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免费》
- 格式:pdf
- 大小:6.24 MB
- 文档页数:47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指导着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国家间的互动。
地缘政治是指通过地理因素来解释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学科,它关注国家如何利用和应对地理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政治和经济目标;国家安全则涵盖了保护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利益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概念。
地缘政治因素对国家安全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布、边界状况等因素构成了一个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
对国家安全而言,地理位置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所面临的威胁。
例如,沿海国家往往面临来自海洋的威胁,而内陆国家则更容易受到陆地上的威胁。
另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因素是自然资源的分布。
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
资源富饶的国家往往更具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然而,资源贫乏的国家可能会面临经济上的困境,并可能因此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略或掠夺。
边界状况也是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因素。
一个国家的边界线决定了它的国土范围和领土完整性。
边界争端和领土争议可能引发冲突和战争,对国家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因此,边界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对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除了这些地缘政治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可以影响国家安全。
政治体制的稳定性、社会和谐与发展、文化认同等因素也会对国家的安全产生影响。
一个政治体制不稳定的国家容易陷入内乱和动荡,导致国家内部分裂和无法有效保护国家安全。
社会和谐与发展也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一个社会不稳定或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贫困和不安全感。
文化认同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认同感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是各国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因素。
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
这些行动包括军事部署、外交斡旋、资源开发和经济合作等。
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地缘格局的变化,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未来的趋势。
第二章:国家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国家安全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
它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保障和支撑。
在当前国际关系紧张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国家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球议题之一。
第三章:地缘政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地缘政治是研究国际关系中地理因素、资源环境和地缘利益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等内部因素,还包括地域、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
影响地缘政治的因素很多,比如领土争端、资源争夺、政治意识形态等。
第四章: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的相互影响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是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方面,地缘政治的影响会直接决定国家的安全形势和策略,比如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等;另一方面,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也会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比如南海问题和台海问题等。
第五章: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多变的。
一方面,国家安全威胁不断增加,特别是网络安全威胁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也极具挑战性,比如因气候变化引发的地缘政治压力和经济体系变化等。
第六章:结论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是紧密相连的,互为因果。
在当前世界局势下,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研究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的联系,以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同时,尽管未来的发展趋势充满不确定性,我们仍然应该关注和应对可能的挑战。
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地缘政治;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论文摘要:从最初寻求生存的领土安全,到扩大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扩张战略,再到确保其独特欧亚大国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因素已经渗透到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领域中。
地缘政治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脉络,对于我国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国家安全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地缘政治因素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础地缘政治因素来源于地缘政治理论,它强调地理环境对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国家的政治、军事活动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缘政治因素是国家制定政治、军事、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
国家安全战略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政治因素是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理论依据。
地缘政治强调地理环境因素对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意义。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也离不开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国的政治制度、精神特征以及对外政策。
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达尔文主义为国家间竞争提供了理论基础。
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创立了政治地理学,他把人类国家和世界当作有机体来研究,认为国家在政治上的力量取决于该国领土的大小,国家之间不断进行着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
因此,他认为国界也应是经常变动的,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必须确立生存圈。
地缘政治理论确立后,经过马汉的“海权理论”、金麦德的“陆权理论”、皮克曼的“边缘地区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近代资本主义扩张和争夺世界领导权的理论依据。
历史上俄罗斯国家安全就与其独特的地缘政治紧密在一起,地理位置成为俄罗斯民族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力量和手段。
从最初寻求生存的领土安全,到扩大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扩张战略,再到确保其独特欧亚大国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因素已经渗透到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
化学化工学院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2级6班班级姓名杨军平学号2012202505课程名称地缘政治学中国的地缘政治现实及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摘要中国“和平发展”这一概念曾由中国政府领导人数次宣誓,在中国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研究界以及多种中国报刊上曾激发了较热烈的讨论。
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中国的对外战略尤其重要,特别是大国战略。
政治寓于地理之中,本文将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中国周边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的分析,并结合国际地缘政治的格局变化,试着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论述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内对外国际战略。
关键词和平发展地缘政治环境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正文对中国未来对外政策选择的不同理念,所涉及的争论,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会面对怎样的国际环境,需要处理怎样的国际关系,以及怎样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等。
这些争论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已成为热门话题的“和平发展”问题。
不管“和平发展”这个概念作为中国的国际战略是否合适,至少它已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即中国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而且中国的高速发展已被国内外许多人视为是“崛起”。
基于这种情况,当讨论中国的对外战略选择时,从现实的角度说,不能不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能不能和平发展,二是如果中国能够和平发展,应该采取何种战略选择。
一、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战略环境中国是位于东半球欧亚大陆东部的国家,面临太平洋,陆海兼备。
中华民族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即北边是冰天雪地的荒漠,西北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西边是号称世界屋脊的微微大山,西南是难以通过的深山老林,丛东到南则是弧形的汪洋大海。
因此在中华民族那里形成并强化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大一统”思想,中国拥有十五个陆上邻国,六个海上邻国,陆地边界有2.2万多公里,海岸线有1.8万多公里。
这意味着中国的地缘安全变数大,遇到麻烦的几率高,解决边界问题的负担重。
另外,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外加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美国。
世界地缘政治与中国国家安全世界地缘政治与中国国家安全温柔追梦 2006-1-23一、世界经济的基础性矛盾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一)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的无限性是世界经济的基础性矛盾中国走到今天,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已从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成为世界经济从而世界政治的一部分,中国的概念已经是个世界的概念,中国已不是过去封闭体系中的国家而是与世界联为一体的和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因此中国这时所面临的矛盾也就不是生存意义而是发展意义上的矛盾。
我们封闭的时候,反倒是与美国的关系改善得最快的时候,我们和美国结成事实上的战略同盟关系;但随着中国开放和发展,新的矛盾特别是与西方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方面的矛盾也就来了。
苏联解体后,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日益险恶,西方霸权国家对中国的包围日益收紧。
究其因并不在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在于目前世界常规资源已不足以再支撑一个与西方同等消费水平的东方大国崛起。
这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的基础性矛盾。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全球化,资本催生技术,技术加速发展。
欧洲是资本全球化的发源地。
当时世界常规资源足以支撑欧洲的快速发展;随后美国出现,美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拉大了世界的常规资源消费总量,以至现在世界因资源匮乏而不足以再支撑东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对资源的有限性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当时我们有个概念叫做"地大物博"。
改革开放使我们解放了生产力,这就如我们为长个子就得多吃,多吃肠胃消化功能就得好。
生产力解放对国家肌体而言就是增强了"肠胃消化功能",但同时也意味着资源消费量增大了。
这就是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矛盾。
现在,中国仅凭国内资源已支撑不起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人们就得考虑走向世界,参与国际资源的分配,这样就与西方,尤其是美国这个资源消费最大国家发生了矛盾。
(二)用提前透支资源的方法发展经济,其结果将无疑是灾难性的处于良性循环中的国家经济,应该是在GDP总量上升的同时,国内资源消耗总量在下降。
中国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研究-军事理论课结课论文2015年军事理论课结课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研究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所在学院:任课教师:手机号码:中国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研究摘要: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地缘政治与安全格局、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安全关系和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与安全环境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要进一步推进和平崛起,打造世界级强国,中国须全面规划以合作性参与为主导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
应致力于与美国霸权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大国关系,深化地区安全合作,妥善处理与邻国的领土和领海争端,化解潜在冲突,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成为海上强国。
关键词:地缘政治;地缘安全;地缘战略一、什么是地缘政治地缘政治(geopolitics),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意指“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从马汉的海权论到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
50年代,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
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
地缘政治学说经过众多外交家分析和拓展,已经成为较为体系的学说。
在下文的论述中,将主要从中国周边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考虑到军事是政治手段的延伸,在这里把军事行动归为政治行为)。
二、中国地缘政治形势分述1、中国北部地缘政治形势和中俄关系中国在北部与俄罗斯和蒙古接壤。
蒙古奉行“周旋于各大国之间以寻求其利益最大化”的外交策略,故其在与俄罗斯保持亲密关系的情况下也不忘与美国定期举行军事演习以加强美蒙合作。
天津工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军事论文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研究姓名:夏蝉鸣班级:学号:学科专业名称:公共事业管理论文提要:1.引言:政治寓于地理之中.拿破仑曾经说过:"只要了解了一国的地理,就能判断出一国的外交政策".尽管这样的说法不无夸张,但对于几乎所有国策家和国际战略研究者来说,地缘政治因素都是他们进行战略判断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2.正文:(1). 中国三大首要的地缘政治任务:(2). 中国的地缘政治分析:(3). 应对策略。
3.结论: 面对恶劣的地缘环境和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应谋求和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和主动的战略地位。
正文:引言:政治寓于地理之中.拿破仑曾经说过:"只要了解了一国的地理,就能判断出一国的外交政策".尽管这样的说法不无夸张,但对于几乎所有国策家和国际战略研究者来说,地缘政治因素都是他们进行战略判断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中国有14个陆上邻国,与 8个国家隔海相望,并与其中相当一部分国家存在领土纠纷或者历史恩怨.这些众多邻国的国内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既包括俄, 印这样的大国,也包括不丹,文莱这样的微型小国;既存在日本这样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称得上一流的富邻,也有许多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社会状况很不稳定的弱国 ,甚至还有像朝鲜,阿富汗,缅甸, 巴基斯坦这样受到西方大国关注和干涉的所谓“问题国家”。
除了物质意义上的千差万别 ,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也加剧了东亚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总之,如果与美国“东西有两洋 ,南北无强邻”的优越地缘政治条件相比较,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使中国维护本土安全的成本较高。
中国有三大首要的地缘政治任务:1. 在汉族地区维护内部团结;2. 维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3. 保护海岸线不受外国侵略。
在未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中俄关系; 美国、日本对我国的军事遏制战略; 北约东扩对我国形成的挤压; 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和头号敌人的印度; 东南亚联盟的形成; 南亚次大陆地区的核对抗和频繁的军事政治危机;中亚地区的持续动荡, 激进的宗教团体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等等。
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一、世界经济的基础性矛盾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一)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的无限性是世界经济的基础性矛盾中国走到今天,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已从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成为世界经济从而世界政治的一部分,中国的概念已经是个世界的概念,中国已不是过去封闭体系中的国家而是与世界联为一体的和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因此中国这时所面临的矛盾也就不是生存意义而是发展意义上的矛盾。
我们封闭的时候,反倒是与美国的关系改善得最快的时候,我们和美国结成事实上的战略同盟关系;但随着中国开放和发展,新的矛盾特别是与西方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方面的矛盾也就来了。
苏联解体后,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日益险恶,西方霸权国家对中国的包围日益收紧。
究其因并不在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在于目前世界常规资源已不足以再支撑一个与西方同等消费水平的东方大国崛起。
这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的基础性矛盾。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全球化,资本催生技术,技术加速发展。
欧洲是资本全球化的发源地。
当时世界常规资源足以支撑欧洲的快速发展;随后美国出现,美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拉大了世界的常规资源消费总量,以至现在世界因资源匮乏而不足以再支撑东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对资源的有限性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当时我们有个概念叫做"地大物博"。
改革开放使我们解放了生产力,这就如我们为长个子就得多吃,多吃肠胃消化功能就得好。
生产力解放对国家肌体而言就是增强了"肠胃消化功能",但同时也意味着资源消费量增大了。
这就是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矛盾。
现在,中国仅凭国内资源已支撑不起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人们就得考虑走向世界,参与国际资源的分配,这样就与西方,尤其是美国这个资源消费最大国家发生了矛盾。
(二)用提前透支资源的方法发展经济,其结果将无疑是灾难性的处于良性循环中的国家经济,应该是在GDP总量上升的同时,国内资源消耗总量在下降。
•2008年10月底,中国发射委内瑞拉卫星1号,美国要求中国
中止发射遭拒绝。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说,“美国是一个打算摧毁和控制世界已经
疯狂到了可笑地步的帝国主义,
我们这颗卫星是建设社会主义使
用的。
而美国要阻挠我们,但是
现在我们还是有一个新的希望的
那就是中国!中国的革命运动使
他成为了世界上少有的社会主义
强国。
–“为什么人类世界只能拥戴一个一贯霸权,残暴,肆意控制他国的
美国,美帝国主义,为何不能从
新推举中国这个以服务于人类,
建立和平平等国际崛起的大国?
这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the World-Island commands the world.
2、地缘战略
•由地理因素指导下的外交政策表现形式,这些因素可以约束或者影响政治和军事计划。
•地缘战略(geostrategy)要求手段和目标相一致。
–第二轮攻势:2004-05年在前苏联共和国搞颜色革命,抢占里海石油前沿阵地;加强美日军事同盟
–第三轮攻势: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支持科索沃独立
–第四轮攻势:推动实施北约东扩,2008年8月暗中支持格鲁吉亚发动战争
2.俄罗斯的地缘政治防守与反击
•防守
•拉拢中亚国家;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平衡美国压力;
•加强中俄关系;停止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加大对波兰和捷克、乃至整个欧盟的军事压力
•北约于2009年5月18日到6月1日和格鲁吉亚联合举行北约和平伙伴关系国军演。
演习目的是改善北约与伙伴国在和平伙伴计划内的协调行动能力。
•俄罗斯反对此次演习
–在逼近俄罗斯边界的地方,北约举行任何军事演习或军
力调动不能不引起俄方合理的关切。
去年格俄冲突“8月
事件”后,俄罗斯与北约的军事合作尚未解冻。
–里海—外高加索—黑海一线,是俄罗斯利益攸关的地区。
阻止在格军演,可在一定程度上迟滞北约进入这一地区。
美国国防部当天发布的“伊利湖”号巡洋舰发射SM-3导弹时的照片。
–防止太空军事化任重道远
1967年联合国通过的《外层空间公约》,明文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用于太空。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公开宣称,已经在外层空间部署杀伤性武器。
2008年2月12日,在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上,中国和俄罗斯提交了联合起草的《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的提案,遭到美国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