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魏肖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 格式:doc
- 大小:76.52 KB
- 文档页数:9
边塞诗《出塞作》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出塞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了当前的战斗情况,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塞作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出塞作》原文唐代: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出塞作》练习题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诗的第三联与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的第二联对战争的描写有哪些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2分);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之大(1分),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面写唐军的应敌做铺垫,衬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 ①写作手法不同:《出塞作》第三联冷静客观地记叙(白描)唐军防守和进攻的情景。
《雁门太守行》第二联则用饱含感情的描写,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战地气氛。
(3分;其中“观点”1分,“不同点”各1分)②侧重点不同:《出塞作》第三联没有对交战的场景做具体描写,只描述唐军将士白天登城守卫和夜间渡河出击两个应敌行动,突出了唐军将士的从容镇静,应付自如;而《雁门太守行》第二联描写战斗时号角震天的气势和激战之后血流满地的场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惨烈和伤亡惨重。
(3分;其中“观点”1分,“不同点”各1分) 《出塞作》鉴赏“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
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出塞》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王褒①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②。
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③。
[注]①王褒: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周文学家。
②馀蒲:指西域蒲类国的遗迹。
③来送月支图:指西域月氏国遣使来贡、臣服汉朝。
月支,即月氏。
【问题】小元选择本诗参加“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老师建议“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中“唯”“但”二字要重读。
请你简要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
【答案】“唯”“但”两字都意为只有,两句诗写的是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
重读“唯”“但”更能表现边塞的荒凉和战士们的孤独与坚韧,寄托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
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点、感情。
“唯”但”都是“只有”的意思,这两句诗意为: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
从字面上看,“塞禽唯有雁”描述了在边塞的天空中,飞翔的鸟类几乎只有大雁。
大雁是候鸟,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迁徙,它们的存在为这荒凉之地增添了一丝生机,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远方的思念和向往。
在这里,大雁不仅仅是鸟类,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它们象征着远方的家乡和亲人,让战士们在遥远的边塞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关树但生榆”则描绘了边塞的植物景观。
在边关,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原因,生长的树木并不多,而榆树则成为了主要的树种。
榆树的生命力顽强,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这也象征着战士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同时,榆树也给人一种荒凉、孤独的感觉,这与边塞的环境和战士们的情感相呼应,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意境。
【点睛】参考译文:飞蓬就像那些出征的战士们,千里迢迢,他们奋力前行。
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
他们背靠着山峦,望着那些曾经的堡垒,心中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
文山中学2011级语文学案 编写:张翠娥 审核:刘孝国 2013-11-2512011级语文专题复习之边塞诗答案(一)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1、 答: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2、 答:全诗虚实结合。
写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
(二) 使至塞上 王维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 借用典故 “燕然”二字。
3、“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B (并非秋天,而是春天。
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5、A (并非轻松愉快。
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 (三)塞下曲 王昌龄 1、 边塞的艰苦。
2、 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
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
3、 “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
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4、D (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5、D (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侠儿”作正反对比。
) (四)渔家傲 范仲淹 1、孤独之感思乡之情2、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
3、表现了胸怀壮志的将军抱负未能实现的无奈感慨。
4、D (“征夫”指一般士兵,不是作者自称。
而且“将军”和“征夫”都应该是泛指。
)5、C (“反映孤城陷入重围……”不对,词中无从体现这种形势。
) (五)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1、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
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
边塞诗鉴赏一、边塞诗:描写有关边塞生活的人、事、景的诗歌。
边塞诗抒发的思想感情: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2、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4、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边塞诗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节,唐代常以汉代唐;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因此鉴赏时要考虑用典及环境描写等手法的作用。
二、边塞诗鉴赏训练:1. 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3.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春风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⑴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分别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4.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说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
②回乐烽:回乐县的烽火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③芦管:即芦笛。
⑴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给人什么感受?⑵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边塞诗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种以反映唐、宋年间边境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边塞诗的意象主要与战争有关,包括器物、地点、人、事、物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借事言志、直抒胸臆等。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包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以下为边塞诗的鉴赏训练:1.塞下XXX北风凋白草,XXX。
夜后XXX,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首联描写的是北方边塞的环境,包括北风、白草、XXX 等,营造了一种荒凉、寒冷的氛围。
这种环境的描写,不仅为诗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情境,更重要的是表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艰苦,凸显了边塞士兵的英勇和不屈精神。
是唐代长安城的外城。
⑤百夫长: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指率领百人的军官。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从军的青年,他在战争中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依然坚定地选择了从军。
诗中“烽火照西京”、“铁骑绕龙城”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场面,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更加强调了他的忠诚和正义感。
改写: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年轻人从军的故事,他在经历了战争的种种磨难后,依然坚定地选择了从军。
诗中生动描绘了战争的场面,表现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同时,诗人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更加突显了他的忠诚和正义感。
删除注释。
2.XXX XXX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诗中“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XXX”表达了诗人为了祖国的荣誉和尊严,不惜付出生命的决心和勇气。
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表现出诗人对于战争牺牲者的怀念和缅怀之情。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ì、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tǔ)谷(yù)浑(hún)、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边塞诗鉴赏试题分析及答案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描绘边疆风光、抒发将士戍边情怀为主要特点。
以下是边塞诗鉴赏试题的分析及答案示例:一、填空题1. 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包括唐代的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高适、岑参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的_______。
答案:《出塞》3.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烽火、狼烟、戍楼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边塞诗?()A. 《从军行》B. 《塞下曲》C. 《春望》答案:C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诗描绘的是什么景象?()A. 江南水乡B. 边塞风光C. 宫廷生活答案:B三、简答题1. 请简述边塞诗的特点。
答案:边塞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以边疆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描绘了辽阔的边疆景象;其次,它表达了将士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思念;再次,边塞诗中常常蕴含着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最后,边塞诗的语言风格通常雄浑、悲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 分析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情感表达。
答案:《凉州词》通过对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的辽阔和壮美。
诗中的“一片孤城万仞山”表达了戍边将士孤独坚守的情感,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反映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四、赏析题阅读王昌龄的《出塞》,并回答问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 请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以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辽阔意境。
通过“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对戍边将士长期征战、远离家乡的同情。
2. 诗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有何象征意义?答案:“龙城飞将”指的是汉代名将李广,他以勇猛善战著称,被称为“飞将军”。
在诗中,李广象征着英勇的将领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表达了只要有勇将镇守,敌人就无法越过边疆的坚定信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中考古诗词:边塞类赏析习题及答案-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中考古诗词赏析分类练习题(边塞诗)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5分)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_______)。
(1分)2、“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2分)3、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2分)1、边塞诗;高适(岑参)。
2、借代;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3、“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5分)【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喻指君主。
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十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
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2、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3、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2分)1、C2、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篇1:出塞古诗鉴赏练习出塞古诗鉴赏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1)不好。
“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
“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
(语意相近即可)(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篇2:登鹳雀楼古诗鉴赏练习登鹳雀楼古诗鉴赏练习朝代:唐代:王之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及注释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诗歌专项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卢龙塞行送韦掌记①钱起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②。
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
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
【注】①掌记: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简称。
②卢龙塞: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历史上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掌书记,后归附曹操。
此处以陈琳借指韦掌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以“雨雪纷纷”点明卢龙塞环境艰苦恶劣,第二句写韦掌记与将士们出征卢龙塞为国戍边;一、二句体现作者对韦掌记的担忧之情。
B.三、四句视听结合,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旌施凝滞为背景,表现了唐军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
C.五、六句中诗人将韦掌记比作陈琳,借用陈琳的典故,表达对韦掌记文采风流的赞美。
D.七、八句将唐王和汉皇相比,表达对文武兼备的圣主的赞美,表现出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2.多情自古伤离别。
这首送别诗却具有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新意,请从场景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芣苢》是劳动之歌,以人们采摘芣苢的六种动作,表现劳动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无衣》描写秦军同仇敌忾的战争热忱,通过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渲染了真挚的战斗情谊。
C.《无衣》采用问答式句法,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的热烈场面。
D.两首诗都采用了“赋”的手法,虽然没有“比”和“兴”,却都能引发读者对所描述情境的想象。
古典诗歌鉴赏之边塞诗鉴赏专项练习及解答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__________________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_________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边塞诗练习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案:①早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②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③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补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②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出关①徐兰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答:①更喜欢本诗..②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③“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④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比较鉴赏;写出为什么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答:①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②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③为下阕抒情作铺垫..2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难酬;有家难归..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1诗中“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答:汉代羽林军穿棉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是借代手法..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答: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①结构上“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②内容上“无定河边骨”和“深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③情感上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3就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答:“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语句;表达诗人①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的令人痛彻肝肠的情感与伤怀②对闺中人的哀怜与同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受降城指灵州..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本题考查艺术手法①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②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③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④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⑤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河湟旧卒张乔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①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②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③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答: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答:①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②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答:①“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②高度戒备;不事张扬;表现战事的紧张状态..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答: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1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①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②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2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①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②这里是匹马驰骋疆场;那边是蒙尘貂裘战袍;这里是壮心在前线站场天山;那边是退居家乡沧州③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①诗歌用白描手法;四句诗只叙事;无议论;却在典型事件中自然流露情感..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很耐人寻味..②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征人已经血洒疆场;一面是着亲人深情厚意的寒衣;具有动人的力量..③表达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以及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
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边塞诗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译文+赏析)1.(2017秋•东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B.三、四句都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C.“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D.李贺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谓奇诡,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联中,黄金台运用了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高台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
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同样是描绘边塞,本诗与下面同题作品相比,在内容、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雁门太守行唐张祜城头月没霜如水,趚趚①踏沙人似鬼。
灯前拭泪试香裘,长引一声残漏子。
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滴血心不回。
闺中年少妻莫哀,鱼金②虎竹③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
【注释】①趚趚:sù象声词。
《边塞诗歌四首》练习姓名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3-4题。
【甲】使至塞上(王维)【乙】从军行(王昌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乙诗中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渲染西北边疆你过得空旷凄凉、艰苦险恶,衬托出戍边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4.从内容上看,两首都是边塞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对受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而《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现了守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5.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6.《使至塞上》中借用比喻表达自己并不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色彩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0.古人宴饮常奏“丝竹”,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别宴情景却独具异域风情: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5 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边塞诗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边塞诗阅读赏析指导(附答案)(2) 边塞诗阅读赏析指导(附答案)(2)文章来自:古诗题材的分类之——边塞诗(慷慨悲壮,意象雄阔)【边塞诗的基本知识】(一)概念——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杜甫、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二)特点——读边塞诗应注意以下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①盛唐之诗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②中晚唐诗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③宋代之诗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张说)——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1.边塞诗举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等2.归纳特征(1)从内容看特征------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等。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三、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卢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己亥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6、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六、边塞诗鉴赏技巧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鉴赏流程: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七、高考真题:1、(2015新课标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1)在本诗中,诗人应该是在前往边塞的途中,所写并非亲眼所见,诗人出于想象,并将想象之景诉诸笔端。
(3分)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分)(2)尾联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二)(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明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运用视听结合和点面结合的手法,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09年全国卷Ⅱ)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4 江苏卷)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解析:第16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1)解答此题,关键是写出边塞地名和征人的戍边生活,就能说明“为什么说是一首边塞诗”。
(2)解答此题,能够理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点,就能把握题意。
回答时要扣住“岁岁”“复”,“朝朝”“马策”“刀环”,“白雪”,“黑山”等进行思考归纳。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边塞诗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0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边塞诗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