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庸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分析中庸思想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与引导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重要参考。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的研究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庸思想对于道德教育的启示与引导。
首先,中庸思想强调“中”,即均衡、平和、恰当。
这一思想对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涉及到道德问题。
中庸思想告诉我们,在道德选择中,应该追求均衡和平和,避免极端和偏激。
只有在不偏不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做出恰当的道德决策。
因此,中庸思想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中庸思想注重“诚”,即真实、诚实、坦诚。
这一思想对于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诚信问题日益凸显,人们普遍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道德的基础,只有真实、诚实地对待他人和自己,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
因此,中庸思想对于培养人们的诚信意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再次,中庸思想强调“和”,即和谐、和平、和顺。
这一思想对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和谐的社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要追求和谐,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以和为贵,以和为美。
只有通过和谐的言行举止,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因此,中庸思想对于培养人们和谐意识和和谐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中庸思想强调“兼爱”,即广泛的爱和关怀。
这一思想对于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境地,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要兼爱众人,关怀他人,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利益,也要关注他人的利益。
只有通过广泛的爱和关怀,才能建立起互助互爱的社会关系和和谐社会。
因此,中庸思想对于培养人们的关爱意识和关爱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中庸思想对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引导作用。
中庸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其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中”、“和”、“适度”等概念。
其中,“中”是指追求均衡、平衡,既不偏激也不偏废;“和”是指追求和谐、协调,既不极端对立也不随波逐流;“适度”是指追求恰到好处、合乎情理,既不过分苛求也不过分放任。
中庸思想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的平衡,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和谐的思想体系。
二、中庸思想与教育的关系中庸思想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中庸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德行,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育领域中,这意味着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更要关注其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
其次,中庸思想提倡“以诚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信任。
在教育中,这意味着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再次,中庸思想注重和谐与平衡,主张避免极端和偏激。
在教育中,这意味着要避免过分强调竞争和功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三、中庸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1. 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中庸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德行,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诚信、宽容、尊重等品质。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庸思想主张全面发展,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庸思想强调和谐与平衡,教育应该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推行民主管理等方式,创造一个和谐、平等、尊重的教育氛围。
中庸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历史进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的开放,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通过对中庸思想的积极扬弃,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能够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示。
标签:中庸;思想政治教育;启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不断挖掘各种有效资源,积极汲取各种先进文化的精神养料,而中庸思想正是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鉴别与提炼,可以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借鉴。
虽然中庸思想中存在保守、避世等落后思想,但其“折两用中”“致中和”“时中”等所蕴含的辩证思维仍有其合理性,可以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坚持“折两用中”,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度“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
”意即人要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运用最为适合的“中庸之道”。
这里“折两用中”绝不是指没有原则、没有标准,只想做随大流、两边倒的老好人,这种人正是孔子就批判过的“乡愿,德之贼也”;也不是不求最好,不想最坏,只愿安稳度日、保持中游,而是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只有全面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才能够确定这个度。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理解“折两用中”思想的内涵,并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第一是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的把握。
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力度不能太轻,如果其思想与行为出现偏差,教育者因为怕麻烦,只想做老好人,听之任之,后果将越来越严重;也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仅仅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没有多方面配合,更没有及时掌握相关反馈,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如同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另一方面,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力度太重,过于频繁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味进行强制灌输,就容易造成教育对象产生厌烦的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所以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度,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发生“左”或“右”的错误。
我们需要中庸的政治文化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的研究心得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庸的基本理念是“中”和“正”。
中庸强调的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中保持平衡和和谐。
在政治文化中,中庸主张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和行使,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庸的政治理念强调“正义”和“公平”,并强调政治家的责任和担当。
在现代社会,政治腐败和不公平现象屡见不鲜,中庸的政治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其次,中庸的思想强调“和谐”。
和谐是中庸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包含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等各种关系的和谐。
在政治文化中,中庸主张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庸的政治文化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人民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和谐的关系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第三,中庸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主张个体要先修身养性,然后才能治家、治国和平天下。
在政治文化中,中庸主张政治家首先要有道德品质和修养,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和处理政治事务。
中庸的政治文化强调政治家的自律和自我约束,以及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政治家提供一个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最后,中庸的思想强调“大同”。
大同是中庸思想的最高理想,它包含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平等和共同发展。
在政治文化中,中庸主张国家要追求大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中庸的政治文化强调政府的公正和善治,以及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综上所述,中庸的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强调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和行使,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庸的政治文化强调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大同,为政治家和社会提供了一个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储昭柏熊居民(安徽省岳西县岳西中学,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三中一部)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说,中庸真是极致,可惜人们已经很少能够做到它了。
诚如当下,我们是否少了些中庸?国学经典《中庸》思想深邃,自觉难以追赶圣人的脚步,时不时的一星半点的感悟已让笔者兴奋不已。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读《中庸》之时本能地思考起备受困扰的思想政治课,内心呼唤着思想政治课回归本应有的课程价值和实现课程价值的课程智慧。
本文主要选取《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中的“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三句话,谈三方面个人并不很成熟的思考。
一、“尊德性而道问学”启示思想政治课“德”与“智”不可偏离“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是,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
用今天的话说,这句话涉及的就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
使教育对象实现德、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理念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异议,而且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理念,而是在于未能践行好的理念。
我们的行为常常偏离这样的常识,自觉不自觉地忘乎或放弃本是“德育第一”的德育。
在一些人那里,考上大学似乎就是全部,因此他们眼睛里只有分数、名校,见物不见人,认为只有智育等不得,德育是虚而妄之的东西,好一点、歹一点无关痛痒。
这样,思想政治课,谁都承认是德育性很强、专门性的德育课,也就实实在在地沦为了智育的附属品、牺牲品。
如果不是高考必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一定会把它当作名副其实的副课,要么不上,要么上了也白上。
如果是高考必考科目,也只是在知识、能力上下足功夫,同样成了赚取分数的工具。
说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或是一脸茫然,或是觉得谈这些不合时宜,有时反而觉得有点贻笑大方了。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不能说分数之中没有德育,但分数不一定证明德育的良好效果,分数与一个学生的品行不一定成正相关、划等号,如同高分会低能一样高分也会低德。
如何让思想政治课所倡导的东西真正渗透于学生思想的骨髓并成为自觉行为是一个难题,这也恰恰是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联系一些社会现象其实也是现实所需。
中庸的政治智慧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圣人之书”。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深入研究中庸,发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智慧。
本文将从中庸的思想核心、治国理政、领导者的境界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庸对政治的深刻启示。
一、思想核心中庸的思想核心是“中”和“庸”。
其中,“中”指的是道德的中正之道,即遵循天道、符合伦理的行为准则;“庸”则是指恰当的平衡,既不偏激过分,也不懈怠散漫。
这一思想核心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庸强调政治的中正之道。
在治理国家时,领导者应秉持公正、诚信、仁爱等道德原则,以道德为准绳,坚持中正之道,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持政治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同时,中庸也提出了“中和”、“中正”等概念,强调政治的平衡性和稳定性,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以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中庸强调政治的恰当平衡。
在治理国家时,领导者需要在各种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既不能偏袒特定群体,也不能忽视社会的整体利益。
中庸提出了“庸”字,强调恰当的平衡与调和,既不偏激过分,也不懈怠散漫。
领导者应在处理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时,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寻找最佳的平衡点,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治国理政中庸对于治国理政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中庸强调君主的德行与修养。
中庸认为,君主应以身作则,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表率来影响和感召国民。
君主应具备仁爱之心,关心民生,以民为本,以此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中庸强调君主的明智决策。
中庸认为,君主应具备智慧和谋略,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决策时,要冷静思考,审时度势,以最佳的方式来处理各种问题。
同时,中庸也提出了“知止而后有定”的理念,强调君主要懂得适时收敛,避免过度扩张或过度干预,以保持政权的稳定与持久。
三、领导者的境界中庸对于领导者的境界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中庸认为,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智慧,同时要具备辩证思维和开放心态,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
论《中庸》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中庸》是儒家“中和之道”的重要代表作,它以“中正”的理念和理论,来教育人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给了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凝聚力和持久力,影响着中国历史上整整一千多年时间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阐述。
一是教育要以“中”为核心。
“中”就是两极之间,即上下、重轻、前后、大小、高低等均衡。
儒家认为中正才是正常状态,只有不断维持和调和中间状态,才能保持长期和谐。
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经济规律也都遵守这一原则。
二是尊重传统,把道德修养贯穿始终。
儒家认为,人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坚持正确的道德观,这就是所谓的“礼义”。
“礼义”是孔子对人类道德根本的解释,它既教育人们保持传统价值的道德修养,也指导他们树立合乎传统文化的道德观。
古人真正把教育作为保护传统价值的重要途径,可以看出《中庸》的应用价值。
三是教育要具有博大精深思想维度。
在《中庸》中,孔子言外之意是要求人们以中庸之道改变客观世界,把一个繁复复杂的世界融入到一种包容性的内涵中,将真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最终改善人性。
这种指导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且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深入人心。
浅析中庸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
《中庸》,相传是战国初期思想家、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的著作,宋人朱熹将之收入《四书五经》中,尊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数千年来,中庸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已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细读《中庸》,可以从中领悟到的不仅仅是中庸的思想,而是可以学到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
中庸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深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庸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中庸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可以“学而知之”的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中庸》第十九章句)就是说五伦与智仁勇以及诚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人是经过教育学习才知道的,有些人则是经过勤勉苦学才明白的,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有的人天资聪慧,生下来就明白五伦以及智仁勇,不需要旁人的点拨,而有些人则需要在不懂的时候通过学习而得知,还有些人资质比较薄弱,不仅需要学习,而且还要勤加苦练方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但是无论是先天习得的,还是后天知之,到最后都是一样。
受教育者的资质不一样,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缺点。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因为教育对象的天生的资质不同,就区别对待。
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可以教化的,只是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对待明白事理比较晚的教育对象就要耐心的辅导,劝其勤加练习,而不是对其弃之不顾。
而受教育者不该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就自暴自弃,而应该摆正好心态,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学习。
正如《中庸》中“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别人能做到的,自己肯定也能做到,只要持之以恒。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要有“至诚”的精神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中庸》右第二十五章)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这主要是针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普遍浮躁,对待学术不够严谨,缺乏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例如,在学习中,很多时候只能做到一知半解,而不能真正去求教、去思考、去辨别而后付诸
行动。
当今社会追求的是一种“快餐文化”,追求速度,追求效率。
但是很多事情是需要停下脚步去,慢慢体会、去领悟,一味追求速度很容易迷失了自我。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要明白很多真理是追问出来的,做事情不能做一半就丢弃,而是要持之以恒,保持到最后的才是是胜利者。
当然这种精神可以扩展到很多领域,不仅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取。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德行去感召受教育者《中庸》道:“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中庸》右第十九章)。
虽然是讲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领导者能修养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
纵观中国历史,能够号召人才的,往往不是能力最强的,而是以德行出名,以美好的德行使得天下英豪归顺之。
思想政治教育亦如此。
受教育者固然要知晓学习的重要性,而教育者本身的修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者通过自身的魅力吸引受教育者,使得受教育者真正的受教育,而不是被迫学习,带有强烈的反抗情绪。
教育者不仅致力于修身,而且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博学的知识底蕴和美好的德行来吸引受教育者。
修身的重要一点就是“慎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右第一章)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这就
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严格地加强自我修养,在独处的时候更应该如此,时时处处加强自我的约束、教育和监督。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发挥自身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二、中庸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一)用“忠恕之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中庸》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上继承与发展了孔子的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具体说来,在《中庸》中就是:“以人治人”“施诸己不愿,亦勿施于人。
”所以孔子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意思是说,你希望别人待你好,你就要待别人好。
你希望别人尊重你,你就要尊重别人。
你希望儿子孝顺你,你就要孝顺你的父亲。
你希望你的下级尊重你,忠于你,你就要尊重你的上级,忠于你的上级。
你希望你的弟弟尊重你,你就要尊重你的哥哥。
你希望朋友对你真诚,你就要对朋友真诚。
这就叫做“以人治人”的忠恕之道。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治人的忠恕之道,教育人们用爱自己的爱去爱别人,用批评别人的方法去批评自己,用自己的忠恕原则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①。
只要坚持了忠恕之道,人们就会心安理得。
人们就会达到守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知行合一”
①]黄伟.简析中庸思想的内涵和特征[J].高校论坛,2006(17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右第二十五章)也就是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即要做到“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中庸》的“学问思辩”中包含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学问思辨”是一个整体,“学”、“问”、“思”、“辩”四者为“知”,“知”的目的是为了“行”。
“学问思辨行”有一个明确的为学步骤、层次和过程,一切学问离不开学、离不开问、离不开思、离不开辨、离不开行。
这一思想充分肯定了理论学习与亲身实践两者都是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活动,体现了儒家教育理念所强调的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方法来寻求认识活动整体上的和谐统一的特点,很值得在认知与实践过程中借鉴和学习。
把“知行合一”的思想运用到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一般以理论灌输为主,反复地学习理论知识就显得单调缺乏活力,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开展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
②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既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又学习到了理论知识,从而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中庸”原则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中庸章句)。
中庸乃天下之至道,作为为人处
②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
世、治国安邦的指导原则。
朱熹理解的“庸”为“常”,“中庸”之道即“中常”之道,也就是中道乃是事物的常道。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要能够“用中”、“时中”。
所谓“时中”就是“用中适时”,避免“过”与“不及”,以达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因时、因人、因事而求其适宜,既要遵守做人的原则,又要在具体事务中把握灵活性,有通权达变的技巧,而不能一成不变。
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能够变通,以变应变,以变制变,随时关注客观环境和工作对象发生的变化,中树立随需应变、变中求生的危及意识。
要认真研究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条件和挑战,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想、工作方法。
要注意工作方式的灵活性,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灵活选择工作思路。
《中庸》尽管没有直接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但却是内在地包含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完全可看作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
因而,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庸的思想融入到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熹. 四书五经[M].中国书店,2011(6)
[2]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
[3]黄伟.简析中庸思想的内涵和特征[J].高校论坛,2006(173)
[4]廖媛.中庸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少年日常生活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7)
[5]杨涯人.中庸思想的历史定位及现代意义[J].理论探讨,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