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应加入国际刑事法院_上_
- 格式:pdf
- 大小:468.46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原因探析作者:马冠群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6期摘要:国际刑事法院于2002年成立以来已经开始运作,目前已经是国际上重要的处理严重国际犯罪的常设性法庭。
中国于法院筹建之初态度颇为积极,然后出于自身某些问题的考虑,至今尚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
本文初步分析中国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的原因,对其作出评论,并对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的前景关系作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国际刑事法院;国际犯罪作者简介:马冠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专业2011级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261-02一、国际刑事法院与中国国际刑事法院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国际社会关注的最严重犯罪的常设法庭,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998年6月15日至7月17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世界外交官大会上,《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以下简称罗马规约)以120票赞成,7票反对的多数获得通过。
规约规定,一旦六十个国家批准,永久性的国际刑事法院就能宣告成立。
2002年7月1日,国际刑事法院正式成;2004年1月29日,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开始对乌干达反政府武装“生灵抵抗军”领导人犯下的反人类罪行进行调查,这是国际刑事法院成立以来第一次正式立案调查。
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地过程,是各国政治力量博弈与不同法律文化妥协的产物。
中国政府政府对建立国际刑事法院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参与了建立国际刑事法院的全过程,还派代表作为观察员列席了国际刑事法院的缔约国大会。
中国政府代表王光亚罗马外交大会上的讲话认为:“建立国际刑事法院是国际社会由来已久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一个独立、公正、有效和具有普遍性的国际刑事法院对国家司法系统和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制度将起到补充作用,这事国际社会和国际法发展与进步的体现。
”然而,积极支持并参与国际刑事法院的筹建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在7月17日罗马世界外交官大会上就《罗马规约》进行表决时投了反对票,为七个投反对票的国家之一。
国际刑事法院与全球司法治理的挑战与前景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全球司法治理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国际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简称ICC)作为全球最高级别的国际刑事司法机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前景。
本文将从挑战和前景两个方面对国际刑事法院与全球司法治理进行探讨,为读者带来全面且准确的分析。
一、挑战1. 地域限制国际刑事法院成立于2002年,截至目前已经有123个国家加入了罗马规约,但仍有多个重要国家未加入,如美国、中国、俄罗斯等。
这使得国际刑事法院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地域限制的挑战,无法对所有国家的罪行进行司法制裁。
2. 国家主权国际刑事法院的存在给一些国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国家主权压力。
这些国家担心国际刑事法院会侵犯其国家主权,导致其被非理性地追究责任。
这对国际刑事法院影响力的发展构成了一定挑战。
3. 成本压力国际刑事法院的运行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包括执法和司法等各方面的开支。
这给国际刑事法院带来了经济方面的挑战,如如何保障资金的稳定来源,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等。
二、前景1. 国际刑事司法标准的确立国际刑事法院的存在有力推动了国际刑事司法标准的确立和传播。
通过审判一系列重大国际犯罪案件,国际刑事法院成为国际刑事司法领域的权威机构,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借鉴的标杆。
2. 国际合作与司法互助国际刑事法院的发展为国际合作和司法互助提供了契机。
通过与国际刑事法院的合作,各国可以更加有效地打击跨国犯罪,促进全球司法治理的进一步完善。
3. 不断发展的国际刑法随着国际刑事法院的不断发展,国际刑法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国际刑法的建立和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国际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和全球治理的进步。
结语国际刑事法院作为全球最高级别的国际刑事司法机构,不仅面临着地域限制、国家主权和成本压力等挑战,同时也开创了国际刑事司法标准的确立、国际合作与司法互助以及国际刑法的不断发展等前景。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刑事法院的发展与全球司法治理的进步密切相关,其挑战和前景将继续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是否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庭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庭。
国际刑事法庭是一个由联合国成员国组成的法院,其目的是追究个人犯下的严重国际犯罪,如种族灭绝、战争罪、人道主义罪等。
然而,我认为国际刑事法庭应该被废除,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国际刑事法庭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偏见和不公正。
由于法庭的裁决受到成员国政治影响,很难保证对案件的审理是客观、公正的。
例如,美国等大国往往可以通过施加压力来干预法庭的决定,这导致了法庭的公正性受到了质疑。
因此,废除国际刑事法庭可以避免其被政治化,保证国际司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其次,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可能会削弱国家主权。
根据国际刑事法庭的规定,该法庭有权对国家内部发生的严重犯罪进行审理,这可能会侵犯国家的主权。
因此,废除国际刑事法庭可以保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性,避免国际法律干涉国家内部事务。
最后,国际刑事法庭的运作成本巨大,而其效果并不明显。
国际刑事法庭的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然而其对于国际犯罪的防范和制裁效果并不明显。
相比之下,国家自行建立的司法体系更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法律和国际秩序。
因此,废除国际刑事法庭可以节约资源,将资源投入到更有利于国际社会发展的领域。
综上所述,基于国际刑事法庭存在的政治偏见、对国家主权的侵犯以及巨大的运作成本,我认为国际刑事法庭应该被废除。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庭。
国际刑事法庭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司法机构,其存在对于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认为国际刑事法庭不应该被废除,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有利于维护国际法律和国际秩序。
国际刑事法庭的设立是为了追究个人犯下的严重国际犯罪,如种族灭绝、战争罪、人道主义罪等。
通过国际刑事法庭的审理,可以有效地制裁这些严重犯罪行为,维护国际法律和国际秩序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其次,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有利于保护人权。
国际刑事法庭的审理可以为受害者提供公正的司法程序,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中国是否应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上)
朱文奇
【期刊名称】《湖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自国际刑事法院于2002年7月1日成立以来,批准和加入该国际法院的国家已达104个之多.我国由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考虑.至今还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但尽管不是缔约国,中国应对<罗马规约>中的规定,其中尤其是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以及国家与法院问题等,都要进行细致研究.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它涉及国家主权.加入还是不加入,或是什么时候加入?主要应从如何对维护国家主权更为有利方面来考虑.<罗马规约>在国际法上比较特殊.它里面关于法院管辖权及其他方面的规定,就是对非缔约国也会产生影响.对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应该有一个权衡,应该在弄清法院管辖条件,起诉启动机制以及程序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是否应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作出一个客观的结论.
【总页数】6页(P141-146)
【作者】朱文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94
【相关文献】
1.问:我厂准备新上一条微粉抛光砖生产线,但窑炉与干燥窑的报价都比去年高,请问价钱高是否正常?用水煤浆烧成微粉砖在干燥窑和烧成窑炉选型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J],
2.六问:TPP中国是否应该加入 [J],
3.中国是否应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下) [J], 朱文奇
4.加入WTO:银行业是否应首先对内开放? [J], 黄学东
5.中国加入CPTPP的时机与条件是否成熟? [J], 逯新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是否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庭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庭。
国际刑事法庭是一个由联合国成员国组成的法庭,其任务是追究个人犯下的战争罪、种族灭绝罪和危害人类罪。
然而,国际刑事法庭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庭。
首先,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程序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批评者指出,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程序不够公正,往往受到政治干预。
例如,美国曾多次对国际刑事法庭进行干涉,拒绝接受其审判。
这种政治干预严重损害了国际刑事法庭的权威和公正性。
其次,国际刑事法庭的效率也受到质疑。
国际刑事法庭审判案件的时间通常非常长,甚至可能持续数年。
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还给受害者带来了长时间的等待和不确定性。
因此,国际刑事法庭的效率值得怀疑。
最后,国际刑事法庭的管辖范围也存在问题。
国际刑事法庭只能追究个人的责任,而不能追究国家的责任。
这意味着国际刑事法庭无法对国家领导人犯下的罪行进行追究,这严重削弱了国际刑事法庭的作用。
综上所述,国际刑事法庭存在审判程序不公正、效率低下和管辖范围有限等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庭。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庭。
国际刑事法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组织,其存在对于维护国际法秩序和保护人权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认为不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庭。
首先,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对于打击战争罪、种族灭绝罪和危害人类罪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能够对犯下严重罪行的个人进行追究,给受害者带来公正和安慰。
这有助于维护国际法秩序和促进全球人权的保护。
其次,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也有助于防止个人犯下严重罪行。
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对于潜在的战争罪犯起到了震慑作用,有助于减少战争罪行和人权侵犯的发生。
最后,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也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团结。
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能够促使国际社会各国共同合作,共同打击战争罪和人权侵犯,有助于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综上所述,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对于维护国际法秩序、保护人权、预防罪行和推动国际合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庭。
朱文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摘要:自国际刑事法院于2002年7月1日成立以来,批准和加入该国际法院的国家已达104个之多。
我国由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考虑,至今还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
但尽管不是缔约国,中国应对《罗马规约》中的规定,其中尤其是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以及国家与法院问题等,都要进行细致研究。
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它涉及国家主权。
加入还是不加入,或是什么时候加入?主要应从如何对维护国家主权更为有利方面来考虑。
《罗马规约》在国际法上比较特殊。
它里面关于法院管辖权及其他方面的规定,就是对非缔约国也会产生影响。
对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应该有一个权衡,应该在弄清法院管辖条件,起诉启动机制以及程序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是否应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作出一个客观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刑事法院;中国;加强国内立法中图分类号:DF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7)10-0141-06中国是否应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上)作者简介:朱文奇(1953—),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际刑法研究所负责人、国际法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于1995~2002年在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工作,先后担任法庭法官的助理法律顾问、检察长办公室法律顾问及上诉检察官。
国际刑事法院于2002年7月1日正式成立。
在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生效以来近5年的时间里,已有104个国家成为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国。
中国在对《罗马规约》1998年8月表决时投了反对票。
现在,尽管世界半数以上的国家都成了国际刑事法院的缔约国,我国仍然还未加入该刑事法院,在法律上属于《规约》的非缔约国或第三国。
中国虽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但中国原则上一直支持成立一个独立、公正、高效和具有普遍性的国际刑事法院。
从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把《罗马规约》的最初草案提交联合国大会进行讨论的那一刻起,中国就一直积极参与为成立国际刑事法院而召开的所有筹备会议,并就所有案文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是否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院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院。
首先,国际刑事法院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例如,有些国家不愿意接受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这就导致了国际刑事法院的执行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同时,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程序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地方,例如审判程序的时间过长,审判结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表明了国际刑事法院在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
其次,国际刑事法院的存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国际刑事法院成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全球的正义和公平,但是事实上,国际刑事法院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
例如,国际刑事法院在一些重大的案件中并没有能够有效地制裁犯罪分子,这就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犯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从而对全球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最后,废除国际刑事法院可以让各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权和独立性。
国际刑事法院的存在会限制一些国家的独立权利,这就导致了一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废除国际刑事法院可以让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院。
首先,国际刑事法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全球的正义和公平。
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是为了制裁那些犯下严重罪行的人,这对全球的安全和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废除国际刑事法院将会削弱全球的正义和公平,对全球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一定的威胁。
其次,国际刑事法院的存在可以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和交流。
国际刑事法院的存在可以让各国更好地合作,共同应对一些全球性的问题。
这对于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废除国际刑事法院将会削弱国际社会的合作和交流,对全球的和平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最后,国际刑事法院的存在可以保护一些弱势群体的权利。
国际刑事法院可以制裁那些侵犯人权的犯罪分子,保护一些弱势群体的权利。
因此,废除国际刑事法院将会削弱对一些弱势群体的保护,对全球的人权事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际刑事法院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不应该废除。
是否应该取消国际刑事法院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取消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ICC)是一个独立的国际组织,其目的是追究个人在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和种族灭绝罪等方面的责任。
然而,我认为国际刑事法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取消。
首先,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程序存在一定的不公正性。
一些国家担心国际刑事法院可能会滥用其权力,将其国家领导人或高级官员视为政治对手,对其进行不公正的审判。
例如,美国曾经担心国际刑事法院可能会对美国军事人员提起诉讼,因此退出了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
这表明国际刑事法院在处理案件时存在政治干预的可能,因此应该取消。
其次,国际刑事法院的效率并不高。
由于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程序复杂,案件处理时间长,导致很多案件拖延甚至无法得到审判。
例如,前南斯拉夫总统密洛舍维奇的审判就持续了多年,最终在他去世后才得到了结论。
这种低效率的审判程序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也无法给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带来及时的正义。
因此,取消国际刑事法院可以避免这种低效率的审判。
最后,国际刑事法院的权力范围过于广泛。
国际刑事法院可以审判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和种族灭绝罪等多种罪行,这使得其权力过于集中,容易滥用。
一些人担心国际刑事法院可能会越过国家主权,对国家内部事务进行干预,这是对国家主权的侵犯。
因此,取消国际刑事法院可以避免其权力过于集中,保护国家主权。
综上所述,我认为国际刑事法院存在不公正性、低效率和权力过于广泛的问题,因此应该取消。
取消国际刑事法院可以避免其滥用权力,保护国家主权,提高审判效率,从而更好地维护国际社会的正义和和平。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其存在对于维护国际社会的正义和和平至关重要,因此不应该取消。
首先,国际刑事法院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制衡国家间的关系。
国际刑事法院的存在可以迫使各国遵守国际法,不得侵犯他国的主权和人权。
是否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庭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国际刑事法庭应该被废除。
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国际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程序过于繁琐,导致案件审理时间过长,成本过高,而且并不能有效地制止犯罪行为。
例如,国际刑事法庭成立20多年来,仅对少数犯罪分子做出了判决,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其次,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标准并不一致,很多时候审判结果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导致公正性受到质疑。
比如,国际刑事法庭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采取了双重标准,这不仅损害了国际法庭的公信力,也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分裂。
最后,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也给国家主权带来了挑战,因为国际刑事法庭可以越过国家法律,对国家领导人进行审判,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权。
因此,国际刑事法庭应该被废除,让国家自行处理本国的犯罪问题。
反方观点,国际刑事法庭不应该被废除。
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国际法和人权,保护全球公民免受战争罪和人权侵犯的伤害。
国际刑事法庭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国际上的严重犯罪问题,例如种族灭绝、战争罪、罪行反人类等。
废除国际刑事法庭将会导致全球犯罪的无法惩处,给犯罪分子带来了错误的信号。
同时,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也能够弥补国内法院无法审理国际犯罪的不足,保护全球公民的利益。
此外,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程序虽然繁琐,但却保证了审判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避免了政治干扰,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信力。
因此,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是必要的,不应该被废除。
名人名句:"国际刑事法庭的设立是为了确保战争罪和罪行反人类的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维护全球公民的权益。
" 安妮·弗兰克。
"废除国际刑事法庭将给全球犯罪分子带来错误的信号,使得他们可以逍遥法外,给全球社会带来更多的伤害。
" 尼尔斯·博斯。
经典案例:国际刑事法庭审判了卢旺达大屠杀的犯罪分子,为受害者讨回了公道,维护了国际法和人权的尊严。
试论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发布时间:2021-05-28T01:40:34.869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3期作者:赵雨萌[导读] 1998年7月17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以下简称《罗马规约》)在罗马外交大会上通过,并于2002年7月1日正式生效。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陕西西安 710063摘要:2002年7月1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正式生效,标志着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
这在国际刑事司法领域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国际刑事法院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是由于其特殊的管辖权,主要表现在管辖的对象是罪犯个人。
但其在特定情况下也对非缔约国具有管辖权,使得许多国家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是对国家主权的冲击。
对此,参考国内外多位学者的研究,通过对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性质及类型进行论述,归纳我国的立场和国际刑事法院对我国的影响,对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问题及其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进行浅析,我国最终的选择将会是加入该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与国家主权总体相容,并不违背国家主权。
关键词: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补充性;国家主权引言1998年7月17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以下简称《罗马规约》)在罗马外交大会上通过,并于2002年7月1日正式生效。
在此之后,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随之而产生效力。
而该法院的诞生,对于整体国际刑法的演变构成了显著影响。
其中的核心思想在于有效的惩戒以及防范各种国际社会极为关注的犯罪问题,进而实现更为理想的人权保障效果。
虽然国际刑事法院不是人权法院,《罗马规约》也不是人权法,但其对人权的保护将做出巨大的贡献。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指出:“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是对未来一代的希望之礼,是通向普遍的人权和法治进程中迈出的巨大一步。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报以极大期望的国际审判机构,中国、美国等大国都不是其缔约国,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国际刑事法院属于常设机构的范畴,其会针对各种重大国际刑事问题而运用自身具备的管辖权,但该权利属于主权的核心构成之一。
论国际刑事法院对中国刑事司法体系的挑战由于国际刑事法院与中国刑事司法体系的部分冲突,中国始终未能加入国际刑事法院。
随着全球化日益加深,中国刑事司法融入国际刑事法院是必然趋势。
全面认识其中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刑事司法体系面向世界。
标签:国际刑事法院;中国刑事司法体系;管辖权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价值认识的一致性,进而是对犯罪认识的一致性,国际刑事法院的诞生本身便是这种趋势的产物,长远来看,中国不可能永远游离于国际政治社会之外,不可能永远游离于国际司法社会之外,正如中国不可能永远游离于国际经济社会之外一样。
〔1〕中国政府一直对设立公正、有效、独立的国际刑事法院持积极态度,并且参与了整个过程。
但我国代表团在《罗马规约》表决时投了发对票,并提出了“一个反对、两个保留和两个严重保留”的理由阐述。
〔2〕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制约着中国加入国际刑事法院?我国刑事司法体系离国际刑事法院到底有多远?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国际刑事法院与我国刑事司法体系的关系。
一、在管辖权方面的冲突法院管辖权问题是该法院最重要的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直接决定了中国是否加入国际刑事法院的态度。
1998年7月,时任国家外交部副部长、也是当年参加建立国际刑事法院罗马外交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王光亚大使就中国未加入《罗马规约》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中国不能够接受《罗马规约》所规定的国际刑事法院的普遍管辖权。
中国政府认为该法院的管辖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不是以国家自愿接受法院管辖为基础,而是在不经国家同意的情况下对非缔约国的义务作出规定。
也就是说,中国虽然没有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但根据《罗马规约》规定,会在特定的情况下与国际刑事法院发生联系。
中国政府认为这“违背了国家主权原则,不符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
〔3〕(一)对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启动机制的质疑案源是国际刑事法院存在的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案件由谁来提交,法院管辖权如何启动关乎到国际局势的安定和国际刑事法院的长久发展。
是否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院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ICC)是一个独立的国际组织,旨在追究个人在种族灭绝、战争罪、人道主义罪行等方面的责任。
然而,我认为国际刑事法院应该被废除,因为它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首先,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一些国家担心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程序可能会受到政治操纵,导致不公正的判决。
例如,美国曾经担心国际刑事法院可能会对美国士兵和官员进行不公正的审判,因此美国拒绝加入国际刑事法院。
这表明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程序存在严重的政治干预问题,这将影响法院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其次,国际刑事法院的运作成本高昂。
国际刑事法院的运作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会员国的捐助。
然而,一些国家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拒绝向国际刑事法院提供资金,导致法院的运作陷入困境。
例如,美国曾经因为对国际刑事法院的质疑而拒绝向其提供资金,这导致国际刑事法院的运作受到了影响。
因此,国际刑事法院的高昂运作成本成为了其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最后,国际刑事法院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一些国家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有效性表示怀疑,认为国际刑事法院并不能有效地追究个人在战争罪、人道主义罪行等方面的责任。
例如,国际刑事法院曾经对苏丹总统巴希尔提出了逮捕令,但这一逮捕令并没有得到执行。
这表明国际刑事法院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其追究个人责任的能力存在严重的问题。
因此,基于以上理由,我认为国际刑事法院应该被废除。
国际刑事法院存在着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运作成本高昂和有效性受到质疑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国际刑事法院的权威和地位。
因此,废除国际刑事法院是必要的。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ICC)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组织,起着追究个人在种族灭绝、战争罪、人道主义罪行等方面的责任的重要作用。
中国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的原因及关系展望作者:刘昕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6期[摘要]我国虽积极筹备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但最终却拒绝加入,这其中的深刻原因及与国际刑事法院的微妙关系很值得探讨。
本文在分析了个中原因之后,又对我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的关系进行了展望,得出加入国际刑事法院是大势所趋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中国[中图分类号]D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10-02回顾自今年2月以来逐渐紧张的利比亚局势,不难发现国际刑事法院对利比亚问题也是步步紧逼,最近又新传来消息:国际刑事法院于5月16日对利比亚政府包括卡扎菲及其子等8名高官发布逮捕令,而利比亚发言人则表示由于利比亚并没有批准《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因此利比亚当局会“完全忽略”国际刑事法院作出的任何相关裁决。
由此引出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即国际刑事法院可能会对未批准加入的非缔约国行使普遍管辖权,对一国国家主权造成冲击。
我国虽然作为与事件无关的第三方,但鉴于对国家主权的保护,不可完全置身事外,而应以利比亚为戒,未雨绸缪,重新思考定位我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展望。
一、我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的关系之现状分析1998年7月17日,联合国“建立国际刑事法院”外交大会在意大利罗马通过了《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即《罗马规约》。
2002年7月1日,《罗马规约》经67个国家批准,139个国家签署后生效。
对于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与《罗马规约》的生效,“大多数国际刑法学者更是欢欣鼓舞,对这部国际刑法法典倾注了很大的热情。
”[1]国内法学界对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和罗马规约的制定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建立国际刑事法院是国际法制的重要和划时代的一步。
”[2]从国际社会提出建立国际刑事法院伊始,我国即在舆论和行动上给予了全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了建立国际刑事法院的整个过程。
这是因为理想中的国际刑事法院是完全符合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的,中国也渴望这样一个国际组织的出现。
是否应该废除国际刑事法庭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国际刑事法庭应该废除。
国际刑事法庭是一个国际组织,其成立旨在追究世界上最严重的犯罪行为,如战争罪、种族灭绝罪和反人类罪等。
然而,国际刑事法庭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该被废除。
首先,国际刑事法庭存在着审判不公正的问题。
一些国家担心国际刑事法庭可能会成为政治工具,用来打压特定国家或政治势力。
例如,美国曾经担心国际刑事法庭可能会对美国军事人员提起诉讼,因此美国一直拒绝加入国际刑事法庭。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过程中存在着政治干预的风险,因此废除国际刑事法庭可以避免这种问题。
其次,国际刑事法庭的效率和成本也是一个问题。
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过程通常非常漫长,而且耗资巨大。
例如,国际刑事法庭审判前南斯拉夫战争期间的罪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最终却只对少数犯罪分子提起了诉讼。
这种效率低下和成本高昂的情况不符合国际社会对于正义的追求,因此废除国际刑事法庭可以节省资源,更好地追求正义。
最后,国际刑事法庭的权威性也存在争议。
一些国家对国际刑事法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表示质疑,认为国际刑事法庭缺乏民主和透明的决策机制。
这种质疑可能会削弱国际刑事法庭的影响力,甚至导致一些国家选择不合作。
因此,废除国际刑事法庭可以避免这种权威性的争议,从而更好地维护国际法治。
综上所述,国际刑事法庭存在审判不公正、效率低下和权威性争议等问题,因此应该被废除,以更好地维护国际法治和追求正义。
反方观点,国际刑事法庭不应该废除。
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是为了追究最严重的犯罪行为,如战争罪、种族灭绝罪和反人类罪等,因此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至关重要,不应该被废除。
首先,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和运作可以向世界上的犯罪分子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犯下最严重的犯罪行为将会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厉惩罚。
这种震慑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类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其次,国际刑事法庭的存在可以为受害者提供正义。
朱文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摘要:自国际刑事法院于2002年7月1日成立以来,批准和加入该国际法院的国家已达104个之多。
我国由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考虑,至今还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
但尽管不是缔约国,中国应对《罗马规约》中的规定,其中尤其是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以及国家与法院问题等,都要进行细致研究。
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它涉及国家主权。
加入还是不加入,或是什么时候加入?主要应从如何对维护国家主权更为有利方面来考虑。
《罗马规约》在国际法上比较特殊。
它里面关于法院管辖权及其他方面的规定,就是对非缔约国也会产生影响。
对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应该有一个权衡,应该在弄清法院管辖条件,起诉启动机制以及程序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是否应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作出一个客观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刑事法院;中国;加强国内立法中图分类号:DF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7)10-0141-06中国是否应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上)作者简介:朱文奇(1953—),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际刑法研究所负责人、国际法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于1995~2002年在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工作,先后担任法庭法官的助理法律顾问、检察长办公室法律顾问及上诉检察官。
国际刑事法院于2002年7月1日正式成立。
在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生效以来近5年的时间里,已有104个国家成为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国。
中国在对《罗马规约》1998年8月表决时投了反对票。
现在,尽管世界半数以上的国家都成了国际刑事法院的缔约国,我国仍然还未加入该刑事法院,在法律上属于《规约》的非缔约国或第三国。
中国虽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但中国原则上一直支持成立一个独立、公正、高效和具有普遍性的国际刑事法院。
从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把《罗马规约》的最初草案提交联合国大会进行讨论的那一刻起,中国就一直积极参与为成立国际刑事法院而召开的所有筹备会议,并就所有案文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中国对《罗马规约》最终文本的通过和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批准和加入国际刑事法院的国家已达104个。
也就是说,世界上已有一半以上的国家已经加入了《罗马规约》。
尽管中国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的缔约国,但《罗马规约》中的不少规定,例如关于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规定以及国家与国际刑事法院的合作与司法协助问题等,都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因而值得予以细致的研究。
我国如何应对国际刑事法院?是否应参加国际刑事法院?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在建立一个强有力、独立和高效的司法机构、以便能够起诉和惩治国际严重罪行和如何能保证尊重本国主权之间取得平衡。
如果更简单点,就是我国是进去的好,还是不进去为好?具体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际刑事法院组织的性质是刑事管辖机构,它涉及到国家主权。
如果决定不进去,为的是维护国家的主权,不需要承担义务,因而你管不了我。
但不同的国际组织具有不同的章程规定。
具体到国际刑事法院这一组织,是不是如果我不进来,你就一定管不到我了呢?第二,如果我不进去,你仍然管得到我,而且我作为第三方仍然还得承担。
事实上的义务,那在这种情况下我是否就得权衡一下:进去后有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对我维护国家主权是否有帮助作用呢?第三,加入国际组织的结果,是享受该组织规定的权利,当然也要承担该组织规定的义务。
那么,国际刑事法院组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有哪些?我们需要作哪些准备呢?回答以上这三个问题,就需要首先对我国在国际刑事法院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有一个了解,另外还需要了解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起诉启动机制以及该法院所设机制的特点等。
只有在对这些问题搞清楚后,才能对我国是否应加入国际刑事法院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
一、中国反对《罗马规约》的原因中国至今还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
对于这其中的理由,我国外交部的副部长、也是当年参加建立国际刑事法院罗马外交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王光亚大使在1998年7月就新华社记者提问时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
法律园地湖北社会科学根据王光亚大使的解释,我国至今还未加入《罗马规约》,主要是基于如下几个原因:1.中国代表团不能接受《罗马规约》所规定的国际刑事法院的普遍管辖权。
《罗马规约》规定的这种管辖权不是以国家自愿接受法院管辖为基础,而是在不经国家同意的情况下对非缔约国的义务作出规定。
违背了国家主权原则,不符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
2.中国代表团对将国内武装冲突中的战争罪纳入法院的普遍管辖具有严重保留。
首先,中国代表团认为,法制健全的国家有能力惩处国内武装冲突中的战争罪,在惩治这类犯罪方面比国际刑事法院占有明显的优势;其次,目前规约有关国内武装冲突中的战争罪的定义,超出了习惯国际法,甚至超出了日内瓦公约第二附加议定书的规定。
鉴于此,中国一直主张,国家应有权选择接受法院对这一罪行的管辖。
目前《罗马规约》的有关规定虽对选择接受管辖作出了临时安排,但却从原则上否定这一接受管辖的方式,将会使许多国家对法院望而却步。
3.中国代表团对《罗马规约》中有关安理会作用的规定持保留意见。
侵略罪是一种国家行为,且尚没有法律上的定义,为防止政治上的滥诉,在具体追究个人刑事责任之前由安理会首先判定是否存在着侵略行为是必要的,也是《联合国宪章》第39条的规定。
但《罗马规约》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另外,《罗马规约》对安理会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履行职能而要求法院中止运作,规定了12个月的期限。
这明显不利于安理会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职能。
4.中国代表团对检察官执行调查权有严重保留。
《罗马规约》所规定的检察官执行调查权不仅赋予个人、非政府组织、各种机构指控国家公务员和军人的权利,同时也使检察官或法院因权力过大而可能成为干涉国家内政的工具。
此外,检察官的自行调查权不仅会使法院面临来自于个人或非政府组织过多的指控,无法使其集中人力或物力来对付国际上最严重的犯罪,同时也会使检察官面对大量指控而需不断做出是否调查与起诉的政治决策,不得不置身于政治的漩涡,从而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与公正。
5.中国代表团对反人类罪的定义持保留立场。
中国政府认为,根据习惯国际法,反人类罪应发生在战时或与战时有关的非常时期。
从目前已有的成文法来看,纽伦堡宪章、前南国际法庭规约均明确规定,此罪适用于战时。
但《罗马规约》在反人类罪定义中删去了战时这一重要标准。
此外,在反人类罪具体犯罪行为的举例上,远远超过了习惯国际法和现有的成文法。
许多列举的行为实际是人权法的内容。
中国代表团认为,国际社会要建立的不是人权法院,而是惩治国际上最严重犯罪的刑事法院,增加人权的内容,背离了建立国际刑事法院的真正目的。
[1](p253-254)中国的担心和忧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非常自然的。
《罗马规约》通过主权国家的谈判而成,里面含有许多妥协性的内容。
《罗马规约》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法律文件,里面又含有如此众多的涉及国家主权的重要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对其中有些规定的保留是正常、也是无法避免的。
如果将以上中国政府的立场加以归纳,主要就是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中国不能接受《罗马规约》关于普遍管辖权的规定,认为它不是以国家自愿接受法院管辖为基础,因而不符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第二,中国对《罗马规约》中的“战争罪”包括国内性武装冲突中战争罪行为这一点持严重保留意见,认为该定义超出了习惯国际法的范畴;第三,中国代表团对《罗马规约》有关安理会作用的规定持保留意见,认为侵略罪是一种国家行为,应由安理会首先判定侵略行为是否存在;第四,中国对《罗马规约》检察官的调查权有严重保留,认为检察官或法院的权力过大可能成为干涉国家内政的工具;第五,中国对《罗马规约》中“反人道罪”的定义持保留立场,认为根据习惯国际法,“反人道罪”的适用范围应该只限于战争时期。
下面,本文将结合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和法院的起诉机制等,论述我国对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这些保留。
二、关于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以上关于对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中的一些规定持保留的立场有一定的道理。
下面结合国际刑事法院的机制来阐述一下我国的这一立场和态度。
1.《罗马规约》涉及第三国的权利和义务。
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问题,可以说是关于该法院最为重要的问题。
中国政府持保留立场的第一点,就是针对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
中国政府认为该法院的管辖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不是以国家自愿接受法院管辖为基础,而是在不经国家同意的情况下对非缔约国的义务作出规定。
中国政府认为它“违背了国家主权原则,不符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
[1](p253-254)中国的这一立场是有道理的。
如前所述,一个国家如果还没有加入国际刑事法院,这并不意味着与国际刑事法院之间就一定没有任何关系。
国际刑事法院实践中与缔约国和非缔约国之间都会发生联系。
中国虽然还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但根据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里的规定,会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联系。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法律机制。
它里面所规定的法院管辖权,不仅与一国国内的刑事管辖方面有很大区别,就是与于联合国安理会成立的前南国和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相比,也有很大不同。
国际刑事法院与所有其他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在机制上最主要不同点,在于它不是一个“特设”(adhoc)机构,而是一个常设的(permanent)司法机关。
在符合了《规约》规定的条件下,国际刑事法院对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最严重的(themostserious)国际罪行具有管辖权。
另外,它还具有“自动管辖权”,即:国家一旦批准加加入《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就自动接受法院的管辖。
因此,它对缔约国具有强制力,对非缔约国也有相当的影响作用。
按照《罗马规约》的规定,国际刑事法院对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和侵略罪的管辖权是一种自动管辖权,只要犯罪嫌疑人的国籍国或犯罪行为发生地国参加了《罗马规约》,便同意接受法院对上述罪行行使管辖权。
中国如果不参加《罗马规约》,属于国际刑事法院的非缔约国,自然就对发生在本国境内的国民具有专属管辖权,这点毫无疑问。
但问题主要是关于在境外因涉嫌国际犯罪行为而被抓获的中国国民。
在一项犯罪行为当中,可能会有涉及多个国家的因素。
比如,它可能会涉及到犯罪行为发生地国、犯罪嫌疑人国籍国、被害人国籍国和拘留了嫌疑人的国家等。
根据《罗马规约》第12条和第13条的规定,国际刑事法院行使管辖权依据的原则有三个原则,即“国籍国管辖原则”、“领土国管辖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
国际刑事法院管辖范围内的犯罪,都是主权国家都有管辖权的犯罪。
但国际刑事法院行使管辖权,至少得有一个缔约国同意。
《罗马规约》第12条第2款规定:“对于第13条第1项或第3项的情况,如果下列一个或多个国家是本规约缔约国或依照第3款接受了本法院管辖权,本法院即可以行使管辖权:1.有关行为在其境内发生的国家;如果犯罪发生在船舶或飞行器上,该船舶或飞行器的注册国;2.犯罪被告人的国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