因“马嘉理案”谈判时,英方一直坚持中国要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
《烟台条约》规定,中国必须派高官出使英国,但派谁去却是清政府的一大难题。
因为当时人们不仅将出洋视为畏途,更将到蛮夷之邦视为奇耻大辱,出洋者将名声扫地,于是很难找到愿意出洋的高官。
清朝历任驻英国大使(1875年-1912年)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文案拼音:wén àn现代文案的概念: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
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黄埔古港的历史人物黄埔古港位于海珠区的的新港东路琶洲街石基村,旁边就是黄埔村。
拥有1600年历史的黄埔村现在已逐渐开发为旅游点,村内有很多政府投资重建的新建筑,与村中保留的遗迹和文物相融结合,显得整洁、质朴。
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明清以后,黄埔村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五千多艘,而黄埔村也成为热闹繁华的古城。
英国人威廉·希克1769年来过广州,他对广州赞不绝口:“珠江上船舶运行穿梭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同,还有大帆船。
”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长达几哩的帆船阵更为壮观的了。
后来,因河道堵塞变窄,古港迁至长洲岛,沿用黄埔古港。
近代以来,黄埔古港涌现了不少名门望族和著名人物,黄埔古港最引以为豪的人物是胡姓中的胡旋泽。
他是19世纪中后期名噪一时的新加坡侨领,中国驻外领事第一人,同时又是国际外交史上第一个身兼三国领事的外交官,曾先后被澳大利亚国封为男爵、被英国授予CMG三等宝星爵位。
由于他的卓绝贡献,人称“黄埔先生”。
现胡氏家族重新做了“钦命新加坡领事胡旋泽”的竖式挂匾悬挂在宗祠内,见证着曾经的辉煌。
另外还有清朝时曾先后任美国、西班牙、德国、秘鲁等国大使的梁诚;有首先从美国引进牛痘种,为中国防治天花做了件大好事的梁韬;有冒死奋战55天,营救孙中山的永丰舰(即中山舰)舰长冯肇宪;有让南粤人民告别购买洋糖历史的糖业专家冯锐;有与詹天佑同时期的铁路工程师、亲手规划了广州惠爱路(今中山四、五、六路)、永汉路(今北京路)、长堤大马路的胡栋朝等历史人物。
另外黄埔古港还有一位有名的人物,他叫梁经国,他是十三行行商中唯一一名黄埔村人,他是一个坚忍不拔、极富经营头脑的商人。
梁经国深感读书少之苦,便在古村开设“左垣私塾”,聘师教子孙及族人读书,鼓励和鞭策后代考举入仕。
44 | ECONOMY40年前,中国与联邦德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梅兆荣既参与了建交时的谈判,又是德国统一后的第一任大使,在外交战线上奋斗了半个世纪,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古稀之年。
2012年6月18日,记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功成身退的外交官。
他神采奕奕,谈吐严谨又不失幽默。
回忆过去的光辉岁月,大使脸上时常溢满笑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无限期望多。
”以下文字由梅先生口述整理而成。
初学者:12点前不睡觉从1953年我被派往德国算起,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甲子年,回忆当时赴德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东德的学习,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也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是新中国第一批派到东德学习语言文学的,当时一共派去了31位同学,其中有5人是学习德语的。
之前我学习了三年英语。
国家对派遣留学生非常重视,高教部在中南海怀仁堂开了欢送会。
请周总理讲话给我们指示,总理希望我们学成回国,为国家服务。
我们是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豪情奔赴了德国。
德语语法是比较复杂的,当时东德请了富有经验的老师给我们授课,我们每人抱着两本德汉字典,一点一点啃。
第一年是从德语字母开始打基础,第二年上大学本科。
其实我们是以当时德国小学生的水平去学习大学的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
开始时上课我们听不大懂,只好借德国同学的课堂笔记。
东德方面给我们分配了辅导员,遇到困难可以随时请教。
由于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因此,我们学习热情高涨,都非常刻苦,晚上很少在12点前睡觉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无限期望多——访中国前任驻德大使梅兆荣文/本刊记者 王 芳梅兆荣,1934年生,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
北京外国语学院肄业。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赴民主德国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入日耳曼语言文学系学习。
1956年后,历任驻民主德国大使馆随员,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副处长,驻民主德国大使馆、联邦德国大使馆二等秘书,外交部西欧司处长、副司长、司长。
晚清首次旅西官员海外游记中的德国叙事晚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大清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
大清帝国经历了康乾盛世以后因激烈的国内矛盾和日渐严峻的国际冲突,在内政腐败和列强入侵的双重压力下开始走向末路。
与此同时,晚清时期也是新时代黎明前的黑暗,一批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尝试借鉴西方国家治国安邦之策和科技文明之光用以照亮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清王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蛮夷,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藩属朝贡”体系。
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清王朝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坚舰利炮将晚清帝国惊醒,清政府被动地与西方世界进行交流。
1871年,德意志统一使得日耳曼民族在欧洲迅速崛起,德国在军事、政治、工业和市政建设以及教育体制等方面开始成为晚清中国未来发展的楷模。
晚清出使大臣和旅德的文人志士关于德国的想象与书写对德国形象在中国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虽然从蒙元时期就有到过欧洲的中国人〔1〕,但亲历西方留下记述并在国内产生影响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
伴随着屈辱和痛苦,清政府意识到:“近来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情伪,中国一概茫然。
其中隔阂之由,总因彼有使来,我无使往。
”〔2〕(P1)遂于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这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也被称为“总署”或“译署”,其下属机构有海关总税务司署和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等。
1868年清王朝开始正式派遣使西官员,1876年正式派驻欧美使节。
对出洋的使臣,总理衙门提出这样的要求:“凡有关系外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
数年以后,各国事机,中国人员可以洞悉,不至漫无把握。
”〔3〕(P59)因此,晚清使西官员和随从人员留下了丰富的资料记录对异域的见闻感受,他们的游记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国人眼中的西方世界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