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

货币原来就是一种商品,它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目发地从千百万种商品里分离出来的。要了解货币的起源,就应从认识商品开始。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有两层意思:①商品是经过人类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任何没有经过人类劳动而由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诸如空气、水、阳光等都不是商品,惟独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氧气、太阳能、自来水等才是商品。②商品一定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那种只是为自己消费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例如:农民生产的粮食,用为自己消费的部份就不是商品,用于出售的部份才是商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商品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从而满足人们一的不同需要。所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体内的普通人类劳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社会属性,惟独通过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才干间接地表现出来。例如,一张兽皮交换两把石斧,这两把石斧的使用价值就表现出一张兽皮的价值。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耗费了一定的脑力和体力,于是都具有价值。各种商品在质上相同,量上就可以比较。一张兽皮和两

把石斧的生产花费了同样多的劳动,具有同样多的价值,因此能够互相交换。在交换中,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兽皮)和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石斧)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者比例,称为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量

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时间多少决定的。这种劳动时间是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生产者耗费的私人劳动时间。一种商品

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既互相统一又互相矛盾。统一的一面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矛盾的一面是作为商品生产者只是为了取得价值而生产,而使用价值却是商品生产者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把使用价值转让给他人,才干取得价值,两者不可兼得。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的。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两重性和劳动的两重性,最终决定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由于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他们都必须为满足对方需要而生产,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每一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生产商品上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必须通过交换才干得到社会承认。因此,惟独通过交换,商品价值才干实现,商品内部的矛盾才干获得解决。要进行交换,就必须把具体劳动还原为

抽象劳动以便进行比较,相互交换商品,实际上是相互交换各自为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这里只无非是由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使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不直接体现,而是采取价值形式,商品的形式。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费币的产生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现象,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与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它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普通价值形式与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

(一)简单价值形式

在原始公社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社会尚未浮现大分工,在公社内部实行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在公社与公社之间偶尔发生少量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比如一个部落用 1 张牛皮向另一个部落换 2 把石斧。这时的交换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只涉及到两种商品,但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价值已经获得了外在表现, 1 张牛皮的价值等于 2 把石斧,这样牛皮的价值通过石斧表现出来。这时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表现形式称为简单价值形式。以公式表示: 1 张牛皮价值=2 把石斧价值。很显然,简单价值形式是一种不充分的、萌芽的价值表现形式,但它实质上却反映了产品开始转化为商品。在简单价值形式中,虽然牛皮和石斧同为商品,但它们在这个等式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种商品(牛皮) 把它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石斧)上,它处于相对价值形

式,起着主动作用;另一种商品(石斧)并不表现它自己的价值,只是充当等价物来表现牛皮的价值,它处于等价形式,起着被动作用。

(二)扩大价值形式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浮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交换日益发展成为一种时常现象。一种商品已经再也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时常地和其他许多种商品相交换,

从而使得一种商品的价值时常表现在许多种商品上。于是商品的价

值表现就由简单价值形式逐步过渡到扩大价值形式。在扩大价值形

式中,一种商品要表现自己的价值,会使许多种商品成为等价物。

所以,这时一种商品就再也不是孤立地起等价物作用。而是与其他

商品共同发挥这种作用;但在每一次具体交换行为中惟独两种商品

发生关系,其中只能有一种商品排斥其他商品而现实地发挥等价物

的作用。马克思称现实地发挥等价物作用的商品为特殊等价物。在

扩大价值形态下,虽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但也加

剧了商品内部矛盾,这是因为在直接物物交换中,交换双方必须在

时间和空间上统一,必须握有对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否则,直接物物交换就不能进行。于是就浮现这样一种情况:一切商品所有者

都拿自己的商品与第三种商品相交换;这第三种商品进入交换的次

数较多,它的使用价值为大家所共同需要。于是这种商品就成为其

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得到了统一的共同表现,这样就产生了普通价值形式。

(三)普通价值形式

所有的商品同时用一种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就是普通价值形

式。在普通的价值形式下,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都是简单的,因为都由惟一的一种商品——牛皮表现出来;同时各种商品价值的表现又都是统一的,因为他们都是由同一种商品——牛皮所表现的,于是是普通的。对于用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就称为普通等价物。各种商品都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普通等价物上,这不仅更清晰地说明了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量上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而且标志着价值形式的质的变化,反映着商品交换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通过普通等价物作媒介的间接的商品交换,使得商品价值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性质,得到充分地、彻底地表现,表现了商品生产劳动的社会性。普通等价物是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是整个商品界自发的共同活动的结果。它是一切商品的共同的价值表现形式,可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就某一时期、某一地区而言,普通等价物为某一种商品所垄断。它克服了直接物物交换的种种艰难,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是,普通等价物并没有彻底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充当普通等价物的商品往往是不相同的。因此,这种价值表现形式仍然影响着商品交换的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将普通等价物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这样,普通价值形式就逐渐地向货币价值形式发展。

(四)货币价值形式

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不仅商品数量品种显著增多,而且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从交替起着普通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必然会分离出一种商品,时常地起着普通等价物作用,

使不固定的普通等价物由某一种商品比较固定地承坦。固定充当普通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商品,人们称为“货币”。

充当货币的特殊商品,开始普通是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有的是在本地区内可转让的主要商品,如牛、羊、皮革、粮食等;有的是较为稀缺的外来商品,如贝壳。金属浮现并加入交换后,逐渐地在交换中取代了其他商品,而由他执行货币职能。这是由于金属具有同质性、可分性、宜于保存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在金属货币的发展过程中,开始是由铜、铁等贱金属作币材,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则由白银、黄金等贵金属来承担。贵金属除了具有普通金属的自然属性外,还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磨损、可长期保存等特点,最适宜作货币材料。所以,金银便固定充当货币了。

综上所述,货币是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从商品世界中自发分离出来固定充当普通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不是某个人发明创造的,是以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为其产生的前提条件。

三、货币的演变与发展

自货币产生以后,金属货币流通在相当长时期内占有重要地位。金属货币最初是以条块状流通的,在每次交易中,都要称分量,验成色,分割金属块,这就给商品交易带来许多不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浮现了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为适应交换发展的需要,一些有名

望的商人在货币金属块上打上自己的印记,标明分量、成色,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方便。,但是商人的信誉毕竟是有限的,当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突破了地方市场的范围时,人们对金属块的分量、成色要求更具有权威性的证明,于是,就由国家把金属块铸成一定形状并烙上国家印记,这样金属铸币就浮现了。铸币就是经过国家证明的,具有一定分量和成色的、铸成一定形状的金属块。最初铸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铲形、刀形、环形、方形、圆形等。

铸币流通具有分散性和不断变质的特点。在中世纪,由于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割据,每一个贵族和领主都有铸币权,于是造成铸币流通极其分散。铸币的不断变质,是因为统治阶级利用铸币的铸造发行权,故意识地不断减轻铸币分量,降低成色,使铸币的实际价值和名义价值脱离,从而造成变质。比如,我国汉武帝时,曾经把名义上的十二殊重的半两铜钱减轻到三株重。

由于铸币流通的分散性和不断变质,货币流通极其混乱,市场上流通着不同单位、不同分量、不同成色的铸币,妨碍商业的发展以及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铸币的不断变质又使正确计算成本、价格利润,广泛建立信用联系发生艰难,有碍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当资产阶级在各国取得政权并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之后,就先后颁发有关货币流通的法令和规定,整顿货币流通,改变和结束前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流通分散而又紊乱的状况。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流通中广泛流通的是白银,同时黄金也开始大量进入流通,并有排除白银的趋势,这时资本主义国家把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规定为货币金属。当黄

金生产进一步发展并在流通中占统治地位时,资本主义国家又规定黄金为货币金属。当时,我国由于经济落后,货币金属仍然是白银。货币金属确定后,还要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国家法定的货币计量单位,它包括货币单位的名称和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量。例如,美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美元”,根据该国 1934 年 1 月颁布的法令,其分量为 13,714 格令(合 0,888 克);英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英镑”,按照该国 1870 年铸币条例,其分量为 123,27447 格令(合 7,97 克)。我国在 1914 年“国币条例”中曾经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每圆含纯银库平 6 钱 4 分 8 厘(合 23.977 克)。规定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有了统一的价格标准,从而使货币更准确地发挥计价流通的作用。

在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贵金属增长速度的情况下,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品流通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于是就浮现了银行券和纸币。

银行券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由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它是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黄金保证,持券人可随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属货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通常是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彻底凭借国家权力的强制作用,使其获得社会公认而在市场流通。纸币不能兑现。可见银行券和纸币不同。但随着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加强,普通商业银行已再也不拥有发行银行券的权力,发行权彻底集中于国家的中央银行,银行券已经纸币化了。当代国家发行的纸币

和中央银行的银行券,都是国家法律承认的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都是不兑现的货币符号。我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也不例外。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 货币原来就是一种商品,它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目发地从千百万种商品里分离出来的。要了解货币的起源,就应从认识商品开始。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有两层意思:①商品是经过人类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任何没有经过人类劳动而由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诸如空气、水、阳光等都不是商品,只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氧气、太阳能、自来水等才是商品。②商品一定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那种只是为自己消费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例如:农民生产的粮食,用为自己消费的部分就不是商品,用于出售的部分才是商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商品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从而满足人们一的不同需要。所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体内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社会属性,只有通过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例如,一张兽皮交换两把石斧,这两把石斧的使用价值就表现出一张兽皮的价值。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耗费了一定的脑力和体力,因而都具有价值。各种商品在质上相同,量上就可以比较。一张兽皮和两把石斧的生产花费了同样多的劳动,具有同样多的价值,因此能够互

相交换。在交换中,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兽皮)和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石斧)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称为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量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时间多少决定的。这种劳动时间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生产者耗费的私人劳动时间。一种商品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既互相统一又互相矛盾。统一的一面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彼此有着紧密的联系。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矛盾的一面是作为商品生产者只是为了取得价值而生产,而使用价值却是商品生产者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把使用价值转让给他人,才能取得价值,两者不可兼得。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的。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两重性和劳动的两重性,最终决定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由于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他们都必须为满足对方需要而生产,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每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生产商品上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得到社会承认。因此,只有通过交换,商品价值才能实现,商品内部的矛盾才能获得解决。要进行交换,就必须把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以便进行比较,相互交换商品,实际上是相互交换各自为生

货币的起源

北京泰和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1 货币的起源 一、马克思货币起源理论: 1、货币起源: 货币起源的不同说法:有人认为货币是发明或协议的产物,是人人同意的结果,人类祖先为了交易的方便协议使用货币。 有人说是圣贤规定的,如中国的传说中,伏羲收集天下的铜铸成货币,黄帝把金铸成货币等。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货币产生的基础: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自从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货币的萌芽,货币产生的基础也就是商品产生的前提。 商品是为交换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什么条件下劳动产品才能为交换而生产呢?应有两个前提条件: ⑴社会分工。该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都不一样,所以需要交换。 ⑵私有制。该条件下劳动产品归劳动者个人所有,才可能用于交换。 这也是货币产生的两个基础。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和商品交换是分不开的。商品交换的基础是价值的等价交换,但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通过交换价值找到了看的见摸的着的外衣,这就是价值形式问题。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就是货币产生的过程。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原始社会末期,有交换,但发生的非常少,只是偶然的发生一次交换。那时的交换可以写成“A=B ”,表示产品A 很偶然的和商品B 发生了一次交换。 2、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私有制的出现,交换越来越频繁,成为经常的现象,这是一种商品不再是偶然的和另外一种商品进行一次交换,而是可以经常的和很多种商品进行交换,可以写成 B A= C ,表示商品A 、B 、C 、D 之间会经常发生彼此之间的交换。 D 3、一般价值形式: 物物交换有极大的局限性,必须是双方同时需要对方的产品,且要有足够的可用于交换的数量才可以,这使交换发生非常困难。人们在交换中发现有一种商品在交换中出现的次数会非常多,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是被广泛需要的,如果有了这种商品再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会很容易。这种产品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这时,商品交换就分解成了两个步骤,即先用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再用一般等价物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此为一般价值形式。商品A=一般等价物=商品B 。

货币的由来与发展历程精简版

历史上的钱荒 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事实上,钱荒在我国早已存在了几千年,成为困扰南朝、唐宋、明清等封建统治者的大难题。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确立了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它们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1汉始“劣币驱逐良币” 因铜价较高,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改铸了许多小钱,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结果当时就出现了“奸钱日繁,正钱日亡”,但是这只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真正的“钱荒”还尚未出现。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此后的四百多年间,北方政局动荡,北方人口、财富、生产技术大量南迁,东晋和南朝统治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发展,铜钱的流通范围扩大。而从司马氏代魏,到东晋南渡,都一直未铸新钱,再加上铜料短缺,铜钱被大量储积,造成钱币严重匮乏。钱币匮乏,导致物贱伤农,国库空虚。 南朝政府铸造小钱,小钱重量不及旧钱,却规定与旧钱有同等购买力,南朝政府还将库存的大量钱币用以购买农产品,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缓和社会上的货币不足。 2唐朝重税收致“钱重物轻” 唐朝前期曾经发生“钱重物轻”现象。在租庸调制下,农民交纳的主要是实物,所以物价变动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的瓦解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下去。建中元年,宰相杨炎建议推行“资产为宗”两税法来取代租庸调制。此后税收日益苛重,终于导致贞元三年末出现“钱重物轻”现象,此后钱荒就一直困扰着大唐王朝的统治者。 为了解决钱荒,唐政府采取一系列管制办法,除了禁止私铸外,还禁止销毁钱币,禁止钱币外流,禁止过量储藏钱币;奖励采铜,收购民间铜器用作铸钱原料,武宗甚至将佛像和法器用作铸钱;同时强令使用布帛等实物货币,并将“除陌”合法化。然而,直至唐亡,钱荒问题始终未获得解决,民间及政府一直使用短陌钱,而且除陌数额日趋增多。钱荒到了宋代更为严重。宋代铸造的钱币数量多得惊人,仅铜钱一种,铸造量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最多的年份,需要耗费1万吨左右的铜。如果将这些铜钱一枚接一枚地排列起来,大约可以绕地球一周半。 这个数量是空前绝后的。奇怪的是,宋代的人偏偏又总在叫喊钱少,从北宋中期开始议论,一直吵到南宋灭亡,甚至还专门创造了一个词:“钱荒”。 钱究竟缺到什么程度?按苏轼的说法,当时浙江地区的市面上因缺少现钱而无法交易,当铺竟因没有现金,而导致大白天停止营业。 有人这样形容当时的“钱荒”:老百姓拿着银绢丝绵到市场上卖,连个问的人都没有;官府散出二三十万贯的钱,到了百姓手里,像泼出的水一样,立马不见了踪影。那么这些钱究竟去了哪里呢?首先是民间销熔铜钱,制造器皿以获利。其次,专卖、钱税使得农民被迫多卖农副产品,以缴纳赋税,购买盐、矾等日用必需品,这些都需要花费现钱。所以,农副产品一起涌入市场,市场一时不能消化,也造成“钱荒”、钱少现象。宋人总结钱荒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鼓铸不登、渗漏不赀、销钱铸器、私家藏匿。其中鼓铸不登是北宋时期所没有的,它只出现于南宋,北宋时期年铸钱数额在一般年份都远远超过百万贯,“自渡江后,岁铸才八万缗”。渗漏不赀、销钱铸器自北宋初期就已存在,而且屡禁不止。

中国货币的发现与演变

中国货币的发现与演变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货币,社会的发展也与货币息息相关,我国自古代时就使用了货币并一直延续至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初发明了货币,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发展成今天的人民币。 中国古代关于货币起源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创造出来的;二是自然产生说,代表人物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到“维币之行,以通农商”,意思是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为适应商品的需要而自然产生出来的。 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它在执行货币职能时是商品。它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在人类历史上,商品货币主要有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两种形态。实物货币是货币形式最原始的形式,与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作为原始货币,它是以其自身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同其他商品相互交换。从形式上看,实物货币是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并且是具有普遍接受性的实物。但实物货币本身存在着难以消除的缺陷:它们体积笨重不便携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退出了舞台。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凡是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都可以称为金属货币,铜铁金银都充当过金属货币的材料。金属货币具备耐久性,轻便性,可分性或可加工性,价值统一或均质性,以及供给的稳定性等优势和特性,能有效地发挥货币的职能。 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变。在中国的汉字中,凡是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但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金属货币的起源应是殷商,中国先民掌握了冶炼技术之后的事,在一些殷商的墓葬中曾出土青铜块,这些也就是最早的金属货币。 早期仿形货币,是中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以物易物贸易阶段之后产生的,随着地域经济的不同,不同部落使用的早期货币都不一样,现今出土的有争议的青铜器:如斧,网状器,它们与实用器形似而体积小,有的呈小批量出土,而且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中出现。因而许多古钱收藏研究者均把这些实物当作早期殷商货币。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零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但秦铸行不久,由于暴政与巨额军费开支,铸造货币不断地减重,变轻。 唐初,仍用隋代旧钱,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废五铢,铸开元通宝,自始结束了我国铢两货币的历史而进入宝文制货币。唐代时货币起源的认识仍出于《管子》的“先生制币”说(亦称“货币国定税”)此说在《管子》一书中多处言及,有代表性的是《国蓄》,曰“王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珠玉起于亦野,东西南北距周七千人百里,水邑壤断,舟车不能通。先王为其涂之远,真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币,以刀币为下币。三币,中屋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这一观点以后影响至今,已成定论,成与货币起源说上的主流认识。

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和演进

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和演进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之间的货币关系,以及为维持这些关系所建立的一系列 制度和规则。因为国际贸易、跨境投资等活动需要各个国家之间进行金融结算,所以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和演进。 一、黄金标准时期(1870 - 1914) 黄金标准时期是国际货币体系的第一个重要时期,它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 初期得到广泛应用。在黄金标准下,各个国家的货币都以黄金为基础,货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比率是固定的。这样一来,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支付可以明确地用黄金来结算,这就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黄金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黄金的稀缺性,将其作为货币的依据极 大限制了货币发行量的扩张。另外,在19世纪后期,新的金矿发现使得黄金的相 对稀缺性逐渐减小,这就意味着贸易和金融的增长已经超过了黄金的供应量。因此,在20世纪初期,黄金标准体系开始崩溃。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 - 1971) 第二个重要时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联合国货币和金融会议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规定世界各国货币都要依据美元来进行兑换,并且美元是可以兑换黄金的。这样一来,所有货币都间接地与黄金联系了起来,并且美元成为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然而,在这个体系中,美元占据了显著的地位,这就使得美国在成立之初就面 临了巨大的贸易顺差。美国为了维持这个体系,必须在国际间保持充足的黄金储备,并且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例必须在长期稳定不变。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在越南战争等军事支出上的大量支出,使得美元所需要背负的金融责任已经难以维持。因此,

《货币》知识点详解

《货币》知识点详解 【考点精讲】 一、货币 (一)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二)产生 1.人类社会起初并无货币存在。 2.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3.货币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 (三)发展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典型例题】

1.迄今为止,货币形式经历了金银条块、金属铸币、纸币、电子货币这几个阶段的发展。下列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①金银条块—使商品交换得以出现 ②金属铸币—推动了商品的流通 ③电子货币一未改变货币的本质 ④纸币一具有货币的所有职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货币的知识。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金银条块出现之前,商品交换就以出现,①错误;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④表述错误;金属铸币的使用促进了商品流通,电子货币减少了货币的使用,但其本质依然为一般等价物,并没改变货币的本质,故②③正确。故选C。 2.20XX年国庆节期间,大学生小杨花3000元购买了一台标价为3788元的华为手机,采取分期付款方式,首付1200元,剩余钱款分12个月付清,每月付150元。材料中的“3000元”“3788元”“1200元”“150元”体现的货币职能分别是( )。 A.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C.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支付手段 2.【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货币职能的相关知识。本题出题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 货币原来就就是一种商品,它就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目发地从千百万种商品里分离出来的。要了解货币的起源,就应从认识商品开始。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有两层意思:①商品就是经过人类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任何没有经过人类劳动而由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诸如空气、水、阳光等都不就是商品,只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氧气、太阳能、自来水等才就是商品。②商品一定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那种只就是为自己消费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就是商品。例如:农民生产的粮食,用为自己消费的部分就不就是商品,用于出售的部分才就是商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重属性。商品就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就是商品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从而满足人们一的不同需要。所谓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体内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就是瞧不见、摸不着的,就是一种社会属性,只有通过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例如,一张兽皮交换两把石斧,这两把石斧的使用价值就表现出一张兽皮的价值。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相

互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就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耗费了一定的脑力与体力,因而都具有价值。各种商品在质上相同,量上就可以比较。一张兽皮与两把石斧的生产花费了同样多的劳动,具有同样多的价值,因此能够互相交换。在交换中,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兽皮)与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石斧)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称为交换价值。价值就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就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时间多少决定的。这种劳动时间就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就是生产者耗费的私人劳动时间。一种商品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既互相统一又互相矛盾。统一的一面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彼此有着紧密的联系。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矛盾的一面就是作为商品生产者只就是为了取得价值而生产,而使用价值却就是商品生产者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把使用价值转让给她人,才能取得价值,两者不可兼得。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所决定的。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两重性与劳动的两重性,最终决定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由于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就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她们都必须为满足对方需要而生产,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每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

中国金融史 整理版

中国金融史 第一章原始到春秋战国 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何时?(或什么朝代?) 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中国最早出现、使用得最普遍和最长久的原始货币是天然的海贝,贝币产生于夏朝(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 是不是所有贝壳都能成为货币呢? 作为货币的贝壳要求色泽鲜艳美丽,长相匀称,叫做齿贝,学名“货贝”。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掉,露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所以文言文的“朋”指货币单位或货币本身。“朋”也就成了贝币的计算单位。问题:每朋多少贝?一朋=10贝 为何贝壳会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 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 掌握------------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贝壳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原因:(做判断) 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就像今天的金银项链。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所以与财富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而且是使用最普遍、最长久(夏朝---春秋)原始货币。 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是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 西周钱币: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出现大量铜铸币。 由于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铜铸币在形态和币制单位有很大差异,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蚁鼻钱(楚铜币)、环钱------------名词解释 第一种是布币(韩、赵、魏等国使用) 布币由铲形农具发展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像春秋时的周、晋、卫、郑、宋和战国时的韩、赵、魏等国。布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空首布和后来的平首布。 空首布:首空,可纳柄,原始而厚重,大小不等,多数在30克以内。 平首布:首端变平,不可纳柄,币身完全成片状,轻、薄、小,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数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处,也有标明重量的,如“一两”、“十二铢”,两、铢都是货币单位,可谓最早的铢两货币。布是与布匹无关。 第二种是刀币(齐、燕、赵等国使用)

黄达《金融学》讲义:第一章 货币和货币制度

黄达《金融学》讲义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定义 一、货币的经济学定义: 在商品、劳务的支付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 本书的定义: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可以充当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的物品。 二、货币与通货、财富、收入的区别 (一)货币不等于现金或通货:通货通常指硬币和现钞,较货币范围小;现金(cash),亦称通货(currency):指由政府授权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是一国的法偿货币。 (二)货币不等同于财富:货币和财富是存量,货币是财富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货币不等同于收入: 第二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一、货币的起源: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学说 1、先王制币说先秦时代 2、交换发展说 (二)西方的货币起源学说 1、创造发明说古罗马法学家鲍鲁斯 2、便于交换说英国的亚当.斯密 3、保存财富说法国的西斯蒙第 (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 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类型 (一)实物货币 特征: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 缺点: (二)金属货币: 铸币(coins):由国家准许铸造的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并具有一定形状的金属货币。 金银作货币的优点和缺点 (三)代用货币(大约公元10世纪):由政府和银行发行,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往往承诺可随时兑现为金属货币。 特征: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但可以兑换金银。 优点: (四)信用货币(20世纪30年代以后): 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1、信用货币的特点: 2、信用货币的形式

中国货币的发展

中国货币的发展 马克思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由此可知,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它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产物。货币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发展过程。 一.实物货币阶段(米,布,木材,贝) 1.1布 商品交换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当时人们还不是专门为交换而生产,此时的交换是简单价值形式。由于生产力依旧很低下用来交换的东西大多是自己生产的米,布等,以此来交换自己所需的产品。 例如:1尺布=2千克粮食 = 1.2贝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贝壳,以其坚固耐磨、光洁美丽、易于携带和具有自然单位的特点,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在货币史上,用贝壳当货币流通时间也较长,使用更广,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用贝壳充当货币的历史。

二.金属货币阶段(刀币,五铢钱,通宝) 2.1刀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铁仿制海贝。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铲币,刀币,环钱,楚币。 2.2通宝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时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三.代用货币阶段(交子,会子,宝钞) 3.1交子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制造铁钱。由于铁钱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转变。

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

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 自自然货币诞生以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货币的出现与商品交换密切相关,它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在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物物交换,然后是通过媒介进行的交换。然而,物物交换有其局限性。它把买卖双方限制在同一个时空。只有双方同时需要对方的商品,价值大致相等,交换才能实现。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如果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一个大家普遍能接受的物品,再把这个物品换成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商品,交换商品会容易得多。因此,通过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成为主要的交换形式。 在历史上,牲畜、兽皮、贝壳等都曾充当过商品交换的媒介。我国最早充当交换媒介的物品是贝壳,因此贝壳也被看作我国最早的货币。我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许多与货币或财富相关的汉字都带有“贝”字偏旁,如财、资、贵、货、贫等。由此可以看出,贝壳在我国充当货币的历史。 货币出现后,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的形态经历了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到电子、数字货币的演变过程。 所谓实物货币,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东西或者人们生产出来充当货币的东西。比如在中国,贝壳是中国最早的货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商时期,贝币就已经出现了。贝壳,起源于南方的大海,对于北方建立的夏商朝来说,是稀有而珍贵的。此外,贝壳经久耐用,便于携带,是理想的货币材料。作为钱的外壳,单位是朋友,一个朋友是10个币。也有很多国家把人们生产的一些商品作为货币。据史料记载,古代欧洲、古波斯、印度、意大利等地的雅利安人都有使用牛羊作为货币

的记录。在荷马史诗中,牛经常被用来标记物品的价值,如狄俄墨德斯的盔甲值9头牛,授予第一个角斗士的奖励值12头牛,一个熟练的奴隶值4头牛。埃塞俄比亚曾以盐为货币,美国曾以烟草和可可豆为古代货币。 金属货币属于足值货币。我国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类似铲形农具的“布币”、仿照刀状铸造的“刀币”、延续贝比形状的“铜币”等多种形状的铸币在不同地区流通着。到战国中期,圆形方孔的圜钱在秦国广泛流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种形状的铜铸币统一了全国的铸币流通,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银铸币是直到清朝末期从开始铸造,最初是有龙的图案的“龙洋”。袁世凯的北洋政府铸造了袁世凯头像的银元。1927年,中华民国铸造了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金铸币在我国较少铸造。 信用货币。信用与商品货币相对应。信用货币不是全价值货币,即作为一种货币,其本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纸币和存款货币都属于信用货币。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弥补了金属货币数量不能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加的弊端,逐渐取代金属货币成为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 电子货币。所谓电子货币,是指在金融电子网络上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传输电子信息实现支付和存储功能的货币。 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是基于节点网络和数字加密算法的虚拟货币。目前梳理的货币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密码学和验证技术创造、发行和维护的加密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Ripple、莱特币等。,不依赖任何实物。另一种类型的数字货币是由各国中央银行推广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例如,2017年初,中国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已在基于区块链的数字交易平台上试运行。

货币制度发展历史中的几种形态及其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发展历史中的几种形态及其 基本内容 第一段:货币的起源和发展 本段主要介绍货币的起源以及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提及 原始社会中的物物交换、货币的出现和演变等内容。第二段:货币 形态的演变本段主要介绍货币的起源以及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可 以提及原始社会中的物物交换、货币的出现和演变等内容。第二段: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的形态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主要的几种形态包括金 属货币、纸币和电子货币。货币的形态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 主要的几种形态包括金属货币、纸币和电子货币。 金属货币是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之一。它起源于古代贸易时期,人们将金属制品作为交换媒介。金属货币的特点是稀有、可持久和 易识别。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属货币在不同文明古国中发展成为主 要的交易工具,并通过铸造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 纸币是货币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形态。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古 代中国。纸币的出现解决了金属货币的不便之处,如重量大、携带 不便等。纸币被广泛采用后,逐渐演变成为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 成为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化时代的到来,电子货币开始崭露头角。电子货币是指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可用于支付和交易的货币。它不 依赖于实物媒介,通过电子设备和网络进行传输和结算。电子货币 的兴起为交易带来了便利性和效率,并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 要角色。 总之,货币形态的演变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电子货 币的过程。每一种形态都有其特点和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 经济进步和技术创新。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可涵盖以下方面:货币 的发行与管理机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与需求等。货币的发行与 管理机构是指负责发行和管理国家货币的机构,它们可以是___或 其他货币当局。不同国家的货币发行与管理机构可能存在差异,例 如有些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由政府或财政部门掌握,而有些国家则由 ___独立负责。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来 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货币政策可以包括货币发行规模、货币汇率、利率水平等方面的调整。货币供给与需求是指货币的供给量和需求 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可能导致货币贬值,而需求 增加则可推动经济发展。货币制度的差异和调整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总之,货币形态的演变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电子货 币的过程。每一种形态都有其特点和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 经济进步和技术创新。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可涵盖以下方面:货币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已有5 000年左右的历史。 ⏹但在货币的起源问题上,却众说纷纭,存在争议,由此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货币起源学说。(一) 古代的解释: 1)货币产生于交换。 司马迁:¡°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亚里斯多德:¡°一地的居民有所依赖于别处居民的货物,人们于是从别处输入本地所缺的货物,而抵偿这些输入,他们也的输出自己多余的产品,于是作为中间媒介的¡®钱币¡¯就产生了。¡± ⏹2)唯心的解释。 ⏹货币名目论认为,货币是人们(类)思考、协议(商)或国家政权的结果和产物。 其有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国家货币论、圣人先贤制币论、众人协商论。 ⏹管子:“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 币,以刀布为下币。三币握之,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 (二)货币的真正起源: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货币并非人们主观臆想或协商的产物,更不是皇帝钦定的,或上帝赐予的,或圣人先 哲发明的。货币根源于商品本身,它是商品内在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晶。 ⏹ [这一观点实际上和“货币产生于交换”的古代解释相一致,都是唯物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在由商品交换发展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形式发展中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 ⏹货币表现形式 ⏹其中,货币只不过是一种高级的价值表现形式而已。这就是货币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由萌芽到形成的全部历史过程。 例:农村的农民用粮食与城镇居民的刀、布、盐的交换 ⏹简单的价值形式:粮食刀刀布 ⏹扩大的价值形式:粮食刀粮食布粮食盐 ⏹一般价值形式:刀粮食布粮食盐粮食 ⏹货币表现形式:刀黄金布黄金盐黄金 ⏹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二、货币的定义: [从商品交换出发]

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与货币制度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一、货币的起源 1、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2、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四个形式发展 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所谓价值形式,是指用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价值,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2把石斧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 2把石斧 50斤米 20尺布 黄金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绵羊的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但商品价值未能获得共同的、统一的表现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般等价物.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指从大量的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表现其他各种商品价值的材料.这种一般等价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在欧洲,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绵羊.一般价值形式表现为: 2把石斧= 50斤米= 1只绵羊

20尺布= 0.5克黄金= 虽然从等式来看,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只是等式两边的移位,其实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它使物物直接交换变成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一般等价物实际上是货币的雏形,它离货币只有一步之遥了. 四货币形式 一般等价物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例如,在欧洲,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绵羊,在我国,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贝壳.许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难以分割、价值不统一、不便于携带、难以保存等.人们要选择一种价值含量高、价值统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便于保存的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人们终于找到了这种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贵金属.贵金属有四个自然属性:一是具有同一性,贵金属质地均匀,重量相等;二是具有可分性:贵金属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分割二不丧失价值;三是具有便利性,贵金属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四是具有永恒性,贵金属不变质,适宜保存,作为财富储藏. 当人们选择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时,一般等价物就相对稳定了,货币也就产生了. 二、货币的形态的发展 货币作为一种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支付工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总体趋势上看,货币形态的演进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从金属货币到信用货币的阶段. 一、实物货币

中国的古代货币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古代货币与经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货币交流系统的发展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反映了社会政治变迁,而且对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最早的货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即西周末年间,当时的货币形式是以铜器为主,被称为“布币”。这些铜质货币往往被铭刻成不同的形状,如刀、虎、牛等,以方便交易和辨认。然而,在这个时期,货币的使用还不普及,更多的交换方式仍然是物物交换。 随着时代的推移,货币制度逐渐完善。在春秋战国时期,铜钱的使用成为主流。最早的铜钱大多是以矩形的铜块切割而成,称为“方孔钱”。到了秦代,方孔钱逐渐演变成小圆钱,便于携带和交换。此后,铜钱一直贯穿中国古代历史,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直到清朝末年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货币与经济发展 货币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货币的出现加速了商品交换的便捷化。在货币出现之前,人们通过物物交换来满足需求,交易双方往往难以达成一致。而有了货

币,人们可以用标准化的货币单位衡量商品的价值,从而更加便捷地 进行交易。货币流通的便利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交易的活跃。 其次,货币的存在使得财富的积累成为可能。在物物交换时代,人 们的财富主要以实物形式存在,如土地、黄金、粮食等。而有了货币,人们可以将财富转化为货币储存起来,从而方便积累和管理。这为个 人和社会的财富积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另外,货币的推动使得市场经济得以发展。货币的出现促使人们更 加关注经济活动的利益和效益,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经济 模式。货币的价值体现了商品的价格,从而产生供求关系,推动市场 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的发展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促 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与经济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货币制度也不断地发生变革,以适 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秦汉时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 于是秦始皇发布了“铸五铢四钱”的法令,对铜钱的形状和重量进行了 统一规定,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这一规定为日后的货 币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宋元明清时期的货币制度在形式上逐渐成熟,出现了以纸币为主的 货币体系。尤其是明代的官方纸币“交子”,大大方便了货币流通和存储。然而随着纸币的过度发行和滥用,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济混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