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8
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总结现代文学作为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大量的美学与审美知识,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理念。
本文将从现代文学的创作特点、美学价值观、审美体验等方面总结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
一、现代文学的创作特点1. 反映现实生活:现代文学更注重真实性和现实性,试图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展现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现象。
2. 多样化的叙事手法:现代文学多采用多重叙事视角、意识流、跳跃式叙事等手法,增强作品的写作层次和艺术张力。
3. 打破传统结构:现代文学作品常常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碎片化的写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戏剧性的张力和冲击力。
二、现代文学的美学价值观1. 美与真实性:现代文学强调通过真实性表达美的内涵,追求真实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使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真实的美。
2. 美与反思:现代文学重视作品对社会、人类问题的反思,通过审视社会弊端和人类矛盾,揭示出一种更深层次的美。
3. 美与创新:现代文学鼓励创新思维和表达方式,追求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美感,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三、现代文学的审美体验1. 情感共鸣: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语言表达:现代文学注重语言的选择和运用,通过文字组织、修辞手法等方式,营造独特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感。
3. 阅读体验:现代文学作品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和艺术形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挑战和刺激,拓展了审美的边界。
四、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的应用1. 描写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描写和精准的语言表达,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2. 感情表达:借助丰富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共情,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情感的冲击。
3. 构思结构: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跳跃的叙事方式,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观赏性。
4. 语言运用:追求精致优美的语言运用,以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文学艺术作品审美判断标准层次论一、概述文学艺术作品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消遣,更是通过审美的视角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深刻性。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单一感知层面到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和哲学思考层面,探讨文学艺术作品审美的不同层次标准,并共享个人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二、感知层面的审美标准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大多数人首先会通过感知来审美。
在这个层面上,审美的标准更多的是对作品的外在形式和表现形式的感官体验的评价。
1. 内容描述感知层面的审美评价着重于对作品内容描绘的评价。
如《红楼梦》中细腻描绘的家族命运、婚姻纠葛等,读者对这些场景的感知与解读往往是对整个作品的第一印象。
2. 文学语言作品语言的美感对于读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的优美、形象的生动与否,对作品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艺术表现对于艺术作品,审美的标准也在于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
画面的构图、色调的运用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审美评价的更高层次则在于对作品更深层次意义的探讨和感悟。
在这一层面上,审美的标准更多的是对作品内在意蕴和艺术表达的价值的评价。
1. 主题思想每部文学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思想,这一层面的审美评价更多关注作者对人生、社会、情感等内容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
2. 价值取向通过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道德等多方面的思考。
这也是审美评价的一个重要层面。
杜拉斯的《情人》就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感情的思考与讨论。
3. 艺术内核艺术作品的内在美学结构和创意构思也是审美的重要标准。
这一层面评价的是作品的创新性、深度和广度。
四、总结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的不同层次的全面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审美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思考和感悟的过程。
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标准,以更好地欣赏和领会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魅力。
2007年01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Jan.2007第13卷 第1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13No.1没有“欲望”的欲望Ξ———《欲望号街车》主题隐喻新解邢晓宇(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欲望号街车》是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
作者试用文学审美维度的表现说和实用说,分别对女主人公的“欲望”和作者的创作欲望及动机进行解读。
女主人公的“欲望”表现了与作者生活中的欲望之间的映射关系;作者创作该剧的欲望在于,他渴望社会对他的性取向宽容,而这种渴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奢望、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欲望。
因此,《欲望号街车》的主题隐喻可概括为没有“欲望”的欲望,是文学创作的社会理性和人文关怀之间张力的悖论和矛盾的体现。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田纳西・威廉斯;欲望;社会理性;人文关怀〔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149(2007)01-0013-03 一、引言作为赢得纽约剧评奖、普利策和唐纳德森奖三项美国戏剧界大奖的作品,美国杰出的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欲望号街车》,以其深刻的主题隐喻、复杂的人物形象和高超的艺术特色一直倍受学界关注。
至今,其研究价值依然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美国新奥尔良贫民区乐土街。
女主人公布兰奇是南方没落贵族的后代。
她十六岁时爱上了一位年轻浪漫的诗人艾伦,并与之成婚。
其后,她偶然间发现艾伦竟是一个同性恋者。
她无法理解丈夫的行为,在一次舞会中脱口而出谴责了他的行为。
她丈夫的自尊心受到致命的伤害,最终他在湖边饮弹自尽,逃避了现实。
理想世界的崩溃使布兰奇迷失了自我。
她内心对丈夫的死充满负罪感。
祸不单行,当时正赶上她家道中落。
面对情感灾难和生活无助的残酷现实,身为中学教师的布兰奇选择了逃避和放纵,终因诱奸了一位十七岁的男学生被学校开除。
文学作品的审美境界文学作品的审美境界是指文学作品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展现社会生活、传达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的审美境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1.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是指作品中所创造的具有丰富内涵和高度和谐的艺术空间。
意境包括景物意境、情感意境和哲理意境等,是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2.情感: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线,是连接作者、作品和读者的纽带。
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思考和感悟。
情感的表达可以是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情感描写、事件的发展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3.形象:形象是文学作品的血肉,是意境的载体。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等,它们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鲜明性,能够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和印象。
4.语言: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是表达思想感情、展现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
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生动性、音乐性和节奏性等特点,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官的刺激。
5.结构:结构是文学作品的骨架,是指作品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安排。
文学作品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使内容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能够更好地表达主题和传达思想。
6.风格:风格是文学作品的特色和个性,是指作者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审美倾向。
文学作品的风格可以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类型,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表达方式。
7.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指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通过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方式,传达作者对道德观念的思考和见解,引导读者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文学作品的审美境界是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时需要重点关注和理解的,通过深入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习题及方法:1.习题: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如何体现的?解题方法:意境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
文学艺术作品审美判断标准层次论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标准层次论一、引言审美,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常常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得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评判往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然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分为多个层次,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评判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二、外在层次在审美评判中,外在的因素往往会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
这些因素包括作品的外在形式、整体结构以及语言表达的美感。
当我们进行审美评判时,首先会被作品的外在特征所吸引。
一部小说的开篇是否引人入胜,语言的表达是否优美动人,画作的色彩运用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等等,都是我们首先会关注的地方。
然而,这只是审美评判的表面层次,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价值。
三、内在层次作品的内在层次是我们对作品进行深入评判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这包括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所构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内容。
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内在品质,而非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
一部小说的人物塑造是否立体饱满,情节设置是否富有内涵,诗歌的意境是否深邃动人,绘画作品的意象是否富有想象力等,都是我们在内在层次上进行审美评判时需要关注的方面。
四、价值层次在审美评判的最高层次,是作品的价值层次。
这包括作品所传达的深刻意义、对人类情感和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现实、未来的反思和启示等方面。
在这个层次上,作品被看作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表达。
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作品所代表的价值,以及作品对我们个人内心的触动和启发。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名文学艺术作品的写手,我对作品的审美评判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我认为,在进行作品的审美评判时,要全面地关注作品的外在、内在和价值层次。
外在层次可以吸引我们的眼球,内在层次可以触动我们的心灵,而价值层次则可以引发我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只有全面地理解和评判作品,才能更好地领略作品的美感和价值。
文学风格的审美特征文学风格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式的总称,它体现出作家的个性、情感和思想。
文学风格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不同的作家和作品都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以下是关于文学风格的一些审美特征。
首先,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是其风格的基石。
语言是作家展示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表达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文学作品的语言应该准确、简洁,避免冗长和啰嗦,通过想象力和形象的运用,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感。
其次,文学作品的结构安排也是文学风格的体现。
文学作品的结构应该有机而合理,合理的结构可以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结构安排不仅要有独特性,还要能够达到作品表达的目的。
有些作品可能采用线性结构,即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有些作品则可能采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结构,通过回忆、跳跃等手法进行叙述。
第三,文学作品的情感与思想表达也是文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家通过对人类生活、社会现象和自然景观的观察与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思考方式。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应该真实、深邃,富有感染力。
思想的表达要有独特性,不能平庸和俗套。
第四,文学作品的描写方式也是文学风格的重要特点。
描写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通过对人物、环境、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思想。
描写要具有准确性和生动性,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形象化的表达,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品传递的情感。
第五,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也是文学风格的一部分。
叙事方式是指作家在叙述故事时所运用的手法和技巧。
叙事可以是第一人称的,也可以是第三人称的;可以是直接叙述,也可以是间接叙述;可以是线性叙述,也可以是非线性叙述。
不同的叙事方式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最后,文学作品的风格还与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充分结合相关。
不同的题材和风格需要对应不同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方式。
比如,写实主义作品通常强调准确的描述和真实的细节;浪漫主义作品注重想象力和情感的高涨;现代主义作品追求抽象性和多重意义等等。
1.透视主义文学史研究时,我们必须既要防止虚假的相对主义又要防止虚假的绝对主义。
因此我们必须接受一种可以称为“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的观点。
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就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
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 (即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又是“历史的”(即经过有迹可循的发展过程)。
“透视主义”的意思就是:把诗,把其它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文学理论中的两条线索:绝对主义:文学是独立的,纯粹的,文学拒绝社会历史的插手。
文学理论的目的就是提示文学的终极公式。
相对主义(历史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尾随文学回到历史语境之中。
文学并没有什么终极公式,文学的秘密配方由历史老人调制,并且时不时就会发生变化。
二、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文学,就古老的广义的意义上说,与“文”同义,包括任何写下来一切东西,其范围甚至包括中国古代古老的甲骨文,当代通过网络传播的任何电子邮件与手机短信。
而就狭义的意义上讲,文学通常指用语言写下的一种艺术,与音乐、绘画、雕刻、舞蹈等相并列,包括诗、小说、戏剧、散文等文体。
文学与非文学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和区别。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能够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表意具有含蓄性和丰富性。
文学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象、虚构、情感等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蕴,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是凝聚个体体验、沟通人际情感的语言艺术。
而不属于文学范畴的就是非文学,非文学不具有文学在语言、形象、意境上的艺术特征,但同时,文学又是在非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以从便条到诗为例: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这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留言条,一个人偷吃了别人冰箱里的杨梅,觉得不好意思,想留个便条道一下歉。
而如果改为诗的体裁和写作形式的话,整段话的意蕴和形象就会发生质的改变,给人一种审美性的享受, 如果说便条给人以非文学准确、真实、凝练的特点,那诗则发挥了文学形象、情感、音乐性的特点。
高三文学作品艺术审美与知识点总结文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
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审美情趣。
本文将对高三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进行探讨,并总结相关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语言美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石,美妙的语言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学作品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境美: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是指文字所传达出的美好画面和情感氛围。
如唐诗中的意境美,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场景之中。
•音韵美:文学作品中的音韵美是指文字的韵律和节奏。
如宋词的平仄韵律,给人一种优美和谐的感觉。
•修辞美:修辞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使文学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1.2 形象美形象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自然形象等。
这些形象生动、鲜活,具有艺术感染力。
•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形象,各具特色。
•事物形象:作品中对事物细节的描绘,使事物具有美感。
如《草原》中对草原风光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自然形象:作品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山水、季节等,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春》中对春天的描绘,充满生机和希望。
1.3 情感美情感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情绪。
这些情感真挚、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真挚的情感: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真实、可信,让人感同身受。
如《背影》中对父爱的描绘,让人感动不已。
•深刻的情绪:作品中所传达的情绪深沉、厚重,具有思考价值。
如《雷雨》中对人性、家庭、社会的揭示,让人深思。
1.4 思想美思想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思想。
这些哲理和思想具有启示性和指导意义。
•人生哲理: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人们的人生道路具有指导作用。
2013.01学教育7论文学性的两个维度和四个范畴刘心恬(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文学性是文学本质基础上的特质,从作品的创作与接受、内容与形式、功能与意义等多层次分析,文学性包含由四个范畴构建的两个维度:审美的语言性和语言的审美性作为第一维,意象的虚构性和虚构的意象性作为第二维。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文学性四个范畴两个维度之间的互动使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审美游戏的可能。
[关键词]文学性;审美;语言;意象;虚构什么是文学?文学具有哪些性质使之有别于其它文艺门类?这是文学性研究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西方文学理论家对文学性进行探索研究的初衷是为了寻找使文学成为文学的关键,确定让文学摆脱其它人学学科而走向独立的特质。
在相对静止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这些特质是具有概括性、普适性和稳定性的文学要素。
西方学者对文学性的探讨有五种基本路径,即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功用主义、文学本体论定义和涉及文学叙述的文化环境的定义[1]。
又有学者指出,文学性与文学的衰微是对立的,文学衰微的同时文学性却不断扩张,广泛存在于广播、影视、广告等传媒领域中[2],因而文学离不开文学性,但文学性却未必以文学作品为载体与呈现方式的独特现象要求文论对文学性进行新思考。
一、本质还是特质?所谓文学的本质,是指文学存在的形而上因;所谓文学的特质,是文学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独特之处。
前者强调文学的本体性,后者阐释文学的独立性。
那么,“文学性”究竟是文学的本质还是特质?“文学性”的研究应当侧重对文学本质的建构还是对文学特质的挖掘?从新时期以来学界论争的走向来看,文学的本质并非一个方面,亦非单纯独立的因素,而是多种质的综合。
围绕文学及其存在的背景语境来看,文学本质研究包含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人学、认识等多个层面。
但这些维度之于历史、之于哲学同样适用,历史与社会、哲学与意识形态等关系也是各自学科本质研究的重点。
文学的特质是将其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性质,二者所共同享有的本质之维就无法成为区分的依据。
童庆炳一、基本情况1936年12月27日生,福建省连城县人。
1955年毕业于福建龙岩师范学校。
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并留校任助教。
1963-1965年,任越南国立河内师范大学外语系专家,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古代汉语、写作等课程。
1967-1970年,任阿尔巴尼亚国立地拉那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和现代汉语等课程。
1996年2月-1996年12月任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客员教授,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国古代诗学发展史和宋词讲读等课程。
其他时间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讲授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心雕龙研究等课程。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评定的博士生导师。
近十余年来,已指导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26名,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三十多名。
现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院、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
《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杂志编委。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等职务。
1984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主持过国家“七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获研究成果15种,最终成果专著《现代心理美学》获首届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成果二等奖。
他主编的高校教材《文学理论教程》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二、学术专著◎《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和美学》,书局1992年出版,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
◎《中国古代诗学的心理学透视》,合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
◎《现代心理美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文学的审美观念在文学领域,审美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审美标准和审美体验的认知和理解。
这一概念是文学批评、文学研究和文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学的审美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变迁而变化,每个时代、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
一、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主要表现为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古代文学注重艺术表现手法的精细与华丽,常以意境深远、修辞优美、音韵和谐为主要特点。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山水之美、花鸟昆虫、宫殿庭园等,旨在通过艺术手法营造出优美的视觉和感官享受。
二、现代文学的审美观念现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古代文学有较大差异。
现代文学强调真实性、个体性和反思性,追求表达现实生活的精神内核与思想深度。
现代文学作品着眼于现实社会的问题、人类内心的挣扎和命运的困顿。
例如,现代小说通常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社会的现象和道德伦理等问题,通过真实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来传达作家的审美情趣和对现实的思考。
三、后现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后现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后现代文学强调主观性、相对性和自由性,反对传统的真实性和确定性。
后现代作家常常运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模糊不清的时间线索和混乱的语言呈现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
这种审美观念强调读者的主体性,鼓励读者对文本进行多样的理解和解读。
四、跨文化的审美观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也促进了文学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观念和价值观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势和流派。
跨文化的审美观念更加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平等。
总结来说,文学的审美观念是多元且变化的。
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和不同个体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追求和理解都有所不同。
文学的审美观念不仅受到文学本身的特点和发展,也受到社会、历史、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来说,深入理解和探索文学的审美观念,既能促进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也能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交流。
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
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包括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审美标准的演变、以及如何评价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是其内在美的体现,包括形式、内容、风格和情感等方面。
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包括结构、语言、节奏和韵律等。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严密的结构,如清晰的线索、合理的布局和引人入胜的情节。
语言的运用也是评价文学作品审美水平的重要标准,包括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内容是文学作品的内在灵魂,包括主题、情节和人物等。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主题,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情节的安排应该紧凑、合理,能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人物的塑造应该饱满、鲜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性格。
风格是文学作品的独特印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如豪放派、婉约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风格,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真挚的情感,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审美标准的演变审美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的审美标准与现代有所不同,如古代文学注重诗歌的音律和格式,而现代文学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
如何评价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评价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作品的主题深度、形式美感、情感表达和风格独特性等。
主题深度作品的主题深度是指作品所探讨的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一个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深度的主题,能够引发读者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思考。
例如,鲁迅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索为主题,具有很高的审美水平。
形式美感形式美感是指作品的结构、语言、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美感。
文学与艺术的审美观与评价标准艺术是以感性方式表现现实的一种形式,它展现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及智慧。
而在当代社会,艺术相当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对艺术的热爱并投入到其中。
但是,如何分辨艺术品的价值,又如何准确地进行评价呢?文学与艺术所持的审美观与评价标准成为了我们探讨的重要话题。
首先,艺术对于审美观的要求是多元化的。
审美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和个体观念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
例如,以文学为例,古代文学有很高的规范性和传统性,而现代文学注重表达个体的生命体验。
所以,在评价艺术作品时,我们需要多元化的眼光来进行观察。
其次,艺术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与创造性。
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以及创作者的独特思想和风格。
例如,一幅画作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美丑,而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和模式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同样,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的构成和语言的华丽程度,更在于作者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创新表现。
因为艺术是创造性的,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了什么,更在于如何呈现。
第三,评价艺术品需要具备客观性。
评价艺术品需要建立在规范的标准之上,应该由专业评审来进行评价,而不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评价。
欣赏艺术作品不仅是自我感觉,而是要理性分析审美价值,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研究,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最后,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它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艺术品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品需要与文化、时代和现实之间进行对话和互动,呈现出其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现代文学作家普遍将社会、经济、政治等现实问题作为自己创作的对象和背景,呈现出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艺术作品与现实之间的互动还需要考虑到贡献的价值,在了解艺术品的前提下,才能全面深入地认知其对社会的贡献。
综上所述,审美观与评价标准是我们审美与欣赏艺术的基础,需要我们对于多元化、独特性、客观性和对话互动这四个元素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诠释。
不断深入探索艺术的本质,并以客观地理性为评价基础,才是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最佳姿态。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中审美鉴赏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鉴赏力是指对于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进行辨别和评价的能力。
它是培养个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审美认识、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与重要性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审美鉴赏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审美鉴赏力需要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想象、理解和解读,使其能够从作品的语言形式、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去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其次,培养审美鉴赏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力需要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细致观察和细腻感受,发现其中的美丽与真理,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个性魅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发展个人的艺术才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培养审美鉴赏力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审美鉴赏力要求学生对于作品进行评价和辨别,需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培养审美鉴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的途径在语文学科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需要多维度的思考和措施。
首先,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培养。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文学阅读、课外阅读和文学作品欣赏等活动,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感性和理性的体验和认识。
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其次,可以通过文艺活动进行培养。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讲座、艺术展览、戏剧表演等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认知。
关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四个维度研究【摘要】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包括认知、情感、审美和实践四个维度。
在认知维度的培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情感维度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能力;审美维度的培养则着重于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实践维度的培养强调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来实现。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在未来将会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应用能力。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认知、情感、审美、实践、教学方法、策略、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的背景下,语文素养已经不再只是简单地掌握文字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沟通表达能力、文化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多方面能力。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审美和实践维度,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可从三个方面看:第一,从目的看,文学并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地又有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当作实现现实功利目的的手段。
第二,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并要求人以活生生的审美态度去把握。
但形象被置入文学时,必须依赖于作家分析时代、素材、主题及预测读者反应的理性力量。
第三,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导言:关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第一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木质第一节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第二节文学活动在人的活动坐标位置第三节人类社会的演变与文学功能的演变第二章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第一节文学创作的客体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体第三节文学创作的精神价值取向第三章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第一节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新观念第二节文学作品的浅层结构第三节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第四章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第一节含义和意义更多论文标题:建设文学理论新体系——评童庆炳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论文作者蒋孔阳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论文单位,点击次数16,论文页数141~142页2002年2002月论文网/paper_53871811/我是学文艺理论的,虽然没有学好,但却读过一些这方面的书。
我觉得,凡是好的文艺理论著作,差不多都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知识面宽,内容丰富,读的时候,就像采矿一样,让人不断地有新的发掘和新的发现;二是有整体的构思,能够把所讲的内容贯串起来,形成一个体系,使人懂得这些知识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童庆炳同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我发现就具有这样两个特点。
因此,我觉得它是我国新时期的文艺理论,经过曲折的探索之后,所结出来的一个有分量的果实。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3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我国占据了支配的地位。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照理说,应当成熟和壮大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文艺理论体系。
但是,事与愿违。
由于苏联教条主义和我国“左”倾思想的影响,使它脱离了中国文学的实际,理论僵化,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艺理论著作,既缺乏丰富的文学史知识,又缺乏理论思维所应有的敏感和激情,结果变得肤浅和枯燥。
再加上宗派主义和排外主义作祟,把无限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地划分为进步的和落后的、革命的和反动的,以至古今中外的文学遗产和西方现代风起云涌的各种文艺理论,都被当成“封、资、修”,一概排斥。
排斥了他人,孤立了自己;失去了挑战的对立面,也就失去了应战的竞争能力。
就这样,那时的文艺理论,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失调,只能靠政治的权威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我国的文学创作,像脱缰的马,突破了过去那种封闭的、万马齐喑的局面,涌现出大量的作家与作品,一时之间,呈现出繁荣与昌盛的局面。
比较起来,文艺理论的步子要慢一些。
这不仅因为它所肩负的“因袭的重担”要更重一些,而且也因为理论思维本来就需要更长的准备阶段。
但是,在开放政策的影响下,西方现代主义各种各样的美学理论,像浪潮一样地蜂拥而来,不能不对我国旧的文艺理论形成重大的冲击和挑战。
我们再像过去那样,搞一个权威、一种结论、一种模式,显然是不可能了。
改革旧的文艺理论,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乃成了时代的呼唤,成了人们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同志,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摸索和探讨,并在不同的方面取得了不同的成绩。
童庆炳同志的这部著作,应当说,是比较突出的一部。
它不仅仅介绍某一个问题、某一个流派,而且把各种文学知识和文学流派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
为了改革旧的文艺理论,建立新的文艺理论体系,童庆炳同志先从方法上来一个革新。
他一再认为,方法比结论更为重要。
他引了恩格斯的话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这段话,虽然过去也曾为人引用,但却始终没有受到重视。
现在童庆炳同志把它具体地运用到自己的研究当中来,就使马克思主义在实际的运用当中重新活了起来。
例如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过去就一直没有得到贯彻。
童庆炳同志则把它与西方文艺理论联系起来,提出:“文艺学研究的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把握…三个适应‟的原则。
即方法必须与研究对象相适应,方法必须与运用它的主体相适应,方法必须与研究目标相适应。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受到了重视,得到了运用,而且扩大到主体与目标,这就大大地丰富了这一方法的内容和意义。
庆炳同志这部书,共分四章: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创作、文学作品的结构以及文学的接受。
这和传统讲法上的本质论、创作论、构成论和鉴赏论,好像没有多大的差别。
但问题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样写。
由于庆炳同志在方法上有了革新,他同时联系对象、主体和目标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所以他的研究面貌和内容,就焕然一新,与旧的文艺理论迥然不同。
例如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他就不是先从概念或定义上来回答,而是从文学的四个要素出发。
艾布拉姆斯把艺术分成作品、艺术家、宇宙和观赏者四个要素。
四个要素发生三种关系:宇宙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作品与观赏者的关系。
从这三种关系中,引申出有关文学本质的四种理论: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
但庆炳同志认为这还不够,还应当加上体验说和自然说。
然后,他结合历史的发展,对这六种学说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分析之后,他认为它们都各自抓到了文学活动某一方面的因素或某一方面的关系,因而都接触到了文学的本质。
但是,他们所采用的方法还是“元素论”的方法,因此,只能解释部分的文学现象,而不能把握整体的文学本质。
为了把握整体的文学本质,童庆炳同志进一步从再现说与表现说的对立和统一、客观说与体验说的对立和统一,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研究的结果,他认为这种统一论,比前面所说的元素论,是“更接近科学的文学概念”。
但是,如果说元素论是线性因果思维的结果,那么,“统一论至多也还只是复合因果思维的结果”,要真正揭示文学的本质,还“应该用系统因果思维”。
就这样,他一方面继承前人研究的结果,一方面又根据文学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诘难,不断进行新的修正和补充,从而把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
所谓系统因果思维,就是要把文学纳入人的整体活动来研究,把文学放在人的活动的坐标上,来探讨它在这个坐标上的位置及其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人有各种需要,人有各种活动,从整个人的活动来看,“文学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活动”,因而文学的本质是审美。
这样,他又从对审美的分析来分析文学的本质。
审美不仅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于是,他从文学的起源,一直探讨到共产主义社会。
说明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活动达到了自由的阶段,文学的审美本质方才能够得以完全的、充分的实现”。
从文学的本质这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童庆炳同志这部著作,是怎样善于从多方面的联系,根据大量的文学知识,来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
他的论证很具体、细致。
任何一个问题,他都不是先得出结论,而是根据客观的事实,层层剥茧,步步深入,逐步把我们引向问题的核心。
正因为这样,所以自然具有说服力。
文学理论落后于文学创造,这在各国的文学史上,都不少见。
但像我国近半个世纪来的落后状况,实属罕见。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学理论工作者,正在大力地赶上去!童庆炳同志这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可以说是跃马扬鞭,赶在最前面的一批。
谈谈对学习文学概论的难题?首先文学概论的理论知识比较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记熟。
即使记熟了还要懂得文字蕴涵的意义。
要想将本门课程学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知识面宽广,内容丰富,读的时候就像采矿一样,让人不断地有新的发掘和新的发现;二是有整体的构思,能够把所讲的内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体系,让人懂得这些知识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急求关于一篇诗歌文章鉴赏的文章?要从审美性和蕴藉性为出发点评论。
浅论李商隐诗的深层蕴藉性张伟利内容提要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分析,着重指出李商隐的诗有一种对悲剧性意识的感伤;李商隐笔下的许多意象是自我的化身,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在李商隐诗里对“美”的追求和对“善”的追求是统一的。
关键词李商隐;悲剧;心声;善李商隐的诗歌是以“绮婉密丽”的爱情诗见长的,前人多有论及。
但李商隐的许多诗并不是单纯地写爱情的,有许多内涵意蕴在其中,许多爱情诗里有一定的政治意味在其中,因为诗人写作的目的不仅仅在描绘爱情。
李商隐的一生是悲剧的,其诗歌有着悲剧性的蕴藉。
李商隐笔下的许多意象都是自我的化身,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诗人在《谢河东公和诗启》中明确地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l](P8119)。
李商隐在表达“美”的同时,是也有“善”的蕴藉在其中的。
一、悲剧的蕴藉李商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幼年时代他就成了孤儿,“内无强近,外乏困依”(《祭裴氏姐文》)(1)(P8179)。
先后考中进士和博学宏词科后,因为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又无辜地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旋涡,长期受到压抑和打击,以致大半生“厄塞当途,沉沦记室”。
而且李商隐处在晚唐患弊丛生、矛盾交激的时代,自己作为一个有着“欲回天地”(《安定城楼》)的中兴之志的诗人,因得不到朝廷重用而“虚负凌云万丈才”(崔钰《哭李商隐二首》其一)[2](P6857),其内心的伤痛就可想而知了。
这自然构成了他的诗歌为悲剧气氛所笼罩的特点。
李商隐喜咏历史上才华卓越而终难遇求的人物,抒写悲剧情怀。
也许是感情上的共鸣,心理上安慰的寻求,诗人喜欢吟咏历史上才华卓越而终难遇求的人物,如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曹植、王粲等。
如《哭刘司户二首》其一云“复作楚冤魂”,即借屈原事以指刘蕡;《潭州》“楚歌重叠怨兰丛”、“贾傅承尘破庙风”,写忠臣放逐,贾生才高,以寄寓感伤之怀。
《汉宫词》:“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也是借相如以自比,写武宗李炎只知求仙而对才俊之士毫不重视。
如《东阿王》:“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写曹植不遇之慨,反思其不遇之因,也是个人感怀之作。
《安定城楼》:“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写贾谊才华卓越而终难遇求,王粲前期依刘表而无施展之地,借古人写个人的情怀。
李商隐喜咏残缺弱小之美。
如《登霍山驿楼》:“弱柳千条露,衰荷一向风”中的“弱柳”、“衰荷”,《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中的“枯荷”、《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中“残花”,都是一些体态弱小和情调萧瑟的风物;《清河》:“舟小回仍数,楼危凭亦”中写舟是“小”的、楼是“危”的;《蝶》:“叶叶复翻翻,斜桥对侧门”、“年年芳物尽,来别败兰荪”,写一只蝴蝶翩跹翻飞,不是在高楼大院,不是在旷远原野,而是在“斜桥”、“侧门”,芳物年年都会“尽”的,所以来辞别的“兰荪”也是枯萎的。
《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日薄西山,一点残红,也是“未全”之美。
这些诗中的意象多是残缺弱小的风物,表现了优美感伤的情调,具有一种悲剧性意识。
二、自我的心声李商隐咏物诗中许多意象都是自我的化身,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李商隐托物言志,借物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