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共同体的两面性自然辩证法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共同体的两面性

科学共同体包括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包括职业科学家,还包括业余科学家;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共同体是有一定规则的,只有遵循这些规则的人才能为共同体所接纳。科学共同体大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都是职业科学家,即以此为生的人,但也不尽然。有一些民间科学家和业余科学家,他们并不以此为生,而是完全凭兴趣自发地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的人确实是存在的。只要他们愿意遵守科学共同体内自己形成的一套规则,那么,自然就被包括在其中,所以科学共同体并不排斥业余科学家。然而,我们很难定义什么叫业余、什么叫专业。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的蒋春暄、徐业林和张颖清,他们都是高级工程师或者教授,你说他们是不是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员呢?因此,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是不能以职业来区分的。

科学共同体具有推动科学发展和阻碍科学发展的两面性。根本不存在价值中立的科学共同体;依赖科学共同体本质上就是依赖权威;权威拥有“裁判”权无法做到公正,而且容易导致“学术霸权”;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及规则,具有维护集团利益的嫌疑;

科学共同体不但是个十分美丽的字眼,而且包含了普通大众许多美好而善良的寄托与希望,比如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民主与平等、科学共同体的纯洁与中立,等等。在通常语境下,多数普通大众可能就认为科学共同体具有“价值中立”品质。但是,社会现实中这样的科学共同体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科学共同体内具有“森严”的等级,没有理想中的平等;科学共同体内充满了利益冲突和矛盾,以至于不同“门户”对立也不罕见;科学共同体与其他社会集团及政治集团之间也有复杂的利益关系。这样的一个共同体,其“家规”的监督和执行并非由全体成员去完成,而是由“家长”去完成。这个“家长”可能是其中具有重要背景的一个人,也可能是科学共同体内等级顶层的极少数科学家集团。“家长”有可能代表科学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心声,也可能只代表极少数科学家集团的利益。这个“家长”有很大的权力,他有权决定科研资源的分配与享用,他影响着有关媒体的声音,他影响着有关政策的走向,他影响着身份卑微成员的前程,他可能会凌驾于其他成员之上谋取自己的私利,他还可能会唯命、唯利运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在我国官本位盛行的当下,重大课题的立项、成果的评奖,那一方面不是科学共同体顶层少部分人的参入?!这个过程有交换、有妥协。所有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现实中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史上的一些悲剧也是由所谓的科学共同体造成的。许多情况下恰是科学共同体的主流科学家自身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科学史上的许多理论为什么要经过了几十年才得以被接受,如卡诺的“能量守恒定律”历经54年、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历经35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历经35年、玻尔兹曼的“物理学理论”历经45年、黎曼几何学历经50余年,等等,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科学共同体内等级顶层的极少数科学家集团的反对。

最关键的一条是在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有影响力的、有严格审稿的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论文。发表论文是唯一宣传自己、树立自己学术威信的途径。所谓科学共同体认可的好杂志,第一,这个杂志经常发表一些重要的学术论文;第二,这个杂志要有合格的审稿人,即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在评价这些杂志时,我们经常提到SCI(科学引文索引),我的导师邹承鲁先生,生前也一直强调SCI收录杂志的影响因子。这是因为,首先SCI收录杂志时有一套严格的选择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看这个杂志的影响力、国际化程度以及是否有严格的审稿程序。

通常,一个杂志审稿越严,所发表文章的质量就越好,杂志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一个刊物的SCI影响因子基本上可以反映该杂志的影响力。实际上,搞科学研究的人都是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研究成果能在好的杂志上发表,马上就会有人阅读,进行相关或后续研究,并引用其论文,从而造成影响,在客观上推动科学的发展。

再者,一本严肃的科学刊物,通常都有两个以上的审稿人,而且审稿都是匿名的,即使是某一领域的权威发表论文也要经过匿名评审程序。匿名评审和严格的保密制度使审稿人可以无所顾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对权威的观点提出否定性的意见。如果论文作者不同意审稿人的意见,可以提出申诉,只要理由充分,还可以要求杂志编辑部重新找审稿人再审。完善的审稿制度和合格的审稿人对一个学术刊物的质量和声誉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对科学家本人来说,向高水平杂志投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譬如,即使是重要的科研成果,如果文章写得不好,重要性没能写出来,或是语言晦涩难懂,这些都会影响审稿人对论文内容、意义的判断。当作者根据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后,常常会使论文的质量有所提高。当然,也有许多杂志,由于商业目的或其他原因,经常发表一些未经严格评审的论文,这样就很难保证所发表论文的质量。久而久之,就会大大影响科学家对这些杂志的看法,在这些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很难引起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们的关注,这样的杂志通常不被SCI所收录。总之,科学共同体并不排斥业余科学家,要想成为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就必须遵守科学共同体的规则,在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有影响力的、有严格审稿的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论文。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看过爱因斯坦传记的人都知道,大学毕业后,他在瑞士专利局当一名小职员,但他却是科学共同体的人。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相对论,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有影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篇重要的论文,从而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又比如华罗庚,他也完全是自学成才。他又是如何得到科学共同体的重视的呢?他提出了苏家驹的代数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并且发表在当时的《科学》杂志上。这篇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当时清华大学的熊庆来教授的注意,后经熊庆来教授的推荐,华罗庚进入了清华大学。在清华,他接受了严格的科学训练,同时也在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杂志上不断地发表论文,从而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从最初的清华大学的图书管理员最后晋升为教授。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陆家羲。他是包头九中的物理教师,和陈景润是一个时代的人,他被科学共同体认可是因为他在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几篇重要的学术论文。陆家羲在上个世纪80年代去世后,还获得了我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这几个例子都表明,只要你遵守科学共同体的规则,在正式的、有影响力的、有严格审稿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科学共同体就会接受你。

稍有科学史常识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这几个例子。

魏格纳: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被埋没了35年。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并在同年先后以《从地球物理学的基础上论地壳轮廓(大陆与海洋)的生成》和《大陆的水平移位》为题,作了两次关于漂移学说的演讲。但由于他的大陆漂移模式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强大的传统势力的抵制,使他的学说一开始就面临生存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