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三峡大坝中的地质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124.79 KB
- 文档页数:2
三峡大坝地基工程建设方案引言三峡大坝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于长江上游湖北省宜昌市西南的湖北秭归县三峡段,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之一。
其地基工程建设对于三峡大坝的安全稳定和长期运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三峡大坝地基工程建设方案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一、地质条件分析1.三峡大坝所处地质背景三峡大坝所在的区域为长江上游,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岩性复杂,地震活跃。
地下水丰富,季节性变化大。
地质构造面广泛分布,包括断裂带、褶皱带等。
地表覆盖层较薄,岩性主要为石灰岩和片岩。
2.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周边地区经常发生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地基工程建设和运营存在一定的威胁。
因此,地基工程建设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
二、地基勘察工作1.岩土钻探和试验对于三峡大坝地基工程建设,需要进行详细的岩土勘察工作,包括岩土钻探、岩土试验等,以了解地层构造、岩土特性、地下水情况等信息,为地基工程建设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地质结构勘测地质结构勘测包括对地层的分布、岩性、断裂带、褶皱带等特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勘察,以了解地质构造的情况,为地基工程建设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基处理方案在地基工程建设中,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以确保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具体地基处理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基加固地基加固工程可以采用注浆、灌浆、深层冻结等方式,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地基排水地基排水工程可以采用水泥浆墙、水平排水等方式,对地基进行排水处理,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的液化风险。
3.地基防护地基防护工程可以采用岩石挡土墙、防渗板等方式,对地基进行防护处理,以减少地基的侵蚀和破坏。
四、加固大坝基础由于长江上游地区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加固三峡大坝的地基十分重要。
加固地基的方式主要包括加固基础、改善地基、控制地震等措施。
1.加固基础对于已存在的大坝地基,需要进行加固处理,主要包括在原有地基上加设加固层、改善地基条件、增加地基承载能力等措施,以保证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
三峡的山水也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
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1.陆生植物三峡工程建库后,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58属、560种。
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
因此,不致于造成物种的灭绝。
其中有三种珍稀植物必须妥为保护。
(1)荷叶铁线蕨我国近年来在重庆市中部发现的珍稀草本植物。
它既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又是库区特产植物。
断续分布在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县西沱区沿江近100千米长,向两岸纵深3~5千米的狭长地带内,海拔高程局限于80~430米之间,但在海拔170~250米之间较为集中。
(2)疏花水柏枝是三峡峡谷地带特有植物,种源数量极少,分布狭窄,是我国的稀有种,已列入国家级保护对象。
对该属植物区系、分类及地理分布有科学研究价值。
树形美观,有潜在观赏价值;幼嫩枝叶可供入药。
(3)川明参是我国特有植物,仅此一种,多年生草本,根供药用,为名贵药材。
在四川温江、达县地区虽已大量栽培,但夷陵区莲沱是野生种原产地,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页岩风化石缝中,野生种已极稀少。
该地位于三峡水库下游,虽不受淹没影响,但在修建对外公路或其它设施时有可能遭受毁灭,所以保护点就设在夷陵区莲沱,以加强对该种原产地的保护。
保护点内禁止采挖,尽量恢复川明参野生产地的原来面貌。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三峡工程大坝总长 2 309。
47 m ,由河床泄洪坝段及其左右两侧厂房坝段和两岸非溢流坝段等组成。
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三峡大坝的坝体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为183 m。
基础最大压应力达5MPa,要求基岩坚硬完整,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大坝下游水深达 60~70 m,因而要求对坝基有可靠的防渗降压措施,确保大坝稳定安全.为经济合理地做好坝基处理设计,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地勘和科学试验工作,查明了工程地质问题,验证了设计方案及参数,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一、工程地质条件大坝基岩为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中间含多种岩脉,岩脉多与围岩紧密接触,基岩较为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基岩中的断层以陡中倾角斜穿坝基的NNW、NNE组为主,规模较大,呈压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良好,空间展布具疏密相间的等距性, 主要有: 两岸 F23、F9,河床F7、F4、F410~F413等;其次为陡中倾角的NE~NEE 组,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张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较差,少数呈松软状,风化强烈,主要有:左岸F215等; 缓倾角断层少见.裂隙走向与断层近一致,亦以陡中倾角的NNW、NNE组为主,多显压扭性; NNE、NWW组次之,多具张扭性;裂隙多闭合,长度一般 2~5 m,少数 10~ 20 m ;缓倾角裂隙不发育,多集中分布于左岸 F7附近及 F7和F23之间。
岩体自上而下分为全、强、弱、微四个风化带,全强风化带平均厚 15~ 30m,弱风化带平均厚 9~10 m。
岩体有沿陡倾角断裂构造面,局部加剧风化的特征,风化深度一般至微风化顶板以下10~30 m。
长江三峡大坝的渗流问题研究长江三峡大坝是中国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工程之一,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位于湖北、重庆和四川之间的一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然而,随着大坝的建设和水库的充水,渗流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渗流是指水流通过大坝或堤坝的裂缝或孔洞进入周围土壤或岩石中的现象。
渗流问题对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方面,大坝渗流问题的出现与地质条件有关。
长江三峡大坝所在地区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区,岩石中常常存在有裂缝和孔洞,这些不规则的构造对渗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外,地质条件还决定了地下水位的高低,高地下水位往往会加剧渗流问题的出现。
另一方面,大坝渗流问题与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缺陷密切相关。
首先,大坝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渗流的问题,包括渗流路径和量的计算,以及相关的渗流控制措施的提出。
然而,由于对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情况了解不足,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漏洞,导致渗流问题的出现。
其次,施工过程中的一些质量问题也可能导致渗流问题。
例如,施工中使用的材料质量不过关,施工工序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都可能导致渗流问题的出现。
为了解决长江三峡大坝的渗流问题,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这包括对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和大坝结构的详细调查分析,以了解存在的渗流问题的具体来源和规模。
同时,还需要研究渗流路径和量的计算方法,以及渗流现象对大坝安全性的影响。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渗流控制措施,包括大坝结构的增强和维护,渗流通道的封堵和改善,地下水位的调控等。
在实际施工中,还需要加强质量控制和施工工艺的规范,确保大坝的建设质量和稳定性。
在研究渗流问题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
长江三峡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之一,大坝渗流问题的解决需要兼顾到水库和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
因此,在渗流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总结而言,长江三峡大坝的渗流问题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地质条件、工程设计和施工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引言:三峡大坝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发挥水利资源的最大潜力,提供洪水控制、发电和航运等多种功能。
然而,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弊。
一、三峡大坝的建设三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94年,于2009年竣工。
该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0兆瓦,年发电量约为1000亿千瓦时。
大坝的建设包括堆石坝、水电站和船闸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移民搬迁和生态保护措施。
二、环境影响1. 水文变化: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长江水文条件的改变。
大坝蓄水后,下游河段的水位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然而,大坝蓄水也导致了上游水位的上升,影响了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破坏:三峡大坝的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大坝蓄水导致了河道的水流减缓和水质变化,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此外,大坝的建设还导致了大量的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3. 土地沉降:三峡大坝蓄水后,上游地区的土地沉降问题逐渐显现。
大坝蓄水导致了地下水位的升高,进而引发了土壤的压缩和沉降。
这种土地沉降不仅对当地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建筑物的损坏。
4. 移民搬迁: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大量的移民搬迁。
根据统计数据,超过100万人被迫离开原居住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和安置政策,然而,移民搬迁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三、利弊分析1. 利益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可观的水电资源,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坝的建设还有效控制了长江的洪水,保护了下游地区的安全。
此外,大坝也提供了航运的便利,促进了区域的交通发展。
2. 不利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崩塌、滑坡与涌浪—认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董好刚; 霍志涛; 田盼【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6页(P360-365)【作者】董好刚; 霍志涛; 田盼【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地质条件之崇险,早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生动记载(图1)。
三峡工程建设后,水库蓄水形成长约5300 千米的库岸,现已查出的滑坡达5000 多处,地质灾害风险更加凸显[1-2] 。
比较典型的如2008年11月23 日发生的巫峡上游的龚家方崩塌,产生高达32 m 的涌浪灾害[1] ;2015 年6 月24 日发生在大宁河口对岸的红岩子崩滑,产生5 ~ 6 m 的涌浪;巫峡段2008 年以来一直持续发生变形破坏的马鞍子斜坡[2] 等等。
认识这些灾害的特征并学会预防非常重要。
图1 三峡库区地貌1 走近崩塌、滑坡与涌浪1.1 崩塌崩塌是指高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后,以滚动、跳动、坠落等为主的运动现象与过程[3-4] (图2)。
未崩坠塌落之前的不稳定岩土体称为危岩体。
图2 崩塌形成示意图一般来说崩塌具有突发性,发生时间极短,运动速度极快,能够达到5~200 米/秒[3] ;崩塌规模的大小相当悬殊,大规模的岩体崩塌体积可达数千万立方米甚至上亿立方米,小规模的岩体崩塌称坠石,一般体积仅数立方米或数十立方米,甚至是小型块石的塌落。
崩塌对斜坡底部的房屋、道路、航道等危害很大,极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
(1)崩塌形成条件崩塌形成条件,可以用陡、裂、空、落四个字概括[4] (图3)。
陡:地形坡度大于45 度、高度大于30 米以上的坡体。
裂:坡体内部发育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隙、顺坡裂隙或软弱带;坡体上部已发育拉张裂隙,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将可能贯通,使之与山体形成分离之势。
三峡大坝的危害地震三峡库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吗?如果把地震对三峡工程的影响局限于大坝附近十公里范围以内,则目前还没有找到这个地区历史上有破坏性地震的记录。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三峡大坝的地震危害,一起来看一看吧。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3级地震的危害”三峡大坝的地震危害从至今还保存的叙利亚境内的最古老水库坝算起,人类已有三千三百多年筑坝历史,但建造坝高超过一百米、二百米甚至三百米的高坝,还只有五六十年的历史。
1936年美国的胡佛水库地区发生地震,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但当时认为只是一个孤立现象。
六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1962年中国的新丰江水库发生了6.1级地震;1963年世界上库容最大的赞比亚和津巴布卫的卡里巴水库发生了5.8级地震;同年意大利的vaiont水库发生地震的同时也出现山体崩塌和滑坡;1966年希腊的krenasta水库发生了6.3级地震;1967年印度科依纳水库地区发生至今最严重的水库诱发地震,地震强度为6.5级;1972年世界上大坝最高的苏联unrek水库(坝高317米),发生4.5级地震,当时大坝尚未完工,但是地震却一个接一个的不断发生;1975年美国的oroville水库发生5.8级地震,公众的忧虑迫使附近正在施工的auburn水库停工重新论证,修改抗震标准;1981年世界上最著名的阿斯旺大坝后的纳赛尔水库发生了5.6级地震。
这些地震大多数发生在弱震地区或地质构造稳定的地区,地震强度均超过历史上所记录的最大地震强度,这些地震强度足以造成人员伤亡和对建筑物,以至对大坝本身的破坏。
地震学家认为:“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实用的判断水库诱发地震风险的指标,所以,所有的‘大型水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存在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
”著名的地震学家洛德(曾任世界地震学会主席)在研究了水库诱发地震和大坝高度的关系后指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大坝越高,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越大。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峡大坝作为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规模和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对水利工程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处理方法,以提高我的工程地质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参观、实地考察、听取讲解以及与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了解了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情况。
1. 工程地质条件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大坝基岩为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中间含多种岩脉,岩脉多与围岩紧密接触,基岩较为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
基岩中的断层以陡中倾角斜穿坝基的NNW、NNE组为主,规模较大,呈压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良好,空间展布具疏密相间的等距性。
2. 工程地质问题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处理:大坝基础最大压应力达5MPa,要求基岩坚硬完整,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大坝下游水深达 60~70 m,因而要求对坝基有可靠的防渗降压措施,确保大坝稳定安全。
(2)岩脉接触问题:基岩中的岩脉与围岩紧密接触,可能导致岩脉破坏,影响大坝的稳定性。
(3)断层处理:大坝基岩中的断层对大坝稳定性构成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工程地质处理方法针对上述工程地质问题,三峡大坝采取了以下处理方法:(1)基础处理:进行了大量的地勘和科学试验工作,查明了工程地质问题,验证了设计方案及参数,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岩脉处理:对岩脉与围岩接触部位进行了加固处理,以防止岩脉破坏。
(3)断层处理:对断层进行了加固处理,提高了大坝的稳定性。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处理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工程地质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峡工程对地质的影响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但同时三峡工程对地质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三峡工程与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由于水库地应力和构造地,应力叠加以及水库地震能量和构造地震能量叠加而诱发产生。
水库诱发地震因素复杂, 其形成机理及发生发展过程尚难准确控制, 发生时间、空间及强度更难预测预报。
主震发震时间一般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
蓄水早期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升降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较强地震活动高潮大多出现在第一、二个蓄水期的高水位季节、水位回落或低水位时。
但发震时间也无一定规律性,。
从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统计资料看, 诱发地震的发生概率随着坝高、蓄水深度和库容的增大而明显增高。
由于水库诱发地震震源较浅, 与天然地震相比, 具有较高的地振动频率, 较高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和震中烈度; 但极震区范围很小, 烈度衰减较快。
三峡库区可划分为结晶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三种主要岩类。
结晶岩类分布于库首黄陵结晶地块内,为前震旦系变质岩和侵入其间的花岗2闪长岩体, 岩体完整性好, 断层多已胶结, 岩体透水性微弱, 产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碳酸盐岩分布于干流庙河至白帝城库段及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支流中。
强岩溶化碳酸盐岩有利于诱发岩溶型地震。
碎屑岩主要分布于秭归、巴东、巫山等向斜及白帝城以西广大地区, 为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的砂、泥岩, 不利于诱发水库地震。
三峡库区属弱震区。
水库附近曾经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79年秭归龙会观5. 1级地震, 距库边约6 km。
其岩性为碎屑岩类岩层, 蓄水后不易诱发地震。
综上所述, 三峡工程除了坝高和库容属有利于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因子外, 其他条件均不利于诱发较强的构造型水库地震。
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 随着蓄水位逐步升高, 库容加大, 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
必须加强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监测及预报, 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 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 确保长治久安。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yuanzi16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巨型工程。
它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通航、供水、灌溉、水产和旅游以及发展库区经济等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如何,对于工程的安全稳定、正常运行和经济合理,对于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发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根据公开发表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概略论述关于长江三峡工程的主要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供读者了解和研究参考。
一、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长江三峡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内部的一个由出露的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构成的稳定地块。
其区域地壳稳定性良好。
尤其是在我国华南地区,这种地块对于筑坝建库,确实是一种得天独厚、不可多得的优越的环境地质条件。
在我国华北地台的古老基底上筑坝甚多,如大伙房、潘家口、岗南、下静游等坝址,筑坝建库以来一直都很安全稳定。
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库坝,建在古老基底上,也很安全稳定。
在长江三峡地区古老地块周围,虽有一些弱活动性断裂,但是其近期的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都比较微弱。
巴东至宜昌剖面的地震和重磁探测成果表明,这一带未反应出有陡梯度的深大断裂存在。
在茅坪和秭归两处,分别进行的800米和500米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定以及深孔电视和孔隙水压力测定成果,也进一步证明长江三峡地区属于稳定地块区。
二、长江三峡工程坝区环境地质三斗坪坝址是一个符合长江三峡工程整体要求的大坝坝址。
坝区面积为18.7平方公里。
坝基岩体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岩体。
专家论证报告指出,三斗坪坝址“基岩完整,力学强度高,透水性弱,工程地质条件优越,适宜修建混凝土高坝”。
岩体结构研究是研究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基础。
有关专家在三斗坪坝基和船闸岩体结构研究中,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出露岩体结构面参数的实测,采用计算计网络模拟技术,分别建立了岩体结构面产状、间距、迹长概率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坝基和船闸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评价。
修建三峡大坝所涉及的地质问题一、选址1、美人沱花岗岩坝区的10个坝段,地质构造背景、岩性条件基本相似,地质条件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河谷地貌和岩石表面风化深度两个方面,大体分为两种类型,经比较,一类选择了中等宽河谷的太平溪坝段为代表,另一类选择了宽河谷的三斗坪坝段为代表。
前者适合于布置地下厂房,工程防护条件较好;后者适合于布置坝后式厂房,施工场地开阔。
这两个坝段均具备兴建混凝土高坝的地质条件。
2、为火成岩--闪云斜长花岗岩(以下简称花岗岩),三斗坪坝址就位于这一江段,是适于建设混凝土高坝的坝址。
往上游看,上游的白帝城至庙河,长141千米,为变质岩、砂岩、石灰岩;下游的莲沱至南津关,长20千米,为岩溶发育的石灰岩,均很难选出好的坝址。
如果再放大到南津关到重庆,长658千米,也只有这31千米是地壳深处喷发出来的花岗岩。
3、坝址的花岗岩,岩性均一,岩体完整,力学强度高,饱和抗压强度达100兆帕,相当于一万米的水柱压力;坝址区有两组断层(地质学上也叫断裂构造),规模均不大,倾角多在60°以上,且胶结良好。
这也是很难得的,因为国内外高坝坝址中,大多都有1条或数条规模较大的断层,而且断层之间大多夹有破碎带甚至像硬粘泥一样的泥化夹层。
4、岩体透水性微弱,单位吸水量一般小于0.01升/分,即在1分钟内、1米水头下、1米孔段长度范围内的透水量一般小于0.01升。
这在国内外的高坝坝址中也是很少见的。
大多是虽然总体上透水性微弱,但局部地段透水性较强,需要进行特别的防渗处理。
5、坝址位于前震旦纪多期岩浆活动形成的结晶基底的黄陵背斜核部。
从区域地质背景及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黄陵结晶基底区无活动性断裂及孕育中强震的发震构造,是一个稳定性较高的刚性地块。
二、地质灾害1、泥石流其中在2010年7月15日晚12点,一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将长江三峡左畔的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掀翻了天”:集镇的农贸市场被泥石流整体掩埋;一幢5层楼房的1-3层被淤泥填满;大街上到处“飘”着冰箱、洗衣机,据统计,此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63万余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三峡大坝环境地质问题““三峡大坝, 环境之殇!_度娘这么说搜索三峡大坝环境地质问题作为人类群体中的一员,你想过吗?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坝是阿斯旺大坝。
当时的埃及政府和水利专家们认为。
修建尼罗河大坝是-箭数雕的高明之举。
首先,大坝既可以控制河水泛滥,又能够存储河水,以便在枯水季节用于灌溉及其它用途。
埃及的可耕地主要位于尼罗河两岸以及尼罗河三角州的洪泛区,建成大坝后可以大幅度扩大可灌溉的耕地面积,以适应迅速增长的人口。
其次,大坝建成后可以产生巨大的发电能力,为工业化提供充裕而廉价的能源。
再次,修造大坝所形成的巨人水库及对下游水位的调节,可以发展淡水养殖及内河航运。
确实,当阿斯旺大坝建成后,这些目标都一一实现了。
结果呢?说不出话了?不知道了?因为你…工程的负面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这些当初未预见到的后果不仅使沿岸流域的生态和环境持续恶化,而且给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如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沿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土壤盐碱化、尼罗河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尼罗河出海口处海岸线内退等。
?几十年后,中国建成了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比阿斯旺大坝更大,成了世界第一大坝。
和阿斯斯旺大坝一样,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三峡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地质岩性三峡地区地层自老至新出露比较全,除缺失志留系上统,泥盆系下统、石炭系上统和第三系外(白垩系或老第三系是否存在尚有争议),自前震旦系岭岭群至第四系皆有出露。
上述各系地层大多呈整合及假整合接触,不整合仅见于震旦系与前震旦系、白至系与前白至系、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之间。
地层分布具有以黄陵背斜核部的结晶岩体为界,分别向东、向西渐新的展布规律。
黄陵背斜核部,三斗坪一带为前震旦系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类及闪长斜长花岗岩、闪长岩及花岗岩。
周围分别出露震旦、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系及三叠系中、下统地层。
三峡⼤坝的利与弊(⼤型⽔利⼯程的利与弊)⼀、三峡⽔利⼯程产⽣的巨⼤效益1、防洪效益三峡⼤坝为混凝⼟重⼒坝,坝顶总长3035⽶,坝顶⾼程185⽶,正常蓄⽔位175⽶,总库容393亿⽴⽅⽶,其中防洪库容量221.5亿⽴⽅⽶,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能够抵御百年⼀遇的特⼤洪⽔。
2、发电效益三峡⼤坝左右岸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轮发电机组,安装2台5万千⽡电源电站,其2250万千⽡的总装机容量为世界第⼀。
据初步估计,三峡⼯程全部建成后的装机容量约占中国⽔电总装机容量的1/6,多年平均发电量约占中国⽔电发电总量的1/4。
随着三峡输电线路的投运,初步形成了以三峡为中⼼、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联⽹格局,可以实现⽔⽕互补、跨区域电⼒交换,提⾼了电⽹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航运效益三峡⽔库蓄⽔⾄175m以后,⽔库回⽔可以到达重庆,使⼤坝上游600km以上河段的通航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使运输效率提⾼,运输成本下降,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
⼆、与此同时三峡⼯程也产⽣了⼀些不利影响1、移民问题三峡⼯程全部竣⼯后,库⽔淹没区将涉及湖北和重庆的20个区市县,最终动迁移民113万。
如此⼤规模的⽔利⼯程移民,在世界上尚属罕见。
三峡⼯程建成后,移民的安置问题、⽣活、教育、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将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2、⽣态环境问题三峡⽔库建成后,库区的⽔⽂情势将发⽣明显的改变。
库区⽔位上升,⽔流流速减缓,⽔体交换速度减慢。
这些都会导致库区富营养化进程加快,库区⽔质下降,进⽽对下游的⽣产⽣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3、地质灾害问题三峡⽔库作为⼤型⽔库,必然会增加库区地震的频率。
根据相关计算,发震概率⼤于⼗分之⼀。
地震的频发⽆疑会对库区周边县城⼈们的⽣产⽣活带来不利影响。
4、对风景名胜和⽂物古迹的影响三峡库区蓄⽔达175⽶后,⼤量的⽂物古迹都将将被淹没到⽔下。
虽然国家进⾏了三峡⼯程库区⽂物抢救性保护和发掘⼯作,⼀批珍贵的有代表性的⽂物被保存下来,但是不可能保证保住所有的遗迹,仍有很⼤⼀部分⽂物⾄此没⼊了淹没线以下,⽽且将很难再被发掘出来。
三峡大坝选址28年:200公里江段中超过160公里江段不能安全建大坝坝址大坝洪峰高坝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从西向东依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瞿塘峡两岸岩壁高耸如削,巫峡也是万峰磅礴嵯峨,西陵峡同样是连绵的峻岭悬崖,但这些坚硬山岩之下的河床地质条件却并不理想,大都是很不稳定和遍布断层的变质岩、砂岩、石灰岩地质,贸然在上面修建高达185米的混凝土大坝和高水位库区,无疑会面临重大的安全风险。
1955年我国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勘测研究时,援助工程设计的苏方专家提出的大坝选址地点避开了整个长江三峡江段,建议在三峡上游的猫儿峡拦江建坝,就是考虑到三峡的200公里江段中分布着超过160公里的变质岩、砂岩、石灰岩地质,这些岩体不仅力学强度差,而且岩体不完整、断层多更是重大的不安全因素。
第一个被放弃的坝址方案猫儿峡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市江津境内的铜罐驿附近,其特点是江面狭窄便于拦江建坝,而且完全避开了分布着大量不稳定岩体地质的三峡江段。
苏方专家德米特里也夫斯基、戈尔涅夫等人都认为在猫儿峡修建大坝,不仅工程本身的安全性高,也更能够更大化地获取电力资源。
但这个选址方案跟我们想要的三峡大坝相去甚远,虽然猫儿峡方案安全可靠、建设成本小、发电效益高,但我国要在长江上修建的并不单纯是一座水电站,而是从最初设想时就对三峡工程显露了很大的雄心和野心。
中国人想要建成的三峡大坝,不仅仅是为了发电,更首要的任务是要发挥治江防洪作用,担当起辅助长江中下游防洪的重任。
除了防洪和发电之外,还要兼顾发展长江上游航运以及灌溉、供水、调节长江径流等作用。
相比之下,猫儿峡的选址地处长江上游,位置上距离长江中下游地区过远,会大大削弱大坝建成后的防洪作用。
除此之外,猫儿峡方案所带来的水库淹没面积太大,重庆市的一部分地区都将因此淹没成为库区,不仅不能充分发挥防洪和利用长江水运条件的作用,还会导致更大量的库区移民问题。
三峡大坝中的地质问题
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
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
这是一个创举,不过一件事物不能单纯的说它是好的,或是坏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也一样,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获悉福之所倚”三峡大坝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南水北调等好处,但也引发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生态、人文安全以及水坝能引发一些问题 1.生态安全以及水质问题大坝阻挡了淤
泥流向下游,使包括上海地区在内的长江入海口收缩,海洋的咸水正在倒灌入内陆。
据了解,三峡库区水质的好坏和变化,不仅取决于库区内的污染物排放和污染治理状况,同时也与上游来水的质量密切相关。
三峡库区上游流域面积大,接纳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农村面源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多,世界野生动物协会今春公布的一份报告称,通过大坝的水流速度正在加快,对下游的防洪大堤造成破坏。
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化肥残留物被不断排入大坝水库,导致巨型水藻生长泛滥,并威胁到下游的水供应。
2.人文安全古今中外,水库大坝一直都是军事对抗中的主要打击目标,也是恐怖分子破坏和要挟的主要目标。
因为三峡大坝是静止不动在明处的固定目标,虽然这个坝的确很大,可能要五千万吨核弹正面摧毁,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他和世界上的许多混凝土重力大坝的结构不同,水轮发电机的26条进水管,以及众多的泄洪管,泄沙管都是安装在大坝中。
此外,三峡大坝中还有三道深55米宽34米的横截大坝的槽(一道为升船机用,二道为船闸用),而这三道深槽都只用一层薄薄钢板控制,一旦这层钢板被炸毁,就可造成与溃坝一样的效应。
三峡大坝若全溃时,百余亿立方米库水短时间内下泄,坝址至沙市间沿岸,受洪水波直接冲击,灾害损失严重,造成极大地损失。
3.水坝能一起的一些问题①泥石流其中在2010年7月15日晚12点,一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将长江三峡左畔的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掀翻了天”:集镇的农贸市场被泥石流整体掩埋;一幢5层楼房的1-3层被淤泥填满;大街上到处“飘”着冰箱、洗衣机……据统计,此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63万余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②崩塌、滑坡与危岩体整个三峡库区移民区共有崩塌、滑坡与危岩体2490处,其中有千将坪滑坡。
千将坪滑坡是135米蓄水后发生的,造成了13人死亡,11人失踪,19人受伤以及5736万元以上的经济损失。
③水土流失在库区移民迁建过程中大量土石方开挖,造成大面积地表岩土体裸露以及人工弃渣无序倒放,致使长江沿岸水土流失的局面更加严峻。
④浸没位于高程180到184米,长江边上的重庆市江北区洛碛镇以及拟围堤土开发、位于高程165到180米长江一级支流的开县河谷冲洪积平坝地区以及兴山县新址古夫镇部分地段
是三峡库区重点浸没地区。
⑤塌岸在1999年8月28日下午4点30分巫峡镇聚鹤街、登龙街一带产生了长约330米,向城区宽160米,面积53000平方米,体积53万立方米滑坡变形,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
蓄水135米后,出现了云阳新县城等局部岸坡的塌岸事件。
除了以上还有水库诱发地震,人工高边坡的变形与破坏,地基不均匀沉陷,膨胀土以及岩溶洞穴和矿坑的塌陷问题等。
二、工程存在的弊端 1.断裂构造问题坝区前震旦纪岩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多期构造运动,留下了以断裂构造为主体的多种构造形迹。
断裂构造是控制岩体工程地质条件最主要的因素,坝区的主要
工程地质问题均与断裂构造有关。
对断裂构造的分布、出露位置、规模、性状、工程特性及其对不同建筑物地基的影响的勘察研究始终是坝区工程地质工作
的重点。
坝区构造岩主要为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碎粒岩、碎粉岩及少量初糜棱岩等,反映了断层从破裂、裂解至磨碎的脆性变形过程。
不同
方向构造岩由于形成的地质力学环境不同,工程特性有明显差别。
2.坝基深层抗滑稳定问题三峡工程坝基裂隙岩体中发育不同程度的缓倾角结构面(优势方向倾向下游),构成了对大坝抗滑稳定不利的地质条件。
其中大坝左厂1号到5号机坝段是坝址区缓倾角结构面发育程度最高的地段。
由于采取坝后式厂房布置方案,坝基下游形成坡度约54度,坡高67.8米的临空面,因此,其坝基深层抗滑稳定问题十分突出,是三峡工程最为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之一。
3.船闸高边坡稳定与变形问题船闸边坡开挖后,形成巨大的临空面,使亿万年来岩体中所形成的原有应力平衡体系被急剧打破,产生一系列的岩体卸荷与变形问题,时效变形与变形总量能否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又成为了一大问题。
4.地下电站主厂房围岩块体稳定问题开挖以来,地质人员结合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地质条件的特点,利用大型洞室仪测成像可视化地质编录技术和地下洞室三维块体自动搜索计算软件系统,形成了一套合理、快速、高效的施工地质工作流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到实时跟踪、及时预报、定位定量累计预报了118个块体,总体积15万多平方米,为地下厂房加固提供了翔实资料和可靠的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