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肝脓肿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一例
- 格式:pdf
- 大小:210.00 KB
- 文档页数:2
病案报告文章编号:1005-2208(2012)05-0425-02原发性肝结核误诊肝癌1例报告郭永锋,韩冰,乔伟,李祎龙,薛勋,孙豪,焦昭,王桁扬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关键词】肝结核;肝癌;误诊Keywords hepatic tuberculosis;liver cancer;misdiagnosed1临床资料病人男,56岁,以“B超发现肝占位性病变5个月,伴腹胀、纳差半个月”于2011-12-08入院。
5个月前体检时B超发现“肝左外叶1.7cm×1.7cm低回声区”,因无特殊不适,未治疗。
半月前出现餐后上腹胀、纳差,无发热、盗汗,无腹泻、黑便等,仍未重视。
于3d前来我院查上腹CT示“肝左叶占位性病变7.0cm×6.0cm大小”,以“肝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收入院。
既往无结核病接触史和其他特殊病史。
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及异常。
腹平软,剑突下压痛,未及包块。
辅助检查: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CA19-9、癌胚抗原(CEA),血常规、生化均正常。
胸片提示未见异常。
上腹部CT平扫+增强结果:“肝左叶占位性病变,考虑:(1)肝左叶癌,其内部分坏死;(2)肝左叶胆管细胞癌,并邻近肝内胆管扩张”(图1、2)。
PET-CT报告:“肝左外叶占位性病变,代谢活跃,考虑原发性肝癌”(图3、4)。
术前诊断:肝左叶占位性病变:(1)肝内胆管癌;(2)原发性肝癌。
于2011-12-14手术治疗,术中见肝左外叶探及肿瘤约7.0cm×6.0cm×6.0cm,质硬,边界尚清(图5),肝脏脏面可见3.0cm×3.0cm肿块组织突出肝实质,表面光整;肠管未及特殊病变。
术中诊断:肝内胆管癌(肝左外叶),手术行肝左外叶切除+肝门淋巴结清扫。
术后本院病理结果:大体标本剖面为实性结节肿物,黄褐色,质地脆;光镜可见干酪样坏死、Langhans巨细胞、上皮样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浸润(图6)。
细菌性肝脓肿内科诊断细菌性肝脓肿(bacterial liver abscessy)系指肝脏实质的化脓性感染。
主要临床特征是发冷、发热、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伴有压痛等,并易致胸膜及肺的并发症。
本病发病率约0.6%,败血症患者中1/10~1/6可继发本病。
(一)病因本病可以继发于各种细菌感染,但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最常见,其他有白色葡萄球菌、产碱杆菌、变形杆菌及绿脓杆菌等。
感染途径有以下几种。
1.胆管感染胆管感染是引起肝脓肿最主要的途径。
常见原因为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胆管蛔虫症以及壶腹部狭窄、胰头癌等,致病菌沿着胆管逆行进入肝脏,引起肝脏感染,形成肝脓肿。
2.门静脉系统胃肠道或盆腔的化脓性病变可引起与门静脉系统有关的化脓性门静脉炎症,脱落的脓毒性栓子进入肝脏引起肝脏感染,形成脓肿。
其中化脓性阑尾炎较为常见。
近年来由于阑尾炎的早期诊断、治疗,门静脉这一感染途径已逐渐减少。
3.肝动脉多见于败血症及脓毒血症,原发病灶可为脓肿、外伤性感染等,致病菌可以经肝动脉进入肝脏,最终导致肝脓肿的形成。
4.邻近器官的感染胆囊炎、腹膜炎、肾和肾周围脓肿、脓胸等均可直接蔓延至肝脏而引起本病。
5.其他少见原因有肝脏穿刺、创伤等,细菌污染肝脏后形成肝脓肿。
上述感染途径中,胆管感染目前已取代阑尾炎成为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病因。
经临床观察,B型超声、CT断层扫描、十二指肠引流及手术证实,除败血症、血源性感染外,胆管疾病较为多见,其中胆管蛔虫占有重要地位。
(二)病理生理病理肝脏肿大,常为多个黄色脓肿,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多为1cm大小。
多个小的脓肿可以融合成一个或数个较大的脓肿,少数情况脓肿可为单发,单发者容积可能很大。
来自胆系的肝脓肿,由于脓肿多与胆管相通、反复感染、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脓腔壁增厚,且以左侧多见;由门静脉途径而致者,脓肿多位于肝脏右叶,如伴有门静脉炎时,门静脉管壁扩大,内含脓及血块,脓肿位于门静脉附近经肝动脉感染的肝脓肿,往往为多发性,当脓肿侵入包膜时,局部表面可隆起,产生肝周围炎及膈粘连,甚至偶可穿孔产生弥漫性腹膜炎。
以肝脓肿为首发疾病的原发性结肠癌1例
徐溪;宋良贞;黄炳美
【期刊名称】《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1992(000)004
【摘要】男,55岁。
因畏寒发热伴右上腹部胀痛半年第二次住院。
查体:腹平无包块,右肾平滑肌脂肪瘤。
入院后给予大量肮生素并行肝脓肿
【总页数】2页(P347-348)
【作者】徐溪;宋良贞;黄炳美
【作者单位】[1]临沂地区人民医院内科;[2]临沂地区人民医院内科;[3]临沂地区纺织站卫生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以肝脓肿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1例 [J], 罗继征;郝从均;李虹义;王仑
2.以发热为首发表现的肝癌疑似肝脓肿1例报道 [J], 董晓锋;王全楚
3.以肝脓肿为首发表现的横结肠癌溃疡穿孔一例 [J], 王延召;吴凤;张宏林;黄文生;雷福明;顾晋
4.以视神经脊髓谱系疾病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J], 叶雪英;彭剑虹;余海燕;梁伟东;黎学建;尹晓霞
5.以肝脓肿为首发症状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报道 [J], 何金兰;段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肝癌肉瘤的诊治体会(附1例报告) 原发性肝脏肿瘤以肝癌最为常见,肝癌肉瘤极少见[1],肝癌肉瘤的病理学特征是肝脏肿瘤内同时出现癌和肉瘤的成分,其中癌肉瘤的发生机制为上皮细胞和间叶组织同时发生恶变,多系细胞同时向癌和肉瘤两种方向分化[2],且多发生在乳腺、子宫、食管、喉、肺、膀胱、前列腺等器官,发生在肝脏者极为罕见,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相关报道不足20余例,且都是以个案报道为主,据相关文献,肝脏癌肉瘤多被误诊为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等,占误诊的34%~50%[3]。
因此提高肝癌肉瘤的诊断显得极为重要。
现将收治的1例原发性肝癌肉瘤患者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患者,女,57岁,以“体重下降伴乏力5个月,触及右上腹包块20天”为主诉入院,5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下降伴乏力、恶心、呃逆。
20天前触及右上腹一包块,不伴发热,腹痛。
既往史:发现乙肝标志物阳性17余年,未经正规治疗。
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肋缘下可以触及一大小约6cm×5cm质硬包块,表明不光滑,有结节感,活动度欠佳,随呼吸上下运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彩超:①肝弥漫性回声改变;②肝右叶不均匀实性占位;③胆囊壁厚毛糙。
ct:肝右叶后段可见一块状不规则囊实性低密度影肿块范围约74mm×57mm×34mm,增强后动脉期肿块边缘呈不均匀的薄环状强化,病灶内可见有多个分叶,各囊内密度不均匀,周围可见少量胆管局限性扩张,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变化不明显,门静脉系统显影可,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余未见明显异常,考虑hcc可能性大。
血生化检查:转氨酶,胆红素均正常,前白蛋白41mg/l。
肿瘤标记物质afp17ng/ml,肝脏储备功能ddg检测报告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拟诊断:①乙肝肝硬化;②hcc。
术中探查:肝脏中度萎缩,色泽暗,质韧,肝脏表面可见弥漫性大小不等的结节,肝右前叶下缘(vi段)可见大小约8cm×7cm包块,灰白色,表面多发结节,质硬,边界尚清,与周围组织无浸润及粘连,表面无溃疡,胆囊大小正常,肝门处有多发肿大淋巴结,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创面区及网膜处给与中人氟安植入剂。
一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分析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本身的肝细胞。
下面将对一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
病例概述:该患者为一位62岁的男性,以乏力、食欲减退和上腹部不适为主诉,持续约1个月。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
血液检查显示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至90 g/L,总胆红素水平升高至3.5 mg/dL,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
超声检查和CT扫描显示肝脏内有一个直径约5 cm的肿块,伴有肝内胆管扩张。
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可能性较大,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病情进展:患者随后进行了MRI扫描,结果显示肿瘤在肝脏的右叶,并有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的倾向。
肝穿刺活检得到肝细胞癌的确诊。
血液检查中的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至250 ng/mL,进一步支持了肝癌的诊断。
治疗方案:然而,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肝癌仍有进展的趋势。
考虑到患者的情况,医生决定进行手术切除肿瘤。
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了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确诊,并确认了手术边缘无肿瘤残留。
术后患者接受了放疗和化疗的辅助治疗,以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随访观察:患者在术后定期进行随访观察。
近期的随访显示,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血液检查的肝功能指标正常,AFP水平持续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影像学检查未显示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结论:这个案例中,患者通过综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综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继续长期的随访观察和定期的体检对于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也是必不可少的。
综合治疗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包括肿瘤的分期和扩散情况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
肝脓肿影像表现肝脓肿是临床常见的肝内炎性病变,其中细菌性肝脓肿约占80%,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肝脓肿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化脓性炎症期、脓肿形成期初期及脓肿形成期3个病理阶段,不同阶段的形态学表现呈多样性,根据增强影像的特点,肝脓肿分为典型与不典型两个类型:典型肝脓肿指病理上脓肿形成趋于成熟,反映脓肿形成期,脓腔液化坏死彻底;不典型肝脓肿多指病理上脓肿的早期改变,反映化脓性炎症期和脓肿形成初期,坏死不彻底、肝组织残存、脓肿壁及脓腔尚未形成。
一、CT表现1.典型表现:(1)平扫为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CT直介于水与肝组织之间,环绕脓腔的环形脓肿壁密度低于肝组织、高于脓腔,脓肿壁周围可有环状水肿带,边界不清。
(2) 增强扫描90%脓肿壁明显强化,脓腔及周围水肿无强化,呈不同密度的环形强化带,即呈环征(也称“环靶征”)。
(3)20 %脓腔内出现小气泡或气一液平面是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其病理基础是脓肿坏死液化伴产气菌感染。
(4) 动脉期病变周围一过性强化也是重要的影像特征,系脓肿周围门脉系统炎症,使门脉狭窄、门脉血流量减少,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而成。
2.不典型表现:缺乏特异性。
CT平扫为肝内低密度影,密度不均,可见分隔,增强扫描可显示病灶内部结构、边缘及血供特征。
以下几点可有助于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1) 花瓣征和簇形征:增强扫描,花瓣征表现为脓肿边缘和分隔强化,类似花瓣样改变;簇形征为病灶内部的多个小环状强化,相互靠近堆积成簇或类似蜂窝。
两者均系脓肿液化坏死不彻底,其间残存炎症肝组织形成分隔所致。
(2)间接征象:因胆道系统感染,肝脓肿周围的胆管轻度扩张、积气。
二、M R表现1典型表现:(1)平扫,脓腔在T1W上呈类圆形或分叶状低信号区,T2W 呈不均匀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因脓液黏稠水分子扩散受限而呈明显高信号;脓肿壁因炎症充血带及纤维肉芽组织而呈等和稍高信号,即“环靶征” 。
(2)增强扫描,动脉期脓肿壁即可出现强化,但程度较轻;而脓肿周围肝实质因充血可见明显片样强化,脓腔不强化,呈“晕环样”,门脉期及延迟期与肝实质呈等信号,脓肿壁仍有持续强化。
以发热右肩痛为主要症状的肝脓肿1例
于娜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2(016)007
【摘要】@@ 全身性细菌感染,尤其是腹腔内感染时,细菌可经不同途径达肝脏.当患者抵抗力下降时,即可发生肝脓肿,其是一种继发性感染性疾病.肝脓肿的主要症状为寒战、高热、右上腹痛和肝肿大,伴食欲不振、周身乏力等,症状明显时诊断并不困难.我院收治1例患者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造成误诊,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854)
【作者】于娜
【作者单位】蓬莱市新港卫生院,山东,蓬莱,26560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右肩痛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1例报告 [J], 姜新华
2.以右肩痛为首发表现的细菌性肝脓肿1例 [J], 陈广树;冯烈
3.右肩臂冷痛治验 [J], 江克明
4.以发热或发热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支气管肺炎32例 [J], 骆青
5.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肺隐球病1例并文献复习 [J], 王佳岳;黄洁;华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