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基本文献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5.99 MB
- 文档页数:49
收稿日期:2023-04-08作者简介:姜鹏(1982 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馆员㊂明清陵寝文献四种考述姜㊀鹏(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河南郑州㊀450016)摘㊀要:明清陵寝文献大多存于档案㊁典籍㊁史书中,过于碎片化,明清陵寝文献的整理工作相当迫切,‘帝陵图说“‘前明十三陵始末记“及‘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四部文献是独立于官修文献之外的专门性著作,兼具历史学㊁建筑学㊁地理学㊁文学等价值㊂文章以整理点校‘帝陵图说“等明清陵寝四部文献为基础,考证了其题跋㊁版本及作者情况,以期丰富明清陵寝文献的研究成果,为学界研究明清陵寝提供参考㊂关键词:‘帝陵图说“;‘前明十三陵始末记“;‘东陵日记“;‘西陵日记“中图分类号:G25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5-0133-04㊀㊀自20世纪30年代起,针对明清陵寝的研究已近百年,直至今日仍方兴未艾,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的文献整理相当迫切㊂‘帝陵图说“‘前明十三陵始末记“及‘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四种文献是独立于官修文献外的专门性著作,具有历史学㊁建筑学㊁地理学㊁文学等价值㊂明清两朝皇家陵寝对外采取极为严厉的封闭政策,因此,以个人视角对明清陵寝进行记录的文献较稀缺㊂‘帝陵图说“‘前明十三陵始末记“及‘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四种文献是以作者实地勘验的方式对明清陵寝的建筑㊁制度㊁文化等方面进行详尽记载,是较早㊁较完善的记录,保存了明清帝王陵寝的风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㊂㊀㊀前两种记录了明十三陵的相关情况,‘帝陵图说“成书于清初,‘前明十三陵始末记“成书于民国;后两种‘东陵日记“‘西陵日记“记录了清代陵寝的相关情况,成书于清晚期㊂1㊀‘帝陵图说“,国家图书馆藏,民国乌丝栏抄本1.1㊀‘帝陵图说“的作者及其编纂过程㊀㊀‘帝陵图说“的作者梁份,字质人,江西南丰人㊂清代地理学家㊁文学家㊂他自幼志远,以举子之业为不值,拜谢文游弟子邵睿明为师,研习理学,后从彭士望㊁魏禧为学,得易堂学问㊂九子所倡为经世济用之学,更以气节文章声名海内㊂梁份所行,便是此途㊂彭士望曾称赞其曰: 余门下生之患难㊁坎廪㊁艰危,谁有如梁生之甚?而生之则益坚,气益锐,持大义,虽百折九死曾不挫其毫末㊂此其人所易及哉! [1]‘南丰县志㊃梁份传“称其: 得易堂秘龠,尚气节,有经济才,终身不乐仕进㊂ [2]㊀㊀明亡之时,梁份不过三岁,本在幼年,然其遗民之志却不减易堂诸子㊂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起兵,梁份亦曾入其部将韩大任麾下,后虽兵败,复明之心矢志不移㊂经世济用,山川形胜,他遍历河西之地,历时6年,终写成‘西陲今略“一书㊂这本书是梁份非常重要的地理著作,其心其志皆指向深远㊂‘清史稿“载: (份)尝只身游万里,西尽武威㊁张掖,南极黔㊁滇,遍历燕㊁赵㊁秦㊁晋㊁齐㊁魏之墟,览山川形势,访古今成败得失,遐荒轶事,一发之于文,方苞㊁王源皆重之㊂ [3]㊀㊀梁份有此家国深情,堪舆功夫,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步谒皇陵,与新安人黄曰瑚共同对十三陵进行较为系统的勘察, 份为图说,曰瑚步跬 ,撰写成‘帝陵图说“㊂吴铭道撰‘ 帝陵图说⓪书后“慨叹道: 呜呼!先皇帝三百年式凭之天寿山,五六十年来,仅仅一二遗民于摧伤斩伐之余,拨雉兔刍荛之迹,或得之樵人指数,或得之野老传闻,纪成一编,以备逸史,此非有大隐恸于其中者,必不能也㊂ [4]明清陵谷之变,明末士大夫甘为遗民者,尝以访先皇故331第43卷第5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年5月㊀陵为情感依归,有诗文唱和者不知凡几,有撰文考据者不知凡几,除梁份外,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也值得学界关注㊂事实上,梁份撰写‘帝陵图说“亦受到顾氏之启发,吴铭道在‘ 帝陵图说⓪书后“中说: 取顾氏‘记“共相质证,因叹有顾氏‘记“必不可无此‘图说“,犹之有‘史记“必不可无‘汉书“㊂ [5]确乎如此,‘昌平山水记“ 详于形势,旁及山水 ,而‘帝陵图说“ 详于规制,特悉诸陵 及 陵所丽之山水 ㊂今读此书者亦可二者并读,则其迹逾详,其思逾深㊂1.2㊀‘帝陵图说“内容体例㊀㊀全书共三卷,卷一为‘钟山图说“‘孝陵图说“,但有图无说㊂吴铭道在‘ 帝陵图说⓪书后“称 图凡十五,天寿山至措宫十四图,二卷㊂金山图洎景帝陵三卷㊂虚首卷者,将有事于钟山孝陵也 [6]㊂该书以‘天寿山“为总说,后对诸陵逐一详细叙述,为长陵㊁为献陵㊁为景陵㊁为裕陵㊁为茂陵㊁为泰陵㊁为康陵㊁为永陵㊁为昭陵㊁为定陵㊁为庆陵㊁为德陵㊁为攒宫,不仅记录了陵寝建筑的规模㊁形制㊁完缺㊁植被等情况,还考证了陵寝营建始末㊁沿革变迁等史事㊂㊀㊀‘帝陵图说“以抄本传世,有丁丙八千卷楼藏本(十三陵文物科为其再抄本)与国家图书馆藏本两个版本,其中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图说较为完整,书后附‘帝陵图说书后“‘重书帝陵图说后“两篇跋文及‘十三陵记“(上㊁下)㊂㊀㊀所跋者为吴铭道,所记者为王源㊂吴铭道字复古,号古雪山民,安徽贵池人,吴应箕之子,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精诗文,擅长书法,有‘古雪山民诗集“八卷㊂康熙时期,他曾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对山川地理颇有见地㊂康熙四十三年(1704),又值甲申,‘帝陵图说“书成,游历云南的梁份曾以书示吴铭道,是以为之跋㊂吴氏‘重书 帝陵图说⓪后“言及‘帝陵图说“虚其首卷,以待谒孝陵后成书㊂可惜的是梁份并未完成孝陵之谒㊂作为跋者,吴铭道深谙顾炎武与梁份为帝陵存图留说互通之心,故而,他意欲将顾氏‘孝陵图诗“ 冠之此编,订为全书 ,惜乎顾氏之图未见,今特录其序及诗如下,以全其面目㊂㊀㊀序曰:臣山佣于重光单阏二月己巳,来谒孝陵㊂值大雨,稽首门外而去㊂又二载昭阳大荒落二月辛丑,再谒㊂十月戊子,又谒㊂乃得趋入殿门,徘徊瞻视,鞠躬而登殿上㊂中官奉帝后神牌二,其后盖小屋数楹,皆黄瓦,非昔制矣㊂升甬道,恭视明楼宝城;出门,周览故斋宫祠署遗址㊂牧骑充斥,不便携笔砚,同行者故陵卫百户束带玉稍为指示,退而作图㊂念山陵一代典故,以革除之事,实录㊁会典并无纪述;当先朝时,又为禁地,非陵官不得入焉,其官于陵者,非中贵则武弁,又不能通谙国制,以故其传鲜矣㊂今既不尽知,知亦不能尽图,而其录于图者且不尽有,恐天下之人同此心而不获至者多也,故写而传之㊂臣山佣稽首顿首谨书㊂㊀㊀钟山白草枯,冬月蒸宿雾㊂十里无立椔,冈阜但回互㊂宝城独青青,日色上霜露㊂殿门达明楼,周遭尚完固㊂其外有穹碑,巍然当御路㊂文自成祖为,千年系明祚㊂ 及今尽流冗,存两千百户㊂下国有虮臣,一年再奔赴㊂低徊持寸管,能作西京赋㊂尚虑耳目褊,流传有错误㊂相逢虞子大,独记陵木数㊂未得对东巡,空山论掌故[7]㊂㊀㊀王源是明末清初的古文大家,师从魏源,方苞在为其所作的‘居业堂文集㊃序“中曰: 王源字昆绳,世为直隶宛平人㊂父某,明锦衣卫指挥,明亡,流转江淮,寓高邮㊂源少从其父,喜任侠言兵㊂少长,从宁都魏叔子学古文,性豪迈不可羁束㊂于并世人视之蔑如也,虽古人亦然㊂所心慕独汉诸葛武侯㊁明王文成㊂ [8]他与梁份都曾师从魏禧,交情甚佳㊂作为历经陵谷之变的一代人,故国之思常常难忘,王源之父有谒陵之志,未遂而殁,王源本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偕梁份之子文中过昌平,随后登天寿,按照‘帝陵图说“所提供的线索,开启谒陵之行㊂他所作‘十三陵记“既是亲身所历,又以‘帝陵图说“为导引蓝本,颇具文献价值㊂1.3㊀‘帝陵图说“的史学观照㊀㊀有别于其他十三陵记,‘帝陵图说“不惟地理述作,亦予以史学家的思考与观照,兼具浓烈的故国之思㊂例如,其叙述定陵营建始末后,对于当时君臣昏聩,奸邪当道的慨叹: 寿宫之建也,惜哉邪臣主其事,庸相赞其成,虽有抗言力诤,议论之盈庭,而一人偏听之过㊁遂非之心,欲以挽回,而卒莫可挽回㊂则当日之国政类如斯者,夫岂少哉? [9]尤以对崇祯陵寝的讨论为著㊂对于崇祯之陵的称谓问题,他认为: 烈皇帝殡于田妃墓,国耻未雪,不谓之攒宫不可431姜鹏:明清陵寝文献四种考述也,以陵称不可也,以思称尤可也㊂绍宗追尊端皇帝也,陵曰思陵,则以思陵称攒宫者,皆未之思也㊂ [10]对于崇祯的谥号问题,他认为: 古今无不亡之国,无不丧之身,当国亡身丧,而正大光明㊁轰轰烈烈者,烈皇帝一人而已㊂况国运既衰之日,求治最切,忧勤之深,圣帝明王,无以过此㊂天下虽亡,大行长存,未可以恶谥加也㊂南都拟庙号曰思,按谥法: 大省兆民曰思,追悔前过曰思㊂ 有议思非美谥,给事李清请更之,高弘图谓: 比德钦明,继美放勋㊂ 而马㊁阮诸人易思曰毅,夫武宗称毅久矣,奈何不之考也?盖谥思者既非,而易毅者未是,不待左良玉之檄而知其谬误矣㊂福京改曰威宗,诚定谥也㊂他则恶谥矣㊂左宗郢有云: 宋高宗时加秦桧以尽美之谥,今何尝称之?然则加烈皇帝以恶谥,后人又何尝称之? [11]2㊀‘前明十三陵始末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铅印本㊂刘仁甫辑编2.1㊀‘前明十三陵始末记“编纂体例㊀㊀该书为民国时期作品,共一卷,因其有石印陵图一幅,故又以‘前明十三陵始末“名之㊂封面题 每本附陵图一页/前明十三陵始末记/民国四年九月出版 ㊂该书主要记载各陵寝的墓主㊁卜选营建㊁建筑规制㊁陪葬墓等内容㊂书后附各陵诗文㊁题辞㊁楹联等,是较有价值的维修勘察工作记录㊂2.2㊀‘前明十三陵始末记“附录与清初满汉政策㊀㊀书后所附的清代帝王关于十三陵的诏谕㊁诗文㊁题辞,代表了清王朝对于前明帝王的政治态度㊂从对待崇祯帝思陵的态度可以看出,清初统治者对汉人士绅阶层的笼络与收买㊂‘前清世祖章皇帝谕修明崇祯帝陵诏“云: 顷者两幸昌平,周视明代陵隧,躬亲盥奠,俯仰徘徊㊂以彼诸陵规制咸壮丽相因,独愍帝之陵荒凉卑隘,典物未昭㊂原彼当年孜孜求治,宵旰不遑,只以有君无臣,薄海鼎沸,洎乎国步倾危,身殉社稷㊂或列籍荐绅,或齿登编户,恩沽累世,德濊高曾㊂勿以革故为嫌,致歉事亡之谊㊂ [12]思陵之建与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南三大案 同存于世,对于汉族士绅阶级的怀柔与震慑并行,不可不察㊂㊀㊀另所附乾隆‘北幸昌平谒明陵八韵“‘又哀明陵三十韵“‘过清河望明陵各题句“及嘉庆‘谒明陵八韵“,俱以帝王视角,怀古咏史,亦颇为可观㊂3㊀‘东陵日记“‘西陵日记“,清光绪间刻本3.1㊀‘东陵日记“‘西陵日记“作者考㊀㊀‘东陵日记“‘西陵日记“的作者潘祖荫,‘清史稿“曰: 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大学士世恩孙㊂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㊂迁侍读,入直南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㊂累迁侍读学士,除大理寺少卿㊂ [13]‘皇朝经世文续编“言其一字郑庵,‘晚晴簃诗汇“以 郑庵 为其号㊂潘氏在中枢为官数十载,以随扈大臣身份长期担任东陵的修缮和两朝帝后的奉寝任务,以其行迹而成‘东陵日记“‘西陵日记“二书㊂3.2㊀‘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内容体例㊀㊀二书为清光绪间刻本,线装㊂‘西陵日记“封面题 受业叶昌炽署检己酉正月 ㊂叶昌炽字鞠常,晚号缘督庐主人,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问渊博,尤长金石㊁版本之学㊂曾馆于潘祖荫家,因得尽窥珍秘,每睹一书辄为解题,曾为祖荫撰‘滂喜斋藏书记“二卷㊂‘东陵日记“‘西陵日记“亦经其手署检㊂㊀㊀‘东陵日记“,共计9年(乙丑㊁癸酉㊁乙亥㊁丙子㊁丁丑㊁戊寅㊁己卯㊁丙戌㊁庚寅),以先后协理东陵为次编定,分别为同治四年(乙丑,1865)随扈同治帝为咸丰帝落葬定陵,光绪元年(癸酉,1875)随扈光绪帝为同治帝落葬惠陵,光绪二年至光绪五年(乙亥㊁丙子㊁丁丑㊁戊寅㊁己卯,1876 1879)被派修缮东陵工程,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㊁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随扈谒东陵㊂书中详细记录了每次往返的行程,具体到时㊁刻所处理的事宜,保留了大量清东陵修缮及谒祭的文献,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㊂㊀㊀‘西陵日记“,共计6年(丁卯㊁丙子㊁丁丑㊁戊寅㊁庚辰㊁丁亥),以协理西陵为次编定,分别为同治六年(丁卯,1867)往西陵落葬道光之庄顺皇贵妃,光绪二年㊁三年㊁四年㊁六年(丙子㊁丁丑㊁戊寅㊁庚辰,1876㊁1877㊁1878㊁1880)查勘修缮西陵,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随扈慈禧皇太后㊁光绪帝谒西陵㊂其体例与‘东陵日记“大体相同,书中详细记录了在西陵期间的日程㊁事务及处理情况㊂㊀㊀此外,潘祖荫还有‘沈阳日记“,是其奉谕前往531姜鹏:明清陵寝文献四种考述㊀沈阳查勘福陵碑楼工程的日记,因福陵为清太祖之陵寝,可作为清代陵寝文献一并参读㊂3.3㊀‘东陵日记“‘西陵日记“中的纪行诗㊀㊀潘祖荫以日记之体撰写‘东陵日记“与‘西陵日记“,不仅记录了随扈的真实情景,还在随行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歌㊂寒来暑往,风霜雨雪,劳碌辛苦,诗歌多有感慨,实见潘氏情怀㊂有报效君国㊁知遇情深者,如‘叩谒穆宗暂安处恭纪“: 缅惟知遇感,掩袂泪沾襟㊂ [14]有心系民瘼者,如‘遇雨“: 频年灾歉遍,妖疫又兼参㊂目击流亡苦,心期稼穑甘㊂ [15]有羁旅感怀者,如‘松林店题壁“: 朝暮寒温迥不同,雪泥风絮任西东㊂年来好景分明记,都在车尘马足中㊂ [16]另有行路见闻㊁交游唱和㊁怀古幽思等内容,不一而足㊂㊀㊀两部文献对于清代陵寝制度研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在历史学㊁地理学㊁文学的研究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当深查之㊂㊀㊀明清陵寝文献大多存于档案㊁典籍㊁史书中,过于碎片化,明清陵寝文献的整理工作相当迫切,针对‘帝陵图说“‘前明十三陵始末记“及‘东陵日记“‘西陵日记“整理工作的展开,为后续多学科的研究㊁利用奠定了基础㊂参考文献:[1]㊀彭士望.耻躬堂诗文钞[M].清咸丰二年刻本.[2]㊀包发鸾,赵惟仁.南丰县志[M].民国十三年铅印本.[3][13]㊀赵尔巽.清史稿[M].民国十七年清史馆铅印本.[4][5][6][9][10][11]㊀梁份.帝陵图说[M].清抄本.[7]㊀顾炎武.亭林诗集[M].清刻本.[8]㊀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M].清咸丰刻本.[12]㊀刘仁甫.前明十三陵始末记[M].民国铅印本. [14][15]㊀潘祖荫.东陵日记[M].清刻本.[16]㊀潘祖荫.西陵日记[M].清刻本.(编校:孙新梅)(上接第113页)㊀㊀㊀总的来说,NFT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对元宇宙环境中的图书馆具有巨大潜力,NFT可以提供一种安全和可验证的方式表示数字资产,并促进与其他系统的互操作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从目前来看NFT带给未来图书馆的正面影响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㊂因此,图书馆员需要对NFT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并积极探索NFT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以促进图书馆数字馆藏的发展和提高图书馆数字馆藏的存储和管理效率㊂6㊀结语㊀㊀元宇宙已经来到人们身边,虽然理想中的元宇宙与现实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无论是元宇宙也好, NFT也好,都是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所提出的一个阶段性的概念,随着元宇宙生态的逐渐成熟,有的概念会消散在历史长河中,而有的概念会发展成为具有颠覆性的革新力量㊂处于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下的图书馆员应有清醒的认识,在保持自身公益性的前提下,理性对待元宇宙模式下的发展现状,同时居安思危,对可能出现的运营模式和相应的法律风险做到未雨绸缪[7]㊂数字馆藏作为可进一步开发利用的NFT,在相关技术的加持下会衍生出更加多种多样的形态,本研究初步探析了如何更好地发挥NFT在构建数字馆藏体系中的作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行参与研究,为图书馆拥抱元宇宙提供更多的思路㊂参考文献:[1]㊀高泽龙,王伟男,潘炜,等.非同质化代币的应用原理及身份识别场景解析[J].网络空间安全,2021(1):63-66. [2]㊀牟丽君,许鑫.基于NFT的非遗数字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2(6):14-23.[3]㊀湖北省博物馆发力文创新形态[EB/OL].[2022-12-30].https:///hbfb/rdgz/202110/t20211029_3835714.shtml.[4]㊀湖北省博物馆试水文创新形态, 镇馆之宝 越王勾践剑上新数字藏品[EB/OL].[2022-12-30].https:///s?id=1719845489061758714&wfr=spider&for=pc.[5]㊀谭烨.公共数字文化唯一标识符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2021(3):109-114,122.[6]㊀陈苗,肖鹏.元宇宙时代图书馆㊁档案馆与博物馆(LAM)的技术采纳及其负责任创新:以NFT为中心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22(1):121-126.[7]㊀徐棣枫,谭缙.元宇宙时代馆藏资源运营的法律风险与合规问题[J].东南文化,2022(3):161-168.(编校:崔萌)631姜鹏:明清陵寝文献四种考述。
明清民国时期桂林地区重要方志文献综述摘要:通过对明清民国时期桂林地区较为重要方志文献的编修和收藏情况进行简要的回顾与总结,以求了解明清民国时期桂林方志文献的概况,以便引起相关研究人员更多的关注,旨在更好地开展桂林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明清民国时期桂林地区方志文献本文所提及的“桂林方志文献”是指明清至民国时期,广西区域内官方及私人编纂的桂林地区方志和涉及桂林地区的方志性文献资料,这些方志文献为桂林的历史、地理、人文、风俗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是研究桂林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
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记录,现存涉及桂林地区的方志和方志性文献资料共有48部(编纂时间在1949年之前)。
本文通过对明清民国时期桂林地区较为重要的方志文献的编修和收藏情况进行简要梳理,以期更好地开展桂林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明清民国时期桂林地区重要方志文献编纂收藏情况明清民国时期是桂林方志文献编纂的发展完善阶段,尤其是清和民国时代为桂林修志的鼎盛时期。
兹将该时期桂林地区较为重要的方志文献编纂、收藏情况介绍如下:(一)通志类清代《广西通志》三部,康熙年间郝浴修、廖必强、王如辰等纂四十卷本,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现藏于桂林市图书馆、广西图书馆(胶卷)、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地;雍正年间金鉷修、钱元昌、陆纶纂一百二十八卷本,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广东图书馆、广西图书馆(胶卷)等地,抄本藏于桂林市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图书馆等地,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本藏于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甘肃图书馆等地;嘉庆年间谢启昆修、胡虔纂二百七十九卷首一卷本,嘉庆六年(1801)刻本藏于广西档案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地,同治四年(1865)补刻本藏于广西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地,光绪十七年(1901)桂垣书局再补刻本藏于桂林市图书馆、广西图书馆、广西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地。
? 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经验逐步积累和充实,明清间较大的单项农田水利工程多有自己的专志。
下面举出几本有代表性的著作,可见这类著作的特点。
? 《灌江备考》是有关**的一部资料汇编,是乾隆年间灌县二王庙道士王来通刊刻。
现存本除乾隆八年(1743年)王来通所作序和目录外,计收录碑刻诗文30篇。
其中《天时地利堰务说》、《六字碑》、《复造水则》、《石标对铁椿》、《拟做鱼嘴法》、《做鱼嘴活套法》等篇,初见于此书。
此后王来通又编辑《灌江定考》,也是一部有关**的资料书。
? 《**渠志》是引**灌区的专史。
****人王太岳著。
书前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作者自序。
全书共分序、图、**水考、**渠志、总论、后序等六个部分,后三部分为本书重点。
在? 总论部分,作者叙述了历代引**灌区的渠道经行及灌区范围的变化,以及乾隆初年灌区拒**引水灌溉的实质性改变。
作者还就**渠的历史作用、历代灌溉面积的记载作了分析。
此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河南**人蒋湘南修《**阳县志》,书末附《后**渠志》3卷,1935年高士蔼综合前人著作,结合实地考查,著《**渠志稿》,1935年由李仪祉作序刊行。
? 《通济堰志》是浙江**县通济堰的专书。
通济堰相传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经历代维修,至4灌田20余万亩。
清代同治年间,王庭芝等人编校了宋、元、明、清以来有关通济堰修筑和管理的文献,包括序、记、碑文及管理条例、牌示等,是研究该堰历史的文献汇编。
? 桑园围是广东**的大型堤围,围中有田地一千八百余顷。
相传始建于北宋末年。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创修《桑园围志》,是该围第一部专志。
道光年间明之纲重辑《重修桑园围总志》14卷。
光绪年间冯拭宗又有《重辑桑园围志》17卷。
? 关于河工技术及规程类著作,现在能见到的最早著作是署名元代沙克什的《河防通议》。
沙克什曾删减南宋周俊著的《河事集》,其中收录了北宋沈立所著的8篇《河防通议》。
明朝文献资料第一节基本史料明实录明实录是明朝官修的“国史”,是明朝最重要的官修史籍。
明朝共修有十三朝实录:《明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明太宗实录》一百三十卷;《明仁宗实录》十卷;《明宣宗实录》一百十五卷;《明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明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明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明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明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明穆宗实录》七十卷;《明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六卷;《明光宗实录》八卷;《明熹宗实录》八十四卷。
其中建文朝无实录,《太宗实录》前九卷为《奉天靖难记》,不书建文年号,只写元、二、三、四年,卷十上至卷十五记建文四年(1402)秋七月燕王朱棣夺位后之事,时未改元永乐,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
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虽未单独修纂,却也未废年号。
崇祯朝明亡,故无官修实录。
明制,新皇帝登极后,即诏修前朝实录。
历朝开局修纂实录,均设监修、总裁、纂修诸官。
礼部咨中外官署采辑史事,并派遣官吏、国子生等分赴各地访求前朝事迹,札送史馆。
实录修成后,誊录正副二本,底稿于正式进呈前焚于太液池旁椒园。
正本嘉靖前藏于内府,嘉靖十三年(1534)后,藏于皇史宬。
副本初藏于古今通集库,后改藏于内阁。
《明太祖实录》凡三修。
《明史·艺文志》记:《明太祖实录》二五七卷。
建文元年(1399)董伦等修。
永乐元年(1403)解缙等重修。
九年(1411)胡广等复修。
起元至正辛卯(1351),讫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首尾四十八年。
万历时,允科臣杨天民请,附建文帝元、二、三、四年事迹于后。
①今所见之《明太祖实录》,即三修本,前二修本则均已不得见其书。
《明太祖实录》三修本成书于永乐十六年(1418)。
自建文元年初修之始,至永乐三修告竣,二十年间三成其书。
中经“靖难”之役燕王夺位,政事、人事变动甚大,因而引起对本书的各种议论,加之历来史家多称颂建文“宽仁”,不满于燕王夺位后对建文遗臣之杀戮,故多指斥永乐中之三修,“事皆改窜,罪在重修”①。
关于明清时期弹词社会教化的文献综述1.1问题的提出及意义明清时期的社会教化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儒佛道并存的教化体系。
在这一时期,实施社会教化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人们经常利用一些民间的机构和曲艺。
弹词是传统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弹词表演,将其中所蕴含的教化内容——传统伦理道德、因果报应等通过演出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平民百姓,最终达到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气的目的。
在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一个连续的一体化过程的思想家眼里,民风是关系到社会治乱、国家兴亡的大问题。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由此可见,社会教化对改造一个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和伦理规范受到很大的冲击。
“开国以来之纲纪,唯有日摇一日而已。
纪纲摇于上,风俗安得不摇于下!于是民间之卑胁尊、少凌长、后生诲前辈、奴婢叛家长之态百出,盖其由来渐矣。
”[2]可以看出,当时的传统“五伦”关系变得越来越脆弱了,统治阶级和护持传统礼教的各类人士,急需改变这种社会“失范”状态,除了正统的宣扬教化渠道,还需要借助于一些其他的教育形式,如稗官、野史、杂剧、院本等民间载体来宣扬社会教化,以期望重塑传统社会观念和等级秩序的社会风气,从而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而共或一忠孝廉节之世界也。
”[3]“今之谈文学者,率别为两途:曰传统文学;曰民众文学。
诗古文辞,传统文学也;乐府、戏曲、小说、弹词以及近所流行之语文体,民众文学也。
[4]”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传统文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学经典,而弹词是属于民间文学即俗文学一类的。
郑振铎先生认为:弹词是流行于南方诸省的讲唱文学。
在福建有所谓“评话”的;在广东,有所谓“木鱼书”的,都可以归到这一类里去。
[5]作为俗文学的一大门类,弹词在明清时期曾盛极一时,成为江南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第一部分古籍文献的定义与分类 (2)第二部分古籍文献的历史演变 (4)第三部分古籍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6)第四部分古籍文献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8)第五部分古籍文献版本鉴定的基本技巧 (11)第六部分古籍文献的数字化趋势与挑战 (13)第七部分古籍文献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16)第八部分古籍文献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8)第九部分古籍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20)第十部分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未来发展 (22)第一部分古籍文献的定义与分类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一、古籍文献的定义古籍文献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图书资料。
它涵盖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字记载,包括经史子集等各类著作以及碑帖、契约、书信等各种形式的文字记录。
这些文献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学术观念、社会状况、历史事件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古籍文献的分类根据古籍文献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征,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经部文献经部文献主要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及《孝经》、《尔雅》、《仪礼》等其他儒家经典著作。
这些文献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部分,代表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和社会价值观。
2.史部文献史部文献主要包括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实录、杂史、地理志、人物传记等多种类型的历史著作。
它们详细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3.子部文献子部文献主要包括哲学、医学、天文、历法、农学、兵法、法律、艺术等领域各种专著和论著。
这些文献反映了古代学者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集部文献集部文献主要指诗歌、散文、骈文、词赋等文学作品的总称。
这些作品展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理想,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
5.佛道宗教文献佛道宗教文献主要包括佛教的经典、注疏、教义论述、僧侣传记等;道教的经典、注释、科仪书、道教神仙传说等。
沭阳章氏祖魯先公的明清文献资料摘要有传称沭阳章氏始祖章魯先是明永樂元年鄞縣鄉試貢生,与史实不符。
根据明清的宁波地方史志资料,章魯先公是大明永樂元年癸未科浙江乡试中式的举人,参加会试未中,非鄞縣鄉試貢生。
结论(1)沭阳章氏祖章魯先源于宁波鄞县。
(2)沭阳章氏祖魯先公在大明永樂元年癸未科浙江乡试中举,参加会试未中,是为举人出身。
(3)后代文献中,把章魯先误写为章鲁元,资料证明,章鲁元即为章魯先,章鲁元可能是古代资料印刷质量不高造成的误读。
关键词:沭阳章氏,章魯先,举人,鄞縣,章魯元目录一、魯先公在浙江乡试中式的记录 (1)二、章鲁元为章鲁先的记录证明 (2)三、魯先公乡试中式的时间 (3)四、魯先公会试未中 (3)五、结论 (4)【明•成化】《宁波郡志》,十卷,杨寔纂修,浙江省档案馆藏 (5)【明•嘉靖】《宁波府志》,四十二卷张时徹等纂修。
浙江省档案馆藏 (6)【清】《宁波府志》,三十七卷曹秉仁纂,浙江省档案馆藏 (7)天一閣藏《寧波府郡縣學鄉貢進士題名碑記》(天順五年) (8)【明嘉靖】《宁波府志》,四十二卷,周希哲修,国家图书馆藏 (9)一、魯先公在浙江乡试中式的记录“中式”在明清两代意指“科举考试合格”。
《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
”图1、图2为【明成化四年】《宁波郡志》七卷中关于宁波郡地方的中式举人记录。
举人榜中记载,“王彦修、秦政学、殷纪、章鲁先、高陪、姚兼善、胡镒、张得中(皆为鄞县人)与陈敬中……乐恽以上洪武三十五年壬午科”中举成为举人。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驾崩,其后为建文帝,理论上不应有洪武三十五年,其原因涉及建文帝与成祖朱棣的关系,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废除了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乡试中式者为举人,被举荐之人也,由地方解送京城参加会试,故乡试第一名谓之解元,举子进京会试一应费用由国家负担,谓之公车。
【明•嘉靖三十九年】《宁波府志》记载(图3、图4、图9),洪武三十五年壬午科乡试鄞(县)“王彦修、殷继、章鲁先(元)、高陪、姚兼善、胡镒、张德中、王道立”中举。
不得已辩极西耶稣会士利类思著仝会安文思、南怀仁订不得已辩题解《不得已辩》是本书是利类思针对明末著名反天主教学者杨光先之《不得已》所作的护教之著。
利类思,字再可,本名Lodovico Buglio,意大利人,生于1606年,1636年到达澳门,在江南、成都、西安、北京等地传,1682年卒于北京。
今底本有利氏在1665年于长安旅舍所题自序,安文思1、南怀仁2订,共108面,藏于梵蒂冈教廷图书馆(Bib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文献编码为Rac.Gen.Or.III-225号3,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亦有藏本,古郎(Maurice Courant)编目为1883, 1884号; 也藏在Institut Vostokovedenija (Leningrad),文献编码为D 557号。
《不得已辩》针对杨书,逐一答辨,“故据其所言而略拆之如左。
”主要内容是:天非二气所结,形天由天主所造,耶稣降生二性一位,实论天堂地狱,西教乃治世之大道,理不能生物,西士来华之真义。
书后还有“附籍历法行教辨”、“附中国初人辨”的两篇文章。
故此书与南怀仁(Ferdinandus Verbiest)所著《不得已辨》要做加以区别。
利氏所著者作“辩”字,以辩护天主教教义为主;南氏所著者作“辨”字,其为《西洋新法》历书作辨识。
1字景名,Gabriel de Magallanes,葡萄牙人,生于1610年,1635年来华,1677年卒于北京。
2字敦伯,Ferdinand Verbiest,比利时人,生于1623年,1658年澳门、西安、北京-1688北京。
3辑入《天主教东传文献》,载《中国史学丛书》,台北:学生书局,1966-1967影印版。
1不得已辩目录不得已辩题解 (1)不得已辩目录 (2)自序 (4)引言 (5)第一节万物源于受造 (5)第二节天非二气结成 (5)第三节形天由天主所造 (6)第四节天主非气是灵 (6)第五节无始有止 (7)第六节无始即自有 (8)第七节二性一位之奥旨 (8)第八节天主乃万国之主 (11)第九节天主乃物之主宰 (11)第十节天主降生亦在天 (11)第十一节天主降生时间辨 (12)第十二节开辟至今不逾万年 (12)第十三节降生之前天主在天 (13)第十四节圣母童贞孕育 (13)第十五节天堂地狱实论 (14)第十六节天堂地狱之辨 (15)第十七节天主有赏罚大权 (15)第十八节痛悔得赦辨 (16)第十九节西教乃治世之极轨 (16)第二十节天主降生预言辨 (17)第二十一节耶稣降生受难之义 (18)2第二十二节造物全美,犯命自取 (21)第二十三节一授教规,旧习悉变 (21)第二十四节论主难日食中国不见之故 (22)第二十五节中国名儒褒奖西教不一 (22)第二十六节天主即上帝 (23)第二十七节理不能生物 (24)第二十八节天非理 (25)第二十九节天理之别 (25)第三十节形天之上有天主 (26)第三十一节奉圣教不违忠孝 (27)第三十二节降生救世之功无限 (27)第三十三节图谋不轨辨 (28)附籍历法行教辩 (29)附中国初人辩 (30)3自序甲辰冬,杨光先著《不得已》等书。
明代史籍介绍明代史学研究与史籍⾸先书籍有:谢贵安《明实录研究》,武汉:湖北⼈民出版社,2003年。
黄彰健《明清史研究丛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
吴晗《记明实录》,《读史札记》,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
陈学霖《<明实录>与明初史事研究》,载《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载⽒著《史林漫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
⼭根幸夫《中国史研究⼊门》明代部分明代史籍概况:张岱《瑯嬛⽂集》卷⼀《⽯匮书⾃序》:有明⼀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百⼋⼗年,总成⼀诬妄之世界。
(《张岱诗⽂集》,夏咸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9页)王世贞《弇⼭堂别集》卷⼆⼗《史乘考误⼀》: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
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纂修实录。
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已。
其于左右史记⾔动,阙如也。
是故,⽆所考⽽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不敢书。
⽽其甚者,当笔之⼠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所避⽽不欲书,即书,故⽆当也。
史失求诸野乎?然⽽野史之弊三:⼀⽈挟隙⽽多诬。
其著⼈⾮能称公平贤者,寄雌黄于睚眦,若《双溪杂记》(王琼)、《琐缀录》(尹直)之类是也;⼆⽈轻听⽽多⾇。
其⼈⽣长闾阎间,不复知县官事,谬闻⽽遂述之,若《枝⼭野记》(祝枝⼭)、《翦胜野闻》(徐祯卿)之类是也;三⽈好怪⽽多诞。
或创为幽异可愕,以媚其⼈之好,不核⽽遂书之,若《客座新闻》(沈周)、《庚已编》(陆粲)之类是也。
⽆已求之家乘铭状乎?此谀枯⾻、谒⾦⾔⽿。
虽然,国史⼈恣⽽善蔽真,其叙章典、述⽂献,不可废也;野史⼈臆⽽善失真,其征是⾮,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谀⽽善溢真,其讃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第361页)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四《启祯野乘序》:呜呼!史家之难,其莫难于真伪之辨乎?史家之取征者有三:国史也,家史也,野史也。
于斯三者,考核真伪,凿凿如⾦⽯,然后可以据事迹、定褒贬。
明清档案——近代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明清档案和甲骨文、敦煌藏经洞遗书、居延汉简被称为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明清档案分为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档案、内务府档案、宗人府档案、国史馆档案、清宫中各处档案和清各部院衙门档案等。
其中,除大部分为汉文外,还有满文老档以及英、法、德等文字的外交档案。
民国年间,这批有着重大历史价值的档案,历尽了各种磨难。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将部分明清档案约40万件运到了台湾。
在那儿,档案受到了良好保护,并有专人整理研究。
解放后,新中国政府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改为档案馆,直接归属档案局管理。
五十年代,档案馆将遗存各地的明清档案全部接收回北京。
目前,我国现存明清各种档案约计1000万件。
一、故宫明清档案的由来故宫明清档案部现存的明清历史档案,是从原清内阁大库档案、清军机处方略馆大库档案、清国史馆——清史馆大库档案,宫中各处档案以及清代宫外各衙门和一些私人所存的档案等六个方面,逐渐集中起来的。
其总藏量约有九百多万件(册),内容十分丰富。
由于明朝档案已在明末清初之际损毁儿尽,现存甚少,姑且不论。
以清代档案而言,可以说有清一代信史,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或文化,无不皆备其内。
尽管现存的有关清代历史的资料可以说是犹如汗牛充栋,但是若要真正严肃地去研究清史,离开这批真正第一手的档案资料,那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这批历史档案,由于经过几百年来自然和人为的损毁,特别是经过清代末年至全国解放时三十多年的流散变迁,曾经遭受过很大的损失,已经很不完整。
其中尤以内阁大库档案被流散变迁的历史最早,损失也最重。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大一次辗转拍卖档案的“八千麻袋档案事件”,就是内阁大库的档案。
今天,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下,明清档案不仅得到集中统一的管理,政府还屡拨巨款,建设了比较现代化的档案库房,更新了全部保管设备,并且调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些历史档案进行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培养和建立了一支从事明清历史档案事业的专业队伍,使这些古老的官文书尽快地提供使用,发挥作用。
明清淮安地方文献述略叶飞(淮安市淮安区图书馆,江苏淮安223200)[摘要]淮安地方文献丰富:地方志书以官修居多,现存自明正德志至民国初《续纂山阳县志》数十种,私人著述以吴玉搢《山阳志遗》成就最为突出;地方艺文与掌故逸闻类文献尤夥,艺文类甚至形成了系列汇编;诗文别集类可分两大系列,一类是乡邑里人制作,一类是莅淮官员创作,存量与质量俱足可观;涉淮之河漕盐关类文献为运河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记类文献保存了大量淮壖城镇商业、习俗风气乃至交通方式的生动境况;诸多游记类文献再现了淮上历代风土的鲜活画面,其中王锡祺纂辑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堪称古代游记类文献集大成之巨编。
[关键词]地方文献淮安方志艺文别集漕运游记[分类号]K295.3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江苏中北部,淮河为其淮安境内最早记载的主要河流,稍后自吴王夫差至隋炀帝时代陆续开凿的运河对其境内的城镇与乡村影响更为深远。
因此,淮安地方文献呈现着以运河文化文献为中心的鲜明特色。
必须指出的是,淮安境内的“淮安”之名,最早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即“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①,故而彼时的“淮安”辖域较小,不能与后世之淮安军、州、路、府境相提并论。
南宋绍定元年,“改楚州名为淮安军,自是淮安之名至今不改矣”②。
淮安军的设置,标志着“淮安”作为高层政区名称的开始,元代为淮安州、路,明清为淮安府。
为了行文方便,以及避免歧见的产生,笔者所说的“淮安地方文献”的“淮安”,主要依据现今的行政区划建置,即清江浦区、淮安区、淮阴区、洪泽区、盱眙县、金湖县、涟水县。
以上区域内的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志书、掌故逸闻、文集诗集、笔记日记、河漕盐关文献等③,笔者重在对其产生、流传与保存情况,作以概观式地观照。
1官修方志与私撰方志因地方志文献所涉内容相对齐全,藉此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最为基本的知识框架,故而成为开展区域史研究中的核心文献。
上世纪80年代编纂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仍是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方志文献数据统计的参照标准。
《明清史文献》课程作业吴士勇DG1010008一、档案的史料价值与利用途径档案是记载历史事件与历史进程的最原始材料,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尤显得弥足珍贵。
明以前的档案,除了简牍、敦煌、吐鲁番文书等还有所保留外,大多数都湮没不存了。
明代的档案,经过明末的兵燹,也所存寥寥。
只有清代档案,由于学界和政府的重视,在数量和门类方面,都很可观。
档案的史料价值极高,体现如下:1、全面。
它的内容涵盖了一朝的全部社会面貌。
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代档案为例,几乎包括了有清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民族、外交、教育,以及天文、地理等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珍贵材料。
上至皇帝政府,下至民间团体,旁涉海外诸国,可谓一帧帧清代历史生动的真实画卷。
2、原始。
档案材料几乎都是记载历史事件,重构历史进程的第一手资料。
如清档中的“农民运动类”中,除了反映清代秘密结社及起义情况,还提及清军在镇压农民起义是劫获的布告、执照、军令等文物,还有起义领导人被俘后的供单。
这些应是研究清代秘密结社运动的最原始材料。
3、补阙释疑。
在清档没有开禁前,学界对于建州女真的崛起、清朝宫廷大案(如皇太极、顺治皇帝等人的死因,雍正即位之谜等)均无从入手,结果任由民间谣言乱飞。
当满文老档及其他清档陆续公布于世时,学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虽不能完全平息争议(如袁崇焕之死问题),却将此类问题研究推向深入。
又如四川巴县档案,不少内容是内阁题本或军机处收录的奏折中所无法见到的,其题材极为丰富,极大地填补了清朝基层政权组织研究中的史料空白。
保存较为丰富的档案主要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明清档案、辽宁省档案馆所藏的清代档案、四川省档案局所藏的巴县档案、山东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藏的曲阜孔府档案、河北的档案部门所存的清代获鹿县档案、四川南部县存放的清代南部县档案、西藏档案部门所藏的寺院文书档案等等。
这些档案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清档最为全面、最为完整,辽宁省档案馆所藏档案除满文老档外,还有部分皇室事务的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