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4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名词解释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非接触式自动识别的技术。
通过内置或粘贴电子标签,物品能够被自动识别,无需人工干预。
RFID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供应链管理、零售、制造、医疗、交通等众多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在RFID系统中,电子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的物品上,包含有存储信息的芯片和天线。
电子标签通过与RFID读写器之间的无线通信进行信息交换。
当RFID读写器发出的无线电波覆盖范围内,电子标签能够接收信号并从中获取能量,从而实现非接触式通信。
RFID读写器负责发送无线电波并接收来自电子标签的信号。
根据应用需求,RFID读写器可以是固定式或手持式,可以同时读取多个电子标签,大大提高了识别速度和效率。
RFID技术的优势在于非接触式识别、快速批量识别、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
同时,RFID技术能够实现物品的实时跟踪和追溯,提高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宝子!今天咱来唠唠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基本原理,可有趣啦!咱先得知道啥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呢。
简单说呀,这就像是给东西都贴上了超级智能的小标签。
你想啊,在一个超级大的仓库里,有成千上万的货物,如果一个个去找,那不得累死人呀。
但是有了RFID,就像是每个货物都有了自己独特的小声音,能告诉别人“我在这儿呢”。
那这个小标签是咋工作的呢?这小标签里面其实有两样重要的东西。
一个是芯片,这个芯片就像是小标签的大脑,它里面存着关于这个东西的各种信息,比如这个货物是啥时候生产的,从哪儿来的,要到哪儿去之类的。
还有一个就是天线啦,天线就像是小嘴巴和小耳朵。
再说说那个读卡器。
读卡器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它会发出一种无线电波。
这个电波就像是在喊:“小标签们,我来找你们啦,快告诉我你们的信息呀。
”当这个电波碰到小标签的时候,小标签的天线就接收到了这个信号。
然后呢,小标签的芯片就会把自己存着的信息,通过天线再发送回给读卡器。
就像是小标签在回答:“侦探大人,我在这儿呢,这是我的信息。
”这个无线电波的频率也是有讲究的呢。
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话声音频率一样。
有的频率适合短距离传输,就像你在一个小房间里和小伙伴悄悄说话。
有的频率就能传得比较远,就像你在山顶上大喊一声,山下面的人都能听到。
比如说低频的RFID,它的传输距离比较短,但是它穿透东西的能力比较强,就像一个小小的钻头,能钻到一些东西里面去传递信息。
而高频的RFID呢,传输速度就比较快,能在短时间里传递更多的信息,就像是一个超级快递员,风风火火的。
你知道这个技术在生活中有多方便吗?在超市里呀,那些商品要是都用了RFID标签,结账的时候就不用一个个扫描条形码了。
收银员只要拿着读卡器在购物车里一扫,所有东西的信息就都出来了,那速度,杠杠的。
还有在图书馆里,要是每本书都有这个小标签,找书的时候也方便多了。
管理员只要用读卡器一扫书架,就知道哪本书在哪个位置,有没有被放错地方。
rfid射频识别技术基本工作原理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物流跟踪、智能交通等领域。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进行物品识别和数据传输。
本文将对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一、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由读写器(Reader)和标签(Tag)组成的系统。
读写器通过天线发射射频信号,当该信号接收到标签天线上时激活标签。
标签接收到射频信号后,利用这个能量驱动自身的芯片,将存储在芯片内的信息回传给读写器,完成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整个过程无需接触,可实现远程自动识别。
RFID系统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1.标签天线:用于接收来自读写器的射频信号,并传递给标签芯片。
2.标签芯片:内嵌有芯片和天线的标签,用于存储物品信息并与读写器进行通信。
3.读写器天线:用于发射射频信号,并接收标签回传的射频信号。
4.读写器模块:负责发射射频信号、接收标签回传信号、数据处理和通信。
5.控制系统:管理整个RFID系统的数据读写、信息处理和设备控制。
二、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1.物流管理:在物流管理领域,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货物的追踪和管理。
标签可以贴附在货物上,通过RFID读写器对货物进行自动识别和记录,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2.供应链管理:RFID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对供应链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和物流的效率,降低库存成本,改善供应链整体运作效果,实现供需匹配。
3.零售业:在零售业中,RFID技术可以用于商品的防盗和库存管理。
通过RFID标签的贴附,能够实现对商品的追踪和定位,提高了商品管理的便捷性和精准性。
4.医疗保健:在医疗保健领域,RFID技术可以用于病人身份识别、药品管理、设备追踪等方面,提高了医疗保健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
5.智能交通:RFID技术可以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如收费系统、车辆管理、车辆定位等方面,提高了智能交通系统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基础知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空间电磁感应(Inductive Coupling)或者电磁传播(Propagation Coupling)来进行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被标识物体的目的。
基本工作方法是将无线射频识别标签(Tags)安装在被识别物体上(粘贴、插放、挂佩、植入等),当被标识物体进入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阅读器(Readers)的阅读范围时,标签和阅读器之间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通讯,标签向阅读器发送自身信息如ID号等,阅读器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解码,传输给后台处理计算机,完成整个信息处理过程。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本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综合利用的应用技术。
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大致包括:芯片技术、天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变换与编码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
一、基本概念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耦合(电磁感应或者电磁传播)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
图1所示为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
图1 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电磁感应,即所谓的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如图2所示。
电磁感应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和。
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
图2 电感耦合电磁传播或者电磁反向散射(Back Scatter)耦合,即所谓的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如图3所示。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超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
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3~l0m。
图3 电磁耦合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和阅读器。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 F I D)基础知识(共9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基础知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空间电磁感应(Inductive Coupling)或者电磁传播(Propagation Coupling)来进行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被标识物体的目的。
基本工作方法是将无线射频识别标签(Tags)安装在被识别物体上(粘贴、插放、挂佩、植入等),当被标识物体进入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阅读器(Readers)的阅读范围时,标签和阅读器之间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通讯,标签向阅读器发送自身信息如ID号等,阅读器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解码,传输给后台处理计算机,完成整个信息处理过程。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本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综合利用的应用技术。
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大致包括:芯片技术、天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变换与编码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
一、基本概念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耦合(电磁感应或者电磁传播)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
图1所示为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
图1 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电磁感应,即所谓的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如图2所示。
电磁感应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和。
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
图2 电感耦合电磁传播或者电磁反向散射(Back Scatter)耦合,即所谓的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如图3所示。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超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
百科名片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成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RFID的含义RFID是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俗称。
RFID技术简介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它通过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与,可工作于各类恶劣环境。
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大体器件,该系统用于操纵、检测和跟踪物体。
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和很多(或标签)组成。
RFID的大体组成部份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一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能够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RFID技术的大体工作原理RFID技术的大体工作原理并非复杂:标签进入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取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置。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确实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 用以驱动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现在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做相应的处置。
以RFID 卡片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通信及能量感应方式来看大致上能够分成:感应耦合(Inductive Coupling) 及后向散射耦合(Backscatter Coupling)两种。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一)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作什么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可以通过电磁信号自动识别物体并获取相关信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读卡器和标签。
读卡器通过发射电磁信号激活标签,标签接收到信号后进行解码并将自身信息返回给读卡器。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例如:•物流管理•超市商品管理•动物识别•车牌识别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优缺点优点•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方便快捷•可以在复杂环境下工作•标签体积小,可以植入到物体内部缺点•读范围受限•成本较高•安全性有待提高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小、更便宜、更安全的标签,读范围也可能会更大。
结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它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举例物流管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以被用于物流管理,它可以帮助追踪物品的行踪,并且可以减少人工操作,节约时间和资金。
物流公司可以使用无线射频标签(RFID)来追踪物品的位置,从而确定货物的状态和下一步的行动。
这种技术还可以减少错误,消除人工记录或扫描中的误差。
超市商品管理在现代超市里,RFID技术可以被用于商品管理。
超级市场可以离线收集购物数据,从而改进库存管理和助推货架管理。
RFID标签可以被放置在商品上,以跟踪库存水平,并在需要补货时自动地通知员工。
动物识别RFID技术也可以被用于动物识别。
在兽医师的帮助下,标签可以被植入到动物体内,从而可以追踪和识别动物,并在动物出现丢失或疾病追踪时快速找到它们的位置。
车牌识别RFID技术还可以被用于车牌识别。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停车场管理人员更快地捕捉到车辆信息,并快速地确定车主的位置。
同时,也能够处理车道通行货物的收费管理,并实现一张卡通行世界的愿景。
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射频信号的无线自动识别技术,也被称为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它通过在物体、动物或人体上植入或附着射频标签,利用无线电波传输数据,实现对标签的唯一识别和跟踪。
射频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库管理、电子支付、智能交通、医疗健康等。
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射频识别技术的核心是射频标签和读写器。
射频标签是由射频芯片和天线组成的,可以存储和传输数据。
射频读写器则用于与射频标签进行通信,读取和写入数据。
射频标签可以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分为低频标签、高频标签和超高频标签。
低频标签适用于近距离识别,高频标签适用于物流管理和支付等领域,超高频标签则适用于物流追踪和仓库管理等大规模应用。
利用射频识别技术,物流公司可以实时追踪货物的位置和状态,提高仓库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减少人工管理的成本。
在电子支付领域,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无需现金、无需刷卡的支付方式,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而在医疗健康领域,射频识别技术可以用于病人的身份识别和医疗器械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射频识别技术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问题。
射频标签的使用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例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等敏感信息。
其次,射频识别技术的成本较高,不方便大规模应用。
再次,射频识别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识别准确率可能会下降,例如金属、液体等环境中的识别。
最后,射频识别技术的使用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和规范,以确保系统的互操作性和数据的一致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技术、法律和规范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在技术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射频标签的性能和读写器的灵敏度,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
其次,在法律方面,需要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限制射频识别技术的滥用。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通过一种无线电讯号和微芯片标签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通讯技术。
它利用RFID电子标签(RFID Tags)来实现存储和远程读取数据。
RFID电子标签能够被应用于任何物体,通过无线电波对物体进行身份识别。
有一些电子标签甚至能够在几米之外进行读取。
大多数RFID标签至少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集成电路,用于存储和处理信息、调制解调信号以及其他特殊功能。
第二部分是一根用于接收和传输信号的天线。
无芯RFID技术是指将不含有硅芯片的射频识别标签直接印在特定目标上,用于身份识别。
RFID技术的应用。
身份识别、身份证件、护照。
病患识别、安全与医疗识别。
家畜和动物的识别与跟踪。
货物和载体的识别与安全。
贵重物品的实时跟踪、定位系统。
供应链的可视程度。
运输支付。
银行卡。
电子化的交通收费。
无线商务。
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行政管理用途。
RFID技术的应用流程。
设计编号方式。
管理RFID终端读取设备。
管理数据。
对商业应用进行整合。
与商业伙伴进行RFID应用整合。
应用流程管理。
对应用范围和整个系统进行评估和管理。
RFID与条形码RFID技术的优点。
与条形码相比,RFID技术有很多优点。
首先,电子标签无需像条码一样被仔细扫描或读取,仅仅需要接近到可读的范围。
无需担心弄皱条码。
此外,不像条码,RFID电子标签能够通过桌面系统来读取。
RFID标签的天线在应用方面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RFID标签也能够被读取。
每次可以读取多个RFID标签。
无线射频技术RFID技术的局限和缺点成本高。
RFID标签比条码贵得多。
缺少全球标准。
目前,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之间,RFID技术还互不兼容。
癌症风险。
某些研究指出RFID芯片可能导致恶性肿瘤。
安全与私密因素。
RFID的非法跟踪和定位对个人隐私、企业及军事安全造成风险。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详解
本文介绍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发展史,给出了RFID自动识别术语解释以及RFID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所对应的频段及产品特点。
一、概述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已经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据业内人士预测,RFID技术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在新的产品与服务上带来30至100亿美金的商机,随之而来的还有服务器、资料储存系统、资料库程序、商业管理软件、顾问服务,以及其他电脑基础建设的庞大需求。
或许这些预测过于乐观,但RFID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巨大市场是毫无疑问的。
许多高科技公司正在加紧开发RFID专用的软件和硬件,这些公司包括英特尔、微软、甲骨文、SAP和SUN,而最近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一项"要求其前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1月之前向其配送中心发送货盘和包装箱时使用RFID技术,2006年1月前在单件商品中使用这项技术"的决议,把RFID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
因此可以说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正在成为全球热门新科技。
二、射频识别技术发展历史
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
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按十年期划分如下: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
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后: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射频识别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至今,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
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正在成为现实并走向应用。
三、系统组成
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 标签(Tag,即射频卡):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
2. 阅读器:读取(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
3. 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有些系统还通过阅读器的RS232或RS485接口与外部计算机(上位机主系统)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四、工作原理
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激活;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在耦合方式(电感-电磁)、通信流程(FDX、HDX、SEQ)、从射频卡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方法(负载调制、反向散射、高次谐波)以及频率范围等方面,不同的非接触传输方法有根本的区别,但所有的阅读器在功能原理上,以及由此决定的设计构造上都很相似,所有阅读器均可简化为高频接口和控制单元两个基本模块。
高频接口包含发送器和接收器,其功能包括:产生高频发射功率以启动射频卡并提供能量;对发射信号进行调制,用于将数据传送给射频卡;接收并解调来自射频卡的高频信号。
不同射频识别系统的高频接口设计具有一些差异,电感耦合系统的高频接口原理图如图1所示。
阅读器的控制单元的功能包括:与应用系统软件进行通信,并执行应用系统软件发来的命令;控制与射频卡的通信过程(主-从原则);信号的编解码。
对一些特殊的系统还有执行反碰撞算法,对射频卡与阅读器间要传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以及进行射频卡和阅读器间的身份验证等附加功能。
射频识别系统的读写距离是一个很关键的参数。
目前,长距离射频识别系统的价格还很贵,因此寻找提高其读写距离的方法很重要。
影响射频卡读写距离的因素包括天线工作频率、阅读器的RF输出功率、阅读器的接收灵敏度、射频卡的功耗、天线及谐振电路的Q值、天线方向、阅读器和射频卡的耦合度,以及射频卡本身获得的能量及发送信息的能量等。
大多数系统的读取距离和写入距离是不同的,写入距离大约是读取距离的40%~80%。
五、RFID自动识别术语解释
·微波:波长为0.1—100厘米或频率在1—100GHZ的电磁波。
·射频:一般指微波。
·电子标签: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标识物体代码的标签,也叫射频卡。
·被动式电子标签:内部无电源、靠接收微波能量工作的电子标签。
·主动式电子标签:靠内部电池供电工作的电子标签。
·微波天线:用于发射和接受微波信号。
·读出装置:用于读取电子标签内电子数据。
·阅读器:用于读取电子标签内电子数据。
·编程器:用于将电子数据写入电子标签或查阅电子标签内存储数据。
·波束范围:指天线发射微波的照射功率范围。
·标签容量:电子标签编程时所能写入的字节数或逻辑位数。
a-Biz—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案例框架
a-Biz 是一项自动识别工程,它的终极目标是将自动识别技术与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案例结合,以此实现"商业自动化",或者说是a-Biz。
ASN—高级货运通知
也可称之为DA,此电子文档先于货物被发送出去,以通知对方货物在运送途中。
BIS—商业信息系统
商业信息系统,即BIS,是用来处理商业交易信息的系统。
DA—发货通知
此电子文档先于货物被发送出去,以通知对方货物在运送途中。
EAN—欧洲物品编码组
该组织创建于1974年,是由欧洲12个国家的生产商和分销商建立了一个ad-hoc委员会。
它的任务是调查在欧洲制订统一的标准化的编码体系的可能性,类似于美国使用的UPC体系。
最终创立了与UPC兼容的"欧洲物品编码"。
可访问获取更多消息。
EPCTM—产品电子码
产品电子码,即EPC,是自动识别体系中用来唯一标识对象的编码。
它的目的类似于GTIN 及UPC 等。
ONS—对象名解析服务
对象名称解析服务,即ONS,是自动识别系统的一个组件。
类似于Internet 中的域名解析
服务DNS,跟DNS 类似,ONS 也执行名称解析功能。
PML—实体标记语言
自动识别设备使用实体标记语言传递实体信息。
SavantTM 是自动识别技术框架的一部分。
它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服务器,提供数据路由服务,实现数据捕获、数据监视及数据传送功能。
UCC—统一编码委员会
统一编码委员会的任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其目标是建立与推动物品识别及相关电子通讯技术的多元化工业标准。
提高供应链内的管理水平,为使用者带来附加价值。
可访问获取更多消息。
UML—统一建模语言
统一建模语言,即UML,是一种使用案例和活动图等工具,为商业需求和商业流程建模的描述性语言。
六、应用领域与频段
本篇文章给出了RFID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所对应的频段及产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