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口在中国分布及数量
- 格式:doc
- 大小:276.50 KB
- 文档页数:8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苗族遗传基因类型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
苗族人口约有990万人,其遗传基因类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历史事件、生物进化等。
本文将从苗族遗传基因类型的组成、分布以及对其生物学和医学特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苗族的遗传基因类型主要分布在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上。
研究发现,苗族男性的Y染色体主要属于O2和O3等两个单倍群,其中O2为苗族独有,O3则为中国南方其他少数民族所共有。
O2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而O3则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和海南。
女性线粒体DNA方面则主要属于B、F、M、N、R5等单倍群,其中B、F和M为苗族独有,N和R5则为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也具有的单倍群,这些单倍群分布在中国南方西部和东南亚等地区。
苗族遗传基因类型的现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首先,由于苗族长期处于南方山地区,环境与外界隔绝,而且地理位置险峻,对于外来种困难重重,因此苗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独特的遗传特征。
其次,由于苗族独特的语言文字、社会习俗等也影响了苗族的遗传演变。
经过多年的演变,其中一些独特的遗传特征也成为了苗族人的另一个身份标识。
苗族遗传基因类型对他们的生物学和医学特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线粒体DNA的B和R5单倍群对乳腺癌的风险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有研究表明,苗族男性的Y染色体O2单倍群与肺癌的发生率之间存在关联。
另一方面,苗族的Abo血型相对于其他血型更容易患有溶血性黄疸,也需要在个体化医疗中加以防范和预防措施。
总之,苗族遗传基因类型的分布与组成具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遗传特征其生物学和医学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需要全面了解苗族遗传基因类型的演变动态,从而更好地拓展这些遗传特征在医疗、健康等领域中的应用。
苗族介绍50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属于藏缅语系,大多数苗族人口分布在贵州省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和云南省的东南部,少数在四川省、湖南省、陕西省也都有分布。
据民政部统计,2018年我国苗族总人口达到563.79万。
苗族有近2000年的历史,最初是位于今贵州省南部的苗族古国,后来随着政治变迁,人口在贵州省西南部和西北部、广西、云南大量分布。
1956年,中国在广西组建了苗族自治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标志着苗族在中国民族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也为苗族人民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空间。
苗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苗族自古有“流水土著”的说法,其艺术审美主张“一心物倡”,先祖们编织、图案式刺绣,将用量勾锁、抽象、浓墨重彩、折叠式等传统艺术形式提升到极致,形成了苗族人的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令人叹为观止。
苗族的风俗习惯深受正统的中国传统影响,在节日庆典中保留着极强的民族特色,正月十五芦笙节、启母节是他们两个最重要的文化节日,不仅有着贴近苗族社会的民间习俗,而且有着丰富的宗教色彩,深受广大苗族老百姓的喜爱。
苗族人民宗教信仰多元,不仅信仰基督教,也信仰佛教,还有自己的民族宗教。
苗族民间神谟传说神话环环相扣,神祗分属上元、中元和下元,大多取材于自然鬼神和历史事件,承载着苗族人民的祈祷愿望,尊重自然和尊崇先贤。
在语言文字方面,苗族人民使用的是一种复杂的喃语文字,早期苗族语有“苗粒文字”、“金文字”,其传承者是苗族书写和绘画的鼻祖。
现在苗族人民使用的是汉字,但也有部分乡镇地区,仍然使用当地语言文字,它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精髓,可以给世人带来极大的美感和学问。
苗族文化显示出深厚的民族特色,被国家认定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美丽的风光、神秘的祭祀活动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苗族文化。
如今,苗族文化不断发展,苗族文化艺术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特色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苗族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贵州苗族婚嫁风俗一、前言贵州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苗族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婚嫁风俗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苗族人口、婚姻观念、婚礼仪式、新娘嫁妆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贵州苗族的婚嫁风俗。
二、苗族人口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南部和南部,总人口约为900万人。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苗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服饰、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三、苗族婚姻观念在苗族社会中,男女结合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还涉及到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选择伴侣时,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此外,在传统观念中,男性应该比女性年长,并且男性应该在经济上有足够能力才能结婚。
四、苗族婚礼仪式1. 订婚仪式在苗族传统文化中,订婚仪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男方家长会派人到女方家中送上一份礼物,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这门亲事,就会回赠一份礼物,并确定婚期。
2. 婚礼仪式苗族的婚礼通常在农历的三月或八月举行。
在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分别穿上传统的苗族服装,并进行一系列仪式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抢亲”活动,即新郎带领自己的亲友前往新娘家中“抢亲”。
在这个过程中,新郎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难题,如踏石、过桥等。
如果成功完成了这些任务,就能够得到新娘并带回自己家中。
3. 送亲仪式送亲仪式是苗族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新郎和他的家人会前往新娘家中接走她,并将她带回自己的家中。
在路上,还会进行一些祭祀和祈福的仪式。
五、新娘嫁妆在苗族传统文化中,新娘的家庭要准备一些嫁妆给新郎家庭。
这些嫁妆通常包括一些生活必需品,如衣服、被褥、餐具等。
此外,还会准备一些金银首饰和红包等礼物,以示对新郎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六、结语贵州苗族的婚嫁风俗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苗姓的现状研究报告《苗姓的现状研究报告》一、引言苗姓是中国人口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四川和云南等地。
本报告旨在对苗姓的现状进行研究,包括苗姓人口分布、社会地位、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二、苗姓人口分布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苗姓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湖南、贵州、四川和云南等省份。
其中,贵州省苗姓人口最为集中,占全国苗姓人口的约40%。
这与苗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有关。
湖南和四川省的苗姓人口也较多,分别占全国苗姓人口的约20%。
在云南省,苗姓人口相对较少,只占全国苗姓人口的约5%。
除了中国大陆,苗姓也分布在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社区。
三、苗姓社会地位苗姓并未像一些常见的姓氏(如王、李等)一样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由于苗姓人口相对较少,苗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有限。
然而,苗姓在苗族地区的地位较高,因为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享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文化保护。
四、苗姓文化传承苗姓作为苗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苗姓人口在苗族地区积极参与各种苗族传统文化活动,如苗族歌舞、节日庆典等。
同时,苗姓人口也在积极努力将苗族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包括语言、服饰和民俗等方面。
五、结论苗姓是中国人口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四川和云南等省份。
苗姓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但在苗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
苗姓人口积极参与苗族文化传承工作,努力保护和发展苗族的传统文化。
六、建议1. 加强苗姓人口的组织,积极推动苗姓人口在社会中的影响力2. 继续加强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鼓励苗姓人口积极参与文化活动3. 加强苗姓人口的教育培训,提升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备注:以上内容主要基于现有调研和统计数据,如有需要,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苗族发展历程简介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约有800多万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苗族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世纪左右,距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
苗族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云南地区的部分土著部落和游牧民族。
在古代,苗族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粮食种植约占全部土地利用的三分之二,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
同时,苗族还以养殖业和手工业为生。
他们善于制作和使用竹木器具,以及制作漂亮的黔纸、苗绣等工艺品。
苗族的社会组织较为简单,主要以家庭为单位。
他们通常居住在高山地区或丘陵地带,以农耕为生。
在古代,苗族主要分布在湘江源头附近的黔东南地区。
由于其地势险峻,通信不便,苗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苗族的社会制度一度以家族和氏族为基础。
封建时代,苗族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汉族和其他统治者的压迫。
但是在明清时期,苗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一些苗族领袖甚至建立起独立的部落政权。
到了20世纪初,苗族逐渐加强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在近现代,苗族的发展逐渐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影响。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大力支持,照顾到苗族的各个方面。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苗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苗族地区的教育、医疗等服务水平。
同时,加强了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了苗族文化的发展。
现如今,苗族已经走出了落后的农业经济,逐渐进入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阶段。
越来越多的苗族人民选择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参与到城市经济中。
与此同时,苗族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表现。
苗族的服饰、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喜爱。
总之,苗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着悠久发展历程的民族。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苗族的文化也更加活跃和繁荣,成为中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苗族简介200字苗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等。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贵州苗族有100 多个支系。
苗族支系按其服饰的色彩有“红苗”、“花苗”、“青苗”、“白苗”等称谓,其衣带用红者称红苗,湘西黔东一带是红苗的分布中心,该支系自称“果熊”,使用语言为苗语湘西方言,可分为东部次方言和西部次方言。
红苗是苗族的一个分支,每逢重大节庆,红苗都要穿着自己独特的苗族服饰载歌载舞地庆祝。
海贝苗清代则称之为“白苗”、“高坡苗”,民国以后至今,则有“白苗”、“高坡苗”、“海贝苗”、“红毡苗”“背牌苗”等多种称谓。
高坡乡虽然贫寒,却哺育着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的苗族人民,勤劳而勇敢的苗族先民和她的后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和发展着独特而神奇的高坡苗族文化。
这里有隆重盛大的“四月八”节、庄重神奇的射“背牌”活动、欢快的正月“悼洞”,还有神秘而奇异的洞葬和悬棺、芦笙是人们用来表达爱慕、和对死者的哀悼和思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经过社会调查,按照该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苗族”。
Miao is a world nation ,they have footprint in five continent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ailand, France, Britain, Australia,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domestic main distribution in Guizhou, Hunan, Yunnan, Sichuan, Guangxi, Hubei, etc. Miao nationality is accounted for a quarter of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miao in QianDongnan, Guizhou miao has more than 100 branches According to the colorful costumes have “red miao” “multicolour miao” green shoots, Bai Miao appellation, Dress is red call red miao. Red miao mainly distributed in Guizhou East, West of Hunan. They call themselves GuoXiong .Use the language is the language Xiangxi dialect, which is divided into East and West dialect. Their wearing unique miao dress singing and dancing joyously to celebrate ,Whenever there are major festival activities.Haibei miao branch of the qing dynasty is known as the BaiMiao, Gaopomiao , after the republic has, Haibei miao , red felt miao back brand miao and so on the many kinds of appellation .Gao Po village although poor, but nurturing the generation born and lived here of the miao people, industrious and brave miao ancestors and her people, on this land inheritance anddevelopment with unique and wonderful spirit of the miao cultur e. Here have grand April Eight Festival”, magical shot back brand activities. Lusheng is made in bamboo that is used to express love andto deads mourning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government through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they are unified called miao.篇二:苗族节日简介苗族节日龙船节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
苗族介绍分布中国大陆的分布苗族主要集中在贵州(48,1%),其次是湖南(21,49%)和云南(11,67%),但亦有分布於重庆(5,62%)、广西(5,18%)、湖北(2,4%)、四川(1,65%)、海南(0,69%)等省市内。
此外在泰国、老挝、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苗族人有许多自称,如“牡”、“蒙”、“毛”、“果雄”、“带叟”等,还有些地方按其住地、服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称,如“长裙苗”、“短裙苗”、“长角苗”、“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小花苗”等。
苗族人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东南亚的分布苗族人亦是越南及老挝的原居民族。
在泰国北部地区,亦聚居了苗族人,根据2004年的人口统计,当地苗族人口约有12万人,是当地紧次於嘎良族的山区民族。
他们约於18世纪至19世纪时自中国西南地区迁入泰北地区。
现时老一辈的苗族人仍可以操云南话。
缅甸北部亦有从中国移居的苗族人。
服饰特色贵州,湖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诗的原因。
饮食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苗族的现状研究报告苗族是中国汉族以外的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六个省份。
以下是对苗族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人口分布:根据统计数据,苗族的人口数量大约有900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
其中,贵州省的苗族人口最多,占到全国苗族人口总数的60%以上。
二、传统文化: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他们以耕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擅长在山区进行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
苗族人民重视家庭和谐,崇尚自然、敬畏神灵。
他们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文化,如苗寨的建筑风格、服饰、歌舞、乐器等。
三、教育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苗族地区也得到了一系列的扶持。
目前,苗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此外,贵州省还设立了苗族学院,为苗族地区培养了大批苗族专业人才。
四、生活条件:苗族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苗族地区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例如,电力、通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改善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苗族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五、社会发展和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保护工作,苗族也同样受益于此。
政府加大了对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设立了苗族文化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将苗族文化展示给世人。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发展产业、扶贫等措施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苗族的现状显示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国家对少数民族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为苗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但苗族地区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山区交通不便、贫困人口较多等问题,政府和社会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共同推动苗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苗族基本介绍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地。
苗族人口约有900万人,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苗族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豆类等作物。
苗族人也以手工艺制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产业,他们擅长编织竹筛、木器、蜡染绸缎等工艺品。
苗族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音乐形式,其中,苗族花灯、苗族舞蹈等文艺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族人的信仰也十分丰富,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
同时,苗族人也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如苗族新年、苗族三月三等。
苗族的婚姻制度与其他民族也有所不同,他们信仰“五姓”婚姻制度,即婚姻必须在五个姓氏之间进行,这也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苗族人还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反映出苗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总之,苗族是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苗族人民正在积极发展和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以期将其传承下去。
- 1 -。
中国的民族和语言分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在这56个民族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占中国总人口的91.59%,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则占总人口的8.41%。
这些民族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语言。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除了汉族外,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和苗族。
壮族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约为1684万人。
回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人口约为1032万人。
满族则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东北三省,人口约为1000万人。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约为1156万人。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和广西等地,人口约为912万人。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少数民族外,藏族、朝鲜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布依族、毛南族、柯尔克孜族、羌族等民族也有重要的分布。
这些民族的语言分布也是多样的。
根据统计,中国共有297种语言,其中包括汉语、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
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被广泛使用,它又分为多个方言,如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四川话等。
此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方言。
民族和语言的分布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的聚集和分散。
历史上,中国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更替和统一,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使得不同民族的语言得以保留和发展。
随着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各地的民族和语言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渠道了解和学习其他地区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同时,也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
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不同民族和语言的分布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也带来了交流和交融的机会。
这种多元性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独特魅力,也需要我们共同珍惜和保护。
苗语的文化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苗族的总人口约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等地区。
苗族人民现已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它们不仅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今天我们就从苗语发展的历史,分布,传承形式,特点以及他将来的发展意义和发展方向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苗语发展的历史在许多地方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
一些地方文献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近代,苗族地区没有在使用的传统文字。
近代以来,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了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湘西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等。
近代,一些在苗族地区传教的外籍外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如柏格理苗文、胡托苗文等。
但是这些文字,除了柏格理苗文之外,推行面十分狭窄。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组织语言学家为苗族三大方言各创制了一套苗文,还把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改进为拉丁这字母形式。
然后在一些地方开展新文字试验推行。
二.苗语使用的分布情况苗语在学术界一般被认为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对苗瑶语的语系归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它是属于南亚语系或孟高棉语系。
苗语有三大方言:东部、中部、西部。
其中,东部主要为湘西一代使用、中部主要为黔东一代使用、西部主要为川黔滇一代使用。
各方言又分一些次方言或土语,其中的川黔滇方言分为7个次方言,各个方言及次方言内部还有土语之分。
各方言及次方言之间差异很大,即使是同属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也不能用各自的苗语通话。
据专家考证,苗语各方言的共源词达60%以上。
东部方言在湘西自治州、川东南、鄂西南、黔东北等地区大约有110万苗族人使用。
中部方言使用人数大约为210万人,黔东南自治州、黔南自治州东部、湖南西南部、广西融水和三江等县的苗族使用这个方言。
西部方言是苗语三个方言中内部差别最为复杂、分布地域最为宽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