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3)
- 格式:ppt
- 大小:6.43 MB
- 文档页数:25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人地和谐——本课围绕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分析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促进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美在青藏——图文并用、动静结合、师生互动,尽显青藏地区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课堂之美,在美的氛围中学习、陶冶情操。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和地位: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
“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一切地理要素都受到它的严重制约。
高寒牧区、“谷地”农业是本区农牧业生产特征。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的第一节。
学生在学习世界区域地理及中国三大区域地理之后,本课是在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而进行实际运用的案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青藏地区地形”图、“青藏地区农业分布”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的能力;搜集、运用相关地理资料,提取有用信息来分析青藏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区域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能力;利用模拟“大美青藏”之旅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大美青藏”的旅程过程中,感受青藏地区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
【课标分析】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并分析原因;用事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结合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已经掌握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次“大美青藏”之旅,通过这次旅程,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地理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大美青藏的旅程中,感受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知识点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地理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地形特征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气候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黑土地和黄土地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五、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一)自然条件1、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主要作物1、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自然灾害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1、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位置、气候、地形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2.东北三省包括:A黑龙江省,B吉林省和C辽宁省3.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
4山环:由D大兴安岭E长白山F小兴安岭如马蹄形分布着K东北平原,5.水绕:1黑龙江2.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3.图门江4.鸭绿江与朝鲜为临,5辽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龙江6.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农业生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际案例的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基本地理情况有所了解。
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各地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关系可能还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列举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并分析这些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分别介绍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案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让学生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方式的。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地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关系。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他们对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方式关系的理解。
2.北方地区的地形(1)地形特征: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2)主要地形区: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还有辽东半岛的辽东丘陵和山东半岛的山东丘陵。
方法总结1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脉,太行山脉以东是华北平原,以西是黄土高原;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东北平原居中。
如图所示:3. 北方地区的气候(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温: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3)降水: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1)黑土: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
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
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挟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1)主要煤矿:山西省的大同、阳泉、西山和平朔,陕西省的神木,河北省的开滦,黑龙江省的鸡西、鹤岗,江苏省的徐州。
(2)主要铁矿:辽宁省的鞍山、本溪,河北省的迁安。
(3)主要油田:黑龙江省的大庆,辽宁省的辽河,河北省的华北,山东省的胜利,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中原。
要点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农业发展条件(1)优势: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2)劣势: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②东北平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2. 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分布(1)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2)主要农作物及分布:北方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问题: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