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喻的发展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19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General SerialNo.982019No.1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浅谈隐喻在外语词汇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应用邵妍(海军工程大学基础部外语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00)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指的是参照一个知识域(源域)去理解另一个知识域(靶域),起着连接具体域和抽象域的桥梁作用。
隐喻意识的提升对帮助学生加强词汇记忆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探究隐喻作为语言现象、认知方式和文化载体而具备的语块性、普遍性、民族性三大特征,讨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隐喻意识,巩固词汇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隐喻;源域;靶域1.引言外语教学改革开展多年,尽管学生在单纯语言层面上的流利度有所改观,但实际英语能力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作为英语学习重难点的词汇学习,除用传统型的阅读、背诵来实现之外,还有待进一步创新,用一些新的、实用性更强、效率更高的方法来予以补充和提高。
如果将词汇看作一个搭配连续统:处于顶端的是自由搭配,中间是限定性搭配和比喻义习语,最底端的是纯习语,那么,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自由搭配可根据语法规则生成,纯习语由于具有结构的固定性和语义的晦涩性因而是不可教的,只需要机械记忆,根据Danesi 的当代语言学理论,要培养学生获得并稳步提高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流利,就必须具有把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如词汇、语法)与其所反映的概念底层结构匹配起来所达到的能力(Danesi,2000:42)。
在十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在其他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应用意识,是帮助学生扩展和记忆词汇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技巧和有效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既能适合于广泛的语言意识教学法的运用,更能鼓励语言学习者不仅要使用语言,而且还要思考语言的用途及特点,不失为提升学生英语概念能力乃至输出能力的有效方法。
2.理论分析隐喻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从表层到深层的发展过程。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主要对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喻研究的历史、文献综述、隐喻的概念及分类、隐喻与外语教学和对隐喻的简要评述。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一、隐喻研究的历史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隐喻一向被认定为边缘学科,对其研究也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
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隐喻被看成是润色语言的工具,却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重视对隐喻语义的研究,这时,隐喻被赋予新的生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畴中的研究焦点。
(引自赵虹,2006)二、文献综述Saeed(1997)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在词汇、短语、句子、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ia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itartingpoint,terminalpoint,tranfer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作者:林剑萍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到隐喻无所不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
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以免造成失误。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一、引言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
这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
然而,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装饰”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认识和解释。
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
Lakoff·G·和Johnson·M认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
他们在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
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
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
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文化差异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
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隐喻,意思是“下大雨”。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
浅谈电影的多模态隐喻隐喻并不仅仅是人们交流上语言层次的概念,它还与人类的认知思维有关。
多模态隐喻原本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它关乎人们的识解机制,对采用多种符号进行审美创造的电影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模态隐喻的成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无法脱离人们的解读而存在。
华裔导演李安的电影向来以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著称,在给予观众一个精彩故事之外,李安还总是隐晦地将自己的某种强烈的情感或对某件事物、某一时代现象的评价价值融入叙事之中。
已经有批评者注意到李安电影中存在大量隐喻,但还无人从多模态隐喻的角度对李安电影进行深度解读。
李安的电影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表征空间,对李安电影的多模态隐喻建构过程,以及多模态隐喻对李安电影中情感效果和审美评价的影像,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关注。
一、多模态隐喻与电影艺术在讨论李安电影的多模态隐喻之前,有必要对多模态隐喻的概念进行梳理。
隐喻代表了一种人类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对隐喻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
到了20 世纪30 年代之后,隐喻学开始进入语义学研究的领域,随后多模态隐喻( multimodal metaphor) 理论出现。
如果说在修辞学与早期语义学中的隐喻,实际上还停留在语言层面这一单一的交流范式的隐喻的话,那么多模态隐喻理论则对隐喻的交流模态有所扩展。
多模态隐喻认为,既然隐喻体现的是人类在接触外部世界时的一种基本思维,那么它必然不会仅仅存在于语言之中,因为人类对外界的认识,人类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多样化的,除语言之外,还有图像、声音和身体姿势等。
也就是说,多模态隐喻理论与传统隐喻理论在对人类业已形成的概念隐喻体系的认同上并没有区别,二者的区别仅仅是在于对隐喻表现方式的研究范围上。
多模态隐喻中的隐喻同样指的是一种认知机制。
多模态隐喻同样认为,在隐喻中,人们面对始源域( source domain) 与目标域( target domain) ,也就是英国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I. A. 理查兹所提出的本体与喻体,这一对概念也近似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兴湘学院 2009级汉语言文学班王洪浩学号:2009960101最近看了李亚伟写的一首诗:《中文系》,其中用了许多隐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其中将中文系的学生比喻成鱼儿,用的是隐喻的修辞手法。
这是在诗歌中用到隐喻的修辞的例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许多的有关隐喻的修辞,现在我就日常生活的一些例子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隐喻现象每个寝室都有各自的寝室文化,文化和语言是相通的,伴随而来的就是寝室语言。
我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喜欢在寝室里讨论的话语,其中就用到过不少隐喻的修辞:1、兄弟们,生命不息。
(意思是晚上坚持奋战。
)2、今天有没有抽水?(意思是今天有没有点名?)3、甲:你快起床,要迟到了!乙:我今天不去了,给我顶上。
(意思是代我点到啊,写张请假条也行。
)4、谁借我点钱呀?江湖救急。
(形容情况紧急)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全部列出来了。
现在仅就几个例子来讨论,比如“兄弟们,生命不息。
”这一句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即深层隐喻。
正如朱军教授所说的: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兄弟们,生命不息。
”就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因为根据日常习惯我们认为生命不息是一种向上的进去行为,但这一句表现的仅仅是一种活动的延续,这属于临时性隐喻,同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语境具有一定的的依赖性。
再如“今天有没有抽水?” ,这里将人比喻成水,本来意图是说抽查人的意思,但“抽水”是日常惯用语,有与抽查在语音上有类似关联,故产生了隐喻的意象与思维。
这些新出现的事物以及相关的一套术语常会被借用到一般的生活领域,起到特殊的修辞和社会效果。
二、农事生产活动的隐喻现象我出生在农村,对农事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发现人们善于利用一些谚语来把握生活生产规律,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也是隐喻理解的一个重要依据。
浅谈隐喻手法在网络语言中的运行机制如今因特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语言也随之迅速流行起来。
网络语言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作为人类语言中的一种,它同样也充分体现了隐喻作为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
为了准确描述新出现的事物,它所使用的新词语多数是传统词语语义的隐喻引申。
其主要构词方式正是以一范畴的事物去说明另一范畴的事物。
观察时下大量的网络语言,我们认为它们都是通过相似性原则和顺接性原则来建立的,这两个原则都属于隐喻的认知性原则。
一、隐喻的内涵在隐喻研究的传统里,对隐喻认知特征阐述最早、最明确、最系统的是理查兹Richards。
他提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隐喻无处不在,几乎每个词、每个句子进行深入研究后,都能发现其隐喻的意义。
理查兹的隐喻特征观认为“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借用的交流,是语境间的协调,思想是隐喻性的,语言的隐喻其实是思想隐喻的派生。
所有的语言都深深地包含着内在的隐喻结构,这种结构暗中影响着表层的‘意义’。
”二、相似原则的隐喻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它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
它并不在于各自附属于一个、或者一组恰当词语的“个人以往印象的再次复制”,而是在于有关“我们心灵中和世界中的习性之间的经常性相似之处”的语言学和心理学“法则”。
束定芳认为有两种基本的隐喻,“一种是以本体与喻体间原有的包括固有的和想象中的相似性作为基础的隐喻;另一种是以说话者或作者新发现的或刻意想象出来的相似性作为基础的隐喻。
”网络语言就是通过以上两种隐喻而来的。
它既有人们通过已感觉到的与身边事物的相似性或将原先并未感觉到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形成,又有人们经刻意想象而新创造出的词语。
可以说,由隐喻产生的网语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人们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都可以自如地进行创造性地使用。
就隐喻的词语范围和原因而言,任何一个词语都潜存着发生隐喻的可能性,而隐喻在哪些词语上发生,主要的依据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浅谈语言学中认知语言学及隐喻摘要:语言学中包含很多学科,认知语言学属于其中的一种。
认知语言学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形成,它主要包括认知语意学、认知文法和认知语音学这三大分支,其中隐喻包含在认知文法之中。
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特点,它的成因、分类、概念等都是笔者将要分析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语言学中的认知语言和隐喻进行简单的分析与介绍,希望为有关的学习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一、语言学中的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中认知语言学是其众多学科中的一门分支学科,认知语言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逐渐形成。
认知语言涉及的学科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心理学、人工智能、系统论和语言学等。
认知语言学针对于生成语言学提出了:语言的创造、学习和运用,从根本上需要透过人类的认知并加以解释,因为人类知识的根本是认知能力。
在认知语言学中和有三大分支:认知语意学、认知文法和认知语音学。
认知语意学主要包括构词法和语意分析;认知文法其主要是通过对现存的语言的分析和了解它们背后的环境以及习惯或隐喻等,而总结出来的文法规则,不是简单的通过数学的生成方程所产生的文法通则;认知语音学的创始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马克·詹森(Mark Johnson)和朗奴·兰盖克。
其中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詹森(Mark Johnson)主要是研究人类认知和语言中比喻的关系,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提倡比喻(隐喻)是我们日常应用语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认知能力,朗奴·兰盖克则是主要研究认知文法的生成。
戴浩一是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的研究所教授,同时也是少数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华人代表;王士元是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究院的院士,也是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少数华人代表;王寅是四川外国语学院的外国语文中心教授,同时还是四川大学博士学生的导师,是我国近几年认知语言学的领导人物,王寅教授也出版了几部相关的著作,同时还发表了几十篇相关的论文,其中《构式语法研究》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于构式语法的著作。
阅读写作新教师教学对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隐喻因而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以及一种附属于语言之上的语言运用现象。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术界掀起了隐喻理论探索研究的高潮,各种新的理论观点层出不穷。
一些心理学家把人类的大脑活动看作是信息的加工过程,而认知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处理的认知过程,亦或语言和思维的操作过程,因此对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即隐喻的认知研究。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更是—种思维方式,对传统语言学的语义理论提出了挑战。
一、隐喻的本质特征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对隐喻下了如是定义,“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的词汇来理解和感受某一类事物。
” 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而抽象的认知能力来源于对两个概念的“相似”(similarity )的认识。
因此,对隐喻的本质研究主要针对两个所指项的相似性。
在隐喻结构中,把两种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认知领域对这两种事物产生了相似联想,因此利用对它们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自己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感受及情感。
理查兹(1965)在谈到隐喻中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时指出,本体域与喻体域之间的相似性构成了语义转移的基础,是隐喻使用和理解的依据。
但这一特征有时不在于本体与喻体直接的相似,它也可以产生于人们对两者的共同认识或态度。
例如:Life is a journey. 喻体域journey (旅行)和本体域life (生活)之间难以找到直接的相似,而是利用了两者之间某种程度的相似。
布莱克(1962)在肯定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的同时,还指出有些隐喻并不是以原先人们已知的相似性为喻底,而是在使用了这些隐喻后,在人们的大脑中使喻体和本体之间具有一种新的、特殊的联系。
夂学教育2。
#9.。
8浅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借代□邵玉#紀%&内容摘要%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窗口。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人类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吸引广大认知语言学学习者。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认知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与借代的认识及理解,并通过具体事例阐明了其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隐喻与借代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一种表达手段,也不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事代一事的和认知方式,是事物的要。
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代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隐喻借代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3它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选择的一种看待事物、感知现实的方法(邱爱宁,2012)。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认知模式3如果一种语言没有隐喻,其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它的表达力非常有限,只能用来表达非常直观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这只存在于低级社会;要么它的词汇和表达式多得惊人,因为一个词或表达式只代表一种事物或现象3试这的语言是无法存在的,因为人类的大脑是无法:它的G,1995)3因,人类语言的有性的大脑和断发展的认知3但是,人类并不是境的词语,是将新认识的象:与知事物的认知来、待、考、表达,于是两个认知的,即隐喻(丁冉,2010)。
在L akoff—Johnson1941的们存的隐喻,们隐喻的语言的,用大语言事实语言隐喻认知结的性3人的大脑是有力的,其创力在于它能知的事物和有的语言式来认知的事物,这种能力是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3这是人类知识、、语言存、、表达认识世的重要能力3!•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是在人们世和人们世的法,世的和认知方式的认识的语言3认知是人们观世人世用的感知和经验的结果3,认知因是心的一,这是大脑的认知3在认知语言,认知语言认知,,,大脑观世界其认知世界的的,认知和语言的,语言是认知的结果3世的经是认知的重要3人们用己的验,象的事物用具体的象的事物表达,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性3隐喻与代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了解世界,与世沟、话3认知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的产物,是人们知识的世,尤其是象事物或缺的一种认知能力3当人们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再满足于识别和具体事物的表达,但认识、和表达一些象的和意3认知语言含两个重要的方式和认知模式:隐喻与代3这两种方式是们认识世或缺的手段,是们象的认知转和表达为我们用来交流和沟的重要手段32隐喻认知早在1936年,理查德创始人理查德指岀在语言是的交集,仅是认知的表现,且是它的3在隐喻结两种东西彼在日常验,同的事物G细节,被用于模拟的感官事物和具体事物,具体事物和象事物)3常来,人们具有五感(视觉、听觉、触觉等),隐喻为人们提供了第六感知,这种法是事物似性的式感知,这被解释为隐喻3认知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的产物,是人们知识的世,尤其是象事物或缺的一种认知能力3当人们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再满足于识别和具体事物的表达,但认识、和表达一些象的和意3隐喻思维开发语义范畴3以“床”的象意义为例,除水床,机床,床垫和牙刷的命名为的语言符号3这个,并产i温床”,这个据是保持一定温培育蔬菜或花卉苗床这些是偶然现象,而是人类隐喻的结果3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表示人身体部位的词语也有隐喻的用法3下是Ungerer和Schmid X结的有关人体的常规隐喻:2。
浅谈隐喻的认知性和文化性作者:孙冠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2期摘要:隐喻,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天才的标志”(Cooper, L. 2005)。
人们通过隐喻,可以填补大脑中的抽象概念同实际语言之间的差距。
本文基于Lakofff 和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意在阐明隐喻本质是认知的,人类对隐喻的理解与使用是同其认知背景、认知结构息息相关的。
由于认知的过程受到文化影响并因文化而异,因此隐喻也是文化的,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进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文章最后将通过列举汉语和英语文化中隐喻的相同与不同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得到启发。
关键词:隐喻;认知;文化;英语学习作者简介:孙冠楠(1989.4-),女,籍贯:河北省,单位:广西大学。
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2--02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以至于我们在使用它时完全忽视了它的存在。
换句话说,大多时候我们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无须另费工夫去剖析它的隐喻性质所在。
因此,传统理论往往将隐喻看做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认为它同其他修辞手法一样,只不过是将头脑中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的语言工具,归根结底是从属语言的。
其实,对于隐喻这样的认识是片面而过于简单的。
本文意图阐释隐喻是认知的,希望能够挖掘隐喻的深刻内涵并拓宽传统的认识视角,并进一步表明其受到文化的影响。
1、隐喻是认知的隐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过程。
Lackoff 和 Johnson将隐喻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理解并体会另一种事物”(Lackoff and Johnson ,1980)。
不妨说,通过具体而清晰的概念理解抽象而模糊的概念,这便是隐喻的作用。
比如“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因为它没有实体、没有空间存在感。
浅谈隐喻作者:睢琳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0期摘要: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Lakoff&Johnson ,1980)。
由于东西方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差异。
本文将对由于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等的不同所导致的东西方隐喻模式的差异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隐喻文化差异一、引言“隐喻”是人人都无法回避的,它就像是人类灵魂的一部分,每日与我们如影随形。
假如一天晚饭后你去朋友家,一见面他便问:“吃了吗?”你回答:“吃了。
”他马上手指沙发:“坐。
”于是,你坐下,两人开始聊天。
显然,这是十分常见的日常口语对话,大家早就习以为常,相信没人会对此提出疑议,更没有人会去追究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涵义。
朋友问你“吃了吗?”只是一个表象,或者就是一个喻体,他不是直接打比方,而是用了隐喻。
我们不妨进入此短语的内部:首先,他是在表示关心,担心你如果没吃饭会引起饥饿。
其次,如果他正在用餐,势必邀请你一起吃;如果他这时刚刚吃过,而你来晚了,你回答说还没吃,则意味着他要为你准备一顿。
另外,他也可能只是寒暄、应酬,因为吃饭时间已经过了,这样问就只是单纯地打个招呼,仅此而已。
虽然有时我们觉得这样的问题纯属“废话”,但此类“废话”却透露着大量信息——你与他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你是不是受欢迎等等。
无疑,上面谈到的这些意思都是“话外音”,也正是隐喻所“隐”之意。
肯定有人会听不见,也肯定有人在你话刚出口就已了然,这就是会意。
对空白的倾听表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如同前面你回答“吃了”,朋友说“坐”,你们不假思索地就理解了对方语言所省略的种种。
从这个最平常的例子中就可以感受到隐喻的威力:“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之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浅谈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作者:刘国英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1年第09期摘要:隐喻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修辞格。
使用隐喻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含蓄,委婉的语气来表达更加强烈的语气。
本文主要从隐喻在不同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义.语用角度对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喻:明喻:语境一、引言隐喻.和明喻一样是对两个不同的事物做比较.所不同的是隐喻的比较是暗含在语言中,让读者去感受去理解。
对隐喻的分析必须结合一定的语境。
即使同一句没有任何修饰的话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说出来都会有不尽相同的意思。
这要求听话者或读者有更高的能力去识别隐藏在话语中的联想义。
二、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Metaphor相当于汉语修辞中的“暗喻”,它不露比喻的痕迹,比明喻更进一步。
张志公在《现代汉语》中说:“隐喻的形式是“甲是乙”,而明喻是“甲像乙”。
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链接,在语气上更肯定,帮助听话人想象和理解。
这种比喻从字面上看没用“像”这类词,而“像”的意思却隐含在全句中,所以叫隐喻。
在英语中,隐喻亦被称为浓缩的明喻(a compressed or condensed simile)。
由于它常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所以它的修辞效果更加肯定,有力.强调的相似点更加鲜明突出。
有人说语言是想象力的产物.隐喻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一本质。
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能激起丰富语义和想象力的手段,因此被称为“是特殊语言的特征,而且还被认为只属于语言。
换言之,隐喻只与文字有关,与思想和行为无关。
”然而,越来越多关于隐喻的研究和语用实例表明,这一修辞格不仅仅表现在文字上。
而是更多的表现在语言更深层所表达的思想和人类行为上。
因为语言是为人们表达思想服务的。
在日常生活会话以及文学类及其他作品中.隐喻都发挥了它的作用。
比如,英语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1.He is a fox.2.Hehas a heart of stone.这两句都是常见的隐喻在交际中的表现。
浅谈语法隐喻及其发展作者:贺文佳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3期【摘要】自韩礼德提出语言隐喻以来,语法隐喻已从不被接受到被广泛应用。
虽然它依然存在着不能忽视的问题,但是语法隐喻已经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下发展得相当完整了。
本文将对语法隐喻产生的理论背景,以及语法隐喻理论的内容,还有它的发展和应用做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语法隐喻理论背景发展1.引言人们对隐喻这个古老而神秘话题的研究源远流长。
在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开始从修辞的角度研究隐喻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我国古人对于“比兴”的研究与西方的隐喻亦有契合之处,只是我国古人缺少对隐喻系统和理性的思考,使得隐喻在中国汉语的研究略显空泛和玄虚。
所以目前我国对隐喻的研究还处于学习和介绍西方理论的阶段。
奥托尼(1979)认为,当代隐喻理论可以粗略地分为非构建主义和构建主义两大阵营,前者将隐喻看作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反常的语用现象,后者则将它看作是介于语言、现实与思维之间的、既反映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人类智能工作机制的一种动态过程。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韩礼德(Halliday)提出了语法隐喻,他认为,相对于词汇隐喻而言,隐喻可以发生在词汇语法这个层面。
2.语法隐喻的理论背景在韩礼德提出语法隐喻这个概念之前,其实古希腊人已经意识到了语法层面上的某种不一致性。
那时候的学者发现很多语法术语都是现实世界隐喻化的结果。
到了中世纪,人们相信语法跟现实和逻辑有着很必然的联系,而到了现代,很多的学者对于象似性(Iconicity)和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有了兴趣,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而这两者实质上就是从认知的角度上的隐喻。
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后来马丁(Martin)做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提出了语篇语法隐喻。
3.系统功能语法下的语法隐喻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语法隐喻可以分为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和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