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华网媒体研究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935.60 KB
- 文档页数:56
2004年中国电视新闻竞争报告2004 年是中国电视新闻竞争激烈的一年,各大电视台为了争夺收视率,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本文将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娱乐新闻四个方面分析该年电视新闻的竞争情况。
首先是政治新闻方面,2004 年是中国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届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期间,各个电视台都争相报道重要政治事件。
中央电视台在团队规模和技术实力上占据绝对优势,通过实时直播和专题报道,吸引了大量观众。
而地方电视台则主要通过采访当地代表委员、基层干部等方式,增加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由于这一年临近十七大,各大电视台还加大了对党内派系之间的报道力度,使得观众们对政治内幕的了解更加深入。
其次是经济新闻方面,2004 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各个行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电视台们纷纷加大了对经济新闻的报道力度,通过专题报道、采访企业家以及经济学家等方式,深入挖掘行业动态和经济背后的政策。
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栏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打动了观众,成为当年收视率最高的经济新闻节目。
同时,地方电视台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通过报道当地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获取了用户的关注。
再次是社会新闻方面,2004 年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各大电视台积极报道并争相抢占第一手资料。
像““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和“抗震救灾”等事件成为热门话题,电视台们通过对受害者、救援人员和政府部门的采访,向观众展现了事件的真实情况,提醒社会各界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另外,媒体对社会事件的迅速反应和广泛宣传,也起到了监督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最后是娱乐新闻方面,电视台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大量引进和制作了一系列的娱乐节目。
其中,《快乐大本营》、《非常 6+1》、《舞动奇迹》等节目成为当时最为热门的综艺节目,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同时,明星的新闻也是娱乐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台们争相报道明星的八卦、恋情和绯闻,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促进性影响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和传承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基因的承载者,需要在传播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由于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逐渐失去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和认同。
探讨新媒体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和沉淀下来的文化成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上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思考。
深入研究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促进性影响,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促进性影响,深入分析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机制,揭示新媒体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价值,借助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新媒体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和保护传统文化提出建议。
通过对新媒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路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推动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探讨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未来趋势,为新媒体传播与传统文化相互促进的研究提供参考。
1.3 研究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内涵。
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研究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促进性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文化更加便捷地传播到全球各地。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004大中华区广告市场回顾1、总投放量从三地总量上看,2004年中国内地广告投放总量上升了25%,而2003年上升了39%,2004年有14%的下降,增加的速度有所放缓。
在香港,广告市场的增量是14.7%,台湾地区有34%.从三地所占份额来看,2004年内地占到了54%,台湾地区35%,香港地区占到了11%.对比2003年,整个内地的份额下降了1个百分点,台湾地区增加了2个百分点,香港地区下降了1个百分点。
这是两岸三地变化的情况,我们看到2004年,台湾的增长显著。
至于内地广告市场,为什么增长速度在放缓,我们后面的数据会有所介绍。
2、投放最高前五行业中国内地通过广告监测的数据看到,在中国内地广告投放最高的五个行业分别是,第一是化妆品和浴室用品,第二食品,第三药品,第四零售及服务性行业,第五房地产。
特别是浴室和化妆用品,在2004年有34%的增长,而房地产已经跻身整个内地的前五名。
中国香港香港投放最高的五个行业,第一是家居用品,第二是银行及投资,第三是化妆及护肤品,第四是医药,第五是美容及瘦身。
我们看到,在香港,美容及瘦身是发展很快也较规模的一个行业。
中国台湾在台湾地区,广告投放的首位是房地产建筑业,台湾地区增长最快的就是建筑,其次是汽车,汽车虽然比2003年有一个负增长,但是仍然名列第二。
其次是金融机构、信用卡和一般保养品。
我们看到两岸三地广告结构在前五名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在内地,食品和药品仍然在前五名;在香港和台湾地区,药品和食品都已经从前三名中退出了。
3、媒体分布中国内地我们再来看一下广告投放在各种媒体的分布,2004年内地的电视市场增加了25%,因为内地的电视广告比重非常大,所以我们看到内地整个广告市场增加值,和电视市场非常相关。
平面增加26%,电台增加65%,户外仍然是增长最快的一个媒体,增长值有153%.中国香港在香港,我们看到和2003年的数据是一样的,电视广告总额不是最强的,增加了10.3%,平面仍然是最强的媒体,广告总额增加了18.8%,电台增加了7.6%,户外增加了16.5%.中国台湾台湾的情况和内地是相似的,电视媒体最强,增加了1.8%,平面增加了8.4%,户外增加了10%,电台增加了21%.在增长值方面,台湾电台是最快的,而内地户外是最快的,所以内地的户外广告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
64第236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九千万来衡量。
”当然,国广控股花7800万收购中华网,绝不是想要让中华网继续做一个军事网站,增加频道并且变成真正的综合性网站是必然的举措。
据悉,除了军事、游戏等王牌频道外,中华网将打造财经频道、书画艺术品、教育、禅修等贴近民生趣味的频道。
除此之外,2014年中华网还将推出中华指数榜,以强大的网民影响力为基础,联合专业数据机构,针对企业、产品进行用户投票调查,全面覆盖金融、汽车、IT、游戏、快消等十大领域。
显然,采用市场化机制运营的中华网,被国广控股寄予厚望,无论是财经频道还是消费榜单,都更强调其营收价值。
这正好与国广控股旗下另一家网站国际在线形成互补。
宫玉国说:“国际在线更重要的是它的媒体属性;而中华网既是一个传播符号,又是一个市场化的互联网企业平台,它的商业属性和企业属性更强。
”只欠东风的多媒体战略如果说,在互联网端是中华网和国际在线两个网站相辅相成的话,那么在移动端,国广控股就需要中华网独挑大梁了。
宫玉国介绍道:“2014年,中华网应用产品将从视频、互动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等多维度需求切入,涵盖中华网社区、中华商易通、邮箱、汽车数据库、旅游景点库、网页游戏平台、发号中心、视频平台。
”据悉,国广控股更是已经与合作方达成初步协议,开始开发中华浏览器。
未来移动端必然向大屏发展,最终实现小屏和大屏的无缝衔接。
因此,只有手机这块屏幕在未来是行不通的,互联网电视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国广控股是全资质媒体,仅在新媒体方面,就拥有IPTV、互联网电视和手机电视等几乎所有相关执照。
早在2007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了国广控股手机广播电视业务;四年后,确立了以“CIBN互联网电视”为互联网电是中国第一域名,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具有唯一性、稀缺性、独特性。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65第236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66第236期。
基于新媒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研究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对基于新媒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进行深入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礼仪、医学、农学等方方面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精深的智慧,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积淀,汇聚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2. 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传统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
3.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
新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大,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2. 提升了传播的效率。
新媒体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高传播效果。
3. 促进了文化的互动交流。
新媒体平台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得受众可以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来,增加了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4. 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存。
新媒体可以使用数字化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存和传承,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与时代接轨。
中国网络广告联盟发展报告网络广告联盟是指搜索引擎、电商、网站等网络组织集合中小网络媒体资源(又称联盟会员或站长,如中小网站、个人网站、WAP站点等),组成广告联盟投放平台形成网络流量规模,广告主通过联盟平台投放广告,并按照网络广告的实际效果(点击、注册、下载、购买等)向联盟会员支付广告费用的网络广告组织投放形式。
网络广告联盟按照建立者的不同分为搜索引擎广告联盟、自建联盟与第三方广告联盟。
网络广告联盟通过中间环节获取广告主支付的佣金差价,类似传统媒体的广告代理。
但是网络广告联盟是一种新的广告形态,不同于传统广告代理,具有自身的特点。
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的门槛较高,而网络广告联盟最先把广告这一高门槛降下来。
网络广告联盟为数以百万计的小企业与个人提供了广告的机会,“广告不再高不可攀,它是自助的、价廉的,谁都可以做的;另一方面,对成千上万的Blog站点和小规模的商业网站来说,在自己的站点放上广告已成举手之劳。
”[1]网络广告联盟与广告主通过网络广告实际效果(点击、注册、下载、购买等)实现精准营销与效果传播。
根据行内不成文规则,广告联盟主要是根据网络主在网站Alexa的排名来决定的。
网络流量规模排名靠前的网站在广告联盟投放平台具有优先权。
网络广告联盟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产业链,网络流量等为广告主精准投放形成统计流,广告费用支付形成资金流(见图1),这是网络广告不同于传统广告的产业特色、传播特色与技术特色。
图1 网络广告联盟产业链与信息流一发展概况据艾瑞咨询调查,2006年,国内网络广告联盟数量达到500家左右,2007年有近1000家。
2011年3月,被收录到广告联盟测评网的国内广告联盟数量达 953家。
[2]据笔者查阅,至2013年3月25日,被收录到广告联盟测评网的国内广告联盟达1101家。
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显示,2008年,中国广告联盟市场规模达到18.1亿元人民币,较2007年增长70.8%;2009年,中国广告联盟的营收规模已超过20亿大关,营业收入达26.5亿元。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和几大网站的发展史今天又把咱们国家的互联网历史翻出来研究了,每一次看都有不少发现,干脆复制这里来,下次不需要搜了一、中国互联网产生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1990年10月,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相当于现在的INTERNIC)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
由于当时中国尚未正式连入Internet,所以委托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CN域名服务器。
二、互联网泡沫泡沫的幽灵很早就在地球上游荡。
用他的魔力导演着“一夜成乞丐,一夜成富翁的”的人间悲喜剧。
1993年,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学位的杨致远创建雅虎搜索网站,1998年总收入达到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
进入1999年后,Yahoo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380亿美元,超过波音公司。
1994年,31岁的贝索斯决定在互联网上销售产品,亚马逊网站诞生。
到1999年,亚马逊网上书店成为全球第三大图书销售商,拥有450万长期顾客。
截止到1999年10月,收入达到3.56亿美元,自1997年公开上市到1998年底,其股票价格飙升了2300%。
而网景,一个从成立到上市不到两年,没有挣过一分钱的公司,居然站到巨人微软的对面!一些人在比较雅虎和波音之后,甚至下了这样的定义:网络经济3年等于工业经济70年!网络就这样让人美梦成真。
互联网制造的“暴富速成”神话,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后来者追随。
而网民队伍的日渐扩大,决定了其后续发展空间永远无限。
这种泡沫示范作用迅速蔓延到中国,尽管中国的网民当时也不过600万左右。
1998年,被称为中国网络三雄(搜狐、新浪、网易)之一的搜狐盈利40万美元的消息,居然被各家媒体抢发。
据调查,迄今还没有几家网络公司站出来,声称自己投资网络有了盈利。
中华传媒网与整合营销传播系统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中华传媒网介绍•整合营销传播系统概述•中华传媒网与整合营销传播系统的结合•中华传媒网在整合营销传播系统中的应用•中华传媒网与整合营销传播系统的未来展望•总结与展望中华传媒网介绍初创阶段01成长阶段02成熟阶段03专业的团队中华传媒网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高效的团队,能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整合营销策略中华传媒网注重整合各种营销手段,通过精准的定位和创新的策略,帮助客户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多元化的服务活动策划、危机公关等多种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中华传媒网的优势广泛的覆盖面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丰富的行业经验整合营销传播系统概述全面性互动性连续性整合营销传播系统注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提高消费者的参与活动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各种传播活动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消费者,形成持久的品牌影响力。
提高品牌价值和知名度降低营销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顾客忠诚度01030204中华传媒网与整合营销传播系统的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内容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技术资源共享优化传播效果010203多元化传播渠道个性化精准营销实时监控与调整增强用户体验通过个性化推荐和精准营销,可以提高用户对信息的接受度和兴趣度,进而增强用户体验,提高客户满意度。
两个系统的结合可以实现及时反馈和互动,让用户感受到关注和重视,提高客户满意度。
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可以提高中华传媒网和整合营销传播系统的服务质量,增加客户黏性,提高客户满意度。
及时反馈与互动增加客户黏性提高客户满意度中华传媒网在整合营销传播系统中的应用品牌推广品牌定位分析品牌形象塑造品牌传播策略制定产品营销产品特点分析数字营销渠道应用线下活动配合01 02 03市场调研与分析活动策划创意设计活动执行与效果评估活动策划与执行中华传媒网与整合营销传播系统的未来展望中华传媒网将继续拓展合作媒体范围,覆盖更多类型和地域的媒体,以提供更全面、多元化的内容服务。
D0I:10.16551/ki.1002-1809.2021.02.0042021年第2期当代作家评论21现状•症候•发展—中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研究徐兆寿巩周明一、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的发展与成就在2001年,处于萌芽期的网络文学便以“单打独斗”的海张。
前身“中文学协会”将部分小说(如《魔士英雄传说》,宝著,2000年)向海: ,其面向的受众主要集中于海外华语群;2002年,宝创立了中文网,开了中文学、的运作之路;2004年,等阅读率先开文学的海;介,向全世界出的文学作品版权; 2005年,言材的网络文学作品开出,(龙)的《灭》《》翻译成泰语,并在泰国出版;2006年,备受读者好评的《鬼吹灯》系列译成越南语、韩语、英语等语种,开在发售;同年%&也开始在越南开文学市场。
2008年至2014年,我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进入积累期,在东南亚地区逐渐拓宽市场。
2010年,出版商开始从中国大量购买“女频”网小说版权$的性普及,我络文学海外传播开籍翻译的单一传播方变为海外读口碑传播。
2014年,我文学逐渐打开了欧美市场,Wuxiaword、Gravity Tales等由海外自发翻译的网络文学传播网站逐步建立,置了阅读时评、等一系列功能,一定程了海外爱的阅读体验。
2015年至2017年,我文学对外传播真正进入发展期$2015年,俄语、英语等语种的译网站开步建立。
2016年,国家下发%关于开展2016年文学原创作介活动的通知》,助文学发展,文学传播的提出文学出海,造我国主导的文学(文集团海外传播2.0战略)。
2017年,际正,成为我文学对外传播最专业、最重要的传$ 2018年至今,我文学开入新阶段。
推文技首创智能AI网络文学翻译系统(funstoa.vi),原先人工翻译1小时的千字文, AI智能翻译只需1秒,同成低至原先的百分之一,文学对出效率大幅提高,其翻译效率甚至赶超谷歌翻译。
2018年,阅文技开画的海出,以文学的现给海外受众。
中华网媒体研究报告2004-9版权声明:该报告的所有图片、表格及文字内容的版权归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所有。
其中,部分图表在标注有数据来源的情况下,版权归属原数据所有公司。
艾瑞公司取得数据的途径来源于公开的资料,如果有涉及版权纠纷问题,请及时联络艾瑞公司。
目录Ⅰ.研究背景 (3)Ⅱ.研究方法 (4)Ⅲ.概念说明 (4)1.网民对门户网站浏览、关注情况 (5)1.1.网民经常浏览的门户网站 (5)1.2.网民主要浏览的门户网站 (6)1.3.非中华网用户每天在其他门户网站进行的网络活动情况 (7)2.中华网用户情况 (8)2.1.中华网用户性别/年龄特点 (8)2.2.中华网用户学历特点 (10)2.3.中华网用户收入水平 (11)2.4.中华网用户职业特点 (12)2.5.中华网用户地区分布特点 (13)3. 中华网用户登陆的习惯 (14)3.1. 中华网用户登陆网站的频率 (14)3.2.中华网用户每天在网站停留的累计时间 (15)4.网民使用中华网邮箱情况以及满意度分析 (16)4.1. 用户使用中华网收费、免费邮箱情况 (16)4.2. 用户使用name@免费邮箱情况 (17)4.3. 用户使用name@收费邮箱的情况 (18)4.4. 用户使用name@ 收费邮箱的情况 (19)4.3用户对中华网邮箱的满意程度 (20)5.中华网频道调查 (21)5.1.中华网新闻频道(/) (21)5.1.1.网民浏览新闻资讯时选择的网站或频道 (21)5.1.2网民对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喜好程度 (22)5.1.3.用户选择中华网新闻频道的主要因素 (24)5.1.4.用户每日在中华网新闻频道停留的累计时间 (25)5.2中华网军事频道(/) (26)5.2.1网民浏览军事资讯时选择的网站或频道 (26)5.2.2. 网民对门户网站军事频道的喜好程度 (27)5.2.3用户选择中华网军事频道的原因 (29)5.2.4用户每日在中华网军事频道停留的累计时间 (30)5.3.中华网汽车频道(/ ) (31)5.3.1.网民浏览汽车资讯时选择的网站或频道 (31)5.3.2. 网民对门户网站汽车频道的喜好程度 (32)5.3.3. 用户选择中华网汽车频道的原因 (34)5.3.4.用户每日在中华网汽车频道停留的累计时间 (36)5.4. 中华网体育频道(/) (37)5.4.1.网民浏览体育资讯时选择的网站或频道 (37)5.4.2. 网民对门户网站体育频道的喜好程度 (38)5.4.3. 用户选择中华网体育频道的原因 (40)5.4.4. 用户每日在中华网体育频道停留的累计时间 (41)5.5. 中华网房产频道(/) (42)5.5.1. 网民浏览房产资讯时选择的网站或频道 (42)5.5.2. 用户对门户网站房产频道的喜好程度 (43)5.5.3. 用户选择中华网房产频道的原因 (45)5.5.4. 用户每日在中华网房产频道停留的累计时间 (46)6. 用户容易接受的网络广告类型 (47)7. 中华网用户消费能力 (48)7.1. 中华网用户拥有数码产品/手机/汽车等物品的情况 (48)7.2.中华网用户打算购买数码产品/手机/汽车等物品的情况 (49)7.3.中华网用户打算购买彩信手机的价格情况 (50)7.4. 中华网用户打算购买MP3的价格情况 (51)7.5. 中华网用户打算购买数码相机/摄像机产品价格情况 (52)7.6. 中华网用户准备购买汽车产品的价格情况 (53)8.结论 (54)Ⅰ.研究背景自从1994年中国开始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网民数量10年多来一直飞速增长。
据第十四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8700万人,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现在的上网用户人数已是当初的140倍。
在网民激增的同时,我国网民对网络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在信息量、新闻时效、多媒体特性、实时互动等方面都有着更大优势。
因此,网络媒体在新闻宣传中应该注重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
中华网是业界领先的互联网络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上市公司,中华网公司(Chinadotcom Corp.)是亚洲最大并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综合互联网公司,业务遍布亚洲地区,在全球设有多处分支机构。
中华网公司于1999 年7 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Nasdaq:CHINA] ,是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的互联网公司。
中华网公司有多个世界级伙伴支持。
1997 年开始,中华网公司即在中国内地开展互联网信息服务,拥有大量的商业客户和合作伙伴。
中华网网站()1999 年5 月在中国内地正式推出,目前日平均页面访问量已超过6000 万,各项网络服务业务已经在国内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已发展成重要的网络内容和产品的服务商。
中华网拥有阵容强大的编辑、软件开发、系统管理和营销队伍。
在网络内容服务方面提供新闻、军事、体育、科技、娱乐、游戏、财经、教育、健康、旅游等资讯内容,同时在网络产品服务方面提供电子邮件、短信息、企业服务、交友、论坛、聊天室、搜索引擎、搜索排名和软件下载等功能完善的产品服务。
中华网为企业用户提供了能满足不同需求的电子商务、网上广告和网络解决方案服务,让用户日常交流和商业沟通更加便捷和高效。
通过本次调查,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协助客户了解中华网自身发展情况和在网络广告市场中所处的地位2.帮助客户了解对网络经营中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以此能够提升在行业中的地位3.了解用户对中华网不同频道资源的看法和态度,从中找到影响不同细分市场用户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帮助客户有效地改进服务4.了解用户对中华网其他服务的期望,从中发掘潜在的、未满足的需求,为客户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提供思路Ⅱ.研究方法1.根据客户要求,本次研究项目为专项调查,主要采用描述性定量研究方法。
2.根据客户的目的和研究范围,本次调查最小误差为±5%,置信度为95%。
3.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本次调查采用了计算机网上联机的调查方法。
在中华网网站投放广告以及通过iUserSurvey对网民进行E-mail调研方式,共收到问卷2853份,经筛选选取2513份作为样本。
由于本次调查样本来源的限制,故本次调查不代表整体中国网民的特点。
Ⅲ.概念说明1.本次网上联机调查日期为2004年8月18日至2004年9月6日。
2. 中华网用户:指经常浏览中华网网站的用户。
通过中华网网上联机调研和来自iUserSurvey对中国网民E-mail获得,有效样本N=1766。
3.网民:指来自iUserSurvey对中国网民E-mail调研数据来源,有效样本N=1067。
4.用户:指通过中华网网上联机调研和来自iUserSurvey对中国网民E-mail获得样本数量,有效样本N=2513。
1.网民对门户网站浏览、关注情况1.1.网民经常浏览的门户网站从“网民经常浏览的门户网站”情况调查中发现,网民经常浏览的网站最多的是:新浪、搜狐和网易,均超过网民总体的百分之六十,其次是和中华网,分别是:37.8%和36%。
1.2.网民主要浏览的门户网站在对“网民主要浏览的门户网站”的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37.8%的用户会主要浏览新浪网,其次用户会选择搜狐、网易、中华网和TOM,分别占24.5%、11.8%、7.7%和6.4%。
1.3.非中华网用户每天在其他门户网站进行的网络活动情况不经常浏览中华网的用户在其他门户网站上主要进行的网络活动是:收看新闻信息(娱乐、财经、体育、综合等等)、收发邮件和搜索信息以及下载软件等。
另外,在选择“其他”的那部分网民中,有很多人选择校友录、学习和网上购物,可见中华网还应该在上述各方面改进,为用户提供更多、更详实的资讯以及提供相关的服务来获取更多的用户。
2.中华网用户情况2.1.中华网用户性别/年龄特点中华网用户以男性网民居多,占79.3%,女性网民占20.7%。
说明男性用户较为关注中华网,而女性用户的数量比例要少于同类门户网站的女性用户比例。
说明中华网应该着眼于这方面资讯建设,使网站发展更均衡。
中华网用户以18-24岁的居多,占36.4%,25-30岁的用户占27.8%,31-40岁的用户也占22.6%,50岁以上的用户为1.9%。
中华网用户相对CNNIC最新调查结果中国网民的年龄情况,其中中华网25-30岁的用户比中国网民的比例高出10%左右,中华网18岁以下的用户明显少于中国网民的情况,根据CNNIC最新调查报告18岁以下的网民为17.3%。
2.2.中华网用户学历特点中华网用户以本科学历为最多,占43.1%;大专学历的占32.3%,可见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是中华网的主要受众。
而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用户所占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同类门户网站用户的水平。
2.3.中华网用户收入水平中华网用户月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的占18.7%,其次是501-1000元之间的,占15.3%,从整体情况分析来看中华网用户收入水平较为均衡。
中华网用户的平均收入是1951.6元。
在网民中处于中高水平。
2.4.中华网用户职业特点中华网用户以学生居多,除此之外,普通职员、工程师/技术员和管理人员最多,分别占总用户的14.3%、13.4%和9.8%。
可见一段时期内,学生仍然是互联网的主力军。
2.5.中华网用户地区分布特点中华网用户有48.2%分布于一级城市,有19.6%分布于中心城市,其余地区所占比例有32.2%,说明中华网是一个全国性的综合网络媒体,地域差别不大,受众人群广泛。
3. 中华网用户登陆的习惯3.1.中华网用户登陆网站的频率中华网用户登陆网站的频率在每周2-3次的最多,占25.7%,其次是每天1-2次的网络用户,占22%。
然而每天登陆次数在3-5次,甚至是5次以上的用户也有15.7%和12.5%的比例。
3.2.中华网用户每天在网站停留的累计时间中华网用户每天在网站停留时间在半小时-1小时的最多,占39.8%,其次是停留1-2小时用户,占22.2%。
4.网民使用中华网邮箱情况以及满意度分析4.1. 用户使用中华网收费、免费邮箱情况对用户使用中华网邮箱的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39.7%以上的用户使用过中华网的免费邮箱,使用过中华网收费邮箱的用户也达到了11.5%。
不过这些比例要低于其他门户网站用户使用情况的比例。
4.2. 用户使用name@免费邮箱情况用户使用name@免费邮箱的使用频率最多的是每天使用一次以上的用户,比例为50.9%,其中以每两天以上一次的为多。
4.3. 用户使用name@收费邮箱的情况中华网收费邮箱用户使用name@邮箱的频率以每天1次以上居多,达到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