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案音的强弱
- 格式:doc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5
音的强弱音乐教案音的强弱音乐教案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体会音乐中的强弱,认识f强音记号、p弱音记号。
2、让幼儿尝试用身体及乐器表现音乐的强弱。
3、引导幼儿为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伴奏。
活动准备材料准备:山谷背景情境;小狗、小猫、老虎、蜜蜂;节奏卡;强音、弱音记号;音乐《山谷回音真好听》;串玲、玲鼓、沙锤;“美丽山谷”字卡。
经验准备:幼儿会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认识串玲、玲鼓、沙锤并会使用它们。
活动过程1、活动开始“今天我要带小朋友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想去吗?”(想)师幼随音乐进入教室。
“我们到了哪儿?”(教师出示“美丽山谷”字卡,引导幼儿认识字宝宝)“山谷里的小动物也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了,看,都有谁?”教师依次出示小狗、小猫、老虎、蜜蜂的图片,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并学它们的叫声。
“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
”师幼练习乐曲1234/5—/5432/1—//。
教师随音乐提问:“小狗怎样/叫一?”幼儿模仿小狗的叫声回答:“汪汪汪汪/汪一。
”分析:在开始部分教师用游戏的方法导入,幼儿通过以上的游戏活动达到了发声练习的目的,并且活跃了课堂氛围。
2、认识强音、弱音记号(1)引导幼儿认识强者、弱者师:“老虎和蜜蜂相比,谁的声音大而重?”(老虎)“谁的声音小而轻?”(蜜蜂)“在音乐课里,这种大而重的`音叫强音,用‘f’来表示,它叫强音记号;小而轻的音叫弱音,用‘p’来表示,它叫弱音记号。
”(2)根据强音、弱音记号来练习发声练习曲老虎的声音用强的声音唱,蜜蜂的声音用弱的声音唱。
(3)用身体制造声势来表现音的强弱“怎样制造大而重的声音来表示强音?”(跺脚、拍手等)“怎样制造小而轻的声音来表示弱音?”(拍肩,脸等)师幼进行节奏练习:ff/pp/ff/pp/(强强/弱弱/强强/弱弱),fp/fp/(强弱/强弱)(4)用乐器表现音的强弱出示三种乐器:串玲、玲鼓、沙锤,请小朋友说出它们的名字,并思考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适合表现强音,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适合表现弱音。
音乐教案强音与弱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强音与弱音的概念及其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强音与弱音的概念及辨识。
2. 强音与弱音在音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强音与弱音的辨识。
2. 强音与弱音在音乐中的恰当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音响设备。
3. 乐器(如鼓、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强音与弱音。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音乐中听到哪些地方声音比较大,哪些地方声音比较小呢?二、强音与弱音的概念及辨识(10分钟)1. 教师讲解强音与弱音的概念,并通过举例让学生辨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辨识强音与弱音。
3. 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情况,并进行指导。
三、强音与弱音在音乐中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强音与弱音在音乐中的应用,如节奏感、情感表达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实践,运用强音与弱音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践作品,并进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回家后,欣赏一些含有强音与弱音的音乐作品,并试着分析其中的强音与弱音运用。
2. 家长协助孩子记录在欣赏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强音与弱音的概念及其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辨识强音与弱音,并尝试运用到音乐创作中。
部分学生在辨识强音与弱音时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在下节课中,教师应继续巩固学生的强音与弱音辨识能力,并引导学生运用强音与弱音创作更丰富的音乐作品。
六、强音与弱音的节奏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强音与弱音的节奏,让学生跟随节拍器进行练习。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监督和鼓励。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节奏错误,并给予鼓励。
幼儿音乐强弱的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幼儿能够理解和运用音乐的强弱变化,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听觉注意力。
二、教学内容1. 强弱音乐的基本概念介绍2. 强弱音乐的表达方法3. 强弱音乐的情感体验三、教学重点1. 培养幼儿对强弱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幼儿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3. 培养幼儿的听觉注意力和节奏感。
四、教学准备1. 播放器和音乐资源2. 音乐乐谱或图片3. 幼儿喜欢的玩具或道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引领幼儿进入音乐世界,通过播放悠扬的音乐,让幼儿感受其中的强弱变化。
2. 概念介绍(10分钟)通过图片或乐谱等教具呈现强弱音乐的概念,引导幼儿观察并理解。
可选择一段简短的示范音乐,向幼儿展示音符的大小表示音乐的强弱。
3. 参与互动(1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示范,用身体动作表达不同音乐的强弱变化。
可以利用幼儿喜欢的玩具或道具,让幼儿用不同的声音和力度玩耍,感受强弱的区别。
4. 情感体验(15分钟)引导幼儿聆听一段节奏明快的音乐,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舞动身体,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幼儿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喜悦和愉悦。
5. 创作表达(20分钟)分发画纸、颜色笔等工具,让幼儿以自由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强弱音乐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6. 教学总结(5分钟)教师归纳总结幼儿的学习成果,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
六、教学延伸在课后,可以通过更多的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例如鼓励他们尝试自己编曲,利用简单的乐器尝试演奏强弱音乐,或让他们参与合唱团、舞蹈班等音乐相关的兴趣小组。
七、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对强弱音乐的感知程度来评价幼儿的学习情况,可以记录在学生档案中,以便跟踪评估幼儿的音乐成长。
八、教学反思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尽可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乐理强弱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强弱音概念。
2. 培养学生对音乐强弱音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强弱音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节奏感。
教学重点:1. 强弱音的定义和区分。
2. 强弱音在音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强弱音的辨别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音乐教材或乐谱。
3. 打击乐器(如鼓、木鱼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强弱音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强弱变化。
2. 举例说明强弱音在音乐中的应用,如摇滚乐、爵士乐等。
二、强弱音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强音和弱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它们在音乐中的作用。
2. 演示强音和弱音的演奏效果,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区别。
三、强弱音的辨别练习(10分钟)1. 播放一段含有强弱音的音乐,让学生辨别并指出强音和弱音。
2. 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跟随音乐节奏,练习强弱音的演奏。
四、强弱音的应用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歌曲,分析并讨论歌曲中的强弱音运用。
2.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强弱音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音乐中的强弱音,提高音乐素养。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分析其中的强弱音运用。
2. 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强弱音的概念,并学会了辨别和运用强弱音。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强弱音的兴趣。
但在练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强弱音的辨别和运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案强音与弱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强音与弱音的概念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强音与弱音的概念及特点。
2. 如何在音乐中表现强音与弱音。
教学难点:1. 强音与弱音在音乐中的运用。
2. 音乐创编中强音与弱音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音乐教材或歌曲。
3. 打击乐器(如鼓、木鱼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强音与弱音的概念。
2.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强音与弱音。
二、理论知识(10分钟)1. 讲解强音与弱音的定义及特点。
2. 分析强音与弱音在音乐中的作用。
3. 举例说明强音与弱音在歌曲中的应用。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首歌曲,分析并标记出其中的强音与弱音。
2. 各组分享自己的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3. 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音乐创作(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旋律,要求学生在其基础上创作一段含有强音与弱音的音乐。
2. 学生分组创作,可以使用打击乐器进行实践。
3. 各组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强音与弱音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音乐中的强音与弱音,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 布置课后作业:选取一首歌曲,分析并创作一段含有强音与弱音的音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强音与弱音的概念及特点,并学会了如何在音乐中表现强音与弱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六、强音与弱音的感知训练(10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不同强音与弱音的音乐片段,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分辨出强音与弱音。
2. 学生跟随音乐节奏,用手拍打桌子或打击乐器,感受强音与弱音的区别。
《声音的强弱》教案第一篇:《声音的强弱》教案《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内容: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在故事、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
教学分析:声音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强弱、长短、高低、音色。
声音的强弱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但往往在说法上与高低相混淆。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好音的强弱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律动、让学生寻找自己发出的声音,拍节奏、演唱歌曲、用声音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声音强弱的感受。
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理解、感受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能正确地运用到演唱歌曲中。
2、在音乐故事和乐曲中理解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及模仿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声音的强弱的音乐形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具准备:钢琴、饮料瓶、塑料袋、沙锤、大鼓、碰铃、课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韵律活动。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有趣的音乐课,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律动吧。
教师播放课件《拍手歌》。
二、感受音的强弱。
1、探索声音活动。
师:现在请你们闭上小眼睛,老师给你们放两段音乐《铁匠波尔卡》和《摇篮曲》,在欣赏的过程中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总结:有的同学在欣赏《铁匠波尔卡》时,因为音乐很大声,同学们都动了起来,学着铁匠师傅们用力地在打铁。
在欣赏《摇篮曲》时,因为音乐很轻柔,同学们都随着音乐进入了梦乡。
出示乐器——大鼓。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面大鼓,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敲一下,而且是用力敲。
谁来形容一下刚才这位同学敲的声音?生:强、重、大。
师:同学们有三种答案,老师比较同意其中的一位同学的答案,他敲的声音比较强。
出示“强”,用音乐的标记来记强——“f”。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强”,请大家看大屏幕。
“强”是我们音乐中的一种力度记号,在音乐中一般我们用“f”来表示“强”。
以后你们在音乐中遇到“f”就知道它表示“强”。
音乐教案-音的强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音的强弱概念,理解音的强弱与声音的大小、高低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音的强弱概念:音的强弱是指声音的大小、高低,是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
2. 音的强弱的表现:通过击拍、演唱等方式,感受并表现音的强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音的强弱概念,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表现音的强弱。
2. 教学难点:音的强弱与声音的大小、高低的区分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音乐教材、乐谱、音响设备等。
2. 教学工具:击拍器、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强弱,引发学生对音的强弱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音的强弱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音的强弱与声音的大小、高低的关系。
3. 演示:通过击拍、演唱等方式,演示音的强弱的表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的强弱。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击拍、演唱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5. 创作:让学生结合音的强弱,创作一段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六、教学延伸:1. 分析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让学生了解音的强弱在不同乐器上的表现。
2. 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分析作品中的音的强弱运用,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七、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现力和合作精神。
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音的强弱表现,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创造力。
八、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九、课后作业:1. 回家后,练习击拍、演唱,巩固音的强弱概念。
2. 欣赏家庭surrounding music,关注音乐中的音的强弱运用。
十、教学进度安排:1. 本节课内容安排为一课时,共计40分钟。
2. 下一节课将继续深入讲解音的强弱,并结合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音的强弱教案音的强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音的强弱的概念;2.能够听辨音的强弱差异;3.理解音的强弱对音乐的表达和感染力的影响;4.通过声音强弱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音的强弱简介;2.声音的强弱训练。
三、教学准备1.音乐播放器;2.不同强度的乐器音乐片段。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声音较小的音乐片段,请学生关闭眼睛仔细聆听。
然后问学生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与学生讨论声音的大小。
2.讲解(10分钟)通过导入环节,引出音的强弱。
然后教师简要讲解音的强弱的概念。
强度大的声音叫作大音,强度小的声音叫作小音,两者之间的声音叫作中音。
3.辨别声音的大小(10分钟)教师播放一小段乐器演奏录音片段,要求学生辨别出声音的强弱。
可以请学生分组,辨别声音的强弱,并给出回答。
4.训练声音的强弱(3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不同强度的乐器音乐片段,要求学生模仿音乐中的强弱,进行声音训练。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示范,让学生听着示范音进行模仿。
5.感受强弱对音乐的影响(15分钟)教师播放两段音乐片段,一段是强强度的音乐,一段是弱强度的音乐。
请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感受,讨论声音强弱对音乐的表达和感染力的影响。
6.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小结。
要求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音的强弱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听辨音的强弱差异。
通过声音强弱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例如学生之间的辨别声音强弱的游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音乐教案音的强弱
第五课音的强弱(小学第一册)
日期xxxx-6-1
作者郁芳
教材:沿海版小学《音乐》课本第一册
教学内容:音的强弱
课时:第一课时
执教:南头小学郁芳
教学重难点:对力度变化的感受与表现。
教学目的:学习音的强弱,通过听、唱、做、练等感受力度变化,懂得音乐中强弱变化的作用。
教材分析:“音的强弱”这一课是音乐八个要素之一“力度”的第一次出现教
材通过图示启发学生从大自然寻找强弱不同的声音。
用具有度对比的乐曲欣赏导入音乐。
教具:1、钢琴2、投影仪3、电脑4、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听音乐进教室并师生互相问好。
(用唱歌形式互相问好)
2、复习歌曲《铃、板、锣、鼓》,并请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
3、新课:结和教材11页图示,让学生回答哪幅图表示的声音强、哪幅图表示的声音弱?
)放鞭炮。
强2)说悄悄话。
弱
4、看多媒体听辩二首乐曲;
)《摇篮曲》
2)《大刀进行曲》哪首乐曲表现的声音强、哪首乐曲的声音弱?
生答:1)声音弱2)声音强。
教师总结:我们在大自然听的声音有强有弱,音乐中的音也有强有弱。
5、用多媒体演示听火车由远处驶
来,又渐渐远去的声音。
提问:火车由远处驶来时声音的强弱是怎样的,火车渐渐去的声音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回答火车驶来时声音是由渐渐到强的,火车远去的声音是由强渐渐弱的。
)
板书:---音乐要渐渐弱下来。
(力度记号:渐弱)
6、让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强弱变化的声音。
如:飞机由远而近,由近而远
汽车由远而近,由近而远;
7、用这两个记号拍以下节奏。
)请同学用拍这个节奏
3)再请同学们用拍
(渐强)(渐弱)
;教师给予评价并示范正确的拍法。
8、通过语言练习。
教师读:小河流水生:按读四遍,
哗啦啦啦
可边读边拍手,教师用手势提示学
生做出渐强渐弱,控制音量。
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些词,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力度的变化。
如:一生问:小雨小雨,一生答:滴嗒滴嗒;
9、通过音色对比练习。
用打击乐器铃、板、锣、鼓按“”的变化敲出以下节奏
四二拍||||‖
0、模唱练习:(用声音感受和表现力度的变化,又达到练声的目的)
师唱:四二拍5313|5—|
火车开来啦
生唱:55|5-|55|5—|5—||
呜呜呜呜呜呜
(4、5小节上有连音线和记号)
1、课堂小结:(由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个什么新的音乐知识?——音的强弱。
表示渐弱
教师总结:这节课通过唱、读、拍、奏等不同方式的力度变化的体检,使同
学们对音乐渐强、渐弱的变化有敏捷的反应能力和表现能力。
2、布置作业,下课,用唱歌的形式师生再见,听音乐离开。
xxxx10、5
南头小学音乐教案音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