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45.90 KB
- 文档页数:2
农业经济 V NongyeJingj
清水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王永峰
(甘肃省清水县农业局,甘肃清水741499)
摘要:近年来,清水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实施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富民工程,按照农业产业化和中药材现代
化发展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加大科技
投入力度,实施院地合作,破解中药材生产难题,提升种植水平。使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品质稳步提高,初步建
成了一批中药材生产基地。目前,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清水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富民强县的主导
产业之一。
关键词: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P32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97(2017)19—0014—02
1产业发晨现状
清水县地处陇山南部山地向梁峁过渡地带,属陇中南部
温带温润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年均气温9.1℃,年降水量
866.8 mm,年El照时数2 131.2 h,年无霜期190 d。土壤主要
以黑垆土、黄绵土和潮土为主,有机质含量1.37%~1.9%,pH
值8.0~8.2。土壤表层疏松多孔,生物活动较强,渗水性、适耕
性和保肥性较好。不同的气候及多样的地形条件,为开展中
药材种植提供了优势条件。境内现有中药材资源共262个 品种,常用野生植物药有155种。柴胡、甘草、茵陈、旱半
夏、沙参、淫羊霍等分布广泛,以永清、白沙、红堡、黄门、
秦亭、山门等中药材主产乡(镇)为中心,突出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以半夏为主,普种甘草、黄芩、柴胡、牛子等为主
的多品种中药材种植的主产区域正规模性发展,全县中药材
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清水县委、县政府按照突出特色、发展大产业的思路,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半夏技术攻关合作,重点破解半夏产
业中的连作障碍和种源短缺难题,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 授来清水县进行技术指导培训,造就了一大批懂科学、有技术的
中药材种植骨干。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0.46万hm2,其中
半夏0.14万hm ,果园套种连翘0.19万hm2,党参、黄芩、柴
胡、甘草等中药材约0.13万hm:。主产区内户均种植中药
材0.13 hm ,全县中药材年产量1.5万t。仅半夏一项,总产量
达O.8万t(干重),总产值达3亿元,投资225万 30万元/hm2,正
常年景 45万一60万元/hm2,纯收入225万 30万元/l1m:。 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清水县农户增收致富的好
项目之一。
2所做的工作
2.1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破解发展难题
半夏是清水县中药材的主导产品,技术难题多。清水县
积极探索院地合作,通过多次协商,于2013年9月22 Et邀
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对清水县半夏产业进行考察,并达
成共同开展半夏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合作协议,在3年内,
有目的、有计划的攻克清水半夏发展难题。同时,清水县抽调
各方面专家成立了半夏技术攻关课题小组,力求降低半夏生
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2积极开展种源建设。提高中药材品种
开展以半夏为主的品种试验、种籽选育,选择适应在低
海拔川塬区、高海拔山区的品种,征用全国不同省域、省内不
同县域种子和本地野生种开展不同施肥量、不同块茎大小、
不同密度的种子试验。这一系列试验取得成功后,将使清水
县半夏适宜区域成倍扩大,产值大幅提高。
2.3建设中药材产供销一体化机制。探索半夏生产新模式 面对半夏种植的高风险、高投入,清水县在种植环节加
大科技培训,发挥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在配套服务环节,积极
引导半夏种植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加大服务引导、示范作
用。目前已成立了以利民、农丰等以半夏生产、加工为主的中
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6家。同时,依托清水县“温泉生物制
药”、天润菊香等药材加工企业,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
收稿日期:2017—07—07
作者简介:王永峰(1984-),男,甘肃清水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4 2017率第19期(冠第528朗)
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示范引导,以“扩规模、提质量、创
品牌、增效益”为目标,带动全县半夏产业快速发展。
3存在问囊
3.1品牌知名度较低
在品牌建设上,虽然2006年清水县半夏获得农业部无
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但是这种认证效益发挥不明显,并没
有给农民带来经济上的直接收益。其他药材没有商标,处于
为人作嫁衣的尴尬境地。
3.2市场信息不灵通
一方面是农民盲目种植,造成积压、滞销,如半夏2010
年价格达到了120元/kg左右,农民大面积种植,近两年价格
又降到了8O元/kg左右,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致使种植
面积上下浮动。另一方面在价格上受制于人。由于交通不
便,信息不灵通,不知外面的市场价格,农民只能贵买、贱
卖,即使市场看好,价格也被小商、小贩压到最低、甚至不
合理的地步。
3.3发展的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清水县半夏生产虽属高效产业,但发展模式单一,
以农户和种植大户为主体,农业部门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但仍缺少项目和专项资金的扶持,试验、示范、推广因经费不
足受到限制,关键技术和研究不能很好地开展。政府引导、项
目扶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4关键技术受阻
清水县半夏生产技术正在从自由发展向标准化生产
过渡,品种单一、连作问题严重制约着半夏生长。连作周期
在5年以上,同一地块间隔周期若在5年以下,半夏将有毁灭
性灾害。至此,半夏的连作障碍已成为生产亟需突破的关键
技术。
3.5现代化进程缓慢
农民单家独户的分散种植经营与市场不相适应,清水县
中药材销售只有等待客商来收购,农民没有定价权,农户只
能听天由命。半夏加工业还停留在一家一户小型简陋的洗皮
机脱皮,没有大型烘干机,半成品也没有按照大小、质量进
一步细分,更没有深加工企业。全县虽然已有半夏合作社
6家,但合作社并没有发挥种植、加工、销售的服务和支持
带动作用。
3.6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农业龙头企业整体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与生产基
地、农户紧密度不够,没能形成一体。清水县仅有2个中药材
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弱,农产品大多数以加工初级产品和原
材料为主,在当前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已成为提升农 ・农业经济 .II
Nongye gji
产品档次,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竞争力的制约因素。直接出
售初级产品,不能体现中药材的真正价值,不仅直接影响种
植户的经济效益,还降低了其种植药材的积极性。
4建议
4.1加强政策扶持
一是对清水县半夏标准化生产项目予以立项扶持,以项
目扶持促进发展,以项目带动技术研发,以项目促进试验、示
范、推广,以项目培育龙头企业。二是对带动农民增收效益突
出,种植规模达到3.33 hmz以上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每
年扶持15万元/hm ,对规模达到O.67 hm:以上的种植大户、
家庭农场,每年扶持15万元/hmz;对来清水县发展的中药材
企业,除上述资金扶持外,在政策性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给 予优惠。三是尝试对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开展政策性农业保
险试点。四是鼓励县内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相关机构与国内
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资
机制。
4.2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各种渠道设立配套资金,形成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
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统筹用于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
植、品种筛选培育、新技术推广应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中
药材生产加工、企业新上项目的补贴等。加大金融扶持,为成
长性好、社会效益明显的企业、带动农户200户以上的专业
合作社及中药材收购商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
度,实施以奖代补,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来清水投资中药材产
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课题立项,使科技为产业服务提
供有力支撑。
4.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半夏生产关键是灌溉设施,清水县现有川塬地
1.33万hm2,通过改善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以种植半
夏间隔5年来计算,全县半夏种植面积将有望突破033万hmz, 这将有力地推进清水县半夏产业发展。
4.4加强学习交流 学习、考察、借鉴省内外半夏种植、生产、加工的典型经
验。甘肃省河西、陇南部分县、市也有丰富的半夏种植经验,
加工型企业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建议组织实践性考察活动。
4.5加快“地理标志”认证
清水半夏有其悠久的种植历史,良好的生产环境,特定
的种植模式,所产半夏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广大客商青睐,
其符合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要求,建议政府扶持清水半
夏进行“地理标志”认证。
(编辑张亮)
2017年第19期(越第528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