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完整版
- 格式:pdf
- 大小:1022.73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重点、难点复习一、认识图形1、平面图形的拼组⑴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长方形的特点:相对的两条长边相等,相对的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正方形(四条对称轴)长方形(两条对称轴)(2)常见拼组:①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③四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2、立体图形的拼组(!)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同。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都是正方形。
(2)常见拼组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
②八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1、方法:①相加算减②分解法过程:如:12—— 9 = 3 把12分解成10和2过程:想先算:10-9=1 则再算:1+2=3★2、应用题: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分类计数的结果。
2、学会单一标准的分类和按不同标准的分类,特别是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1、10个十是100,读作一百。
100是由10个十或100个一组成,它是一个三位数。
2、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二个二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右边)第三位第二位第一位★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当计数器上个位或十位一颗珠子都没有时,就写0占位。
5、用计数器表示一个数时,计数器各数位上的珠子数和这个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相对应。
★6、只有个位的数是一位数,如5、7、2;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有个位、十位的数是两位数,如32、2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有个位、十位、百位的数是三位数,如100。
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局部间的关系包爱珍教学内容教科书P2~3例1,完成P3“做一做〞,检测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概括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局部间的关系。
2.在探索加、减法各局部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开展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3.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局部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进青藏铁路。
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2的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学情预设】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以火车奔驰在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上的主题图导入,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开展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身边发现数学,找到数学。
二、自主探究加、减法的意义1.理解加法的意义。
(1)师: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1〕]〔2〕学生独立解答。
〔3〕汇报交流,感悟加法的意义。
①师:用什么方法计算?【学情预设】用加法计算:814+1142=1956〔km〕。
师: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②根据学生的答复,出示线段图。
用线段图直观地把分别代表814km与1142km的线段合并在一起,并板书算式:814+1142=1956,在加号下面写上“合并〞。
③师:我们用加法计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什么样的运算叫加法呢?请学生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标准表述后板书: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④师:加法算式各局部名称分别是什么?2.理解减法的意义。
(1)师:根据上组数据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减法问题吗?课件出示教科书P3例1第〔2〕、〔3〕题。
编部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编部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1第一单元数一数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编部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2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加减乘除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概括总结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其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活动,培养抽象、概括、类比的能力。
3.通过数学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归纳、概括加、减、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问:同学们,这是几位同学出去游玩时买饮料的结账单,上面有些信息被遮挡住了,你还能知道这几位同学的具体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吗?【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的开始,引入生活中的数学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明确研究问题。
】二、解决问题,概括总结。
(一)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提出要求:请你独立解决问题,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寻求组内同学的帮助。
1.概括加法的意义(1)尝试解答预设:他们一共给营业员了77+23=100元(2)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出示线段图,下面板书:合并。
(3)提出问题,概括加法的意义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学生思考、交流规范学生的表述,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加法的意义(4)回顾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板书:加数+加数=和)2.概括减法的意义(1)尝试解答预设:珍珠奶茶:77-7=70元70-34=36元(2)汇报交流,交流思考过程同学们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减法?监控:已知一共花了77元,减去34元和7元,就求出奶茶的钱。
(3)提出问题,概括减法的意义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标答: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规范减法的意义和图式。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概括总结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有上下、前后、左右之分。
2.上:位置方位名词,例如:汽车在马路的上面。
3.下:位置方位名词,例如:船在桥的下面。
4.前:位置方位名词。
例如:张三在李四的前排,那么可以说张三在李四的前面。
5.后:位置方位名词。
例如:李四在张三的后排,那么可以说李四在张三的后面。
7.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8.20以内的退位减法:20以内的数字之间的退位减法。
例如:12-9=3.9.图形的拼组:一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简介:认识图形一、图形可分为(1)平面图形;(2)立体图形1.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2.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二、图形的拼组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2.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
3.两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
(两个特殊的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4个长方体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生活中的数1、数数的方法有:一个一个的数,1,2,3,4,5,6,7,8,9,10,……两个两个的数,1,3,5,7,9,,11,13,15,17,19…或2,4,6,8,10,12,14,16,18,20…五个五个的数,5,10,15,20,25,30,35,40……十个十个的数,10,20,30,40,50,60,70,……2、数位、基数、序数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三位是百位。
从右往左的数位名称:个位、十位、百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数位: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例如:个位、十位、百位基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例如:8个苹果序数:表示某一元素在序列中的位置,例如:第1个3、两位数的理解一个两位数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
下面给大伙儿提供了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期望能关心大伙儿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总结(新人教版)第一单元预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确实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能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明白得: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样指面对的方向确实是前,背对的方向确实是后。
同一物体,相关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专门要求,一样以观看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能够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依照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问题导入在加法、减法算式中,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它们叫什么呢?(教材78页例5)
过程讲解
1.加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表示相加后合在一起,所以这两个数都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加的结果,叫和。
2.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表示要从这个数里减去一部分,所以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是减去的那部分,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被减数与减数相差多少,叫差。
归纳总结
1.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2.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11~20各数的认识----简单的计算及加减法各部分名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8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能根据数的组成进行十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运算。
了解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自主探究十加几和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感受方法多样化,并能优化自己的方法。
3.通过自主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的思维习惯,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优化方法。
[脚本正文]一、复习铺垫,夯实基础同学们,大家好!前面我们学习了《1-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上节课我们又一起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第一题,首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请你先独立完成。
是这样吗?4+6=10表示图中有四个绿色的圆片加上六个红色的圆片,一共是十个圆片。
当然也可以用6+4=10来表示。
第二个算式10-4=6表示一共有十个圆片减去四个绿色的圆片,就等于六个红色的圆片。
10-6=4表示一共有十个圆片,减去六个红色的圆片,就等于四个绿色的圆片。
你们都做对了吗?我们来看第二题。
你知道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是多少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计数器,个位上有5颗珠子,表示5个一,所以这个数是5。
第二个计数器的十位上有2颗珠子,表示2个十,所以这个数是20。
第三个计数器的十位上有1颗珠子,表示1个十,个位上有4颗珠子表示4个一,1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一共是14。
同学们,和你们想的一样吗?二、自主探究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一)运用多种方法探究,理解算理接下来,请你用小棒摆出13这个数。
是这样吗?左边摆1捆,表示1个十,右边摆3根,表示3个一,合起来就是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