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对录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2
声律启蒙东冬韵摘句
以下是声律启蒙东冬韵的摘句: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闲对坐,醉对歌,客饮对相和。
仙山对古水,雨叶对秋荷。
书案上,画桥下,风刃时霜梭。
文章惊海内,气节重江湖。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闲对坐,醉对歌,客饮对相和。
仙山对古水,雨叶对秋荷。
书案上,画桥下,风刃时霜梭。
文章惊海内,气节重江湖。
贤对圣,智对愚,傅粉对施朱。
名缰对利锁,挈榼对提壶。
鸠哺丁,燕乳姑,释子对仙徒。
孙康书映雪,车胤乘夜壶。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
洞庭月,彭蠡烟,九嶷霁雨,二华积雪。
万里仙踪一放翁,江南虽远但怀中。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见浮云灭未还。
摇对新翠,乐府对鸣蛙。
坐客联吟诗满颊,笑宾独酌酒重沙。
渑水燕谈录原文翻译渑水燕谈录原文翻译《渑水燕谈录》属于笔记文中的史料笔记。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渑水燕谈录原文翻译,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原文】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
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
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聚族人仅②百口。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
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注释】①缣(jiān):细绢。
②仅:将近。
③令:善,美好。
【译文】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时特别宽厚。
他富贵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但比较贫穷的人,他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人来管理他资金的进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细绢做衣服,另外婚丧嫁娶,都会给他们钱。
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
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作品介绍笔记文是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之“笔”即文笔之分的“笔”,意谓散记、随笔、琐记。
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
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有此体,其渊源还可以远溯至东汉。
唐代笔记已多,到宋代又有发展。
用“笔记”两个字作书名的,则始于北宋宋祁的《笔记》3卷。
宋代的笔记文以史料笔记一类为最发达。
其主要特点在于多就“亲历”、“亲见”和“亲闻”来记叙本朝的轶事与掌故,内容较为切实,不乏第一手材料。
《渑水燕谈录》就是北宋史料笔记中的代表性作品。
“谈谑”,也就是说玩笑话。
这种“谈谑”式的著述动机,是宋代笔记的普遍倾向,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一种风气与时尚。
王辟之在作于绍圣二年(1095)的《渑水燕谈录》序言中写到:“今且老矣,仕不出乎州县,身不脱乎饥寒,不得与闻朝廷之论、史官所书;闲接贤士大夫谈议,有可取者,辄记之,久而得三百六十余事,私编之为十卷,蓄之中橐,以为南亩北窗、倚杖鼓腹之资,且用消阻志、遣余年耳。
渑⽔燕谈录渑⽔燕谈录(宋)王辟之提要序卷第⼀卷第⼆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第⼋卷第九卷第⼗补遗佚⽂提要《渑⽔燕谈录》⼗卷,旧本题宋齐国王辟之撰。
《宋·艺⽂志》作王关之,盖以辟关形近⽽误。
《通考》引晁、陈⼆家书⽬并作王辟。
案魏野《东观集》有赠王衢、王辟同登第诗,则北宋实有其⼈。
然野当真宗之时,与此书年不相及,盖传写脱之字也。
《⼭东通志》载辟之字圣涂,青州⼈。
《书录解题》称其为治平四年进⼠。
《读书志》称其从仕四⽅,与贤⼠⼤夫燕谈,有可取者,辄记,久⽽得三百六⼗馀事。
今考此书皆记绍圣以前杂事,分⼗五类。
帝德⼗七条,谠论⼗⼀条,名⾂五⼗条,知⼈四条,奇节⼗⼆条,忠孝⼋条,才识⼗⼆条,⾼逸⼆⼗条,官制⼆⼗条,贡举⼆⼗⼀条,先兆⼗七条,歌咏⼗⼋条,书画⼋条,事志三⼗⼆条,杂录三⼗五条,共⼆百⼋⼗五条,与《读书志》所载之数不合。
盖此本为商维濬《稗海》所刻,明⼈庸妄,已有所删削矣。
所记诸条,多与史传相出⼊。
其间如谁传佳句到幽都⼀诗,乃苏辙使辽时寄其兄轼之作,⽽误以为张舜民;⼜如柳永以夤缘中官,献醉蓬莱词,为仁宗所斥,⽽以为仁宗⼤悦之类,亦间有⾇讹。
然野史传闻,不能尽确,⾮独此书为然。
取其⼤致之近实可也。
序《渑⽔谈》者,齐国王辟之将归渑⽔之上,治先⼈旧庐,与⽥夫樵叟闲燕⽽谈说也。
余登科从仕,⾏三⼗年矣,⽇欲退居故国,⽽为贫未果。
今且⽼矣,仕不出乎州县,⾝不脱乎饥寒,不得与闻朝廷之论、史官所书;闲接贤⼠⼤夫谈议,有可取者辄记之,久⽽得三百六⼗余事。
私编之为⼗卷,蓄之中橐,以为南亩北窗、倚杖⿎腹之资,且⽤消阻志、遣余年⽿。
渑,齐⽔之名。
其事随所录得之,故⽆先后之序。
绍圣⼆年正⽉甲⼦序。
前⼈记宾朋燕语以补史⽒者多矣,岂特屑屑记录以为谈助⽽已哉?齐国王辟之圣涂,余同年进⼠也,从仕已来,每于燕闲各⼀嘉话辄录之。
凡数百事,⼤抵进忠义,尊⾏节,不取怪诞⽆益之语,⾄于赋咏谈谑,虽若琐碎⽽皆有所发,读其书亦⾜知所存矣。
国学经典:《声律启蒙》原文及注解(三)国学经典:《声律启蒙》原文及注解(三)六麻松对柏,缕对麻。
蚁阵对蜂衙。
赪鳞对白鹭,冻雀对昏鸦。
白堕酒,碧沉茶。
品笛对吹笳。
秋凉梧堕叶,春暖杏开花。
雨长苔痕侵壁砌,月移梅影上窗纱。
飒飒秋风,度城头之筚篥;迟迟晚照,动江上之琵琶。
•蜂衙:众蜂簇拥蜂王,如朝拜屏卫,称蜂衙。
宋陆游《青羊宫小饮赠道士》诗:“微雨晴时看鹤舞,小窗幽处听蜂衙。
”赪:赤。
白堕:酒名,北魏河东人刘白堕善酿酒,故名。
后世泛指美酒。
碧沉:茶名。
筚篥:少数民族管乐器,用以警马。
优对劣,凸对凹。
翠竹对黄花。
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
山不断,水无涯。
煮酒对烹茶。
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
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
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仝七碗之茶。
•陶秫:秫,即今高梁。
陶潜为彭泽令,种秫百亩。
邵瓜:秦代东陵侯邵平在秦亡后,种瓜长安城,有五色,甚美。
竹根:酒杯名。
桐叶:茶盏名。
七碗:卢仝,中唐诗人。
其《走笔谢孟谏议新茶》诗:“七碗吃不得也,但觉两腋习习生清风。
”吴对楚,蜀对巴。
落日对流霞。
酒钱对诗债,柏叶对松花。
驰驿骑,泛仙槎。
碧玉对丹砂。
设桥偏送笋,开道竟还瓜。
楚国大夫沉汨水,洛阳才子谪长沙。
书箧琴囊,乃士流活计;药炉茶鼎,实闲客生涯。
•酒钱:刘延之与陶潜二万钱,陶全还酒家。
诗债:宋苏轼诗:“口业不停诗有债。
”仙槎:昔有人寻河源,泛槎至天河,逢织女。
送笋:范元授见人盗笋,苦于过沟,乃伐树为桥与盗过,盗惭,将笋送还。
还瓜:晋桑虞见人盗瓜,以园篱多刺,乃开一道。
盗感之,还瓜叩头请罪。
汨水:楚大夫屈原以忠见疑于楚怀王,乃自沉汨水。
长沙:贾谊为洛阳才子,文帝谪为长沙太傅。
七阳高对下,短对长。
柳影对花香。
词人对赋客,五帝对三王。
深院落,小池塘。
晚眺对晨妆。
绛霄唐帝殿,绿野晋公堂。
寒集谢庄衣上雪,秋添潘岳鬓边霜。
人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阳。
•五帝:少昊、颛顼、高辛氏、尧、舜。
渑水燕谈录文言文原文从体裁上来说,《渑水燕谈录》属于笔记文中的史料笔记。
从写作目的上来看,与众多宋代笔记的作者一样,王辟之脱离仕宦,悠游林下,追忆平生经历见闻,笔之于书,博记杂识,主要是为了“谈谑”。
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渑水燕谈录文言文原文吧!卷一·帝德西都北寺应天禅院,乃太祖诞圣之地,国初为传舍。
真宗幸洛阳,顾瞻遗迹,徘徊感怆,乃命建为僧舍。
功成,赐院额,奉安神御,命知制诰刘筠志之。
仁宗初,又建别殿,分二位,塑太宗、真宗圣像,丞相王钦若为之记。
后园植牡丹万本,皆洛中尤品。
庆历末,仁宗御篆神御三殿碑:艺祖曰“兴先”,太宗曰“帝华”,真宗曰“昭孝”。
今为忌日行香地,去留府甚远,故诗曰“正梦寐中行十里”,此之谓也。
开宝中,教坊使魏某年老当补外,援后唐故事,求领小郡。
太祖曰:“伶人为刺史岂治朝事,尚可法耶!”第令于本部中迁叙,乃以为太常太乐令。
兴国中,张观、乐史锁厅合格,不得进士第,止以为幕职官。
太宗之爱惜科名如此。
庆历中,郎官吕觉者勘公事已回,登对自陈衣绯已久,乞改章服。
仁宗曰:“待别差遣,与卿换章服。
朕不欲因鞫狱与人恩泽,虑刻薄之徒望风希进,加入深罪耳。
”帝宽厚钦恤之德如此,庙号曰仁,不亦宜乎!明道二年二月十一日,仁宗行籍田礼。
就耕位,侍中奉耒进御。
上搢圭秉耒三推,礼仪使奏礼成,上曰:“朕既躬耕,不必泥古,愿终亩以劝天下。
”礼仪使复奏,上遂耕十有二畦。
翌日,作《籍田礼毕诗》赐宰臣已下和进。
寻诏吕文靖公编为《籍田记》。
时许开封国学举人陪位,因得免解。
宝元、康定间,西方用兵,急于边用,言利者多捃摭细微,颇伤大体。
仁宗厌之,乃诏曰:“议者并须究知本末,审可施用,若事已上而验白无状、事效不著者,当施重罚。
”于是,轻肆者知畏而不敢妄言利害也。
仁宗朝,南剑州上言:“石碑等银矿可发。
”上谓三司使曰:“但不害民,则为国利;或于民有害,岂可行也”上之恤爱元元至矣。
晁文元公迥在翰林,以文章德行为仁宗所优异,帝以君子长者称之。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梦溪笔谈》《渑水燕谈录》《蝶恋花密州上元》含答案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①。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
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②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⑥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賵敛棺椁⑦皆所未具。
公怃然⑧,即彻宴席,厚赒⑨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注】①殍殣(piǎo jìn)枕路:饿死的人躺在路上。
②存饷:慰问、馈赠物品。
③监司:主管检查的官员。
④仰:依赖、依靠。
⑤晏然:平静、安定。
⑥缞绖(cuī dié):丧服。
⑦賵(fèng)敛棺椁(guǒ):下葬的物品。
⑧怃(wǔ)然:失意的样子。
⑨赒(zhōu):救济。
【丙】蝶恋花·密州上元⑩【宋】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⑩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
密州不比杭州,贫困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24.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两处...)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25.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发.粟及募民存饷②征于色,发.于声B.①为术甚备.②犹得备.晨炊C.①既.已恤饥②既.出,得其船D.①及其.卒也②其.间千二百里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五微韵脚唐诗
五微韵脚是《声律启蒙》中的一部分,其韵脚来源于唐诗。
以下是一些五微韵脚:
1.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
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2.宽对猛,是对非,服美对乘肥。
珊瑚对玳瑁,锦绣对珠玑。
桃灼
灼,柳依依,绿暗对红稀。
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
汉致太平三尺剑,周臻大定一戎衣。
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
3.声对色,饱对饥,虎节对龙旗。
杨花对桂叶,白简对朱衣。
尨也
吠,燕于飞,荡荡对巍巍。
春暄资日气,秋冷借霜威。
出使振威冯奉世,治民异等尹翁归。
燕我弟兄,载咏棣棠韡韡;命伊将帅,为歌杨柳依依。
如果需要更多五微韵脚的唐诗,建议查阅《声律启蒙》原文或其他相关文献。
渑水燕谈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渑水燕谈录原文如下:
原文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②不忤物③,晚年家颇④丰富。
一夕,盗⑤入其室,诸⑥子擒之,乃⑦邻舍之子也。
令仪曰:”汝素⑧寡悔⑨,何苦而为盗邪⑩?”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
”如其欲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
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留之,至明使去? 。
”盗大感愧,卒?为良民。
翻译:
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人,是个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里很富裕。
有天晚上,一名小偷进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儿子。
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为什么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被贫困所逼迫!”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铜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
”于令仪按照他的要求给了他。
等到小偷要离开时,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非常恐惧。
于令仪对他说:”你很贫困,晚上背着十千铜钱回去,恐怕会被人盘问。
你留下,到了明天让你离开。
”小偷非常感动、惭愧,最终成为了良民。
启发与借鉴在这个故事中,于令仪善于发现事物背后的原因,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
在现实世界中同样如此,我们对于别人不能仅仅因为一件事情就做出判断性的结论,要具体的去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就能更加真实的认识一个人并赢得他人的尊敬。
“燕行录”中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研究:意义与价值刘广铭随着“燕行录”渐为中外学人所瞩目,“燕行录”中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问题亦随之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并日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
我们拟就“燕行录”中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研究之意义与价值问题作一探讨。
朝鲜朝语境中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主要取决于双方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交流,也取决于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半岛文化自身观察事物的方式。
各个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这其中既有朝鲜文人想象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幻像,也有符合社会、自然等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实像。
由此不仅可以看到作为朝鲜朝“他者”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也可以通过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反观朝鲜及其民族文化心理。
我们以为,朝鲜朝语境中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研究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一、朝鲜朝语境中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研究的学术价值:朝鲜朝语境中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问题是一个令人感到趣味盎然的话题。
古代朝鲜人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从史前时代以来,就共存于亚洲东隅。
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演进中,在漫长的历史行程中,彼此对对方的生存方式、言说行为、活动具象等形成了各具时代色彩及地域特征的观察和记录,并世代传承,综合构成永不枯竭的历史描述,从而最终成为一种“社会集体想象”。
尤其是朝鲜,在其卷轶浩繁的古代典籍中,留下了大量的关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的文本。
这些文本一方面基于久远的“女真记忆”,一方面结合“此时”的现实文化语境,不断地描绘和表述朝鲜人视域中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即不断地对作为“他者”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下定义,而这些描绘和表述又成为新的话语资源,汇入到朝鲜民族心里的“北方记忆”之中去,构成朝鲜民族新的更加丰富的“社会集体想象”,并制约着后来者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的进一步描述。
如果我们采用历时的方法,遵循历史的自然进程,以文本的细读实证为基础,密切联系文本创造时的文化语境,剔要勾玄,从而使原来以“隐性”的状态存藏于朝鲜古代典籍及民间传说中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清晰化、明朗化,最终成为一种“显性”的“系统化”存在(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信息资料来看,这一系统性的工作目前还没有人做过,从这个意义来说,这项研究应该是一项开创性的、添补这一领域空白的工作)。
燕将录杜牧注释字词
《燕将录》是唐代杜牧的诗作。
注释:
1. 燕:指燕地,今河北北部地区。
2. 牧:古代对州牧、郡守等地方高级官员的称谓,这里指镇守一方的大将。
3. 刘济:人名,时任燕地的地方长官。
4. 二千人:二千兵力。
5. 障:设防,把守。
6. 白狼口:白狼山口,这里指战略要地。
字词解释:
1. 谭忠:人名,谭忠是燕地的一位豪杰。
2. 绛人:绛州人,今山西绛县一带的人。
3. 忠豪健喜兵:谭忠为人豪放、勇猛,喜欢军事。
4. 与:给予。
5. 牧:这里指刘济担任燕地的长官。
6. 障:把守,设防。
7. 白狼口:白狼山口,是当时的战略要地。
燕对录(明)李东阳撰(燕对录,一卷,明李东阳撰。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人。
天顺八年进士。
选庶吉士,授编修。
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孝宗朝官至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
后受顾命,辅翼武宗。
传见明史卷一八一。
此书自弘治十年二月至正德六年八月,凡召见奏对之词,悉着于编。
)弘治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朝食前,司礼监太监韦泰驰至阁,亟呼曰:「宣四先生。
」叩其故,曰:「不知。
」臣溥、臣健、臣东阳、臣迁亟具衣冠至文华殿。
叩头毕,上曰:「近前。
」于是直叩御榻。
司礼监诸太监皆环跪于案侧。
(「司礼监诸太监皆环跪于案侧」,「诸」字原本不清,据明朱当■〈氵眄〉(下简称朱氏)国朝典故本、明佚名国朝典故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下同,省注。
)补。
)上曰:「看文书。
」诸太监取本付臣溥、臣健,又分置朱砚朱笔,授片纸数幅于臣东阳、臣迁。
每一本上曰:「与先生辈计较。
」臣溥等看毕,相与议定批辞,以次陈奏,得允,乃录于纸上以进。
上览毕,亲批本面,或更定二三字,或删去一二句,皆应手疾书,宸翰清逸,略无疑滞。
有山西巡抚官本,上顾曰:「此欲提问一副总兵,该提否?」臣溥等对曰:「此事轻,副总兵恐不必提问,(「副总兵恐不必提问」,「问」字原缺,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佚名国朝典故本补。
)止提都指挥以下三人可也。
」上曰:「然边情事重,小官亦不可不提耳。
」又礼部本拟一「是」字,上曰:「天下事亦大,还看本内事情,若止批一『是』字,恐有遗失。
因取本阅之,则曰:「是只须一『是』字足矣。
」又一本,臣健奏曰:「此本事多,臣等将下细看拟奏。
」上曰:「文书尚多,都要一看下去也是,闲就此商量岂不好?」皆应曰:「诺。
」上指余本谓左右曰:「此皆常行事,不过该衙门知道耳。
」乃皆叩头退。
上复顾左右曰:「吃茶。
」出文华门,尚膳监官捧茶以俟,章太监喜曰:「茶已具矣。
」盖时出急召,未有宿办也。
自天顺至今四十年,先帝及今上之初间,尝召内阁不过一二语,是日经筵罢,有此召,因得以窥天质之明睿,庙筭之周详,圣心之仁厚有不可测量者如此。
且自是若将以为常,故谨书之,以识事始云。
十三年六月,召至平台。
上出诸营提督官辞任本,各议去留,臣健等请上裁决。
上取英国公张懋本,令拟旨留之。
及保国公朱晖、惠安伯张伟皆然。
至成山伯王镛、宁晋伯刘福皆准辞退。
问曰:「如何?」臣健等皆应曰:「圣览极当。
」皆拟旨讫,(「皆拟旨讫」,「讫」原作「请」,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佚名国朝典故本改。
)上又问:「新宁伯谭佑较之刘福如何?」盖佑时亦有言其短长者。
臣东阳对曰:「谭佑在营管事,似胜刘福。
」上意亦以为然,但止可令管神机营,提督团营须另选,可令镇远侯顾溥代之。
因问:「溥如何?」臣健等皆应曰:「溥在湖广甚好。
」臣东阳曰:「况新有贵州功。
」上曰:「然。
」则令兼管神机营。
臣东阳曰:「谭佑掌神机营久,但系伯爵,若与溥同营,即当为副。
溥虽侯爵,但新自外入,若令管五军营,名在涨懋次,而令张伟副佑,似于事体稍便。
」上从之,即令撰手敕藁。
是日,司礼惟诸太监在侍,余无一人在左右者,于是扶安李暲举小红桌具朱笔砚,臣东阳录藁以进。
上亲书手敕成,(「上亲书手敕成」,「亲」原作「观」,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佚名国朝典故本改。
)付司礼监官。
臣东阳复奏曰:「今边方多事,皇上留意武臣,亲赐黜陟,臣等不胜瞻仰。
」皆叩头出。
时已召兵部尚书马文升等候于左顺门,候敕出行之。
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大行圣慈仁寿太皇太后丧。
上御西角门,朝退,遣内官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至门内,扉遂阖。
上带翼善冠,素服腰绖麻履,御煅阁素幄,起,立床前。
左右皆屏不敢近。
臣健等叩头毕,致词奉慰。
上顾谓曰:「先生辈上来。
」臣健等皆至幄内,上曰:「为陵庙事与先生辈商量。
」臣健等仰奏曰:「昨蒙遣太监扶安谕示孝庄睿皇后葬不合礼,欲为厘正。
此盛德事,臣等仰见皇上圣孝高出前古,不胜忻慕。
」上袖出裕陵图一纸,指示陵门内有二隧道,其一西行北转而至者为英宗皇堂,虚其右圹而中有道可通往来。
其一东行北转而至者为孝庄玄堂,相去可数丈,中隔不通。
因曰:「此大非礼。
」臣东阳奏曰:「此事臣等初不知。
」上曰:「先生辈如何得知?都是内官做的勾当。
」又曰:「内官有几个识道理的?昨见成化年彭时、姚夔辈奏章,先朝大臣都忠厚为国如此。
」臣健、臣迁对曰:「英宗皇帝尝有遗命:『钱后与我合葬。
』大学士李贤记在阁下。
」上曰:「既有遗命,当时奈何违之?」臣东阳对曰:「臣等闻当时尚有别议,故委曲至此,恐非先帝本意。
」上曰:「先帝亦甚不得已耳。
」臣健等奏曰:「诚如圣谕,但今日断自圣衷,勿惮改作,则天下臣民无不痛快,垂之史册,万世有光矣。
」上曰:「钦天监言恐动风水,朕不以为然。
」臣迁对曰:「阴阳拘忌之说不足信。
」上曰:「朕已折之矣。
今日开圹合葬,何为动风水乎?皇堂不通则天地否塞。
」因以指画纸曰:「若如此通,通则风气流行,恶得言动?惟一点诚心为之,料亦无害。
」臣东阳赞曰:「皇上一念孝诚,可以格天,吉无不利。
」臣健等皆力赞曰:「皇上所见高出寻常,万万愿勿复疑。
」上曰:「此事不难,若附庙之礼尤所当讲。
」臣健等奏曰:「先年奏议已定,慈懿太后居左,今大行太皇太后居右,合祔裕陵,(「慈懿太后居左今大行太皇太后居右合祔裕陵」,原作「大行太皇太后居右今慈懿太后居左合祔裕陵」,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佚名国朝典故本及明史卷一一三英宗孝庄钱皇后传改。
)配享英庙。
且引唐宋故事为证,臣等以此不敢轻议。
其实汉以前惟一帝一后,唐始有二后,宋亦有三后并祔者。
」上曰:「二后已非,若三后尤为非礼。
」臣迁对曰:「彼三后一乃继立,一则所生母也。
」上曰:「事须师古,末世鄙亵之事不足学。
」臣东阳对曰:「皇上当以尧、舜为法。
」上曰:「然宗庙事关系纲常极重,岂可有毫发僣差。
太皇太后鞠育朕躬,恩德深厚,朕何敢忘!但一人之私情耳。
钱太后乃皇祖世立正后,我祖宗以来惟一帝一后,今若并祔,乃从朕坏起,恐后来杂乱无纪极耳。
且奉先之祭,先生辈尚不知,英宗皇祖止设一座,每祭,饭一分、匙一张而已。
」臣健等仓卒不解上意,但应曰:「唯唯。
」退思之,盖止容二分,而孝庄尚未配食也。
上又曰:「孝穆太后,朕生身母,上尊称为皇太后,别祀于奉慈殿。
今仁寿宫前殿尽宽,意欲奉太皇太后于此,他日奉孝穆太后于后殿,岁时祭享一如太庙,不敢少缺。
」臣健等皆未敢应。
圣意盖谓今皇太后千秋万岁后也。
臣东阳赞曰:「皇上言及孝穆太后,尤见大公至正之心可以服天下矣。
」上曰:「此事却难处,行之则理有未安,不行则违先帝之意,又违羣臣会议。
会议犹可,奈先帝何?朕尝思之,夜不能寐。
先帝固重,而祖宗之制为尤重耳。
」臣东阳对曰:「愿圣见主张得定,臣等无不奉行。
」上曰:「朕亦难于降旨,先生辈是朕心腹大臣,好为处置。
」臣健等曰:「须下礼部,令多官议之。
」上曰:「虽多官议之,(「虽多官议之」,「议之」二字原缺,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佚名国朝典故本补。
)亦不敢主张,仍须先生辈为之耳。
」臣健等曰:「容臣等计议上闻。
」上曰:「先生辈辛苦,且回去办事。
」是日,上称心腹者三,呼先生者以十数,臣健等感激称谢,皆叩头起。
上前下板阶,顾内官启扉,立送而出。
时尊谥议已进,奉旨撰册未上几筵。
臣健等乃具题本,称:「当时先帝遇天下难处之事,羣臣为委曲将顺之词,或者不能无疑,乞敕礼部会集多官再加详议。
」次日朝退,上起立,呼内阁臣健等至暖阁幄前,立问曰:「先生辈昨日所进题令多官会议,是几个衙门?」臣健等对曰:「即前日进谥议者。
」臣东阳历对曰:「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及詹事府、翰林院。
」言未毕,上遽曰:「有翰林院最好,考据古今大典礼,须用翰林院。
」又曰:「有科道乎?」皆对曰:「有。
」上又曰:「好。
」少顷曰:「别无说话,回去办事。
」盖是日专为翰林问也。
自是,每召必于朝退立呼内阁,未尝呼名。
二十一日,复召。
上袖出会议本,问曰:「此事如何?」臣健等对曰:「议得是。
」臣东阳奏曰:「未知圣意如何?」上曰:「先生辈如何说?」臣健等对曰:「正是古礼。
」上曰:「仍称太皇太后可否?」皆对曰:「既是别庙,须如此尊称为当。
」上曰:「如何批答?」臣迁对曰:「须说得委曲。
」臣东阳曰:「要见是重事。
」上曰:「然宗庙事重要,见今后世世子孙崇奉不缺之意。
此本随文书下来。
」臣东阳曰:「臣等领去。
」臣健亦云,上即以本授臣健,复目送而出。
二十二日,复召。
上袖出奉见殿图,指示曰:「此与太庙寝规制一般,常时祭荐皆在此。
」又指其廊间有门通西一区,曰:「此奉慈殿也,旧为神库,今廊庑及井皆未动。
」又指其东一区别为门面南五间、东西廊各五间,曰:「此神厨也,然于此建庙可乎?」臣健等皆对曰:「此地最便。
」臣东阳曰:「但未知宽窄如何?」上曰:「宽窄有数。
」因指其旁小字曰:「东西十几丈,南北二十丈,后有墙,墙之后为米仓,盖较之奉慈殿图深不及八尺。
」皆请曰:「墙可展否?」上曰:「须展之。
其西偏有井,亭亦须去之耳。
」(「亭亦须去之耳」,「须」原作「汉」,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佚名国朝典故本改。
)又曰:「欲迁孝穆太后并祭于此,如何?」臣健等皆对曰:「甚当。
」再问,再对。
上曰:「位序如何?」臣健对曰:「太皇太后中一室,孝穆太后或左或右一室。
」上曰:「须在左,后来有如此者却居右。
」臣东阳曰:「太皇太后居中乃可。
」臣迁奏曰:「会议本未知今日可出否?」臣东阳曰:「外廷瞻仰此本已数日。
」上曰:「正为庙地未定,今既定,即出矣。
」皆拜出如前。
二十五日,(「二十五日」,「二」字原缺,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佚名国朝典故本补。
)御批云:「祀享重事,礼当详慎,卿等稽考古典及祖宗庙制既已明白,都准议。
特建庙奉享,仍称太皇太后,以伸朕尊亲之意。
后世子孙遵守崇奉,永为定制。
」于是中外翕然称为得礼。
盖自丁巳之召不奉接者,已阅八年,龙颜温霁,天语周详,视昔有加。
而明习国事,洞察义礼,惓惓以宗庙纲常为己任,益非臣下所能涯涘矣。
后陵事竟不行,盖钦天监以为岁杀在北,方向不利,内官监亦谓事干英庙陵寝,难以轻动。
而圣意终不但已,乃于陵殿神坐移英庙居中,孝庄居左,孝肃居其右云。
按:孝庙初年,平台、暖阁时勤召对,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意蔼然,虽都俞盛朝何以加此!至陵庙一事,则以关系纲常,尤深注意,区画周详,皆断自宸衷,勤勤恳恳,归于至当,非聪明仁孝之至,孰能若此者乎!六月,北虏小王子遣使求贡甚急,大同守臣以闻。
已,许二千人入贡。
既而不来。
六月,闻走回男子报虏有异谋,内阁具揭帖,臣东阳亲书以进,乞会同司礼监及兵部尚书照成化年例于左顺门详审。
时臣迁在告。
二十二日,上朝退,召臣健、臣东阳至媛阁。
上曰:「虏情谲诈,今令大通事领走回人,(「今令大通事领走回人」,「大」原作「夫」,「人」原作「任」,据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明佚名国朝典故本改。
)先生辈可密切译审通事,且勿使近前。
」臣健等对曰:「其人若能通汉语,则不须通事。
」上曰:「然各边关粮草须与刘大夏说,用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