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处理及补液的有关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围手术期处理一、合并症的围手术期处理1.心血管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高危患者,术前完善心脏彩超,心梗6月内不建议择期手术,心力衰竭患者,最好在心力衰竭控制3~4周后在实施手术。
术前继续口服降压药物至术前,检测血压,控制血压在160/100mmHg以内。
术前1周停用利血平等长效降压药,房颤伴心率〉100者,术前应用心房纤颤伴心率增快(100次/分以上)者,术前应用毛花苷C或口服普萘洛尔,尽可能使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冠心病出现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以下)者,术前可皮下注射阿托品0。
5~1mg增加心率。
2.脑血管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近期有脑卒中病史者,择期手术推迟2周-6周。
3.肺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高危患者,术前完善肺功能检查,术前戒烟,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择期手术推迟至治愈后1-2周,急诊手术,可加用抗生素,阻塞性肺疾病,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喘气发作者,择期手术应推迟。
4.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7天停用阿司匹林,术前2—3天停用非甾体抗炎药,术前10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血小板小于5×109 ,需要输注血小板,使血小板达到7。
5以上,脾亢所致者不建议输注。
易栓患者术后需应用抗凝药物,间断气袋加压下肢。
5.肝功能不全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6.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药物选择,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非甾体抗炎药。
7.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停服2—3天停服长效降压药如氯磺丙脲,口服降糖药物或应用胰岛素至术日晨,术后禁食病人以静脉输注葡萄糖加胰岛素维持正常糖代谢,维持血糖轻度升高(5。
6-11.2mmol/L,尿糖+~++),如应用降血糖药或长效胰岛素,均应改用短效胰岛素,可皮下注射,4~6小时一次。
8.营养不良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轻34-28 中27-21 重〈21)白蛋白低于30g/l,需应用肠内或肠外营养()。
9.妊娠期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限制性输液液体治疗是围手术期重要的治疗手段,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不合理的液体必然导致液体正平衡、全身水肿和体质量增加,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目前,关于围手术期补液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术前禁食禁水致患者出现血容量不足,术中麻药应用使血液重新分布及手术创伤均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因此主张术中充分甚至大量补液,此为传统输液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并应用于临床中;(即开放性液体治疗策略)另一种观点认为围手术期应限制性输液,原因之一是手术造成体内大量激素分泌,导致水钠潴留,另外限制液体的输入可减少出血量,已有临床试验证实其优越性,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在创伤性休克领域限制性输液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临床上广泛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在择期手术中的研究与应用相对较少。
(限制性输液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理念)历史回顾:60余年来,围术期液体治疗经历多次重大改变。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限制性补液的观点,认为术中应激产生的代谢反应,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引起水钠潴留以维持体液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因此,强调围手术期应适当限制液体补充量,避免机体液体负荷过重。1961年,Shires等以“第三间隙”学说为基础提出了“开放性液体治疗策略”。围手术期的输液量应包括:(1)由于术前禁食、肠道准备、术中失血和失液等引起的绝对血容量不足的需要量;(2)神经阻滞或使用麻醉药物,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及由于血管内膜屏障功能受损,血管内液体向第三间隙转移导致的相对容量不足的需要量;(3)围手术期的生理需要量。输液量应保证充足,以助于保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这就是所谓的开放性液体治疗的理论基础。但不论是Moore的限制性补液、还是Shires的开放性液体治疗策略,均输注晶体太多,且以固定的目标做为治疗目的,很少考虑个体化的需要。Lowell等在90年代初发现入住外科ICU48 h后,40%的患者血管外液体过量(定义为体质量增加超过术前10%)。液体负荷过量患者死亡率高(31.6%比10.3%),且死亡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还会进一步增加。由于外科患者液体负荷增加伴随着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增加,近年来又重提围手术期限制性液体治疗。直到2002年Lobo等再次提出了“限制性输液”,此理论才重新被重视。尽管限制性输液在改善肺功能和氧合方面优于常规输液,但限制性输液有可能发生亚临床的低循环血量和器官功能不全,特别是肾功能衰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围手术期死亡率增高。所以,限制性液体治疗仅能减少围手术期液体量,有可能在改善患者肺功能的同时,不得不损伤其他脏器功能(如心、脑、肾)。基于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数十年的发展,2001年,Rivers等提出了GDT(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理念。限制性补液的优势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择期手术应用限制性输液的研究,围手术期限制性输液较传统输液有以下优势:(1)维持较佳的微循环灌注,利于组织的生长愈合、器官功能的稳定。
液体治疗是麻醉医师临床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全部临床工作的重点之一。
输液的种类、量和速度因患者的身体状况、所患疾病以及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状态不同而千变万化。
液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组织、器官必需的氧供,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的平衡和作为多数临床治疗用药的载体。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对液体治疗的观点比较保守,基本上倾向于采取限制性策略。
在随后的三十多年中,有关液体治疗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其中有些观点甚至尖锐对立,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但是,即便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学者们还是对一些基本问题有着近平共同的认识。
1.体液、电解质生理1.1正常体液分布人体含水量随性别、年龄及脂肪分布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一般成年男性身体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女性为50%。
婴儿体内含水量较多,约占体重的70~80%。
体内水分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又可分为血浆和组织间液。
其中组织间液中可与血浆交换的部分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功能性细胞外液对体液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1.2电解质对机体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电解质主要包括钠、钾、钙、镁以及氯离子。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有着精确的调节机制来保持各部分体液成分内电解质含量的稳定。
在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Na+,最主要的阴离子是C1-,二者的生理浓度分别是(135~145)mmol /L和(96~106)mmol/L。
它们对于维持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是至关重要的,二者约占血浆总渗透压(280-320mOsm/L)的(77~90)%;而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K+,最主要的阴离子是HPO42-和蛋白质;Ca+和Mg2+在体内的含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存在于骨组织中,体液中的浓度很低。
但是他们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神经电活动的形成和传导、肌肉收缩、酶活性等基本生理功能的维持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和调节总是相互伴随、相辅相成的,机体通过四种方式来调节体液和电解质在体内各生理间隙的移动,包括渗透作用(osmosis)、扩散或弥散(diffusion)、主动转运(activetranspt)和过滤(filtration)。
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1)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是指在手术期间和手术后,利用各种途径及时、合理地给予机体所需的液体,以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在手术期及术后,正确的补液处理可以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促进病人身体的恢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一、围手术期的补液目的1、保持机体内液量平衡:手术期间机体脱水严重,导致肾脏等器官出现功能障碍,因此要适当地给予生理盐水等明胶液体进行补液。
术后还需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不同情况,针对性地给予补液。
2、维持电解质平衡:电解质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组分。
手术期间患者泌尿系统排液能力受限,导致体内电解质异常。
因此,补液过程中应注意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并在有必要时进行补充。
3、保障心血管功能:病人有心血管障碍或血容量不足时,要强化补液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
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以免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二、围手术期的补液方式围手术期的补液方式主要有经口、经静脉和经胃肠道等途径。
在术前进行液体预处理,术中持续动态监测,术后则要适当地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纠正和调整。
1、经口补液:适用于一般手术、年轻健康患者。
一般给予糖盐水、咖啡或茶等饮料,避免营养素摄入过多。
术前给予足量的水分,术后慢慢恢复正常饮食。
2、经静脉补液:适用于一些特殊手术、高龄病人、病情较重的患者等。
一般先给予生理盐水,根据病情和电解质情况在术后恰当调整。
3、经胃肠道补液:适用于较长时间的手术,有减少术后口干、口渴、胃痉挛等优点。
通过胃管、肠道等途径给予营养液、生理盐水等液体。
三、围手术期的补液注意事项1、术前评估病人身体状态,确定补液方案。
2、术中注意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恰当调整液体治疗方案。
3、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如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4、避免补液过多或缺少,以免对病人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造成损伤。
五、结论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正确的补液处理能够保证机体正常的代谢及功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一)对于一位正在接受手术的患者来说,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补液处理旨在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从而确保手术期间生理功能的稳定运行,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以下是对围手术期的补液处理的详细分析。
1.预防术前低血容量在短期内进行适当的补液可以缓解术前低血容量,尤其是对于存在失水、脱水等情况的患者。
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下饮用足量的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在需要大量饮水前,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应该咨询医生以确保安全。
2.术中适当补液术中,要根据手术时的失水量和出血量来补液,术中需要密切监测,并随时调整补液的量。
手术期间可能需要输注输液,静脉内肝素,输聚丙烯酰胺钠等药物。
此外,还可能需要补充适当剂量的血小板输注,以防止手术过程中发生大出血的风险。
3.控制术后失水手术后,体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失衡,这就需要适当的补液来维持生理平衡。
一般情况下,术后第一天,饮食要以流食为主,患者只能饮水或吃果汁或汤。
在此过程中,应该保证床旁存在喝水杯,并随时监测患者所需要的水和电解质。
4.术后反应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会感到口渴,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这是由于患者失去了相应量的水分,这个时候患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在此过程中,特别是在心脏和肾脏患者中,应当避免使用含钠食品或饮料,以防止钠过多。
总之,围绕手术期的补液处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医疗风险很高的过程,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调节和监控。
患者应该向医生询问所有相关问题,以确保获得最好的补液效果。
在一些非高危患者的情况下,不应盲目进行补液处理。
出现手术并发症的患者应当及时向医生寻求建议并调整治疗方案。
围手术期处理及补液一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以血葡萄糖浓度增高为特征的常见代谢疾病。
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和(或)胰高血糖素增多所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伴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
该类病人手术可导致代谢紊乱加重,其血糖控制与预后密切相关,由于此类病人对手术耐受性差,在糖尿病尚未控制前,手术危险性和手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加,正确而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1糖尿病诊断(1).诊断标准血糖正常范围3.9~5.6mmol/L。
诊断标准:有症状,空腹血浆葡萄糖(血糖)≥7mmol/L或随机测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 5.6~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餐后2h7.8~11.1mmol/L为糖耐量低减(IGT). 1mmol/L=18mg/dL(2).分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Ⅰ型)和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Ⅱ型)。
•前者治疗时非用胰岛素不可,后者大多数只需通过饮食控制或同时口服降糖药。
临床上90%以上糖尿病为Ⅱ型。
2糖尿病对手术病人的特点(1)可加重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易切口愈合延迟病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胰岛素相对不足,糖代谢有不同程度的紊乱,血糖升高,肝糖原储备少,麻醉、手术可使血糖进一步升高,•代谢紊乱也相应增加。
糖原异生作用加强,尤其脂肪的迅速动员和利用,使血内乙酰醋酸等大量增加而形成酮血症和酸中毒。
(2)抵抗力降低,易并发感染由于小血管的病变,外周血供减少,其全身和局部的抵抗力降低,伤口内细菌易繁殖而引起感染,且由于其白细胞吞噬活性减退及组织渗透压增加,•一旦发生感染,感染也较难控制。
同时血糖大于16.7mmol/L降低任何抗生素的作用效果。
(3)微血管病变:肾脏病变→肾功能不全,神经病变→胃瘫、尿潴留、低体温、低血压等(4)大血管病变:易发生心脑周围血管等并发症如心梗、心衰,脑梗和静脉血栓使病情进一步复杂化和处理困难。
⻣科⼿术围⼿术期禁⼿禁饮管理指南⼿、术前禁⼿及禁饮时间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或深度镇静时,保护性的呛咳及吞咽反射会减弱或消失,因此存在着返流和误吸的⼿险。
对于择期⼿术患者,术前保证恰当的禁⼿和禁⼿时间,可以充分保障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
对于择期⼿术的禁⼿标准,许多医师的第⼿反应是8h,我国⼿直沿⼿1946年Mendelson 提出的禁⼿⼿标准[1],即成⼿术前禁⼿8-12h、禁⼿4h。
但在实际⼿作中,由于⼿术患者的增多和⼿术台次的限制,接台⼿术不断增加,接台时间的不确定性使接台⼿术患者禁⼿、禁⼿时间普遍偏⼿。
但是,过⼿的禁⼿、禁⼿时间,⼿可能增加患者⼿渴、饥饿等不适感,甚⼿发⼿低⼿糖或脱⼿[2]。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开展与深⼿,禁饮禁⼿时间的标准不断更改。
Lambert和 Carey[3]采⼿系统评价的⼿法,对2006年⼿2012年间国际上19项禁⼿相关指南进⼿了对⼿分析。
综合所有指南的推荐建议,得出以下结论:①术前禁⼿时间应尽⼿缩短,从午夜开始让⼿多数患者禁⼿是不必要的。
患者可在麻醉开始前2 h饮⼿清饮料。
②患者若在麻醉开始前曾咀嚼⼿⼿糖、吮吸糖⼿或吸烟,不应取消或延迟⼿术。
在国内⻣科领域,李庭等对190例患者进⼿了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证实术前2 h进⼿清饮料是安全的,⼿吸⼿性肺炎等并发症发⼿。
⼿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焦虑、⼿渴、饥饿等主观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科⼿术绝⼿多数不涉及胃肠道,因此⼿需特殊的胃肠道准备,⼿术麻醉前禁⼿禁饮管理的⼿的重点在于:①减少胃内容物容量,防⼿胃酸pH值过低,避免出现围⼿术期胃内容物返流⼿导致的误吸;②防⼿脱⼿,维持⼿液动⼿学稳定;③防⼿低⼿糖;④防⼿过度禁⼿禁饮所致的饥饿、恶⼿呕吐及烦燥不安等不适。
此外,由于⻣科⼿术属于术后尿潴留低⼿险⼿术,对于持续时间较短的⼿术⼿需常规留置导尿管,由于患者术前2 h⼿服了饮品,应嘱患者术前排尿。
综合以上证据,根据创伤⻣科患者的特点,现对术前禁⼿⼿时间作出以下推荐:对于不同类型的液体、固体⼿物,⼿术麻醉前建议禁饮。
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原则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面临一些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对这些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是必要的。
本文将讨论一些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
1.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出血,特别是对于大手术或血管手术。
处理出血的原则是:及时止血、修复损伤的血管、输注血液或血液成分、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2.感染:手术切口和手术器械可能感染,导致术后感染。
处理感染的原则是: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引流感染部位、处理并修复感染源。
3.肺部并发症:手术过程中长时间的体位改变、麻醉药物的使用、术后疼痛等可能导致肺部并发症,如肺不张、肺炎等。
处理肺部并发症的原则是:早期康复、预防并治疗呼吸道感染、合理的液体管理、适当的镇痛措施。
4.循环系统并发症:手术创伤、麻醉药物、失血等可能导致循环系统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处理循环系统并发症的原则是:积极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持循环稳定。
5.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过程中神经系统可能受到损伤,导致中风、脑缺氧等。
处理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原则是:保持血氧饱和度、维持脑灌注压、监测神经功能。
6.泌尿系统并发症:手术过程中肾脏可能受到损伤,导致尿潴留、尿失禁等。
处理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原则是:适当的液体管理、定期排尿、早期发现和治疗尿路感染。
7.消化系统并发症:手术过程中肠道可能受到损伤,导致肠梗阻、胃溃疡等。
处理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原则是:早期恢复肠功能、保持营养支持、适当的胃肠减压。
8.疼痛:手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影响患者康复。
处理疼痛的原则是:使用合适的镇痛药物、合理的镇痛措施、个体化的镇痛计划。
无论是急诊手术还是择期手术,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处理原则都应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加速康复过程。
医务人员应对常见并发症有清晰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供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
手术、麻醉中补液有关问题(内容:摘自昆医大附一院麻醉科Mr 罗医森整理)一、术中输液治疗的目的:1、增补体液丢掉量,维拥有效的血容量。
2、保持正常的血液动力学。
3、保持正常的电解质和浸透压。
4、保持正常体液生理需要量。
5、供给机体组织需要的能量。
一、手术时期需要增补的液体?1、正常基础生理需要量。
2、术前禁食后液体缺失量或累计缺失量。
3、麻醉手术时期体液在体内再散布。
4、麻醉办理致使的血管扩充(CVE )5、围手术时期丢掉的血液量。
四、增补液体的计算1、术中正常生理需要量:1)计算公式:第一个 10kg440第二个 10kg220此后每个 10kg1体重-202)计算时间:下手术室开始至手术结束。
3)每小时增补速度:4ml/(kg.h)X10kg+2ml/(kg.h)X10kg+1ml(kg.h)X此后每个10kg.4)举例:70kg的病人,麻醉手术4 个小时,则围手术期生理需要量为( 4X10+2X10+1x50)ml/h X4h= 440ml)5)液体选择:晶体液。
6)术中匀速输注。
2、术前禁食后液体缺失量或累计缺失量:1)麻醉手术前,病人可存在因手术前禁食致使体液丢掉、非正常的体液丢掉和不显性液体丢掉。
2)累计缺失量 =每小时的生理需要量x 术前禁食时间3)举例 e:70kg 体重的病人,禁食 8 小时后液体的丢掉量大概为(4x10+2x10+1x50)ml/hx8h=880ml4)液体选择:晶体液5)麻醉手术前体液的丢掉都应当在麻醉前或许麻醉开始早期给予增补。
3、麻醉手术时期液体在体内再散布和术中切口蒸发丢掉量:1)烧伤、炎症、严重创伤的病人、手术分别、腹膜炎,经常继发性惹起大批液体溢出浆膜表面(形成腹水)或许直接进入肠腔内。
经过液体限制也不可以预防这类体液在散布。
2)术中切口蒸发丢掉量。
3)手术创伤的体液再散布及切口蒸发量计算方法:中小手术创伤(阑尾0-2切除术)中手术创伤(胆囊切2-4除术)大手术创伤(肠道切14-6除术)4)举例: 60 岁, 70kg 胃癌根治术,手术 4 小时,液体需要量 =(70x5)mlx4=1400ml5)液体选择:晶体液4、麻醉办理致使的血管扩充(CVE ):1)麻醉药物、麻醉方法(硬膜外、腰麻、腰硬结合、浑身麻醉等)和围手术期办理(如:降压办理)会产生血管扩充和心功能克制,致使有效血容量减少,麻醉后需要实时增补减少的血容量。
补液问题是一个涉及面较广、临床应用较多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说他关系到我们每个医生的治疗安全及每个患者的生命安全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家必须重视。
多年来我有很深的体会,有时临床上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术后突发不明原因的死亡的情况在每个医院都有发生,有时还因此发生医疗纠纷。
这种情况不论是患者家属及临床医生都措手不及。
但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病例似乎都归咎于重要器官的梗塞,而忽视了患者内环境的紊乱的问题。
那么内环境紊乱能不能导致患者死亡呢,这就是内环境的认识问题。
内环境的补液重要性我相信我们每个临床医生都有充分的认识。
但通过我的学习和应用体会到由于教材上介绍的比较分散,导致我们不易理解和掌握。
故我用我的理解做一综述。
人体总的来看是由大量的液体及大量的细胞组成,细胞生存于液体环境中,所以液体的成分及量和动力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细胞的生存环境,例如心肌细胞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心律失常,脑细胞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细胞水肿及萎缩凹陷,心率失常可心跳骤停、脑细胞的水肿可导致发生脑疝、脑细胞的萎缩可发生颅内的出血。
所有这些都可突然致命的。
通俗的说人体内的液体可分这几个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之外的液体。
细胞外液包括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液,及存在于血管外的组织细胞间的组织液,同时还包括一些特殊的分泌液,如脑脊液、关节液、及胃肠分泌液等。
各部分的液体可相互转化及生成,但这种转化不是无条件的。
血管内外之间的转化是这样的:晶体液可以自由进出血管的,而胶体是由大分子物质组成的不能通过血管壁的,故只能留在血管内,这样血管内比血管外多了一个胶体液,血管内的胶体物质主要是血管内的白蛋白。
组织液和血管内的晶体渗透压是相等的,所不同的是血管内存在胶体渗透压。
这种胶体渗透压的存在正是血压高于组织液压的原因。
所以要想使液体在血管内外之间发生流动及转移,调节胶体渗透压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当然这也是提升血压的一个重要方式。
机制是这样的:当血管内的胶体物质增多时-------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升高---------组织间的晶体液向血管内转移到达高渗区---------血管内的总渗透压下降-------最后血管内外液体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血管内的液体增多-------在有限的空间内血管壁压力提升-------血压升高。
组织细胞浸在组织液内,细胞内外的液体亦发生流动及转移,这受细胞内外液体的晶体渗透压所影响的。
当细胞内的晶体物质浓度增高----------晶体渗透压增高--------细胞外的水向细胞内转移--------细胞内的晶体渗透压下降------细胞内外的液体流动达到新的平衡。
大家都清楚细胞壁对形成晶体渗透压的金属离子来说是不能自由通过的,需要离子泵来维持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晶体与胶体的作用是不同的,晶体液的作用是调节组织细胞内外的液体平衡的,而胶体液的作用是调节血管内外的液体平衡的。
同时血管内的液体携带营养物质及氧气透过血管壁到达组织液,到达组织液的营养物质及氧气等在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到组织细胞。
我们必须明白一切液体存在及流动都是为组织细胞的存活而服务的,所以我们决不能把我们的目光仅仅聚焦在血管内的液体上,而把维持血压的正常作为我们临床医生的唯一目的。
我们要真正关注的是组织细胞的灌注问题。
血压的正常不一等说明组织灌注的良好,但血压不正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灌注,也就是出现了微循环的障碍。
故我们必须明白维持血压的根本目的是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而不是单纯为了血压,血压的直接作用只是维持血液正常快速的流动,血液的正常快速流动的同时进行了微循环的灌注,最后把氧气等传递给组织细胞,同时把细胞代谢物质带回血液。
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白,血管内液体任何成分的变化也是间接影响组织细胞生存的重要因素,例如血液中钾离子浓度升高,因为钾离子直接出入血管壁,最后组织液的钾离子浓度和血管内的浓度几乎相同,进而组织细胞所生存的环境是高钾的,如果是心肌细胞,那么结果就是致命的。
围手术期的病人补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因为手术的病人术前要禁食,术后也要禁食,同时还要术中出血等问题,故内环境紊乱是十分容易发生的,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否则发生任何后果也是有可能的。
现在说一下这个围手术期补液的问题。
在多数情况下术前一般可以不补液的,因为术中有麻醉师要输液的,一般的手术应该该没什么问题的,但有几种情况还是要注意一下这个问题的,一个是儿童,因为小孩体液所占的比例大,但可缓冲能力小。
故手术较大的情况下术前给点糖,进行适量的糖原储备是必要的,还有在下午进行的手术也有必要进行糖原储备的,因为在下午进行手术禁食的时间很长的,有的医生又不愿意在清晨令患者适量进食,所以糖原消耗较多的,同时许多麻醉师又不愿意在术中进行补糖,这样就加重了患者糖异生的程度,产生了许多有害物质增加了机体的负担,对病情不利的。
还有对有糖尿病的患者更应注意这种情况,糖尿病的患者糖原储备更低,所以不论是在上下午手术都应该进行补糖的,补糖时一定要在糖液中加胰岛素,4—5g糖可加1个单位的胰岛素,这样就既增加了糖原储备,又不引起血糖过高。
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至于补糖的量的问题,可适当掌握,500ml 10%的葡萄糖含50克的糖,必要时为增加补糖效率可适当加入50%的葡萄糖,但不可使糖的浓度过高,应控制在20%以下为好。
正常人体内成人糖原储备约300-----400克,有些器官是必须由葡萄糖提供能量的,如:神经细胞和红细胞,每天消耗的糖原约100—150g。
但重病患者进食不佳可使糖原消耗无几了。
加之手术时间较长,所以补糖就必要了。
术后的补液的问题是我们临床医师要做好的重要的工作,补液要十分的讲究,否则补液不当不但解决不了问题,有的可产生不利的影响,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可发生术后意外死亡。
我们在术后补液一定纠正几个错误或观念:1.术后补液只有普外科的医师掌握或精通其他外科的医师不擅长,必要时可请他们会诊就行了。
有这种想法的人很真不少,特别是大医院的许多医生,让我感到奇怪。
有这种想法的人我敢说绝对在你手里要有大事发生,甚至是生命,尽管最后事件的结论不一定被正确地归结于此。
2.补液就是输盐水或葡萄糖就行了,这是很普遍的问题。
3.术后补液量就是术后临床医师进行独立核算的,和麻醉师在术中的补液量没关系,这种想法很显然是错误的,也是很危险的。
一个有机整体能把你输的液体和他的分开吗?有些病人术后出现问题就是麻醉师术中补液不当造成的,需要你去纠正的,如果你没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意外或麻烦就可产生了。
4.出现补液不当或液体失衡的临床症状,往往多是表现在精神,或循环系统方面,但许多临床医师根本没有这个意识,而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或者为了躲避责任一味的请内科会诊,大家可以想一想,内科医师都能关心到你的手术问题吗,再者说严格的说着属于外科知识啊。
病情往往就在不断的会诊中延误了。
我还真见过这种情况,不同的内科会诊,各有各的处理,患者病情也不断的加重,都出现了意识丧失,心率的失常,病危通知也发到了家属的手中,就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明白的,调了一下液体的成分及顺序快速输入,患者立竿见影的好了。
我们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死了人家属还能找内科吗?只要你管上了这个病人,你要记住他在出院之前责任永远是你的,你不可能把责任推到其他科的医生身上。
即使他处理有误,也是很难界定的。
5.输的液体下好医嘱,随便输就行了谁先谁后的一样的,这是不对的,先后顺序是应该有区别的,如:低渗性缺水你先输了糖,那么病情是不是加重了?所以护士输液你也要多交流,监督。
术后补液首先最重要的是对补液的量进行估计,这包括生理需要量及液体丢失量,生理需要量大约是2000ml,体液丢失量就是患者的术中出血,及术后的渗出、引流的综合(普通外科有时还有胃肠引流液等),当然要减去术中麻醉师所补的液体量,术中补不足的术后要跟上,术中补的已足的术后要减去,术中补得不当的术后要纠正。
补液的液体包括晶体和胶体液,而晶体液又分盐和糖。
晶胶的作用我们已说了,在这里就用上了,如果你全用晶体液,是不是(在术中出血胶体物质白蛋白减少)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减小,并和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的压差减小。
液体在血管内不能有效的长时间的被保留,血压不能很好的维持,同时输的液体过多的话,大量的液体流向组织而不能保留于血管内,可引起各种组织水肿。
脑组织的水肿就很危险的。
所以必须要补适当的胶体,作用就是把一部分的晶体从组织中吸引到血管内,进而来维持血管的张力,形成血压及不使组织发生水肿。
但过多的补胶体液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就把大量的水从组织内吸引到血管内,而组织中就缺水了,同时血压也可升高。
但组织灌注必然发生了障碍的。
故晶胶应该是成比例的。
比例是多少合适,要视情况而定,主要看组织内缺水还是血管内缺水,血管内缺水就要提高胶体的比例,组织内缺水就要提高晶体比例,一般晶胶比:2—4:1的。
组织之间水多了也不能说明组织细胞内就不缺水了。
因为我们已经说了细胞内外的水流动是取决于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的。
晶体渗透压高了,细胞内液就向细胞外流动,即使是细胞内也缺水。
相反细胞外液的渗透低了,细胞外液就向细胞内相对较高的渗透压区流动的,即使细胞内不缺水。
那么怎样调节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呢?晶体渗透压是金属离子形成的,主要是钠和钾离子(细胞外主要是钠,细胞内主要是钾),故我们一般用氯化钠液来进行输液的,0.9%的氯化钠是等渗,就是和细胞内的渗透压相等的,而葡萄糖的渗透压开始是高渗的,但到达人体后很快葡萄糖就分解了,也就变成无渗的液体了,这样就用葡萄糖来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
大家一定清楚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是只有当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存在压差时,组织细胞内外才有水流动的,否则是不存在的,即使是细胞内外等渗的情况也不存在水流动转移的。
这就解释了输注葡萄糖的重要性,只有输注葡萄糖才能使细胞外也就是组织间液的渗透压下降,只有细胞间液的渗透压下降了才能使水从细胞外转移到细胞内的,也就才能补充细胞内的缺水情况。
否则细胞外输注高渗或等渗都不能纠正细胞内的缺水情况的。
但在不明原因的脱水情况也是有的,教材上是这样说的,在不知是那种缺水的情况下原则就补充等渗的盐水,机制是这样的:当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的细胞间液体渗透压减低细胞内的水外移,输等渗盐水后就能和细胞外液低渗液发生中和,也就提高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即使是提高不到正常。
当细胞外液是高渗时,等渗盐水就可降低细胞外的渗透压,相反地事情就发生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输液原则先盐后糖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先输糖可能降低细胞外液本已很低的晶体渗透压,有进一步发生细胞外水内移的可能,从而加重组织细胞水肿。
而发生危险(这种急性的水异常转移是很容易发生意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