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神”黄道婆
- 格式:pdf
- 大小:91.55 KB
- 文档页数:1
黄道婆神话故事
元朝时候,松江一带种了许多棉花,但老百姓还是缺衣少布,为什么呢?原来这时,人们纺织棉布要先用手把棉籽剥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手指甲都剥得脱落了,也剥不出多少来。
这时,有一位黄道婆,从海南崖山向黎族人民学习了一手很好的纺织本领,她下决心要改革家乡的纺织技术,使乡亲们生活得更好些。
黄道婆请来了一位老木匠,根据崖山人民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设计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
这种轧棉车,是靠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又干净又省力,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但有了轧棉车,还是用原来的小竹弓来弹棉花,还是慢呀!黄道婆又去找弹棉花的师傅,商量改革弹棉工具。
改革出来,就是今天我们偶尔能见到的4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
这样,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也能穿上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美丽鲜亮的棉布衣服了。
1。
【元朝历史】黄道婆黄道婆元代棉纺织革新家。
又称黄婆。
生卒年不详。
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人。
元贞年间,她将在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
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元至元三年(1337)为她立祠院,1957年又在上海为她建墓园并立纪念碑。
她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女性。
她早期的经验和对纺织技术的贡献在劳动人民中流传了很长时间。
传说,当她还是一个孩子的儿媳时,由于无法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她勇敢地逃离了家,来到了海南岛的崖州(现在的海口市)。
从那以后,她在海南岛生活了30多年。
在海南雅州期间,她以开放的心态向黎族学习纺织。
她不仅掌握了所有的先进技术,还把雅州黎族使用的纺织工具带回了家乡,并用自己的智慧逐步改进和创新,从而提高了家乡乃至江南的纺织水平。
她改进和推广了当时具有巨大优势的“搅拌(即棉纺厂)、弹力(弹力棉弓)、纺纱(纺车)和织布(织机)”工具。
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
棉籽粘生于棉桃内部,很不好剥。
13世纪后期以前,脱棉籽有的地方用手推“铁筋”碾去,有的地方直接“用手剖去籽”,效率相当低,以致原棉常常积压在脱棉籽这道工序上。
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
在棉弹设备方面,虽然黄道婆以前在江南有棉弹弓,但它很小,只有1英尺5英寸长,效率很低。
黄道波推广了4英尺长的绳索弹射器,它加快了棉花弹的速度。
就棉纺织的各种工具而言,最值得注意的是纺车的改进。
棉纺车是由麻纺车演变而来的。
黄道婆推广了三轴棉纺机,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王震的农业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由脚启动的棉纺车的图像。
在机械化夹持工具“辊子”发明之前,多轴纺纱机用双手夹持三个棉鼓和捻线,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手工纺织技术水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当珍妮纺纱机没有发明时,德国有人发明了一种带有两个纺纱锭的纺纱机,但能同时纺两个纺纱锭的纺织工人几乎和双头的人一样难找到。
如何评价中国纺织之祖黄道婆?人物档案姓名:黄道婆别名:黄婆、黄母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宋末元初出生地:松江府乌泥泾镇出生时间:约1245年去世时间:1330年职业:纺织女工其他成就:教人制棉,推广搅车、弹棉弓、纺车等器具,传授错纱配色等技术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历经封建时代最久的国家。
善良朴实而智慧的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发明,但同时也因为长期的封建统治和思想禁锢,使得许多人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使得手工业发明家和科学家得不到应有的尊敬推崇。
特别是封建正史,对于科学技术和底层人民有一种无知的轻蔑和顽固偏见,使得大部分科学发明家淹没与历史之中。
像黄道婆这样一位伟大的纺织革新家以及其对中国纺织业发展的卓越贡献,在正史上也没有记载。
黄道婆不仅将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和掌握到的纺织技术慷慨传授,同时也竭尽全力的带领工匠们研究和发明更好的纺织机器。
虽然她所发明的机器,与今天的机器没有可比性,但是在当时仍然是纺织业的一大进步。
正史没有对黄道婆作出应有的评价,民间和纺织业从业者却十分公正的记录了黄道婆的个人贡献。
黄道婆被后人称为棉神,中国纺织业的鼻祖,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民间时代流传的一首歌谣,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黄道婆的感谢和尊敬。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她去世之后,当地人民为其修建祠堂,纪念她的功劳。
清代词人秦荣光还专门写了一首《竹枝词。
咏黄道婆》: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
衣食我民真众母,千秋报赛奏弦歌。
虽然这座祠堂后来因为战乱被毁掉,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了黄道婆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
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供后人瞻仰。
黄道婆是一位伟大的棉纺织家和改革发明家,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黄道婆早年的凄惨经历。
她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被卖给别人当童养媳,虽然年纪弱小,却要承担起很高的劳动量。
黄道婆简介简历、生平事迹
黄道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
南宋末年战乱多灾民不聊生,黄道婆十二岁时就给人家当童养媳,因不堪忍受残酷虐待出逃至海南岛的崖州,开始了她不平凡的生活道路。
宋朝时纺织业在内地逐渐发展,但纺纱产量不高,布匹质量粗糙,不能成为人们主要的衣着用品。
海南岛在11世纪已开始大面积植棉,海南的棉织物品种多,织工细,色彩好,被作为“贡品”送到南宋的都城临安。
黄道婆就是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凭借自己的聪慧天资、虚心好学和吃苦耐劳精神,在与海南黎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生活中,熟练掌握了各道棉纺和织布技术,成为当地技术精湛的纺织能手。
在海南生活劳作的20多个春秋一晃就过去了,中年之后的黄道婆,思乡情切,在元成宗元贞年间,带着自己心爱的踏车、椎弓等纺织工具,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重返故乡后的黄道婆,决心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
据陶宗仪《耕录》记载,“乌泥泾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孤,置案间振掉成剂”,操作辛苦,效率极低。
经黄道婆改革“乃教以做造捍弹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絮花,各有其法”,大大提高了效率。
她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生产经验与汉族纺织传统工艺结合起来,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创造出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把自己掌握的织造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家乡人民,迅速把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黄道婆简介简历、生平事迹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宋末纺织专家黄道婆生平简介黄道婆,又名黄婆或黄母。
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
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宋末纺织专家黄道婆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黄道婆生平简介黄道婆出生在松江府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地区,黄道婆身世可怜,十几岁就被卖到了别人家里当童养媳。
而且公婆对她非常的凶狠,不但白天要干重活,到了晚上还要不停地织布。
除此之外,她的丈夫也经常虐待她,对她非打即骂,还把她关子啊柴房里不给吃饭。
黄道婆在也受不了这样暗无天日的日子,所以就偷偷溜上黄浦江上的一条小船,来到了海南。
在这里黄道婆学习到了先进的纺织技术,还将这些技术和汉人的相结合,成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纺织手。
在这里生活了近三十年后,黄道婆离开了这里,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
回到故乡的黄道婆发现这里的棉麻种植业已经非常的普遍了,所以黄道婆毫不保留地向人们传授了自己几十年的织布经验,还改良了当地的织布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长江流域的纺织业的生产水平。
黄道婆的成就时至今日,“黄道婆”这个名字历经几百年始终铭记在世人脑海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作为后世为何始终怀念这个女性,究竟黄道婆的成就有哪些,她从黎族学成归家以后,是怎样带着先进的纺织技艺改变着当地的生活延续至今的?谈到黄道婆的成就,主要是她给江南沪地引入了棉花种植以及棉纺织手工艺,这是我国首次也是独有的一次手工业变革帷幕,极大的拉动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撼动了整个中华大地。
一方面,黄道婆从黎族引进了棉花种植,这也就给棉纺织带来了原材料,当时的上海地区从未有过棉花种植,黄道婆突破了地理、气候等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与顾虑,将整套种植技术引入并且保存了下来,直至如今都完好无缺。
有了原材料还不够,谈到纺织工序,黄道婆不但传承了黎族先进的技术、熟悉黎族的工具将之引进,此外,她还在黎族现有的基础上,与上海实地的生产现状相结合,不断革新、改进,创造出一大批新的更先进、更实用的工具。
《黄道婆》课文原文《黄道婆》课文原文《黄道婆》小学五年级课文,本章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黄道婆》课文原文,欢迎阅读。
《黄道婆》课文原文在上海一带,曾经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首歌所唱的“黄婆婆”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时候的人,她的家在松江乌泥泾(jīnɡ)。
她从小做童养媳(xí),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
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
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
于是,半夜里,她设法逃出家门,躲到一条海船上,随船漂泊,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
虽然流落他乡,举目无亲,但是黄道婆坚信,凭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够活下去。
当地的黎族人见远道而来的黄道婆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便纷纷来照顾她,想办法让她安居下来。
当时,崖州盛产木棉,当地的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都比较先进。
黄道婆看到黎族人不仅棉花种得好,而且纱也纺得好。
他们织布的工具轻巧,织的布又细又好看。
于是,黄道婆便认真向他们学习。
不久,她把一整套植绵方法和纺织技术都学会了。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
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
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州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
她耐心地教人们用新式的工具纺纱织布。
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一套轧[yà]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
她教人们制造轧车,有了轧车轧棉籽,就可以不用手剥了;她改进弹棉花的工具,把手拨的小竹弓改为用槌(chuí)击的大弓。
同时,她改进了纺纱的工具,把只纺一根纱的手摇车改为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
这种技术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
黄道婆的简介黄道婆的简介黄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
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
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
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道婆的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生平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
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
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
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1330年卒。
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
后因战乱,祠被毁。
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
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
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
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
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
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
出逃黄道婆,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
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
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
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
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
精心整理黄道婆:宋末元初棉纺织家黄道婆:宋末元初棉纺织家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黄道婆,宋末元初知名的棉纺织家。
又名黄婆,黄母。
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州(推广扞1330年卒。
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
后因战乱,祠被毁。
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
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
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
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
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
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出逃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
但是,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
回归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
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
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
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
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其中当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鼻祖评价:封建正史对科学技术有着一种无知的轻蔑,再加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顽固偏见,所以对黄道婆这样一位伟大的纺织革新家及其杰出贡献,正史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学的普遍性的遗憾。
但人民是公正的,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
这首歌谣民谣黄道婆黄道婆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
衣食我民真众母,黄道婆纪念馆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黄道婆织棉布的民间故事黄道婆的故事简短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的故事黄道婆,元朝女防治技术革新家。
又名黄婆,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东湾村)人。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
小时候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因不堪公婆虐待、丈夫打骂,流落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
13世纪末回到故乡,着手改革轧花机、摊面椎弓、纺车等生产工具,以及织造、配花和织花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的繁荣发展,对当时种植棉花和纺织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上海县东湾村建有黄道婆墓。
初冬的时节,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松江县乌泥泾镇行人稀落。
随着几声狗叫,一个人影穿过几栋村舍,沿着村外小道,急促地朝着东北方向跑去。
只见人影跑啊跑啊,直到面前出现了一条大江。
这条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浦江。
当这个人影喘着气来到江边时,正好有条大海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人影趁人不备,敏捷地踏上跳板,沿着船舷,悄悄闪进了堆满货物的船舱。
船上摇曳的昏暗油灯,照出了一张少女的慌张的脸,她找了一处隐蔽的地方,靠坐了下来,把自己挤在一堆货物中。
这时她才发现饥饿、寒冷、疲惫、不安一下子袭了上来,过去的悲惨遭遇,也一幕幕开始在村姑的脑际浮现……原来这位村姑小名叫阿妹,出身在贫农家庭,十二三岁就卖给了乌泥泾一户姓黄的人家当童养媳。
命运可怜的小姑娘,偏偏又遇上恶毒刻薄的公婆、蛮横霸道的丈夫。
她不仅要侍奉公婆、丈夫,白天还要下地耕田,晚上回家又要纺纱织布,稍不顺公婆和丈夫的心,便遭受到打骂和折磨。
这样悲惨的非人生活,她咬着牙忍受了五年。
18岁的一天,她白天在田里劳动了一整天,回家后实在太疲劳,就和衣而卧,想稍微休息片刻,再去纺纱织布。
谁知道婆婆发现后说她偷懒,又遭到一顿毒打之后,便被锁在了一间柴草房,不让睡觉,也不给饭吃。
黄阿妹是个意志坚强的劳动妇女,可她抚摸着身上累累的伤痕,回忆着这五年来的生活,一股悲愤在燃烧她的心。
这样的屈辱生活,她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于是她横下一条心,决心跳出这座樊笼,逃得远远的,把这种生活甩在身后,寻找自己新的天地。
【历史故事】黄道婆的故事黄道婆出生在南宋末松江府一个很穷苦的人家。
当时兵荒马乱,江南老百姓不仅受到地主的剥削,还时刻遭受蒙古军队的威胁,加上连年的天灾,从前富庶的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悲惨景象。
黄道婆从小就丧失了亲人,自己在江湖中寻找生路。
黄道婆出生时,棉花种植技术已经从福建、广州地区传到了她的家乡。
到了黄道婆记事时,棉花种植已经在江南地区普及了。
黄道婆为了养活自己,也开始学习棉纺织技术。
黄道婆刚开始搞得不是很成功,弹头棉絮常常弹头不好,卷棉条也卷和易,纺线更是纺得厚薄不一。
擅于动脑筋的她一边秉持练,一边揣摩,这样她快速进了门,没过多久就熟练地掌控了全部操作方式工序。
虽然黄道婆学得了一门可以活命的手艺,但那时,成年劳动者都不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何况黄道婆这样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
生活所逼迫,黄道婆不得不至存有田的人家搞童养媳。
她当了童养媳后,比以前更加辛苦了。
每天天还没亮就要起床,为全家人准备好一切。
白天的时候,她要去放牛放马,干很多农活;到了晚上,她还得纺纱织布到深夜。
尽管黄道婆能干并且能够吃苦耐劳,但她还经常遭遇丈夫和公婆的非人性虐待。
她经常可以挨、唉,有时还无法喝茶,无法睡。
黄道婆在这种非人的折磨下,萌生了出逃的念头。
一次,黄道婆劳累了一天,在太阳落山后才回家。
因为实在太艰辛了,返回家后,黄道婆躺在床上睡著了。
黄道婆的公婆看见后,不问原因就骂个不停,于是黄道婆挣扎着爬起来,想为自己解释,可她刚一开口,公婆马上就冲过来,把她拖下床毒打了一顿。
她的丈夫不但没有阻止,还对她拳脚相向。
开打后,他们把黄道婆送进了柴房,不想她喝茶睡。
半夜里,无法再忍受下去的黄道婆在公婆、丈夫都睡着了之后,从房顶上掏了一个洞,逃了出去。
离家后,她无处可去,只好在黄浦江边停留,一条靠岸在江边的海船船主看到黄道婆很心疼,就要她上了船。
当老船主听到黄道婆诉说了痛苦遭遇后,更加同情她,便使她随其船南下。
于是,黄道婆挥别了长大的地方,走进了海南岛。
中国历史故事-黄道婆为什么被称为棉神?黄道婆的真名是什么?黄道婆是生活在宋末元初之时,一位非常著名的棉纺织家和改革家,被后世之人称为“棉神”。
事实上除了这个名称之外,黄道婆还被清朝的手工业者称为“布业的始祖”,放到今天也有中国纺织业之主的美誉。
只看以上列举的几个称呼,就可以知道黄道婆为什么被称为“棉神”了,当然是因为他在棉纺织业上的成就极高,以致于被封“神”。
这是中国人非常常见的一种对某一领域杰出人物的赞誉方法,就像李白、杜甫写诗写的好被称为诗仙和诗圣一样。
黄道婆早年之时被卖给有田地的人家为童养媳,过着非人一般的生活。
后来因为无法忍受婆家长时间的折磨,黄道婆选择而来逃离。
机缘巧合之下,他来到了南海的崖州,并被此地的黎族人民收留。
黎族是一个手巧的民族,在纺织业方面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
黄道婆在与黎族人民长时间的相处和劳动中,学习到了他们的纺织技术。
并依此与汉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结合,取二者精华。
后来黄道婆因为怀念故乡而回到乌泥泾,便慷慨的将自己的所得授予故乡的人民。
黄道婆之所以被称为“棉神”,就在于她对汉族棉纺织业所作的贡献。
一是将自己几十年所得的纺织经验慷慨传授,二是与工匠们一起改革了棉纺织工具。
在纺织经验上,黄道婆将自己从黎族人民学来的织造技术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总结出一套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技术。
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长江流域一带特别是乌泥泾的纺织技术,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出现了淞江布匹“衣被天下”的情景。
当时有诗人作诗赞叹: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口,千轴乌径夺天造。
在棉纺织工具上,针对当时纺织工具比较落后,费时又费力的情况,黄道婆与工匠们长时间的研究,反复试验,最终改革处了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
这些工具的诞生,大大提高了棉纺织效率,保证了棉纺织业的原料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