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雁门太守行朝代:唐朝|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屯田词朝代:唐朝|作者:戴叔伦春来耕田遍砂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屯田词》写边地屯田的人民在极艰苦的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劳动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
屯田是指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
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屯田的情景。
前八句写农民屯田时的险恶环境和遭受旱、蝗等天灾,一年历尽辛苦,却仍是无衣无食,两手空空的农民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不言中流露出他们的无限怨愤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全诗语言朴实明快,对农民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同情溢于言表。
蓟门行五首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其一】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边塞诗鉴赏1. 引言边塞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支,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守卫边疆的英雄壮丽场景。
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情感、意象和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和边塞生活的深刻感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边塞诗进行鉴赏和解读。
2. 边塞诗的来源和特点边塞诗起源于中国古代边塞地区的军事和文化活动。
由于边塞地区往往处于战乱频发和政治动荡的环境中,边塞诗作品往往充满了壮丽的景色、悲壮的气氛和崇高的英雄主义情怀。
边塞诗的主题主要围绕着边塞风光、抗战壮丽场面、英雄人物、忠诚和牺牲等。
边塞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展示了边塞的壮丽风光:边塞诗描绘了辽阔的大漠、高耸的城墙、奔驰的战马等壮丽的自然景观,使人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壮丽。
•强调了忠诚和英雄主义情怀:边塞诗常常表现出作者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的崇敬。
这些诗作清晰地传递出边塞军人的正直、勇敢和英雄主义情怀。
•表现了人民的悲壮情怀:边塞诗作为一个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文学形式,不仅仅是战争的记录,更是战争中人们的悲壮情怀的抒发。
边塞诗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园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和对战争的无奈与悲凉。
3. 边塞诗的代表作3.1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边塞诗之一,作者王之涣是唐代的文学家。
诗中以壮丽的边塞景色展示了作者对祖国无限忠诚和壮丽的抱负。
3.2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家园的思念和对身处边塞的忠诚。
以悲壮的词句和深情的笔调描述了边塞地区的困境和民众的苦难。
4. 边塞诗的影响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反映了边塞人民的英勇抗争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此外,边塞诗还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碛中作朝代:唐朝|作者: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
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
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子夜秋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
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
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
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
从把握边塞诗的形象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如影随形,人类碾着累累尸骨,获得片刻温馨宁静。
边塞诗象一朵盛开在战地的凄美绝艳的奇葩,开在秦时的明月之下,汉时的关塞之上;开在征夫思念的心中,开在思妇眺望的眼里。
它以似火的颜色点燃了壮士的青春,它以如水的柔情滋润着鲜活的生命。
边塞诗,是英雄悲壮无畏的呐喊,是诗人冷竣理性的思索。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它的发展源远流长。
边塞诗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
经过汉魏六朝时代的发展,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但作为同一流派,还是有很多相似的特点。
下面我就如何从边塞诗刻画的不同形象来鉴赏边塞诗的思想情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边塞诗刻画的景象特点边塞诗由于其特定的地域和内容,边塞诗人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景。
边塞诗中描写的景观一般有长云、狂风、冰雪、孤月、细柳、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梅花落,折柳曲、沙漠、战役、烽火、城楼等边塞特有的景象。
边塞诗中的景物一般有这些特点,或雄浑、奇丽、辽阔、磅礴、豪放,气势恢宏,或荒凉、苦寒、恶劣、惨烈。
表达的情感或是展示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或是表现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和将士的思家情绪。
示例:2010年全国课标卷中考查的江总的《雨雪曲》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试题: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边塞环境,表现了戍卒身处遥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茫茫然失落的郁闷心结。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第一、这种类诗主要有以下几类: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第二、这类诗歌的主要风格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第三、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1、知人论世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
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
(以上来源《中国文学史百题解读》)(3)诗歌分析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边塞诗诗歌鉴赏题说起边塞诗,大家肯定会想到那些远在边疆的将士,想象他们在寒风中、漫天沙尘中,守卫着国土,心中充满了孤独与思乡。
这种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把这些原本非常严肃、沉重的情感,通过简练却又深刻的语言,传达给了我们。
你看,那些边塞诗的诗人,个个都像是勇敢的战士,用笔代刀,挥洒着自己内心的波涛。
最经典的边塞诗,怎么能不提王昌龄的《出塞》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几句一出,感觉就像是刀剑在空气中擦出火花,瞬间就把你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其实这首诗讲的就是那个时候的士兵们,打到什么地方、远离家乡、受尽苦楚,却又无法回头。
诗中的“万里长征人未还”就特别让人心疼,想着那些将士们在外面漂泊,风餐露宿,不知道何时能再见到自己的亲人。
而那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仿佛是时间在不断流逝,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真的是让人有点说不出的悲凉。
不过,如果你以为边塞诗就只有这种沉重的气氛,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一开头就带着一种严寒的感觉,想象一下那时候,北风刮过,雪花飘洒,天地间一片苍茫。
但诗人话锋一转,“孤城闭,百岁月如年。
” 这句话让你感受到的是那种离别的痛苦。
你看,离别的情感并不只是空洞的字面意思,而是通过这冷冽的景象,描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用现代的话说,就像是你跟好朋友告别,心里明明知道见面无期,可又无可奈何,眼看着他们离开,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喘不过气。
再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看似简单,实际上极其耐人寻味。
诗中有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大家一听可能就知道这首诗了。
其实这几句就是在描述边疆的辽阔,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你看,白日逐渐消失,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入大海,这种意境不是一般的壮丽,仿佛一切都不受拘束,连时间和空间都在这无边的景象中自由流动。
再加上那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方面表现出诗人超越眼前的视野,追求更广阔的世界,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鼓励自己不甘平凡、勇于向上、向远处冲去的精神。
边塞诗鉴赏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例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接防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八折杨柳》、《落下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比如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日报斩杀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不虚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主中原。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比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存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求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言凤阙,铁骑拖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著玉鞍。
愿意将腰下剑,授侍斩杀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李益·夜上接防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无人知晓何处吹起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言道黄龙戍,频年疑惑兵。
心疼闺里月,短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存有整体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苦和连年出征的残暴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反感[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交。
崭新鬼愁冤枉旧有乌鲁潘,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誓洗匈奴罔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心疼无定河边骨,犹就是春闺梦里人!4、注意: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边塞诗导学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盛唐边塞诗和晚唐边塞诗的特点。
2、了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3、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
资料链接
一、关于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1、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二、欣赏著名边塞诗人
(1)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
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
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2)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3)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同。
王昌龄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三、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晚唐时期,经过无数战乱的唐朝更加衰落。
这段时期的边塞诗也全无初唐时期的豪迈。
而多写思念故里之情。
如李益《从军北征》
四、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第二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
所以,对中学生而言,要找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高考真题】(2009年全国卷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①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导航训练
阅读下列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简析颈联运用的手法。
2、“自”、“照”、“绕”在诗歌中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
3、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2、比较分析本诗与杨炯的《从军行》在抒情上各有怎样的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
什么不同?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释】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