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讲义4--自我意识
- 格式:ppt
- 大小:226.50 KB
- 文档页数:35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人类智慧的基础之一,也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反映了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决定了个体的自我认同、自尊心以及行为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析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自我意识可以促进个体自身认知的完善与发展。
通过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个体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情感、需求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同时,自我意识也起到了面对挑战的支撑作用。
例如,当个体遭遇挫折、压力和逆境时,自我意识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调整和寻找新的出路。
其次,自我意识还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价值的认同与给予自己的尊重和荣誉感,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自信。
在生活中,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取得人际关系、工作发展、精神健康等方面成功的重要基础。
当个体有了较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时,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处理压力和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自我意识还能够有助于个体进行自我反思。
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时,个体依靠自我的认知和评估去调节人际关系、应对压力以及解决问题。
但当个体的认知和评估与现实不符合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此时,自我意识就可以帮助个体识别自己的错误认知,进行积极思考和反思,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最后,自我意识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文化的演进和进步。
在文化进步方面,自我意识推动了更多的自由发挥和表达,加强了对社会及其价值观念的批判性思考,赋予了个体更多的权力和自由支配权。
同时,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了个体在群体和社会中的自我认知。
当个体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时,就会产生更全面的想法,形成更好的价值观念,在文化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自我意识是个体精神健康与成功的基础,对于社会心理、人际关系、文化进步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学第一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3.自我监控即属于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
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二、乔哈里视窗美国心理学家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依据人际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公开区(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也称封闭区),这个理论称为“乔哈里视窗”。
1.公开区公开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
例如你的家庭情况、姓名、部分经历和爱好等。
公开区具有相对性,有些事情对于某人来说是公开的信息,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是隐秘的事情。
在实际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中,共同的公开区越多,沟通起来也就越便利,越不易产生误会。
2.盲目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五章自我意识本章学习目标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产生自我增强自我图式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自1890年W.詹姆士(W.James)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以来,自我意识在西方一直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他们对其概念、结构、发展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自我意识的研究范围也开始逐渐得到了拓宽。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换言之,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意向常常表现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因而又称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对自己健康状况不佳的认知可以产生焦虑、苦恼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加强锻炼、提高健康水平的意向,发动、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种意向。
又如,对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的认知使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要加强个人修养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做一个受人尊重、讨人喜欢的人的意向。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1)生理(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对他人态度影响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它影响着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我意识对他人态度的影响,并深入了解其中的心理机制。
首先,自我意识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
当我们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时,我们更可能表现出对他人更积极的态度。
这是因为自我意识使我们更加关注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能会展示友善、支持和合作的行为,以此来获得他人的喜欢和赞同。
然而,当自我意识过高或过低时,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可能出现变化。
高自我意识的人可能过度关注自身形象的维护,他们更可能表现出一些自我中心、自私的行为。
他们可能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相反,低自我意识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他人意见和评价的影响,他们更可能被他人引导和影响。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不自信、顺从或缺乏主见的行为。
其次,自我意识还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和评价。
自我意识使我们更容易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应用于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刻板印象和刻板化思维。
这种倾向被称为自我参照效应。
当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比较积极时,我们更可能将这种积极评价应用于他人身上。
相反,当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比较消极时,我们很可能将这种消极评价推广到他人身上。
这种倾向在社交互动中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此外,自我意识还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同理心和理解力。
当我们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时,我们更容易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体验他人的感受,并表现出同理心和善意。
这可能使我们更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态度,从而降低误解和冲突的可能性。
然而,当自我意识过高或过低时,我们可能不再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而是过于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权益。
这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行为和态度产生误解和偏见,从而降低我们的同理心和理解力。
最后,自我意识还与群体行为和团队合作密切相关。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一 .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限制〕主我〔I〕 xx 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水平,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熟悉自己.由此, 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主我〔I〕熟悉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局部,是活动的过程,客我那么制约主我的活动.二 .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xx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内在价值定位〕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个体最希望具备、给予最高评价的自我概念.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现实自我产生于自我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理想自我那么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中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后在个体头脑中整合形成的自我的理想形象.理想自我形成建立的两种情况: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对他人和社会标准的自觉内化〔价值条件不多且很合理不存在价值强求〕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他人和社会的价值条件极为苛刻、强求或不一致〔完全的外在价值定位〕时,必然同现实自我、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引发个体内心的混乱,从而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患.〔三〕1975年三人的观点: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他们认为,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秘,即私我;而另一些自我的方面那么是公开的、社会的,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即公我.对这两者的不同注意而产生的意识为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公我自我的盲点他人不知道私我无意识的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引导个体的行为:个体需要与自我概念保持一致的方式去行动.2.解释个体经验:不同个体可能有相同经验,但他们对此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高自信型与低自信型〕消极的自我概念:抑郁是由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受到无价值、罪过和剥夺的主题所限制.〔贝克〕3.决定个体期待:抱负水平;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开展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水平一定程度的成熟根底上发生、发展的,也是在其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开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开展起着重要作用.一.自我意识发生的三个标志〔1〕物一一我知觉分化〔又分三个阶段〕物我感觉分化;1岁末分化知觉;出现最初的随意性动作〔标志主体意识的出现〕〔2〕人一一我知觉分化〔两个阶段〕对人微笑;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2岁零2个月,准确熟悉自我形象, 标志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他人的〕自我意识一一自我知觉〔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我〞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从把自己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熟悉,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值得指出的是,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开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开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开展的根底.但在5个月以后,当婴儿能对他人微笑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开展就开始相互作用了,共同开展了. 特别是在后来随意性动作与言语的掌握相结合,当婴儿能逐步意识到活动本身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时,主体意识就同自我意识融为一体了.三.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开展生理的成熟和开展只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并不能必然保证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开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说明,个体自我概念开展的核心机制,是其在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1902年,库里就指出,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响和评价而开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米德1934进一步开展了库利的思想.他指出,个体所属的社会群体是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逐步形成的.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视为一个被评价的客体.这不仅有助于人际间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在与具体他人的互动中个体产生了暂时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逐渐定型,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将自己确定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观念"一有我.这样一来,人不仅和他人、环境发生互动,还和自己的内心交往,和自己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被定义.米德把自我意识的开展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1岁以内〕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妈妈拒绝了他的某种要求而使其感情受到挫伤时,他就会领悟这一点.作为反响,孩子开始扮演他人的角色一一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看看别人对他的期待如何.孩子所扮演的他人经常是重要他人〞〔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和利益关系的人〕游戏阶段〔2—4岁〕在此阶段孩子做扮演他人的游戏,并通过游戏来试验重要他人的态度和动作.在这些游戏中,孩子可能开始扮演偷吃〞的坏孩子〞,后来扮演父母"、警察〞.在此阶段,孩子开始把自己视为社会客体.此时, 客我〞已经产生.博弈阶段〔4岁以后〕在此阶段,孩子开始与家庭以外的人有了亲密的接触,而且开始从外部把家庭作为一个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群体.孩子开始关心自己在非家庭群体包括整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在头脑中开始形成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概念,即米德所谓的概念化他人〞.当一个人能做到这一步时,就有了内在化的社会, 客我〞也就完全形成了.四.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开展的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角色扮演;他人的评价;参照群体第三节自我过程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一.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的肯定与否认的判断,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自我评价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拟和自我估价来实现.〔一〕社会比拟就是将自己与他人比拟而获得的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社会比拟过程理论.他说,当我们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时,或者失去了判断的客观标准,我们要与自己地位、年龄、职业等属性相类似的那些人进行比照.〔二〕自我估价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分析观察来进行自我评价的,我们通过完成一项任务, 该任务能提供评价自己水平和品质的准确信息.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重要品质、价值与作用的整体性评价〔综合评价〕.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何提升一个人的自尊:对于你扮演的重要角色给予积极的评价会提升人的自尊水平;对于你给予积极评价的那个角色,我们尽量说这个角色是很重要的,那么这个人的自尊水平就会提升.二.自我增强〔自我xx〕当个体接收的信息对其自我概念构成威胁时,个体的情感状态就会发生紊乱.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显的选择就是重新熟悉自我,即自我增强.自我增强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来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人们常用的自我增强方式6种〔一〕向下的社会比拟当个体无法进行向下的社会比拟时,为对付社会比拟的痛苦,常常会贬低他人的水平或品性.〔二〕选择性遗忘更多是无意识的过程,叫动机性遗忘.〔三〕有选择地接受反响〔四〕缺陷补偿〔职业与婚姻〕〔五〕自我防御性归因〔利己性归因,歪曲有偏差的〕进行自我防御归因是有条件的,有制约因素.第一,行为结果对维护和增强自我价值是不是很重要第二,要估计一下别人接受不接受〔一是候选原因的合理性,二是会不会被别人否认,三是自己随后会不会继续做这个事情〕第三,矛盾的东西.追求逻辑、精确内化,追求准确归因的动机强烈,他会遵从这样一个准确的动机,放弃利己性归因第四,自我表现的动机,在有的文化下,崇尚真实〔六〕自我设障〔运发动〕自我意识是一个实体的还是建构的即实体自我〞or建构自我〞.科学心理学的几种主流理论都认为,自我是隐藏于行为背后的一个内在的精神实体.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也就是后现代心理学,他们认为自我并非是人的内部的本质,而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互动的结果,他们认为是话语建构的.。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详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才能、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概述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
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展调节、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些哲学家赋予这一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自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历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那么被视为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开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展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好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开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开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假如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缺乏,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制缺点,获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