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下车库上浮的处理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94.65 KB
- 文档页数:3
某工程地下室上浮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摘要:某房地产项目设计为多栋塔楼带单层整体大地下室,在一次暴雨后地下室底板局部上浮约20~140mm,框架柱与地面和柱帽连接处出现裂缝,部分柱顶混凝土破坏。
文章分析了地下室上浮原因,并介绍了处理措施,为类似事故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室,上浮,结构破坏,处理措施1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快,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
为了解决城市空间不足,大量带有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物、下沉式广场、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建筑大量出现。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荷载还未完全加上,基坑降水过早停止,或突遇到强降水等原因,地下室容易发生上浮、倾斜,进而导致地下室结构发生开裂、隆起等现象。
如何防止和处理地下室上浮事故,已经成为建设方、设计院、施工单位等共同关心和研究课题[1]。
2 工程概况及上浮事故过程拟建项目位于武汉市汉阳区四新片区,为54栋32~45层住宅楼,分三个地块开发,每个地块均设一层整体地下室。
出现地下室上浮地块地面设计标高22.8m,基础埋深为-5.6~-7.7m。
相邻其它两个地块地下室在此之前已完工。
拟建地下室为整体结构,呈不规则形状,基坑开挖深度最大约为4.7米,一般为3.5米左右。
基坑西侧和南侧为在建市政道路,最近处距离约8m(市政道路路面高程约21.58m)。
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53.7米)范围内除表层分布有(1-1)杂填土和(1-2)吹填土(Qml)外,其下为湖积成因的(1-3)淤泥(Ql)、全新统冲积和湖积成因的(2)、(3)层粘性土(Q4al+l、Q4al)和中更新统冲洪积成因的(4-1)、(4-2)层粘性土和(5)层含粉质粘土中粗砂夹角砾(Q3al+pl),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第三系(K-E)泥质粉砂岩。
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周边土层为:(1-1)层杂填土,(1-2)层吹填土,(1-3)层淤泥,(2)层粘土,基坑坑底座落于(1-1)层杂填土、(1-2)层吹填土、(1-3)层淤泥和(2)层粘土等不同的土层中,局部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基坑周边土层强度偏低,且基坑内有工程桩需要保护,基坑工程重要性等级可定为一~二级。
某办公楼地下车库的上浮整治摘要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降水工作,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本文针对一起因降水不当导致地下车库上浮的案例,从地质条件、建筑物变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整治方案,并确定了相关技术参数,对于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有效参考,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地下车库;上浮;整治地下水对于基础施工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开挖深基坑,在压差作用下,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基坑,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降水和排水措施,会造成塌陷、边坡失稳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及质量。
在工作中,笔者遇到一起因降水不当导致地下车库上浮案例,现就该案例进行整治分析。
1 概况1.1 工程概况该工程为某单位新建办公楼,主体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局部为钢结构。
建筑高度96米,室内外高差0.45米。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办公楼为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
工程可分为六个结构单元,分别为南、北侧地下车库、东侧业务大厅、西侧多功能会议厅、主楼及北侧裙房。
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尚未进行地下室底板及顶板上填土配重的情况下停止地下水降水,致使主体南北侧地下车库上浮,最南端地下车库最大上浮位移400mm 左右,并在裙楼和地下车库交接部位产生拉裂现象。
变形产生后重新不间断恢复地下水降水,南北侧地下车库变形得到缓解,上浮位移有所回落。
1.2 整治方案目前抗浮工程的主要方法有钢渣配重、抗浮锚杆(锚索)及抗浮桩。
钢渣配重方案理论合理,方案可行,但造价昂贵,加之材料调运不便,混凝土冬季施工效率不高等原因不宜采用。
抗浮锚杆是常用的建筑结构抗浮措施,施工便捷,工期要求较短,施工不受季节影响,可施加预应力调整底板变形,不占用地下空间,投资较少。
抗浮桩施工工期长,对地下室底板损伤较大,不宜采用。
从技术、经济、工期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决定采用抗浮锚杆方案。
2 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该场地在地貌上主要为丘陵区,为旧建筑物拆除地,场地地形较平坦,绝对高程在1129.59~1132.64米之间,最大高差3.05米。
某建筑工程地下车库上浮后检测及处理措施摘要:文章通过一个工程实例,对某地下车库整体上浮后的检测鉴定过程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处理方案,为今后类似工程问题的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车库;上浮;结构破坏;裂缝;处理措施引言近年来,带地下车库的住宅小区越来越普遍,地下车库施工阶段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笔者单位受委托参与某地下车库整体上浮后的检测鉴定工作,通过该工程实例,给出某地下车库整体上浮后的检测鉴定过程及加固处理方案,对该地下车库整体上浮原因的鉴定分析表明,地下车库的施工质量会受到多重、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工程质量事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施工时应保证施工质量,及时分析发生的质量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需要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督,这样建设工程领域才能规范化、程序化,减少事故的发生。
为今后类似工程问题的处理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该项目位于该区地下水位相对较高的地段,其建筑总建筑面积为 9653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 66830m2,地下建筑面积29700 m2(包含⑦轴以西地下车库 8355m2)。
该工程项目总体布置见图 1。
各单体建筑结构概况见表 1。
图1 工程项目总体布置图表1 各段单体建筑情况该工程项目主体竣工后,正值此时间段内出现连续降雨,使得工程项目区域内的地下水位上升,造成该项目西侧的地下车库上浮,车库结构出现变形和框架梁、板、柱出现明显的裂缝等损伤情况。
后经应急处置,地下车库已基本回落,但仍存在残余变形,出现的损伤已不可逆转。
具体检测情况如下。
2 现场调查与检测情况现场对地下 1 层①轴~?轴部分的现场检查和检测。
2.1 资料调查与核实收集该工程项目关于地下车库上浮的相关资料,包括该工程项目的建筑和结构设计图纸、勘察报告、地基处理及防水降水措施日志、施工记录以及沉降变形观测资料、地库上浮情况及图审意见等资料。
同时对地下车库原设计的抗浮设计计算、地下车库周边施工降水情况、地下车库上浮时具体状况和上浮后的控制情况进行了核查。
某地库底板施工阶段上浮原因分析及处理【摘要】文章通过对某工程地库施工阶段底板上浮处理实例,分析底板上浮原因,并提出了处理方案措施,可供今后类似地下结构体的设计、施工借鉴参考。
【关键词】地库底板;施工阶段;上浮;处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为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改善小区车位少停车烦的问题,住宅类项目地下停车库建设越来越普及化,但由于设计及施工等方面影响因素较多,考虑得不够全面,地下车库底板在施工阶段易出现局部上浮现象。
本文通过某工程实例,对地库底板施工阶段上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处理方案。
1 工程概况及上浮变形情况某工程项目,由9幢高层住宅、2幢多层商业楼,多幢单层配套用房,以及地下1层停车库组成。
总建筑面积约19.5万㎡,地下总建筑面积约4.2万㎡(地下停车库建筑面积约3.5万㎡)。
该项目所有地上建筑均位于地下停车库上方。
地下停车库为全埋式地下结构,总体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向总长421m,东西向北侧总宽102.8m,南侧总宽65.4m,层高4.1m,原设计上部覆土厚度1.5m。
该工程地上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正处于外立面及室内装饰施工阶段,室外总体暂未开始施工,地库顶板上暂未覆土。
16年5月,现场发现地下停车库中部局部底板起拱上浮变形,最大拱起变形约150mm,地库室内墙体和柱顶多处开裂。
2 工程场地地质情况及结构设计依据地勘报告,本场地地貌属滨海平原类型,自然地面标高在4.0m至4.2m之间,该场地实测地下水位埋深为0.35m至1.10m,地下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按不利条件地下水位分别取高水位埋深0.5m,低水位埋深1.5m。
地库抗拔桩设计桩顶绝对标高-0.6m,位于③1层粉质粘土层。
本工程土层分布情况及渗透系数详见表1。
表1 土层分布情况及渗透系数该工程基本采用直径700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进行基坑围护,局部采用直径600钻孔灌注桩加固,基坑开挖深度基本为5m左右。
地下停车库为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板厚600mm(板顶标高-5.9m),顶板厚250mm(顶板标高-1.8m)。
某地下室上浮事故实例分析及处理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建设项目逐渐增多。
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事故也频繁出现,地下室上浮质量事故也较为常见。
本文通过对******建设项目地下室底板隆起事故处理的实例分析,以警示行业同仁,风险无处不在,只有加强责任心,勤跑、多看才能够减少工程施工中意外的发生,从而进一步降低自己的执业风险。
关键词:地下室地板、抗浮、责任一、工程概况本项目地下水位相对较高。
该项目占地约2万平米,地下室一层(投影面积约1.5万平米,做停车场使用。
基础形式为独基+局部筏板。
项目地质情况根据地质报告显示,场地于强风化以上的覆盖层范围内主要埋地层为①粘土②粉质粘土④砾砂⑤强风化层⑥中风化。
地质报告建议抗浮设计水位标高1.5M,相当于原始地面。
二、事故现象及原因分析及处理主要原因就是主体施工完成两年后,施工降水井停止降水。
在2018年夏天又遇到较大连续降雨,地下室无降水措施的情况下,在暴雨后造成水头压力过高,水位接近设计抗浮水位的情况下,水浮力大于当时的结构自重。
此时纯地下室部分还没有回填1——1.2M的种植土,导致压重不足地下室底板上浮。
底板和顶板间变形不一致,地下室内部变形差异较大处实心砌体隔墙及设置的构造柱内压应力无法释放,局部出现1——2MM裂缝,部分地表隆起开裂、空鼓。
地板裂缝处未发现渗水现象,梁、板、柱和抗水板均未发现破坏现象。
证明结构的变形还在弹性变形范围内。
现场发现问题后,立即组织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对现场查勘,确定事故情况。
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处理措施。
因质量问题较小,经会议决议不上报主管部门。
对出现裂缝的隔墙,由设计出具处理专项方案,与顶板连接处改为柔性连接、消除抵抗变形应力。
防止使用过程中再次出现裂缝。
隆起、空鼓地表沿裂缝剔打后用细石砼修补后,再做自流平地坪。
主要责任:施工单位在未完成全部结构施工时停止施工降水,导致纯地下室压重不够,抵抗不了地下室上浮变形,从而引发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