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8古诗词鉴赏习题课件新人教版
- 格式:pptx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14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练习题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某某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某某边。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
风顺风和,风儿高悬。
“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某某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08 古诗词鉴赏(23-24七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常”和“几度”体现了李、杜正当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
B.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重“逢”,两字之间联结了几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C.诗的前两句写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后两句写两人相逢之美、重逢之乐。
D.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全诗语言平淡,内蕴丰富,情韵深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请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23-24七年级上·湖南永州·期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这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一个“闻”字,表明两首诗都是诗人有感而发的结果。
诗人在抒发感情前都善于摄取生活中的景物作铺垫。
李白的诗选取的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叫”,李益的诗则是、。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里读出来的?(23-24七年级上·江西南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汪藻①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②烟暝③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释】①汪藻,宇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
②茅茨:茅草屋顶。
③烟暝:烟雨迷蒙。
5.下列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开门见山,表现春日多雨,次句具体描绘,补足上句之意。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全诗鉴赏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
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阅读答案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答:借白鹤一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搏击长空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愈挫愈奋、锐意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鉴赏ppt课件word版7上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指导:1、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
或者说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2、主要有:①轻松、活泼、欢快、喜悦、愉悦、欢欣、乐观、激动、赞美、仰慕②沉痛、愤怒、激愤、痛恨、伤感、哀伤③慷慨激昂、豪迈、悲壮④孤独、忧愁、寂寞⑤恬淡、闲适⑥惜别、依依不舍、留恋、思念、怀念……)2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最能总领全文的是哪一个字?(观)(指导: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或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3写了大海中的哪些意象(景物)?(指导:1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
2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比如1、人物类(1)贾生、屈原—怀才不遇之人;(2)陶朱、猗顿—富商巨贾;2、植物类(1)柳——离情依依;杨柳、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思亲,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2)落叶—思乡思亲(3)杨花—离散、漂泊(4)菊花—高洁、脱俗、隐逸(5)牡丹—富贵、美好(6)莲花—高洁;莲—爱的象征(7)松柏—坚贞、坚强、孤傲、傲雪斗霜、有凌云志、不屈不挠;(8)竹—气节、劲健、积极向上;(9)梅—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10)兰、荷—高洁;(11)桃花—美人之喻(12)梧桐—凄凉、悲伤(13)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14)芳草——离恨(15)芭蕉——孤独与忧愁3、动物类(1)鸿雁—书信、思念、也表思乡之情(2)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杜鹃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3)鸿鹄、骏马、大鹏—志向远大之人;(4)鸾鸟、凤凰—忠臣、贤士;(5)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6)鹧鸪、寒蝉—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7)蝉——高洁(8)乌鸦——衰败荒凉之兆1 / 194、事物类(1)月光、家书、秋、天涯、游子—思念、思乡思亲、怀远(3)秋雨—忧愁(4)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凄切之声(5)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生命短暂,时光飞逝;(6)大漠—苍凉(7)红豆—相思(8)飞星—传恨(9)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10)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11)琴瑟—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