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66
高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 课程性质高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
2. 课程任务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认同。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熟悉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方法。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政治现象。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能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治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6.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8.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四、教学进度1. 第一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1-3 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第4 单元)2. 第二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第5-7 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第8-10 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11 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第12 单元)3. 第三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13-15 单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第16 单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17 单元)4. 第四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第18-20 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21-23 单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24 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25 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26 单元)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第27 单元)五、考核成绩与考试形式1. 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勤等。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正文:---------------------------------------------------------------------------------------------------------------------------------------------------- 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各区、县人事局,市属各委、办、局、总公司、高等院校人事(干部)处、人民团体人事(干部)部门,各有关单位:根据《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从2005年起,我市在工程技术、农业技术、艺术、新闻、图书资料(含群众文化)、档案、文物博物、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广播电视播音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
现就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评价方式(一)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方式1.试行以考代评的系列:图书资料(含群众文化)、档案等系列。
2.试行考评结合的系列:工程技术、农业技术、文物博物、新闻等系列。
3.试行评审的系列: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艺术、广播电视播音等系列。
(二)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方式除图书资料(含群众文化)系列、档案系列、工程技术系列建筑施工类(土建施工专业、道路与桥梁施工专业、水务建筑施工专业、装饰装修施工专业、建筑物维修专业、设备安装专业)、卫生技术系列药学专业(药品生产流通领域)以及国家已实行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职(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试行以考代评外,其余各系列(专业)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采取评审的方式,今后将逐步推行以考代评的评价方式。
二、考试事项(一)北京市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由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承担。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方式进行,实行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办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
2025考研政治大纲原文由于 2025 考研政治大纲在 2025 年尚未发布,以下为您模拟生成一篇可能的 2025 考研政治大纲原文,仅供参考。
一、考试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二、考查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要求考生: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 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 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 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 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 16%4、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16 分(16 小题,每小题 1 分)多项选择题 34 分(17 小题,每小题 2 分)分析题 50 分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社区服务专职人员考试大纲本大纲旨在明确社区服务专职人员考试的内容、范围和考核标准,帮助考生了解和掌握考试要求。
考试大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考试性质社区服务专职人员考试旨在选拔具备从事社区服务相关工作能力的人员,考察考生对社区服务理论、实务和职业素养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目标1. 测试考生对社区服务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考核考生对社区服务实务的操作和运用能力。
3. 评估考生具备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职业素养。
三、考试内容与范围3.1 社区服务基本理论1. 社区服务概述- 社区服务的定义、功能和意义- 社区服务的类型和模式2. 社区服务理论基础- 社会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 教育学理论3. 社区服务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社区服务相关政策法规- 国际社区服务相关政策法规3.2 社区服务实务1. 社区服务计划与实施- 服务项目策划- 服务方案实施与评估2. 社区服务技巧- 沟通与协调技巧- 团队合作与领导力- 客户关系管理3. 社区服务领域实务- 老年人服务- 青少年服务- 残疾人服务- 妇女儿童服务- 弱势群体服务3.3 职业素养1. 职业道德与伦理- 社区服务职业道德- 职业行为规范与伦理2. 职业心理素质- 同理心与关爱- 抗压能力与情绪管理- 创新能力与适应性3. 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 继续教育与培训- 团队协作与个人成长四、考试形式与题型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2. 题型:- 选择题- 判断题- 简答题- 案例分析题- 论述题五、考试分数与合格标准1. 考试总分:100分2. 合格标准:60分六、考试时间与日期1. 考试时间:120分钟2. 考试日期:详见准考证七、参考教材与资料1. 《社区服务概论》2. 《社区服务实务》3. 《社区服务相关政策法规汇编》4. 《社区服务职业道德与伦理》以上为本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希望考生根据大纲认真复习,全面掌握考试范围。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2024年全国高考政治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内容1、经济生活11 货币111 货币的本质112 货币的基本职能113 纸币12 价格121 影响价格的因素122 价格变动的影响13 消费131 影响消费的因素132 消费类型133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14 生产与经济制度14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4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5 企业与劳动者151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152 新时代的劳动者16 投资理财的选择161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162 股票、债券和保险2、政治生活21 公民的政治生活211 我国的国家性质212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213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214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22 我国的政府22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222 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2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3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32 我国的政党制度233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3、文化生活31 文化与社会311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12 文化的力量313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2 文化对人的影响321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322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33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331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3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34 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341 传统文化的继承3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343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344 文化创新的途径35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51 灿烂的中华文化35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生活与哲学41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411 哲学是什么412 哲学的基本问题41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14 马克思主义哲学42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42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42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23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424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43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43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432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33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434 辩证的否定观44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44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4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44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44 价值与价值观445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446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023年出版资格中级考试大纲
2023年出版资格中级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掌握出版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出版活动的基本条件。
2. 理解出版的一般过程,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印刷、发行等环节。
3. 掌握出版物的概念、属性和种类,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等。
4. 熟悉出版物的主要标志,如ISBN、ISSN等。
5. 掌握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重要任务。
6. 理解出版工作者的文化追求和职业道德规范,包括政治素养、专业素养、法律素养等。
7. 掌握编辑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文字处理、版面设计、校对等。
8. 熟悉出版物的市场营销和发行策略,包括定价、渠道、促销等。
9. 了解版权保护和版权贸易的相关知识,包括版权保护法律法规、版权许可和转让等。
10. 掌握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法,包括编辑加工、校对、印刷工
艺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总体来说,2023年出版资格中级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全面了解出版业的基本
概念、流程和规范,掌握编辑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熟悉市场营销和发行
策略,了解版权保护和贸易的相关知识,以及掌握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法。
2024安徽省党史知识题库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A.社会主义中级阶段B.社会主义高级阶段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在新解放区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A.《中国土地法大纲》B.《五四指示》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
A.阶级成分B.理论和纲领C.路线和方针4.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规律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规律C.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D.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5.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A.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B.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C.理论联系实际6.党章总纲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
A.科学型B.制度型C.服务型7.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阶级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8.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A.自我监督B.自我净化C.自我管理D.自我要求9.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这一事件史称()。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10.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的主线是()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B.加强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C.加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D.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11.党章规定,党员享有()权利。
群众文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考试大纲《群众文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考试大纲前言根据《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和北京市人事局《关于2008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安排的通知》(京人发[2008]11号)文件的要求,我市群众文化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以考代评的评价方式。
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
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群众文化专业初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涵义为:掌握系指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运用其要点,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群众文化专业初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
考试将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
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
《群众文化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考试大纲编写组二〇一二年一月群众文化专业基础一、了解群众文化与群众文化学的基本概念(一)群众文化(二)群众文化活动(三)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四)群众文化学(五)群众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六)我国群众文化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七)群众文化骨干和群众文化群体(八)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九)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体系(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十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和范围(十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和原则二、了解艺术概论的相关知识(一)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来源(二)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三)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四)艺术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五)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创作方法(六)艺术的继承借鉴和革新创造(七)艺术欣赏的特点三、掌握群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一)群众文化的群众性1、群众性的含义2、群众性的社会要求(二)群众文化的自娱性1、自娱性的含义2、自娱性的形成原理与类型3、娱乐与教化的内在联系(三)群众文化的倾向性1、倾向性的含义2、倾向性的必然性与多样性3、倾向性的表现形式(四)群众文化的承传性1、承传性的含义2、承传的机制与意义3、承传的历史阶段四、熟悉群众文化的生存环境(一)群众文化的自然环境1、自然环境的含义2、自然环境对群众文化的影响3、自然环境与群众文化特色的形成(二)群众文化的文化环境1、历史文化传统对群众文化的影响2、人的素质对群众文化的影响3、国际文化环境对群众文化的影响4、专业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交互关系(三)群众文化的科学环境1、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生活2、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开拓群众文化新领域3、群众文化的繁荣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五、掌握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2024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大纲全文共4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大纲(考生回忆版)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01、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c.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d.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0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外国侵略者是[ c ]a.日本侵略军b.英法联军c.俄国侵略军d.八国联军03、年,清政府被迫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c ]a.《辛丑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04、中国近现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
[ a ]a.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c.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0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b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振兴中华d.师夷长技以制夷06、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d ]a.天京事变b.安庆战役c.长沙战役d.北伐失利07、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b]a.湖北枪炮厂b.天津机器局c.马尾船政局d.江南制造总局08、武昌起义前夕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d]a.广东b.四川c.湖南d.湖北0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a]a.《总统选举法》b.《钦定宪法大纲》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0、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b]a.《阿q正传》b.《药》c.《狂人日记》d.《祝福》11、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是[c]a.北京长辛店工人俱乐部b.上海机器工会c.中华全国总工会d.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2、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是[a]a.秋收起义b.南昌起义c.广州起义d.百色起义13《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a ]a.田汉b.冼星海c.瞿秋白d.聂耳14、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制造的事件是[b ]a.华北事变b.卢沟桥事变d.九一八事变c.八一二事变15、年在上海四行仓库率领八百壮士抗击日军的爱国将领是[c ]a.谢晋元b.蔡廷锴c.张自忠d.戴安澜1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所围绕的基本方针是[d ]a.坚持独立自主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d.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17、为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工作方向,中共中央在年初召开的重要会议是[a ]a.成都会议b.南宁会议。
第一编群众文化概论第一章群众文化与群众文化学群众文化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历史现场。
群众文化学是以群众文化为研究对象,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在内的多种分支的新兴学科。
群众文化概论是群众文化学的基础理论,它是对群众文化的含义及其一般性质、特征、地位、功能、规律以及群众文化的基本知识进行论述阐释的专著。
它的任务是指导群众文化工作实践,推动群众文化理论的发展。
群众文化学和群众文化概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文化的观点是群众文化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是对抗社会的历史动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重大能动作用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群众文化学提供了哲学依据。
一、群众文化源远流长群众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起源于劳动,它是在人类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使人有了语言,有了意识,有了创造工具的能力,并且在社会的共同劳动交往中产生了最初的艺术。
原始的群众文化带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一是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直接结合在一起,文化活动就是劳动生产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二是集体创造并为集体所享受。
文化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
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部内容。
所谓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都是这种广泛含义的文化。
原始的群众文化既是当时整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后世文化艺术的源头。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随着阶级的分化,文化活动发生了两个根本变化:第一,有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工,出现了一部分脱离物质生产,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并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专业文化。
第二,文化本身也产生了分化,出现了剥削阶级的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文化。
前者主要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宫廷文化和为他们所利用的宗教文化,后者是与之相对立的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民间文化,也就是群众文化。
二、什么是群众文化对于群众文化的含义,我们可以表述为: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
这种表述概括了群众文化几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方面。
第一,群众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第二,群众文化的活动方式是自我进行的。
群众文化是劳动人民自我创造、自我学习、自我享受的文化。
第三,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和对知识的追求。
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在内的物质生活,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得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一部分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在内的精神生活,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类文明的另一重要方面,如理想、信仰、道德、情操、志趣、学习、社交、爱情、文化娱乐等等。
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人类的精神生活也愈来愈丰富。
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就是人们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途径之一。
第四,群众文化的内容和手段是广泛的,它以文学艺术为中心,涉及宣传、教育、科学、体育、游艺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内容广泛的群众文化,习惯上成为“大文化”。
第五,群众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哲学等同属意识形态。
由于群众文化涉及到人们文化生活和传播知识的各个方面,因而它又不仅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还包括某些广义文化的成分,如人类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等。
群众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群众文化。
三、群众文化学和群众文化概论群众文化学是以群众文化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领域一门新兴学科。
群众文化学的理论体系,可根据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区别而划分为三大组成部分。
这就是群众文化基础理论、群众文化史和群众文化应用理论。
这三大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如群众文化美学、群众文化心理学、群众文化人才学、群众文化教育学、文化馆学以及对群众文化史进行的分阶段、分项目的研究等。
群众文化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以及各个分支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又各有其独立性。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以群众文化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并服务于群众文化实践。
群众文化概论是群众文化学的组成部分,它属于群众文化的基础理论。
群众文化概论的任务,是通过长期的丰富的群众文化实践的研究分析,说明纷繁复杂的群众文化现象,届时群众文化自身特有的客观规律,阐述群众文化发展得一般原理。
它是论述群众文化基本知识的专著,是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启蒙书”和“入门书”。
群众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索群众文化的性质和特征、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功能。
第二部分主要探索和论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群众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部分主要探索制约群众文化发展得因素。
第二章群众文化的性质与特性一、群众文化的性质研究群众文化的性质,主要是研究群众文化的社会属性。
1、群众文化是综合的社会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有种种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文艺、宗教、哲学等等。
群众文化既包括文学艺术这个中心内容,还涉及到宣传、教育、科学、体育、游艺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文艺、宣传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就其内容来说,有相当部分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至于群众文化中科学、体育、游艺等则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而是社会文化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它们本身特有的功能。
以上这三种情况说明,群众文化不是单纯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是综合的社会文化形态。
群众文化是综合的社会文化形态这性质告诉我们,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直接的从多方面影响人们意识形态的工作,也是从多方面提高人们文明程度的工作,因而是一项崇高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工作。
2、群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一定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它又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或阻碍的能动作用。
作为一种复合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群众文化,同样也是如此。
进步的高尚健康的群众文化,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
今天,高尚、健康、积极进取的群众文化,能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群众文化的民族性、民间性。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群众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就是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具体反映。
群众文化的民间性是最鲜明不过的,就是因为群众文化是民间文化。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体育、民间游艺以及其他民间习俗活动等等,一直在民间流传着,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
即使到了今天,群众文化生活领域宽广了,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了,但是民间文化活动形式仍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群众文化的特征所谓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特点和标志。
群众文化的特征是与专业文化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
群众文化本来就是一个与专业文化相对而言的概念,它们都是文化,都属于意识形态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领域,都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
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母体和基础,专业文化又能促进群众文化的提高。
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非职业性这是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分界线。
专业文化团体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以从事文化活动为其职业并以此为社会服务,从社会取得报酬;而群众文化则是人们在从事本职工作之外进行的文化活动。
当然,专业文化工作者也有自己的业余文化活动,以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
这一部分非职业性的活动,同样属于群众文化的范畴。
2、以满足群众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
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要,是广泛的、多方面的。
⑴娱乐休息的需要。
人类离不开劳动,同样,人类也离不开娱乐休息。
没有适当的娱乐休息,也就没有高效率的劳动。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娱乐休息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准备。
人们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包括享受别人的和以自我表现的活动,其自发的、本能的、最直接的目的,多是为了娱乐和休息。
⑵审美和陶冶情操的需要。
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都有一种强烈追美的享受的愿望。
在美的享受中,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受到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⑶增进知识、技能和智慧的需要。
自古以来,群众文化就有传授知识的作用。
尤其是现在的青年一代,求知、求乐、求富,已经成为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⑷抒发感情、发挥才能的需要。
观赏活动只是欣赏别人的才能,激起感情上共鸣,但是不能满足人们直接抒发感情和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
人们的喜怒哀乐,总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人们的各种爱好和才能,总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发挥出来。
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就是抒发感情、发挥才能的主要形式之一。
⑸增强体魄的需要。
增强体魄也是人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直接目的之一,尤其是老年人参加的健身活动,目的完全是为了益寿延年。
3、广泛的社会性。
这是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相区别的又一鲜明标志。
群众文化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参与者的全民性,活动地域的广阔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普及性,活动方式的社会化。
第三章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群众文化是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专业文化衍生和发展得基础。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部分,它是劳动群众所创造、所享有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娱乐审美功能,宣传教育功能,文化承递功能,生活实用功能。
一、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1、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而且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群众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是有理想、有感情的。
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们必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并且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来抒发和表达。
群众文化不仅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常常贯穿于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群众文化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和社会性,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广大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同时,群众在自己的文化生活中,不满足于欣赏别人的表演和创作,还要自己实践,自己创造,自我娱乐,自我教育。
群众文化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是专业文化所无法取代的。
2、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物质文明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世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精神文明则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发展和丰富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