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科大食品化学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92.23 KB
- 文档页数:12
名词解释第二章水分 1.Aw: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该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 2.玻璃态:是聚合物的一种状态,它既象固体一样有一定的形状,又象液体一样分子间排列只是近似有序,是非晶态或无定形态。
处于此状态的聚合物只允许小尺寸的运动,其形变很小,类似于玻璃,因此称~ 3.玻璃化温度 : 非晶态食品从玻璃态到橡胶态的转变称玻璃化转变,此时的温度称~ 4.分子流动性: 分子的旋转移动和平动移动性的总度量。
决定食品Mm 值的主要因素是水和食品中占支配地位的非水成分。
5.无定形:是物质的一种非平衡,非结晶的状态。
6.吸附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量对它的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称为~7.疏水相互作用:如果在水体系中存在多个分离的疏水性基团,那么疏水基团之间相互聚集,从而使它们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小,此过程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8.疏水水合作用:向水中加入疏水性物质,如烃、脂肪酸等,由于它们与水分子产生斥力,从而使疏水基团附近的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键合增强,处于这种状态的水与纯水结构相似,甚至比纯水的结构更为有序,使得熵下降,此过程被称为疏水水合作用。
9.笼性水合物:指的是水通过氢键键合形成像笼一样的结构,通过物理作用方式将非极性物质截留在笼中。
通常被截留的物质称为“客体”,而水称为“宿主”。
10.滞后现象:MSI的制作有两种方法,即采用回吸或解吸的方法绘制的吸附等温线(MSI),同一食品按这两种方法制作的MSI图形并不一致,不互相重叠,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第三章蛋白质1.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在溶液中净电荷为零时的pH值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由共价键(肽键)结合在一起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多肽借助氢键作用排列成为沿一个方向、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构象,主要是螺旋结构和β-结构4.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多肽借助各种作用力,进一步折叠卷曲形成紧密的复杂球形分子的结构,稳定其的作用力有氢键、离子键、二硫键和范德华力等 5.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两条或多条肽链之间以特殊的方式结合,形成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其之间的作用力以氢键何疏水相互作用为主)6.亚基:在蛋白质四级结构中一般将每个肽链称之为亚基7.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在酸、碱、热、有机溶剂或辐射处理时,蛋白质的二三四级结构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个过程称之为变性 8.蛋白质的功能性质:指除营养价值外的那些对食品需宜特性有利的蛋白质物理化学性质(如pro的胶凝、溶解、泡沫乳化等) 9.蛋白质的胶凝作用:是并行蛋白质发生的有序聚集的反应10.盐析效应将中性盐加于蛋白质溶液中,使其从溶液中沉淀析出 11.盐溶效应:低浓度的中性盐类可增大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12.茚三酮反应:在微碱条件下,水合茚三酮与氨基酸共热可发生反应,最终产物为蓝紫色化合物,在570nm 处有最大吸收值。
食品化学期末个人工作总结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食品化学这门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在此,我将对这学期的食品化学学习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借鉴。
一、课程学习食品化学是一门研究食品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加工、储藏、保鲜、包装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真阅读了教材,参与了课堂讨论,并及时做好笔记。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我对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了较为系统的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我重视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课中,我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参与实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
实验报告则力求做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深入。
通过实验,我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收获与成长1.知识储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例如,我掌握了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使用方法;了解了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等。
2.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研究食品腐败变质问题时,我分析了各种因素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这使我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实习,我掌握了食品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如样品处理、仪器操作、数据处理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4.团队协作:在学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积极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在小组实验和实习中,我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使我更加懂得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三、不足与改进1.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依赖老师解答,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今后,我要加强自主学习,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时间管理: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时因为时间管理不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今后,我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食品化学实验学习总结经过一个月的学习,食品化学实验的内容已经学完,这次学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酸碱指示剂将含有铁离子的溶液变成了不溶性的沉淀,还发现了酸碱指示剂的一些其他作用,这就是学习的收获。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对化学有所了解,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酸能使Fe3+、 Fe2+、 FeCl3溶液中的Fe3+、Fe2+、 FeCl3的溶液显红色;而碱能使Fe3+、 Fe2+、 FeCl3溶液中的Fe3+、 Fe2+、 FeCl3的溶液显蓝色。
虽然,这种变色只是表面的现象,但是它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酸碱指示剂。
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鉴别它们,在这次实验中,最令人难忘的应该就是制取硫酸亚铁的实验。
我们开始从网上查阅资料:“硫酸亚铁”和“草酸”是什么?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硫酸亚铁”和“草酸”与“碳酸氢钠”又有什么不同?硫酸亚铁和草酸都属于酸类,它们在化学上也被称为“盐”,但是它们却具有各自的特点:硫酸亚铁和草酸在水中都溶于水,而且都呈强酸性。
草酸易溶于水,在水中完全电离,而硫酸亚铁却不能电离出铁离子。
如果要用这两种药品来制取纯净的硫酸亚铁,那么,这两种药品的量是多少呢?…实验过程记得十分清楚,但实验结束后,我们却犯了难,毕竟没有做实验之前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们放入水中之后会产生怎样的现象。
于是,同学们便聚集在一起讨论了起来,教室里一时间热闹非凡。
看到这些药品,我们再一次陷入了沉思:它们都是盐,只不过名字有些区别而已,究竟它们有何不同呢?在讨论过后,大家决定用一些烧杯或者酒精灯进行实验。
在小心翼翼的试探过后,终于证明了:“硫酸亚铁”溶液变成了白色,“草酸”变成了浅黄色。
因此可以断定,草酸和硫酸亚铁中的铁都以铁离子的形式存在。
我们分别称取了1克的硫酸亚铁和草酸,倒入适量的水后混合均匀,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不但看到了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而且还产生了沉淀!同学们顿时欣喜若狂,惊叹不已!这就是科学实验的魅力!。
一、前言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科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食品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变化过程,并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操作和控制技术。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通过课堂学习、实验实践和文献查阅等多种途径,对食品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将从课程的重点内容、实验操作以及学习心得三个方面总结本学期的食品化学学习情况。
二、重点内容回顾本学期食品化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的化学反应、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变化以及食品的防腐和保存等方面。
1. 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的营养成分是食品化学的基础,也是食品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详细了解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种类、结构以及功能。
同时,我还学习了食物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了解了它们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可以更好地理解食物的功能和影响。
2. 食物的化学反应食物的化学反应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在这部分内容中学习了食物中的氧化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水解反应等基本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机制。
通过实例分析,我了解了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一些化学反应,比如蔬菜变色、水果变质等现象的产生和原因。
这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食品加工和储存的控制技术。
3. 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变化食物的色、香、味、质是人们在食用食物时产生感官享受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学习了食物中色素、香料、味道和食品质量的相关知识。
我了解到食品中的色素和香料的种类和来源,以及它们对食品的影响。
我还学习了不同食物味道的产生和控制机制,以及如何评价食品的质量。
掌握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我更好地了解食物的感官特性,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调整和控制食品的色、香、味和质。
4. 食品的防腐和保存食品的防腐和保存是食品工业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关键。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学习了不同食品防腐和保存的方法和原理,包括低温冷藏、高温杀菌、酸碱调节、干燥和真空包装等。
食品化学笔记期末总结范文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的组成、性质、加工、贮藏和变质等方面的化学科学,是食品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食品化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食品的组成和性质,以及食物如何加工和储存,有助于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本期末总结将回顾我在食品化学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理解,并总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一、食物的组成和分类食品是由不同的化学组分组成的,可以分为宏观成分和微观成分。
宏观成分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等,而微观成分则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和非营养物质等。
食品可以根据其主要成分的不同分类为主食类、蔬菜类、果品类、肉类和奶制品等。
二、食物的理化性质食物具有各种各样的理化性质,这些性质与其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
其中,水分含量是食物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理化性质之一,不同食物的水分含量决定了其质地、味道和储藏性能。
此外,食物的pH值、溶解度、色泽和气味等特征也是其理化性质的重要方面。
三、食物的加工和储藏食品加工是指将原始食材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处理,使其适合人们的口感和需求的过程。
例如,食材可以通过烹饪、烘焙、发酵、腌渍等方法进行加工。
食品的贮藏则是保持食品新鲜和安全性的过程,可以通过低温贮藏、真空包装、添加抗氧化剂等方法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四、食物的营养和功能食品除了提供能量外,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
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功能性成分,例如抗氧化剂、抗菌剂和抗癌物质等,对预防疾病和改善健康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五、食品的变质与安全食品的变质是指食品由于微生物、酶、氧化和化学变化等原因导致其质量下降,往往伴随着食品的腐败和有害物质的生成。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我们需要了解不同食品的变质原因和变质过程,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控制温度、添加防腐剂和进行适当的贮藏等。
六、食品添加剂和标签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质期或增加食品的特定功能而添加的化学物质。
食品化学重难点总结汇报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食品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规律,对于食品的加工、贮藏和营养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涉及的领域广泛且知识内容庞杂,使得学习和掌握食品化学的学生常常感到困惑。
本文将对食品化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和汇报,以期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1. 食品成分分析:食品的成分分析是食品化学的基础,也是学习者容易遇到的难点之一。
食品的成分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每种成分都有其特定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例如水分的测定、蛋白质的测定、脂肪的测定等。
而且食品中的成分也常常相互作用和干扰,使得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变得更加重要和困难。
2. 食品营养评价:食品的营养评价是食品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食品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食品的营养评价涉及到营养素的含量、生物利用率和生理功能等多个方面。
学习者需要了解不同营养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掌握营养素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指标,以及饮食结构和营养需求等相关知识。
此外,食品的加工和烹饪过程中还会引起营养物质的破坏和变化,因此学习者还需要了解食品处理对营养成分的影响及其控制方法。
3. 食品的化学变化:食品化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食品的化学变化。
食品在加工、贮藏和烹饪过程中会发生多种化学变化,如氧化、水解、酸碱反应等。
学习者需要了解食品中各种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条件,掌握反应速率、平衡常数、活化能等相关知识,并能应用于食品加工和质量控制中。
4. 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污染物是食品化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质量、延长食品保质期、增加食品营养或调节食品性状而添加到食品中的化学物质。
学习者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条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评价等。
而食品污染物则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学习者需要了解各类食品污染物的来源、分析方法和控制措施,以及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
食品化学讲稿第一章绪论一、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食品科学是以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为主要基础学科的多学科的科学。
食品化学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的构成、构造、理化性质、生理和生化性质、营养与功能性质以及它们在食品储藏、加工和运销中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
如形态变化、组织变化、分子构造变化、构成变化、生理生化变化、色香味变化、质地变化、营养成分变化等。
人类为保持生命,一定从外界获得物质与能量。
我们称能够供应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要成分和能量的物质为营养素,比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油脂、矿物质、水分和氧气等都是营养素。
为保持正常生活机能而经口摄入体内的含有营养素的物料统称为食品。
民以食为天,已经是千年之古训,它表示吃是世界上优等重要之事。
人类的食品主要根源于其余生物,但人类食品在化学构成上又不完好等同于自然生物,这是因为 : 人类食品一般都要经过加工后才能食用,而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运过程中不行防止地要引入一些非生源的、非自然的成分,这些成分在不同程度上也要参加、扰乱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食品的化学构成可用以下图解表示:食品化学,就是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食品。
食品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1食品营养成分的化学构成及其性质2食品的色香味知识作为食品,不单要有足够的营养,并且要有能惹起人食欲的色、香、味。
3食品成分在酶作用下的变化酶会使食品的成散发生很多变化。
4食品储蓄最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饮食构造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已从追求饱暖转向讲究方便、讲究营养、讲究美味,这就一定进行食品资源的开发、加工等方面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都一定成立在对食品的化学构成、性质及其在各样条件下变化状况有所认识的基础上。
所以,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中据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付食品化学的学习赐予足够的重视。
研究内容:1、研究食品的化学构成2、研究食品在储藏加工中发生的变化3、食品中主要功能成分的特征4、食品风味5、食品增添剂二、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果蔬加工储蓄、肉品加工储蓄、饮料工艺、乳品工业、培烤工业、食用油脂工业、调味品工业、发酵食品工业、基础食品工业、食品查验等影响。
食品化学结课报告范文食品化学是一门研究食品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食品中的营养物质、添加剂、污染物等。
本次结课报告将以“食品添加剂”的话题为切入点,介绍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合理使用等内容。
一、食品添加剂的种类食品添加剂是指经过合法加工生产的能改善食品品质、保持食品营养、增加食品色、香、味、增加食品安全性和便于食品加工的物质。
按功能可分为色素、甜味剂、香精、稳定剂、增稠剂、酸度调节剂、防腐剂等。
二、食品添加剂的作用1.改善食品品质:食品添加剂能使食品更加美观、口感更佳,如色素能提高食品的颜色;甜味剂能增加食品的甜味。
2.保持食品营养:食品添加剂可以补充食品中的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D等。
3.增加食品安全性:食品添加剂可以抑制微生物和霉菌的生长,降低食品带来的风险。
4.便于食品加工:食品添加剂能够改善食品制作工艺,使食品更易于存储和制作。
三、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1.严格控制使用量: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遵循“最低限度原则”,即在不影响食品品质和营养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添加剂的使用量。
2.选择无毒、低毒的添加剂:应优先选择无毒、低毒的食品添加剂,避免使用有害物质。
3.遵循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不能超过规定的使用量。
4.加强监管与检测: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与检测,保证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四、食品添加剂的争议与发展趋势1.食品添加剂的争议:部分食品添加剂存在安全隐患,如过量食用假单胺类色素可能引发过敏反应,长期食用亚硝酸盐可能致癌等。
2.发展趋势:未来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开发绿色、天然的添加剂替代传统的合成添加剂;二是开发新型的添加剂,如纳米材料、基因工程技术等。
总结: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加工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今后的发展应注重促进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绿色化发展,以满足人们追求健康、安全的饮食需求。
同时,公众应增强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度,合理选择食品,保护自身的健康权益。
食品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食品化学实验是食品科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实验学习食品中的化学成分、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为今后从事食品工程技术、质量检验、研发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食品化学实验的一些常见知识点总结。
一、食品的成分分析1. 蛋白质分析蛋白质是食品中重要的营养成分,也是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蛋白质分析实验通常包括测定食品中的总蛋白质含量、明胶质蛋白质含量等。
2. 碳水化合物分析碳水化合物是食品中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也是重要的热量来源。
实验主要包括测定食品中的还原糖、淀粉、纤维素等。
3. 脂肪分析脂肪是食品中的重要能量来源之一,也是食品的重要营养成分。
实验主要包括测定食品中的总脂肪含量、饱和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
4. 矿物质分析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食品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实验主要包括测定食品中的钙、铁、锌、铜等矿物质含量。
5. 维生素分析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验主要包括测定食品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E等含量。
二、食品的性质分析1. 酸碱度分析食品的酸碱度是影响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食品加工和储藏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
实验主要包括测定食品中的pH值、酸度值、碱度值等。
2. 水分分析水分是食品中的重要成分之一,也是食品质量和储藏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实验主要包括测定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干燥失重率等。
3. 氧化还原性分析食品的氧化还原性是影响其口感、色泽、香味等品质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主要包括测定食品中的氧化还原电位、过氧化值等。
4. 发酵性分析发酵是食品加工中常见的一种生物反应,对于食品的口感、香味、养分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实验主要包括测定食品中的酵母活性、酶活性等指标。
三、食品的变化规律分析1. 热稳定性分析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热稳定性是食品在高温处理和长时间贮存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实验主要包括测定食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热稳定性。
食品化学总结(一)引言概述: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中化学成分和化学变化的学科,涉及食物的成分、营养价值、添加剂和加工方法的化学特性。
本文将探讨食品化学的五个重要方面,包括食物的组成、食物的化学变化、食物添加剂、食品加工和食品安全。
一、食物的组成1. 碳水化合物:食物中最主要的能源来源,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
2. 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是身体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提供能量。
3. 脂肪:主要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是能量的重要储存形式。
4. 维生素:对身体功能维持和促进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包括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5. 矿物质:包括钙、铁、锌等对身体正常发育和维持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
二、食物的化学变化1. 氧化反应:食物在暴露在空气中时会发生氧化反应,导致食物变质。
2. 热化学反应:食物加热会引发化学反应,例如糖的焦糖化反应。
3. 脱水和水合反应:食物中的水分与其他化合物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4. 酸碱反应:食物中的酸碱性质会影响其味道和质地,例如柠檬汁的酸性反应。
5. 香气的生成: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在加热和咀嚼过程中释放出香气。
三、食物添加剂1. 防腐剂:用于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如硫酸盐、苯甲酸等。
2. 抗氧化剂:可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3. 发酵剂:用于食品加工中的发酵过程,如酵母。
4. 着色剂:赋予食品特定的颜色,如合成染料和天然色素。
5. 增味剂:改善食品的味道和口感,如味精、香精等。
四、食品加工1. 杀菌处理:使用高温或化学物质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确保食品安全。
2. 冷冻和冷藏:通过低温处理食品以延长保质期,如冷冻肉类和冷藏蔬菜。
3. 真空包装:将食品包装在真空环境中,防止氧化和微生物污染。
4. 脱水和浓缩:去除食品中的水分以减轻重量和延长保存时间。
5. 膨化和膨松:利用高温和压力使食品膨胀,增加食品的口感和体积。
五、食品安全1. 农药残留: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食品化学教学反思总结5篇捧一颗心,带一班人,三尺讲台献青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千世界求真知。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食品化学教学反思总结范文5篇,期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食品化学教学反思总结范文1一学期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想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
这篇总结我准备以思想和行动来分析本学期的实绩和不足,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态度一定要恳切,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情,这要求有点高,但为了领导中意、自己中意、所有关心我爱惜我的人中意,我习惯于严格要求自己,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检查我自20___年献身于伟大的神圣教育事业始的每年一份的总结,向来如此且渊源流传。
由于教学体会尚浅,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先辈学习。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体会。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形总结。
一、思想方面:1、以严肃认真顶真较真的态度完成学校布置的一切任务。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照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情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研究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惜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2、制定计划。
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实验重在学生的自主与参与,为了让学生在爱好中体验学习,开学初,设计了详细的计划,并在实践时进行了补充。
二、行动方面:我不知道工作的常规算不算实绩,但我知道正如一个富贵人家,29寸的彩电是只能放在卧室,而对于穷苦人家,即便是一台最古老的半导体收音机,也要将它放在家中最显要的位置上—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穷苦人家。
一句话,所谓的实绩是相对的,存在问题则是绝对的。
下面,我恭敬地摆放上的就是相对的实绩,当然这仅仅是半导体收音机。
(一)课堂教学:1、备课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
然后根据要求,提早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
摘要:食品化学作为一门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和开发新型食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近年来食品化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食品化学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食品化学在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加工等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食品化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1. 食品添加剂的研究: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过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近年来,研究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代谢动力学和残留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保障食品安全。
2. 食品污染物的研究:食品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等。
研究者通过分析食品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和转化规律,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3. 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者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化学成分、降解性能和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以降低食品污染风险。
三、食品营养与功能性成分1. 食品营养素的研究:研究者对食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分布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营养补充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功能性成分的研究:功能性成分具有调节生理功能、预防疾病等作用。
研究者对食品中的功能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和鉴定,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食品加工与保藏1. 食品加工工艺的研究:研究者通过优化食品加工工艺,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降低能耗和污染。
2. 食品保藏技术的研究:研究者开发了多种食品保藏技术,如低温保藏、辐照保藏、高压保藏等,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五、展望1. 食品化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如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以实现食品科学技术的创新。
2. 食品化学研究将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为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预防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3. 食品化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以降低食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引言概述: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的组成成分、结构、性质以及其在加工、贮藏、烹饪等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与我们的日常饮食密切相关,还关系到食品的质量、安全和营养价值。
本文将就食品化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丰富读者对食品化学的了解。
正文内容:一、食品的主要成分1. 碳水化合物:食品中最主要的能量供给来源,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
2.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的高聚物,是身体建筑材料和许多生化反应的催化剂。
3. 脂肪:主要作为能量储存和细胞膜成分,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转化脂肪酸。
4. 维生素:对身体的正常生理和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
5. 矿物质:在体内起着构成骨骼、维持神经传导等重要作用,如钙、铁、锌等。
二、食品加工与化学反应1. 热处理:包括烹调、炖煮、烘焙等,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和酶的活性,改变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2. 调味品的作用: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酸味物质等,可以增强食品的风味和口感。
3. 食品防腐:使用化学物质(如抗菌剂、抗氧化剂)阻止食品腐败和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4. 食品着色剂:用于提高食品的色泽,如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等。
5. 食品营养强化:通过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物质,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三、食品贮藏和变质1. 微生物的作用:细菌、霉菌和酵母菌会导致食品的变质和腐败,引起食品中毒等食品安全问题。
2. 酸碱平衡:食品的pH值对细菌生长和食品稳定性有影响,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导致食品变质。
3. 氧化反应:氧气引起食品中脂肪的氧化,导致食品发生质量变化,出现异味和变色。
4. 食品贮藏方式:低温贮藏可以延缓食品变质,真空包装和气调包装可以减少氧化反应。
四、食品加工中的化学反应1. 糖的糊化和焦化:在烘焙、炒菜过程中,糖类可以发生糊化和焦化反应,产生香味和颜色。
2. 蛋白质的应用:在食品加工中,蛋白质可以发生凝胶化、变性和交联等反应,改变食品的质地和稳定性。
食品化学实验学习总结食品化学总结食品化学学习总结这学期我学习了食品化学专业课。
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食品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应该好好学习。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研究食品中上述成分的结构、理化结构、营养功能、安全性和享用性,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和贮存过程中各种成分的变化及其对食品营养、享用和安全性的影响的科学。
旨在提高食品质量,开发新的食品资源,创新食品加工技术和储运技术,科学调整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
食品化学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科学是一门涉及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学科的重要科学)。
它是一门研究食物的成分和特性及其化学变化的科学。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更多的食品相关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扩展阅读:食品化学总结第二章水自由水:指没有与非水成分结合的水结合水:指存在于溶质及其它非水组分邻近的水单分子层水:可以近似地认为食品物质中构成水分与邻近水的总和即为单分子层水水分活度:在一定的温度下,食品体系当中水的蒸气压与纯水蒸气压之比滞后效应:采用回吸的方法绘制的吸附等温线和按解吸的方法绘制的吸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的现象疏水相互作用:当两个分离的非极性基团存在时,不相容的水环境会促使它们缔合,减少与非极性实体的界面面积,疏水基团之间进行缔合的作用2,水有哪些异常性质?并从理论上加以解释。
答:水的异常性质:(1)高熔点(0℃),高沸点(100℃)(2)介电常数大(3)表面张力高(4)热容(熔化热,蒸发热和升华热)和相转变热焓高(5)密度低(1g/cm^3),凝固时的异常膨胀率(6)粘度正常(1cPa*s)原因:水分子在三维空间形成多重氢键,每个水分子具有相等数目的氢键给体和受体,能够在三维空间形成氢键网络结构,每个水分子最多能与其他四个水分子形成氢键形成四面体结构;与同样能形成氢键的分子比较水分子间的吸引力高很多;水合氢离子带正电笔非离子化水拥有更大的氢键给与能力而羟基则拥有更大的接受能力。
食品化学笔记期末总结一、引言食品化学是一门研究食品成分、性质、构造以及其变化规律和与食品加工相关的科学。
本学期我学习了食品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使我对食品化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我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总结。
二、食品成分的分类和特点食品成分是指构成食品的各种物质,包括食物中的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其他有机物等。
食品成分的分类主要可以分为营养成分和辅助成分两类。
1.营养成分:主要指食物中能提供能量和维持生命正常运作所必需的物质。
营养成分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
2.辅助成分:主要指食物中除了营养成分之外的其他物质。
辅助成分包括无机盐、活性氧化物、酶、着色剂和香精等。
食品成分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可变性和互补性。
食品成分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食品中的成分组成差异较大;食品成分的可变性表现在同一种食品在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加工工艺下成分组成可能会发生变化;食品成分的互补性则表现在食物中的成分之间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全面营养。
三、食品的感官特性与化学成分的关系食品的感官特性是指食品在视觉、嗅觉、味觉和口感方面给人带来的感受。
食品的感官特性与其化学成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视觉:食品的颜色和外观对于人们对食品的喜好和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食品的颜色与其化学成分的浓度、反射、吸收和散射等因素相关。
2.嗅觉:食品的气味对于人们对食品的喜好和判断具有重要的影响。
食品的气味与其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有关。
3.味觉:食品的味道是人们对于食品的感受中最主要的部分,食品的味道与其中的化学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味觉主要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感受到。
4.口感:食品的口感主要包括质地、口感和咀嚼性等方面,食品的口感与其中的化学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食品加工与化学变化食品加工是指将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改良,转化为具有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的食品产品的过程。
食品加工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
第一章绪论1、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销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影响的科学,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新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贮运技术、科学调整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控制及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的学科.2、食品化学的研究范畴第二章水3、在温差相等的情况下,为什么生物组织的冷冻速率比解冻速率更快?4、净结构破坏效应:一些离子具有净结构破坏效应(net structure-breaking effect),如:K+、Rb+、Cs+、NH4+、Cl—、I—、Br—、NO3- 、BrO3- 、IO3-、ClO4- 等。
这些大的正离子和负离子能阻碍水形成网状结构,这类盐溶液的流动性比纯水更大。
净结构形成效应:另外一些离子具有净结构形成效应(net structure-forming effect),这些离子大多是电场强度大、离子半径小的离子或多价离子。
它们有助于形成网状结构,因此这类离子的水溶液的流动性比纯水的小,如:Li+、Na+、Ca2+、Ba2+、Mg2+、Al3+、F-、OH —等.从水的正常结构来看,所有离子对水的结构都起到破坏作用,因为它们都能阻止水在0℃下结冰.5、水分活度目前一般采用水分活度表示水与食品成分之间的结合程度。
aw=f/f0 其中:f为溶剂逸度(溶剂从溶液中逸出的趋势);f0为纯溶剂逸度.相对蒸气压(Relative Vapor Pressure,RVP)是p/p0的另一名称。
RVP与产品环境的平衡相对湿度(Equilibrium Relative Humidity,ERH)有关,如下:RVP= p/p0=ERH/100注意:1)RVP是样品的内在性质,而ERH是当样品中的水蒸气平衡时的大气性质;2)仅当样品与环境达到平衡时,方程的关系才成立。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具备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及食品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于2021年7月至9月在XXX食品公司进行了食品化学实习。
以下是我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总结。
二、实习目的1. 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2.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 熟悉食品生产过程,了解食品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4. 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7月15日至2021年9月15日实习地点:XXX食品公司四、实习内容及过程1. 实习单位及部门XXX食品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食品企业。
实习期间,我主要在食品研发部门进行实习。
2. 实习内容(1)食品化学基础知识学习在实习初期,我认真学习了食品化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食品的组成、结构、性质、稳定性、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等。
通过学习,我对食品化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实验项目,包括食品的感官评价、营养成分分析、食品添加剂应用等。
通过实验操作,我掌握了食品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滴定等。
(3)食品生产工艺学习在实习期间,我参观了公司的生产车间,了解了食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采购、预处理、加工、包装、储存等环节。
此外,我还学习了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4)团队合作与沟通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多个项目,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与同事们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实际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实习收获1. 丰富了食品化学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学会了食品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3. 了解食品生产工艺和食品安全知识,为今后从事食品行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食品化学及其研究内容第一章绪论1.食品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一门科学。
即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贮藏、运销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性学科。
2.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和范畴:首先是确定食品的组成、营养价值、安全性和品质等重要特性。
其次研究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各类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的机理。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影响食品和卫生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最后是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行为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食品化学的主要学科分支①按照研究范围:食品营养成分化学、食品色香味化学、食品工艺化学、食品物理化学、食品有害成分化学②按照研究的物质类型:食品碳水化合物化学、食品油脂化学、食品蛋白质化学、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化学、维生素化学、食品矿物质元素化学、调味品化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色素化学、食品毒物化学、食品保健成分化学范畴:已死或将死的生物物质,以及他们暴露在变化很大的各种环境条件下经历的各种变化3.试述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反应类型产生的效果非酶褐变酶促褐变氧化水解金属反应脂类异构化脂类环化脂类聚合蛋白质变性蛋白质交联糖酵解焙烤食品表皮成色切开的水果迅速变色脂肪产生异味、维生素降解、色素褪色、蛋白营养丧失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色素等降解促使氧化反应发生,与花青素作用改变食品颜色顺→反异构化,非共轭脂→共轭脂产生单环脂肪酸深锅油炸中油起泡沫卵清凝固、酶失活在碱性条件下加工蛋白质使营养降低宰后动物组织和采后植物组织的无氧呼吸第二章水分1.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该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
水分活度值介于0~l之间.3.等温线的滞后现象:样品的吸湿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不完全重叠的现象。
4.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指非晶态的食品体系从玻璃态向橡胶态的转变时的温度;Tg’是特殊的Tg,是指食品体系在冰形成时具有最大冷冻浓缩效应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5.食品中的离子、亲水性物质、疏水性物质分别以何种方式与水作用?(水与溶6.水分含量与水分活度的关系和区别在哪些方面?水分含量是指食品中水的总含量,常以质量分数表示;而水分活度则表示食品中水分存在的状态,即反映水分与食品的结合程度或游离程度,其值越小,说明结合程度越高,其值越大则说明结合程越低。
同种食品一般水分含量越高其Aw值越大,但不同种食品即使水分含量相同,往往Aw值也不同。
、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及特点?结合水: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体相水: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6、水分吸湿等温线:MSI)是指在恒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含量与它的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图。
意义:在浓缩和干燥过程中样品脱水的难易程度与相对蒸汽压的关系。
应当如何组合食品才能防止水分在各配料之间的转移。
测定包装材料的阻湿性。
可以预测多大的水分含量时才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预测食品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与水分含量的关系可以看出不同食品中非水组分与水结合能力的强弱。
7.不同物质的等温吸附曲线不同,其曲线形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与食品的单分子层水值有关;不同食品的化学组成不同,各成分与水的结合能力不同,所以吸湿等温线不同;而食品的等温吸湿线与温度有关,一般水分活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同一食品在不同温度下也具有不同的等温吸湿线。
第三章蛋白质1.氨基酸疏水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将1mol氨基酸从水溶液中转移到乙醇溶液中时所产生的自由能变化。
标作△G′(不同氨基酸的△G′值如下表所示△Gt0= -RTlnS乙醇/S水△Gt0 >0,氨基酸具有疏水性,倾向于蛋白质分子内部△ Gt0 <0,氨基酸具有亲水性,倾向于蛋白质分子外部)2.蛋白质变性:把蛋白质二级及其以上的高级结构在一定条件(加热、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等)下遭到破坏而一级结构并未发生变化的过程叫蛋白质的变性。
3.蛋白质功能性质:是指蛋白质对食品的固定特性作出贡献的那些物理和化学性质。
4.剪切稀释:蛋白质溶液同其他大多数亲水性分子的溶液、悬浮液、乳浊液一样,其黏度系数会随其流速的增加而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剪切稀释。
5.蛋白质乳化性质:指两种以上的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油和水,经机械搅拌或添加乳化液,形成乳浊液的性能。
6.罗列蛋白质变性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常用的变性手段,阐述各种变性手段所涉及的机制?变形所产生的结果:①溶解度降低②与水的结合能力降低③生物活性(功能)丧失④容易被水解(肽键暴露)⑤黏度变大⑥难以结晶变形手段:1.物理变性:(1)加热(2)冷冻(3)机械处理(4)静水压(5)电磁辐射(6)界面作用2.化学变性:(1)酸、碱因素(PH值)(2)盐类或无机离子(3)有机溶剂(4)有机化合物(5)还原剂加热,紫外线照射,剧烈震荡等物理方法使蛋白质变性,主要是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强酸强碱使蛋白质变性,是使蛋白质中的氢键断裂;尿素,乙醇,丙酮等是提供自己的羟基或羰基上的氢或氧,形成氢键,破坏了蛋白质中原有的氢键使蛋白质变性7.总结不同食品蛋白质的功能性质特点,功能性质产生时的化学机制,以及他们在食品中的重要应用价值?蛋白质的水合性质:蛋白质的许多功能性质,如分散性、湿润性、溶解性、持水能力、凝胶作用、增稠、黏度、凝结、乳化和气泡等,都取决于水—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因此了解食品蛋白质的水合性质和复水性质在食品加工中有重要的意义蛋白质表面性质:乳化性质(如牛奶、蛋黄、椰奶、豆奶、奶油、人造奶油、色拉酱、冷冻甜食、法兰克福香肠、香肠和蛋糕,都是乳状液类型产品。
)和起泡性质(如搅打奶油、蛋糕、蛋白甜饼、面包、蛋奶酥、冰激淋、啤酒等)与蛋白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有关的性质:蛋白质质构化,面团的形成,胶凝作用(各种乳品、果冻、凝结蛋白、明胶凝胶、各种加热的碎肉或鱼制品、大豆蛋白质凝胶、膨化或膨丝的组织化植物蛋白和面包面团的制作、豆腐的制作等)蛋白质感官性质:蛋白质与风味物质的结合,蛋白质与其他物质的结合8.为什么动物发生重金属中毒后可以利用蛋清或牛奶来解毒?鸡蛋清、豆浆、牛奶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蛋白质有一种特性,就是遇到重金属盐时能与重金属离子结合而沉淀,减少和延缓重金属离子的吸收。
对重金属中毒的患者进行急救,正是利用了蛋白质的这种特性。
但是只能作为缓解处理服用后还必须要到医院进行正规处理。
9.试述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物理、化学和营养变化?1.加热处理对蛋白质的影响有利的一面:1)提高营养价值2)破坏食品组织中的酶,使食品不发生酸败、变色和质构变化等3)消除酶抑制剂,破坏抗营养因子不利的一面:1)加热T>150 ℃,赖氨酸的ε-NH2容易与天冬氨酸或谷氨酸之间发生反应,形成新的酰胺键。
新的酰胺键不但影响赖氨酸和谷氨酸的吸收利用,还会干扰邻近肽链上的氨基酸的消化和吸收,新的肽链本身还有毒性之嫌2)在剧烈加热下,蛋白质多肽链还可发生环化反应而形成环状衍生物,其中一些具有强的致突变作用,如色氨酸在T>200℃ 以上加热环化转变成α-咔啉、β-咔啉和γ咔啉3)加热T>200℃ ,会导致氨基酸残基的异构化,从L-氨基酸变为D-氨基酸。
由于大多数D-氨基酸不具有营养价值,因此该变化使营养价值降低约50%。
另外,某些D-氨基酸还具有毒性。
2低温处理下的变化食品的低温贮藏可延缓或阻止微生物的生长并抑制酶的活性及化学变化。
冷却(冷藏):0-4℃,对蛋白质影响小冷冻(冻藏):-18 ℃,对蛋白质有一定的影响冷冻对蛋白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2各方面:1)冷冻时,冰晶逐渐形成,使蛋白质分子去水化膜,侧链暴露,同时加上冰晶的挤压,使蛋白质质点相互靠近而结合,致使蛋白质凝结沉淀。
采用速冻可以减少蛋白质的变性,保持食品原有风味。
2)食品经冷冻解冻后,部分细胞被破坏,酶被释放出来,发生酶促反应,可使蛋白质发生降解或不可逆结合,导致蛋白质质地发生变化。
如持水性降低,蛋白质变硬。
3.碱处理下的变化: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热处理,对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影响很大。
1 容易发生缩合反应,2 发生异构化反应4.氧化处理下的变化:导致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降低,甚至还产生有害物质。
1 蛋白质和脂类接触时引起的氧化反应,2 蛋白质在有氧气和光照条件下发生的氧化反应5.脱水处理下的变化:蛋白质脱水时,由于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引起蛋白质大量聚集,特别是在高温脱水时,还会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如溶解度、吸水性、乳化性和起泡性等。
6. 辐照处理下的变化:高剂量10—50kGy :肉制品的灭菌中剂量1—10kGy :延长果蔬、肉制品的寿命低剂量<1kGy:防止马铃薯、洋葱等发芽,延缓水果的成熟小于10kGy时,不需要做毒理实验。
在辐照作用下,蛋白质中的含硫氨基酸残基和芳香族氨基酸残基最易分解。
7.机械处理下的变化:对食品中的蛋白质有较大的影响第四章糖1.糖的变旋现象:指糖刚溶解于水时,其比旋光度是处于变化中的,但到一定时间后就稳定在一恒定的旋光度上,这种现象叫变旋现象。
2.淀粉的糊化:淀粉粒在水中加热,快速吸水膨胀超过可逆点,水分子进入链中间,最终导致胶束全部崩溃,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gelatinization)。
3.淀粉的老化:α-淀粉溶液或淀粉凝胶在室温或低于室温下放置后,会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而沉淀,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retrogradation)4.美拉德反应:指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反应生成类黑色素和某些风味物质的非酶褐变反应。
5.焦糖化作用:无水(或浓溶液)条件下加热糖或糖浆,用酸或铵盐作催化剂,糖发生脱水与降解,生成深色物质的过程,称为焦糖化反应。
6.果葡糖浆:又称高果糖浆或异构糖浆,是以酶法水解淀粉所得的葡萄糖液经葡萄糖异构酶的异构化作用,将其中一部分葡萄糖异构成果糖而形成的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的一种混合糖糖浆。
7.阐述淀粉的特点和性质?特点:1.淀粉在植物细胞内以颗粒状态存在,故称淀粉粒。
2.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等。
3.大小:0.001-0.15毫米之间,马铃薯淀粉粒最大,米淀粉粒最小。
4.晶体结构: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及X-射线研究,能产生双折射及X衍射现象。
性质:1.物理性质白色粉末,不溶(或微溶——支链淀粉)于冷水中,在热水中溶胀。
2.化学性质无还原性;直链遇碘呈蓝色,支链遇碘呈紫红色。
8.阐述美拉德反应机理及其对食品加工的影响?机理:美拉德反应过程可分为初期、中期和末期。
1.初期阶段(1)碳氨缩合(2)分子重排2.中期阶段(1)果糖基胺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2)果糖基胺脱胺重排生成还原酮(3)氨基酸降解(4)果糖基胺的其他反应产物的生成3.末期阶段:(1)醇醛缩合(2)生成类黑精物质的聚合反应maillard反应对食品加工的影响:在加工处理时利用适当的褐变反应可增加其色泽和香味,如:茶叶的制作、酱油的加热和杀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