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骑楼:百年风雨的岭南印记-岭南骑楼
- 格式:docx
- 大小:22.48 KB
- 文档页数:9
岭南建筑之岭南古村落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岭南建筑是浸润着岭南文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流派,是华夏建筑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岭南位于我国五陵之南,地处南海之滨。
这里气候炎热多雨,四季常青。
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又是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地。
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人文特征,使岭南地区形成务实,交融和创新的文化特征。
岭南建筑也逐渐形成了与自然融合,与环境适应,与不同文化交融,务实与创新的建筑理念和轻巧,通透,明快,多元的建筑风格。
而在众多的岭南建筑中,古村落不得不说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古村落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
岭南古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深邃,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其表现形态多姿多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南粤大地。
岭南古村落既有中国古村落的共性,又有岭南文化的鲜明特质。
其中广东古村落以广府古村落,潮汕古村落,客家古村落为主体,辅之以粤北古村落,雷琼古村落。
村落文化在地域上表现出水乡文化,山居文化,海洋文化的特点;经济模式上表现以农耕文化为主,商业文化并重的特点;因为移民南迁及向海外拓展的缘故,又表现出移民文化和侨乡文化等多样性的特点。
每个古村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一栋栋古老的建筑,一块块斑驳的砖瓦,都是经过数百年岁月风雨的洗礼,承载了无数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们无一不向人们诉说着那些古老而传奇的故事。
清远连州市丰阳镇丰阳村是南唐征南元帅吴敬元的隐居地。
它地处于连州北部山前的平原上,因大部分居民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屋,旧村又无力改造,所以旧屋得以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每座老屋,每间旧祠堂,每条石板路,都像是老电影中精挑细选的场景,让人仿似在恍惚间坠入时光的隧道,欲出不能。
一间古庙,两条街道,三间祠堂,四座门楼,这,就包含了丰阳村的全部。
一庙是始建于宋朝的丰溪古庙,供奉着始祖吴敬元和中兴之祖吴世范;两街是曾经的商业大街铺头街和走马巷;三祠堂是吴氏宗祠,学忠宗祠和胜求宗祠;四门楼则是指村子东,南,西,北的四座门楼。
岭南建筑之代表——骑楼建筑【摘要】:文章将骑楼建筑作为岭南建筑的代表进行介绍,从其产生与组成形态、分布与传播及主要类型三方面进行介绍。
在此过程发现,有关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和整合是骑楼建筑能长存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为保存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骑楼建筑; 岭南建筑; 文化整合前言行走于广州街头,到处看到的是那种连排的建筑店铺前是长廊式人行道,这就是在广州极其周边地区普遍存在,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岭南建筑中的--骑楼建筑。
在骑楼名称产生之前,这种建筑已经广泛存在于南方地区。
在四川称之为”凉亭子”,在新加坡和吉隆坡称为”五脚基”,在台湾称为”亭仔脚”等。
到了民国年间,国民在整治广州城市建筑时,颁布了《修正取缔建筑章程》中将该种建筑为骑楼。
之后骑楼的名称广为流传。
此外,由于骑楼建筑在东南亚以及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南海沿岸地区普遍存在,故学术界统称为”南洋风”建筑。
1.产生与组成形态在广州可见的骑楼中,其外墙上的山花和雕饰明显存在西方建筑的风格,但建筑内部的布局是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格局形式。
因而,骑楼的产生应该算是中西文化接触融合而成的。
同时,由于南海沿岸地区的区位条件,其受海向文化和陆向文化的双重影响,海向文化是通过海上交通传到中国来的文化,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嬗变,这也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也就出现近代的骑楼。
从建筑文脉看,骑楼是以”西”为”体”、以”中”为”用”的一种新型建筑文化。
陆向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
追溯岭南文化的根基就是中原文化,但其又受荆楚文化的影响。
在骑楼的组成上看,骑楼一般分为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在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
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
从形态上看,骑楼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式建筑”。
其开间以单开间居多,层数一般为2~4层,个别达5、6层,底层层高一般为4~5米,开间为3~5米,个别较窄的仅为2~3米,特别宽的约为6米。
连州骑楼:百年风雨的岭南印记作者:黄世康来源:《源流》2012年第09期起源与特点“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
骑楼,商住建筑,立面形态建筑骑跨人行道,故名骑楼。
据查《连县志》(民国三十八年版)大事记,民国二十年(1931),辟中山南路及东山马路。
又,民国二十五年,辟中山北路。
在中山南路骑楼老街一带居住的老街坊的记忆里,骑楼的出现,虽然将近百年,但它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简短时间里风靡全城,成为了这座古城亮丽的街景。
骑楼的过往,是与南门码头货如轮转的商业繁华联系在一起的。
走进中山路,不论是北段,南段,抑或中段延伸的湖广街(今建国路),都有着骑楼许多老字号的深刻印记,生动地折射出民国以及建国前后的人文风貌,教人回味着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
“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在我国古代檐廊式建筑可以找到与骑楼某些相似的元素。
早在宋代,沿街设廊并开设商铺普遍出现。
《续资治通鉴长编》写:“汴河堤岸……房廊,并拨隶户都左曹,乃收课利”、“徙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
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筑,与骑楼的建筑空间形式有着相似之处。
而追溯骑楼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三种。
据查,一种说法为专家论,骑楼是从东南亚一带的殖民地传入的。
骑楼建筑为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
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来到印度南部的贝尼亚库普尔,英国人对那里炎热的气候极不适应。
于是,他们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
后来,这一举措,很快被当地人效仿,叫它游廊,英国人称之廊房。
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香港、广州,然后再北上到厦门及西入广西等。
也有人认为,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年前的古希腊,近代传至世界各地,广州的骑楼吸收了西方古典拱廊建筑的特点。
还有学者指出,骑楼为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
《博物志》里曰:“南越巢居”。
《南越志》云:“南越栅居。
记忆里的骑楼建筑作文800字广东省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绚丽多彩,是久远的潮汕文化的一部分。
我认为广东省典型性的房屋建筑骑楼建筑能非常好的反映广东省文化的含义:对外开放作风,开拓精神,重利实商。
有关骑楼建筑的发源,有二种叫法。
有的说是越族华夏民族“杆栏”工程建筑的遗韵,据岭南地区寒湿多雨的气侯融合商业服务运营的必须发展趋势而成。
另一种叫法是广州人把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融合,就变成如今的骑楼建筑。
骑楼建筑较大的特性是:二层之上一部分突显于第一层,跨过人行横道上端,第一层用以做买卖,上边用以定居,总体设计风格是中西合并。
在湛江市也是有颇具特点的骑楼房。
那就是广州湾阶段美国人留存下来的法式风格骑楼建筑,如今关键遍布在赤坎区的民主路和霞山区的东堤路,汉口路。
赤坎区民主路的法式风格骑楼建筑风吹雨打的身心的洗礼如今越来越十分破旧了。
骑楼建筑墙体的粉灰早就掉下来,再再加上住户的随便更新改造,原先的外貌化为乌有。
前些时候,市人民政府方案维护,整修赤坎民主路的骑楼房,修复当初的风彩。
到之后,也不过是派人把墙体再次涂刷一遍罢了,以后再也不会别的哪些行動了,确实叫人心寒。
比较之下,霞山区的骑楼建筑维护工作中更为不成功。
在上年的“旧城改造规划方案”中逸仙路的骑楼房迫不得已拆卸,如今又为了更好地打造出“霞山欧洲风情街”准备拆卸汉口路和东堤路的骑楼房。
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个人行为明显抵制,她们不解:为何硬要拆卸这些旧工程建筑?那边有第几代湛江市人的记忆,那边曾是湛江人的自豪。
她们想为子孙后代留有最真正的湛江市,想为外界游人呈现最原生态的湛江市。
旧骑楼建筑究竟应不应该拆卸?维护文化艺术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反过来,把二者恰当地融合起來,会做到互利共赢的实际效果。
最先,我们要竭尽全力地整修这种旧骑楼建筑,使他们修复原本的外貌。
再以这种骑楼房为管理中心,打造出一条“广州湾风韵古街”,使之变成湛江市的一张亮丽个人名片。
还能够在古街售卖一些湛江市特点产品,充分运用骑楼建筑的功效,想来会吸引住许多游人前去,那样还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发展趋势,一举两得,烈火雄心3。
连州市中山南骑楼街改造设计赵青沛【摘要】文章基于对广东省连州市中山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的骑楼老街的更新改造,主要针对街区骑楼建筑等的改造和修缮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街区的各项要素进行引导性控制,以保护老街格局,协调周边风格,引导街区良性发展,以形成风格明确、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骑楼街区.【期刊名称】《四川建筑》【年(卷),期】2015(035)006【总页数】4页(P17-19,22)【关键词】骑楼;更新改造;修缮;风貌引导【作者】赵青沛【作者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4随着近几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街区改造与城市开发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要面对各方利益集团的博弈问题,同时还要面对城市历史的如何延续、如何避免割裂的问题。
而作为当地政府,一方面是希望以优质的开发项目吸引社会上的广泛投资,从而拥有足够的资金来更新旧城区;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有序科学的更新手段,以不破坏旧城风貌、不割裂旧城历史的文化脉络传承为前提,加以保护和改造设计,达到保护旧城、活化和复兴历史街区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中山南骑楼街的过去以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旧城改造研究骑楼老街的空间形态,提出骑楼老街的实际更新设计方案,希望对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设计提供新的想法和参考。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曾经是部分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近代骑楼最原始的功能即:其建筑门廊扩大串联成沿街廊道,廊道之上是可用作居住或者商业经营的出挑骑楼,廊道的一面开敞向街道,另一面则是店铺铺面,人可以沿街或沿廊道进行商业活动。
这种建筑形式可以为行人提供游览空间,既可避雨又能防暑,特别适合亚热带气候。
骑楼内的店铺则可借用连廊敞开店铺,进行商业活动等。
1.1 骑楼定义“骑楼”一词最早出现在1912年民国政府在广州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
与骑楼相应的英文单词为“arcade”,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中,把“arcade”定义为“Cover passage or area,one with an arched roof and shops along one or both sides”,即带拱形顶盖,一侧或两侧设有商铺的通廊。
广州最具特色建筑:骑楼的百年风采!2016-10-06?潘小娴CFP乡土人文地理走在广州古旧的街区,你会惊讶地发现: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柱子架在半空。
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了两三米左右,而且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几千米。
这些被柱子架在半空的“长脚”房子,便是广州最有特色的近代建筑之一——骑楼。
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
如今,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这些骑楼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广州人的现实生活中,在荔湾、越秀等老城区,骑楼仍处处可见。
游走在那些骑楼街巷时,你便沉溺进了广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里。
欧风美雨与实用主义骑楼在广州的出现,并不算久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还不过百年。
但这不过百年的骑楼,为什么却深受广州人的宠爱?说起来,这与骑楼所具有的“欧风美雨”特色,以及它极其符合广州人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有关。
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和澳门,是一座较早接受外来文化、跨入近代化进程的城市,在很多方面都都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得十分鲜明。
比如说——骑楼。
鸦片战争后,欧式骑楼传入广州,与广州传统的飘檐式建筑相结合,演变成为轻巧通透的骑楼。
骑楼堪称是广州人将西洋建筑风格和岭南建筑传统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既取法“欧风美雨”,又“中西合璧”的建筑。
广东旅游局发布的资料在骑楼前面加上了“商业”两个字。
因为,在当时,这种修在公共场所的敞廊式商业建筑的产生与古希腊商业发达和气候炎热多雨密切有关。
敞廊能为顾客和行人提供遮阳挡雨方便,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适应商业的需要。
而广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和希腊非常接近,既潮湿多雨,又炎热高温。
另外,广州是一个非常讲究实用主义的城市,广州人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智慧——那就是务实赚钱。
广州人对于自己的城市在别人的评价中是否有品味,并不那么在乎。
他们在乎的是很实际的事情,因此他们有一句口头禅:“不过是为了赚钱。
肇庆骑楼老街景点介绍
引言概述:
肇庆是广东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骑楼老街景点。
这些骑楼老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来介绍肇庆骑楼老街景点。
正文内容:
1. 骑楼老街的历史渊源
1.1 肇庆骑楼老街的起源
1.2 骑楼老街的历史发展
1.3 骑楼老街的文化特色
2. 肇庆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
2.1 骑楼老街的建筑特点
2.2 骑楼老街的装饰艺术
2.3 骑楼老街的建筑保护与修复
3. 肇庆骑楼老街的文化底蕴
3.1 骑楼老街的历史事件
3.2 骑楼老街的传统习俗
3.3 骑楼老街的文化活动
4. 肇庆骑楼老街的特色商业
4.1 骑楼老街的传统手工艺品
4.2 骑楼老街的特色小吃
4.3 骑楼老街的传统商铺
5. 肇庆骑楼老街的旅游资源
5.1 骑楼老街的景点介绍
5.2 骑楼老街的周边景点
5.3 骑楼老街的旅游服务
6. 肇庆骑楼老街的保护与发展
6.1 骑楼老街的保护意义
6.2 骑楼老街的保护措施
6.3 骑楼老街的未来发展规划
总结:
肇庆的骑楼老街景点是广东省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介绍骑楼老街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文化底蕴、特色商业、旅游资源以及保护与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骑楼老街景点。
希望肇庆骑楼老街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骑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阐述一、騎楼文化的起源骑楼建筑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的古希腊,由于其文化传统和地域关系,骑楼成为一种标志性建筑,骑楼建筑具有半室外走廊的特征,这一建筑类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日常休闲的极佳公共场所,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现代特征的商业空间。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建筑文化都传承了下来,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优化,骑楼建筑的形式也流传到中国。
我国岭南建筑中较为常见的就是骑楼建筑,并且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普及开来。
伴随着我国岭南地区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为适应商业发展,骑楼建筑许多创新形式也渐渐融入到岭南城市建设中。
岭南城市的骑楼基本上都属于商业骑楼,这种商业骑楼和传统干栏建筑一样,具有通风、防潮、避暑的特点,和岭南城市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底层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商业环境,上层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因此,骑楼建筑在空气湿度较大的岭南城市中发展较好,骑楼文化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创新。
二、骑楼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岭南地区的骑楼街道较多,为岭南地区人们遮风挡雨的骑楼,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已经呈现出较为破旧的状态。
部分骑楼被拆除,一些自然坍塌的骑楼,最后改造成了其他建筑形式。
随着我国岭南地区经济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本具有公共属性的骑楼被私营者私自占有,公共架空走道丧失其原来的该有面貌甚至最后被拆除,随后在翻盖的过程中被其他建筑所取代。
这一现象在旧城区中尤为常见。
岭南城市的骑楼成为城市化进程的牺牲品,骑楼文化的传承也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受到巨大的阻碍。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岭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不少旧城区的骑楼都遭到了被拆除的厄运。
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破旧的早期骑楼建筑阻碍了某些建设工程的开展。
骑楼建筑和其他建筑一样,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修葺才能确保建筑物的性能良好。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有价值的建筑形式都需要改造和创新,骑楼也是如此,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连州骑楼:百年风雨的岭南印记:岭南骑楼起源与特点“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
骑楼,商住建筑,立面形态建筑骑跨人行道,故名骑楼。
据查《连县志》(民国三十八年版)大事记,民国二十年(1931),辟中山南路及东山马路。
又,民国二十五年,辟中山北路。
在中山南路骑楼老街一带居住的老街坊的记忆里,骑楼的出现,虽然将近百年,但它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简短时间里风靡全城,成为了这座古城亮丽的街景。
骑楼的过往,是与南门码头货如轮转的商业繁华联系在一起的。
走进中山路,不论是北段,南段,抑或中段延伸的湖广街(今建国路),都有着骑楼许多老字号的深刻印记,生动地折射出民国以及建国前后的人文风貌,教人回味着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
“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在我国古代檐廊式建筑可以找到与骑楼某些相似的元素。
早在宋代,沿街设廊并开设商铺普遍出现。
《续资治通鉴长编》写:“汴河堤岸……房廊,并拨隶户都左曹,乃收课利”、“徙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
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筑,与骑楼的建筑空间形式有着相似之处。
而追溯骑楼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三种。
据查,一种说法为专家论,骑楼是从东南亚一带的殖民地传入的。
骑楼建筑为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
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来到印度南部的贝尼亚库普尔,英国人对那里炎热的气候极不适应。
于是,他们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
后来,这一举措,很快被当地人效仿,叫它游廊,英国人称之廊房。
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香港、广州,然后再北上到厦门及西入广西等。
也有人认为,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年前的古希腊,近代传至世界各地,广州的骑楼吸收了西方古典拱廊建筑的特点。
还有学者指出,骑楼为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
《博物志》里曰:“南越巢居”。
《南越志》云:“南越栅居。
”“巢居”和“栅居”,就是“干栏”。
“干”为上面,“栏”指房屋。
学者认为,史前时代,岭南的原始建筑经历了洞穴、半地穴到完全地面式的发展过程。
“干栏”如高脚楼,上屋住人,下面容纳家畜和杂物。
特点是干爽、通风、避暑、防潮,适合岭南的亚热带气候和地理环境,最后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
而寻找“骑楼”一词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
综观连州的骑楼,具有粤派骑楼的特点,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住人。
除此实用外,连州骑楼的墙面并没有古罗马柱浮雕图案、立面以垂直构窗的仿哥特式等丰富多样,只在中山路的中段有数间骑楼建筑的外观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有些许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却融入了太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透着浓浓的艺术韵味。
中山南路大部分骑楼,运用中国传统式建筑风格,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
比如说柱子变为简单的方柱,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立面等方面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延续了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特点,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户,立面基本无装饰。
繁荣与衰落连州独特且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成为粤湘桂三省(区)边际贸易文化中心和中原通往南粤的交通要冲、中转枢纽和边贸商品集散地。
史料记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汉武帝刘彻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今连州),下湟水。
“诗豪”刘禹锡刺连撰《连州刺史厅壁记》曰:“邑东之望曰顺山。
由顺以降,无名而相钦者以万数。
回环郁绕,迭高争秀,西北朝拱于九疑。
城下之浸曰湟水。
”也正是连州那条湟川河,成为了连州以及周边的历代官员、商贾、平民百姓南下便捷的水上之路。
连州城隍街内,曾建有一座直通湟川河边的“接官亭”。
古时官员上落连州,在此迎送。
而河对面,便是高堆、九陂一带的乡民居住地,他们来连州必须靠摆渡来往。
据《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之《(康熙)连州志》“渡之属”记:“州南门之外为南门渡,路通河邵(河村);次为济川渡,在济川门;次为龙津渡,在龙津门外。
”说明今南门口一带古时便有好几个渡口。
据查,龙津门是中山南路朝西的一个城门,北去不远有济川门,两门相隔间的城门外就是连州城最繁忙的码头,对岸就是双溪亭,然而到了清乾隆、同治年间,《连州志》载“济川渡,在济川门,今无”,那时的济川门还有,然济川渡已消失,成为了记忆。
查清道光二年《广东通志》载:王大宝,绍兴年知连州事。
另据《连州志》载:“王大宝,字元龟,潮州海阳人。
绍兴十六年,以右承议郎知连州,下车访民疾苦。
民皆曰:‘惟月输免行钱不便,大宝为减之’……”。
期间,王大宝看到百姓渡河艰难,遂于接官亭与龙津渡之间的对岸建“双溪阁”(注:双溪指湟水二源,星子河与三江河交汇处),为民摆渡入城时歇脚之用。
时值一代鸿儒张栻随父张浚寓居连州,以聪颖灵感赋诗《双溪春涨》:春杪溪流涨,双支交荡漾。
鱼龙竞蹴踏,波涛连渺莽。
行人欲济川,袖手叹河广。
安得万斛舟,为吾乘浩荡。
诗中摩肩接踵的繁华景象,与当年刘禹锡刺连那会儿作《双溪》“闲鹭久独立,曝龟惊复沉”的闲情逸致有了鲜明的对比。
到了明清时期,湟川河的航运,更使连州的经济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明天顺六年(1463),因平莫文章之乱而偕戈立莅连的张瑄和张南轩先生“八景”诗云:“人兴望洋叹,不说江汉广。
”《连州市志》(2011年版)“大事记”载:“明嘉靖至隆庆年间(1522—1572),广州府在连州星子设盐埠,拨粤盐供湘楚食用。
‘从连州星子引盐行销湖广、衡水、永宝三府,每年折至一万余引’。
”民国十三年(1924),瓦瑶岗(湟川河西)乡绅张家齐倡议集资建造龙津桥(后更名双溪渡浮桥),百姓少了摆渡的繁琐。
水路的兴旺终于令州人在民国二十年(1931)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举措:辟中山南路。
时孙中山先生逝世五年,全国各城市为了永久纪念中华民国国父,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
而这一时期,骑楼建筑又正风靡广东,所以,连州中山南路就在简短时间里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这一栋栋沿街廊柱式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的连排式骑楼传统建筑。
据《连县志》(1985年版)载“建国前商业”:“从广州、佛山、清远等地运进食盐、煤油、纱布、京果酱料、陶瓷器具等百货。
而湖南临武、宜章、蓝山、永州、道县等地出产的食油、苧麻、花生、瓜子、莲子、百合等农副产品,则经连县销往广州一带”、“经星子、东陂两路入我县的肩挑商贩络绎不绝,每天不下五六百人,旺季达千人”。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恰逢抗日战争,省国民政府数迁连州,据《连县志》(民国三十八年版)“抗日纪实”记:“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月,广东省政府及各机关迁连县。
先是倭寇南侵沿海,各省相继失守,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粤垣亦告沦陷,省府主席吴铁城初驻节第一根据地翁源之三华,既而粤北告急,电准中央以连为第二根据地,乃于同年十一月初旬偕高等法院长史延程率同所属及沦陷区难民随同,来连者聚至十余万人”、“三十一年六月,省政府及所属再迁来连,寻返曲江。
三十三年六月,倭寇强度新墙河,发动湘北战事,粤北紧张,于是曲江大疏散,省政及所属机关复先后迁连,分驻城厢内外及三江等处。
全县徒增十余万人,市面繁荣,空前未有”。
一时之间,连州享有“小广州”之誉。
人口的骤然增多,伴随而来的是商业的昌盛兴旺。
县城大小座商达二百多家,商户分为广商(广州、南海、番禺、顺德、清远等地的商人)、楚商(湖南商人)、土商(连州商人),开设的商人会馆多时达20多个。
而当时的行市分明,今建国路一带为盐市,南面还称为油桶街,中山南路经营的是京果海味粮油市,中山北路为布匹百货……买卖一行一市,商市热闹无比。
然而,据史料记载和一些老人回忆,自建国后,粤汉(广州至汉口)铁路全线通车后,湘南各县的货物大部分不再经连县转运,导致商业渐趋衰落,许多长水庄及代客买卖店陆续停业。
1959年5月,连州动工兴建连阳大桥,九陂、高堆一带的居民一部分绕去连阳大桥,另外一部分通过行走双溪渡浮桥进连州。
随着连州与周边县及乡镇修建呈“辐射网状”的多条公路纵横交错,1986年底,国道107线经过城南全线通车,浮桥、水运载货、载人等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年后,连州开辟了一条州人瞩目的城市“动脉”——慧光路,等到1999年南门口通往高堆一带的友谊大桥竣工,处于中山南路以及城隍街等曾经繁华异常的街巷便变得日复一日的冷清了。
保护与开发《粤北地区总体战略规划》中,连州被定义为粤北旅游中心城市。
《连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布局“规划在连州市区内成立连州旅游服务基地,在旧城区设置旅游商业服务区,开发旅游土特产品一条街,搞活连州市旅游产品市场;”、“旅游商业服务区主要集中在旧城区中山南路商业街、城隍街、建国路;”、“连州拥有古文化的氛围,因此可以发展古玩和工艺品的市场,中山南路和城隍街作为民国和明清风格的两个保护街区,应当对其建设风格、经营种类进行统一规划,并添加必要的基础设施,使之成为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商业街。
”《连州市城区总体规划》中对“慧光塔、城隍街、中山南路应给予严格控制和保护”,另要求“旧城改造规划之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旧城改建,保护并翻新建国路、城隍街、中山南路,形成有南方骑楼特色一条街。
”2005年连州举行首届国际摄影年展盛事,连州市委市政府就将中山南路骑楼街加以保护,将原果品仓华丽变身为“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陈列馆”。
近年来,连州市有关部门为提升城市品位,拟将该街打造成“文化旅游购物休闲一条街”,专门向中山南路居民发出信函,呼吁居民在房屋修缮时要注意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特制定了房屋的修缮和改造方案,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规划、居民参与、费用自筹”的方式,力求做到“修旧如旧、拆旧建旧”。
然而,现今中山南路新老骑楼交错并列、损坏、倒塌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骑楼的保护和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历史文物保护再次引起连州人民的讨论。
如何为骑楼“穿衣戴帽”装饰一新?是保留传统风格,还是注入现代元素,形成独具近代商业街市特色的典型街景?……无可否认,当政者重视了,人们的保护意识加强了,对提升文化古城连州旅游的品牌和亮点,都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