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镇润泽学校集体备课《小石潭记》
- 格式:docx
- 大小:20.58 KB
- 文档页数:6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
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关于文体“”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自己还不会读的字--------自学提示二:(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以《小石潭记》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反思等形式,深入研究《小石潭记》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时间与地点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下午2:00-5:00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三、活动流程1. 集体备课2. 课堂观摩3. 教学反思与讨论4. 总结与展望四、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小石潭记》,使学生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思想,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体会文言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确定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内容的理解;难点是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3)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导学案、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堂小结等环节。
2. 课堂观摩本次课堂观摩由我校语文高级教师张老师主讲。
张老师以《小石潭记》为题材,通过以下环节展开教学:(1)导入:以柳宗元的生平和《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通过朗读、讲解、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句式和文章内容。
(3)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4)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教学反思与讨论课后,全体语文教师对张老师的课堂进行了反思与讨论。
主要内容包括:(1)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4)张老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认识到《小石潭记》的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小石潭记集体备课记录一、备课主题《小石潭记》的教学研讨二、备课人员[参与备课的人员姓名]三、备课时间[具体备课时间]四、教学目标1. 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2. 引导同学们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同学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1. 重点(1)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记忆。
(2)文中写景部分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
2. 难点(1)作者复杂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2)如何引导同学们将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六、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帮助理解文意。
2. 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3. 讨论法:组织同学们讨论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手法,激发思维。
七、教学过程1. 导入(1)老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小石潭,去感受那里独特的风景和作者的心情。
大家有没有去过一些美丽的地方呀?”(2)同学们纷纷回答自己去过的地方。
(3)老师:“那咱们看看这小石潭有什么特别之处。
”2. 朗读课文(1)老师先示范朗读一遍,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挑几位同学朗读,大家一起点评。
3. 字词讲解(1)老师逐句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比如“坻”“嵁”“佁然”等。
(2)通过举例、造句等方式,帮助同学们理解字词的意思。
4. 文意理解(1)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每一段的意思,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2)老师针对同学们的理解进行补充和纠正。
5. 写作手法分析(1)老师引导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比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分析这些句子的描写手法,如动静结合、侧面描写等。
6. 情感探讨(1)老师提问:“作者在文中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呢?”(2)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总结。
7. 总结归纳(1)老师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2)布置作业,比如背诵课文、仿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八、作业设计1. 背诵《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小石潭记》全文,感受柳宗元散文的艺术魅力。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背诵课文。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3.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柳宗元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柳宗元散文,如《黔之驴》、《永州八记》等。
2.文本解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
(2)教师提问:文章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3.写作特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4.情感表达领悟(1)教师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小石潭记》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分析写作特色、领悟情感表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小石潭记》的艺术魅力。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3.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作业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柳宗元的其他散文作品,比较其创作特点。
2.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观察自然景物,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4.鼓励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比赛,提高写作水平。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柳宗元散文选集。
3.环保教育相关资料。
4.文学创作比赛相关信息。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的满意度。
4.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才能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才能,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浸透点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风光,培养安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展美育教育。
〔四〕美育浸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络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老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局部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老师启发,学生答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络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老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展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才能。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重,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阅读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的: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读熟课文:流利地读,理清写作顺序,归纳景物特点,翻译课文。
2.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并从中体会到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以抽签、采访、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过《桃花源记》,那是多么优美的一篇散文啊!描绘了那么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看看他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幅画面呢?二、明确本节课目标:1.练习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师生合作,完成目标一。
1.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注音勾画不熟悉的字,用斜线画出节奏。
2.请学生根据注释或依靠工具书和同伴帮助,解决刚才勾画出来的生字读音问题。
仍然未掌握的,写到展示板上,大家一起来解决。
3.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个体读、对子互读互听、小组内展示读。
注意节奏。
4.各组集体参加全班范围内的朗读竞赛。
机会只给三次,激发学生积极争取。
每组读完后,请同学点评,教师根据情况,相应评分。
5.全班齐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完成目标二。
1.思考:从题目来看,“小石潭记”是什么意思?“记”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默读课文。
思考:本文作文一篇山水游记,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1)学生独学、对学、群学交流。
2)然后以抽签方式确定各组学生,让其让展示板将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归纳展示。
3.全班学生根据各组展示出来的情况再进行整理。
师生共审视,确定最终的答案。
学生主动请缨将其板书在大黑板上。
学生做笔记。
六、课堂小结:对比目标,总结本节课完成的情况。
七、当堂检测。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小编sky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5篇小石潭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案篇一一、导入新课唐代有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结构三、齐读课文四、教学目标完成1、讨论下列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熟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翻译全文课后反思:教学设计的。
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
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
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
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教案题目:《小石潭记》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读《小石潭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人文环境的独特影响;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学习:通过分组朗读、师生共同解读和讨论等方式,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和感悟故事主旨;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对人文环境的影响;3. 写作训练:以小说人物为创作对象,练习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利用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对人文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Step 2:课文学习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轮流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师生共同解读:通过师生共同解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道德范畴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个人的见解和思考。
3. 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情感解读,分析故事的主旨和寓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其中的道理。
Step 3: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1. 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Step 4:写作训练1. 以小说人物为创作对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写一篇小作文,以表达自己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点评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Step 5:总结和反思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学生的回答问题,达到对本节课的总结和反思,加深学生对课文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1. 课文《小石潭记》2. 多媒体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4. 学生小组分组名牌5. 学生写作练习册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主动回答问题和积极讨论的表现;2.检查学生完成的写作练习册,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总结进行评价,从中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石潭记》教案(四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4.体会文章的写生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写毋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闻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闻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这位作家是柳宗元。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投影显示)三、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第竹()清冽()为城()摇缀()B、为屿()为喉()()僧然()参差()c、做尔()翕忽()差互()披拂()D、寂寥()悄怆()幽邃()恕己()三、第一段:说明重点词语,翻译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皇竹,闻水声,如鸣做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城,为屿,为峨,为岩。
青树翠殛,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似乎挂在身上的玉琅、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我很喜爱听到它。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条道往里走,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殊澄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抵、屿、城、岩等各种不同的形态。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硬,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四、作业四线三格翻译课文其次课时一、第习检测第一段的翻译二、翻译其次三段:说明重点词语,翻译课文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行知其源。
译文: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似乎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漂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突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2022年《小石潭记》教案五篇(完整文档)小石潭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课前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教学设计:一、导入。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
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①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②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或:游览顺序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⑴逐步引导: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2、进一步巩固背诵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图片背景音乐)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小石潭记教案篇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能力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