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傅山书法中的中医养生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41.19 KB
- 文档页数:2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摘要】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包括了四宁:宁神、宁心、宁生、宁伦,以及四毋:毋忿、毋惑、毋衍、毋嬉。
这些思想对于笔者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宁静心神,宁愿生活简朴,宁愿保持纯洁的心灵,宁愿恪守礼仪规范,同时不要陷入忿怒、困惑、过度拓展和纵欲的境地。
傅山的思想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不被外界诱惑所左右,要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纯净与和谐。
这些启示对于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践行。
【关键词】引言、傅山、四宁四毋、宁神、宁心、宁生、宁伦、毋忿、毋惑、毋衍、毋嬉、启示、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傅山作为明代儒学大家,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学思想,对于人们修身养性、做人做事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这一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并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
2. 正文2.1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是傅山在《傅山全书》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包括四宁和四毋两个方面,分别是宁神、宁心、宁生、宁伦以及毋忿、毋惑、毋衍、毋嬉。
宁神即是宁静心境,保持心灵的平和和宁静。
宁心是指经常调整自己的情感和心态,保持心境的平稳。
宁生强调保持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安全,重视生命的珍贵。
宁伦则是指守节守信,重视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
毋忿要求不要生气,保持内心的平和,不轻易发脾气。
毋惑指不要迷失方向,保持清晰的头脑,不被外界诱惑所迷惑。
毋衍强调不要放纵享乐,拒绝虚浮的生活方式,必须持守正道。
毋嬉要求不要沉迷无谓的娱乐,保持清醒的心智,不被琐事所迷惑。
傅山的“四宁四毋”思想对于当代人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己,忽略心灵的休养,急功近利,纵欲过度。
我们可以借鉴傅山的思想,守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心灵的平静与宁静,追求心灵的升华和内在的完善。
信手行去一派天机——浅谈傅山中年书法的艺术特色作者:麻丽然来源:《文物世界》 2018年第6期摘要:傅山一生的书法成就很高,在中国书法史上,尤其是明清艺术风格转变时期,具有不可或缺的崇高地位。
傅山的书法艺术一生也经历了几次风格的变化。
本文以傅山54岁创作的《张尚瑗诗序绝句三首行草八屏》为线索,着重探讨了傅山中年时期的书法思想与艺术。
关键词:傅山张尚瑗诗歌行草傅山是明清过渡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书法家。
留有著作《霜红龛集》《两汉人名韵》《傅氏女科》等等。
傅山在书法方面取得了令人叹服的艺术成就。
年轻时期的傅山浸淫于赵孟頫书法,一是受到当时书风的影响,自明以来,书坛上馆阁流行,赵书风靡,而晚明书坛执牛耳的董其昌更是称赵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把赵孟頫推为王羲之后第一人。
年轻的傅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傅山在学习赵孟頫之前,接触的都是晋唐时期的石刻,所以不能“略肖”其精神,当看到赵孟頫墨迹的时候,随即被其圆转流利所吸引,喜欢并且上手是自然而然的事。
赵书“润秀圆转,尚属正脉。
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
赵书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
傅山深知王羲之书法是正脉,但不能看到墨迹,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甲申之后,傅山对赵孟頫的态度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余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
熟媚绰约,自是贱态。
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
”很显然,傅山痛斥赵孟頫是因为政治原因、人品问题,正所谓爱之深,痛之切。
但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傅山对赵孟頫“亦未可厚非”,还是肯定的。
据傅山自己的叙述,他曾认真学习过颜体楷书《家庙》《麻姑》《大唐中兴颂》及行书《争座位》《祭侄文稿》。
傅山有一件书于1650年代的《临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作品,整体风格除了线条厚重外,基本上是按王羲之小楷的笔法和结字特点临摹的,完全没有原碑的宽博朴拙。
傅山在做一种有意的探索,即用自己习惯的王羲之笔法临摹颜真卿小楷,尝试找到二者间的契合点。
行书方面,在傅山1640年代至1650年代中前期的书作中,我们发现其书法风格的不一致和不稳定的状况,这正是傅山学习颜体行书,改变原来面貌的探索阶段的表现。
论《傅青主女科》的人文精神张莹轩;练鹏颖;周英【摘要】傅山是明清时期的全才式学者,通晓各类经史,同时在哲学、书画、医学等领域具有极深的造诣.《傅青主女科》是其医学生涯的代表作,是中医妇科临床实践的指南,书中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傅山的人文精神.因此,《傅青主女科》的价值不止体现在临床指导意义上,其人文价值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藏.【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9(032)006【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傅山;《傅青主女科》;人文精神【作者】张莹轩;练鹏颖;周英【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科学发展至今,人文的含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人文的核心是“人”,涵盖范围广泛,不论衣食住行,或者艺术、医学、教育、历史、科学、文学等都是人文的体现。
它包括“人”的价值观,也包括对“人”的思想的总结,例如科学、哲学、语言等。
因此,《辞海》将人文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的一种,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
体现在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上,特指人类的自我关怀。
它的基本内涵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人为本,强调和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而我国早在数千年前的古籍中便有了人文精神的雏形。
“人文”一词最早出自《周易》的《贲卦·彖传》的卦辞中:“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大致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气候有寒有热,不能跟随人的意志改变,这是天道,这是自然的规律。
人们通过文化的教化作用,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止乎于礼,这就是理想的人类社会的样子。
我国古代哲人认为,时节可以通过观察天道来分辨,和谐的人类社会则可通过重视人伦道德来实现。
1 傅山其人及《傅青主女科》傅山(公元1607—1684年),字青主,为阳曲县西村人(现太原市草坪区向阳正西村)。
探析傅山小楷书法艺术傅山是中国现代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而他的小楷书法更是被誉为“傅山体”,其艺术特点鲜明,风范独具,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小楷书法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将从笔墨、造型、布局与意境四个方面探析傅山小楷书法艺术。
一、笔墨:傅山的小楷书法以笔墨的含量丰富着称,他的笔法灵动,刚柔相济,而且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和层次感,这使得他的小楷书法既能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也能体现出娴熟的技艺。
他的笔法细密、自由、舒展,在笔画上从容不迫,自由自在,而且勾、折、挑等菁华尽释,勾线峻峭,构造简练,挑线飘逸,建构清洌,活泼灵动,不拘一格,充满变化,由此可见傅山小楷书法的造型更加鲜明。
二、造型:傅山的小楷书法造型独具特色,具有清新明朗的境界感。
傅山小楷形态神韵流畅,视觉效果丰富,以晦涩难懂的古文出现,使文字互相呼应,相互吸引,形象鲜明、秀美、优雅,而且他的字形构造严谨,由于时间推移,他的小楷书法风格不断演变,并且不断地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新的风格,这也是他被尊为“傅山体”的原因之一。
三、布局:傅山的小楷书法布局精湛、富有变化。
他的布局不仅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独特性,还具有视觉美的感染力。
傅山认为书页不仅要合理调配左右上下之间的比例关系,还要考虑到字形之间的后继关系,这样字形就能够互相呼应,互相映衬,从而产生协调的美感。
因此,傅山小楷布局富有情感和变化,让人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心情愉悦,而且也更好地表现出了傅山气韵风范的个性特色。
四、意境:傅山小楷书法以艺术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结合为其基础,表现出傅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小楷书法意境深远,博大精深,具有一种清新淡雅的美感。
傅山小楷书法中的每一个笔画都含有深刻的意境,无论是笔墨的协调,还是字形的布局,都体现了傅山的个性和思想。
傅山认为,书不仅是工具和表现手段,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表达方式,这也是傅山小楷书法所践行的艺术主张。
总之,傅山小楷书法是一种既具有笔墨技艺、造型风范、布局略轻、意境高远的独特书法艺术,它不仅表现出傅山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高超造诣,更表现了他对书法这一文化传统的执着追求和独特境界的体现。
391文|胡松洋对傅山书法艺术的研究摘要: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
本文主要是研究傅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和影响。
从傅山个人的生平事迹、学书经历、书法的风格特点以及其书学思想四大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傅山;书法艺术;书学思想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来更名为山,字青主。
别号有很多,有真山、丹崖翁、石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
明朝灭亡以后,傅山因为反对清政府的统治而被抓捕入狱,出狱以后便归隐山林,居住在土穴之中,号朱衣道人。
后来清廷荐举博学鸿词,又诏授中书舍人,但他至死也拒不接受。
傅山博通经史、诸子及佛道之学,工诗文,精于医学,擅长绘画,能篆刻,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著有《霜红龛集》。
傅山自幼就开始学习书法,纵观其学书轨迹,大致是从钟繇楷书入手,再又学习二王,《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碑》《兰亭序》《洛神赋》等无所不临,后来又由赵孟頫转而学习颜鲁公的《颜家庙碑》《争座位帖》。
青少年时代一度受到赵孟頫书风的影响,对《淳化阁帖》也曾下过一番扎实临摹的功夫,但很快受到了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开始对赵孟頫书法和董其昌书法颇有微词。
他在晚年回忆道: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
少长,如《黄庭》《曹娥》《乐毅论》《东方赞》《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论》,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
最后写鲁公《家庙》,略得其支离。
又溯而临《争座》,颇欲似之。
又进而临《兰亭》,虽不得其神情,渐欲知此技之大概矣。
下面笔者将从各个书体的角度对傅山书法的风格特点进行介绍。
[1]这种由楷书入手的学习书法的道路是在儿童启蒙阶段通常所用的方法。
这其中的原因是受科举考试制度下重视小楷风气的影响,同时也跟傅山的父亲以教书为业有所关系。
但傅山的性格决定了他并不是一个默守陈规、谨守旧法的人,所以他在临习古人法帖之时经常不与之相似。
即使是到了他的晚年时期,其楷书的面貌虽然略微接近于鲁公颜真卿,但这也仅仅是保留颜鲁公的大概精神面貌,绝不会在细节上处处描摹移形。
56文|黄学洪关于傅山的书法艺术解析摘要:傅山不仅为当时书法变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有其独特的书法理论也使明清时期书法发生了巨大变革。
傅山借助其书法,不仅表达了其独特见解、与众不同的审美观,而且其个性也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释放。
傅山书法作品,技法层次上追求没有细部的雕饰刻画,没有构图的均衡和谐,体现了宁拙毋巧的艺术主张,让人感到刚键古拙之美。
傅山书法作品不仅表现了其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而且也表现了他深沉与真挚、悲壮与神圣的感情。
关键词:傅山;书法艺术;宁拙毋巧在中国封建社会,朝代更替往往会给很多世人心中留下一些创伤,而这种伤痛以明清交替更为明显。
以理学为宗的明朝,借助“三纲五常”创建了有效的宗法体系,其“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有效培养了士人的正统意识。
而与汉人传统意识相违背的清朝,取代明朝后,士人就对清朝带有极大的敌对情绪,他们借助思想文化艺术,表达自己的儒家思想意识。
生活在明清交替时期的道家思想家、书法家以及医学家的傅山,可以认为是当时士人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不仅为当时书法变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有其独特的书法理论也使明清时期书法发生了巨大变革。
一、傅山及其书法艺术分析傅山,字青主,别号石道人等,汉族,山西太原人。
傅山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卒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是明清之际著名道家思想家、书法家以及医学家。
傅山一生著作颇丰,在书法艺术方面更是造诣颇深,被世人誉为“清初第一写家”。
傅山的书法理论及创作实践,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政治局势、社会风尚以及思想意识等,对其学说观念、心态以及书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傅山层积极奔走于抗清活动之中,其书法艺术能够有效体现其遗民心胸。
傅山“四宁四毋”书法理念及其美学观点,是其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其晚年很多作品,都能够表现出他超虚静动的高旷心境。
二、傅山书法艺术特色分析傅山借助其书法,不仅表达了其独特见解、与众不同的审美观,而且其个性也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释放。
试析傅山草书技法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12期摘要:傅山是明末清初浪漫主义书风的典型代表之一,他的书法艺术思想在历经时代发展和心境转变后展现了新的面貌。
傅山以草书闻名传世、内外兼修,注重内在修养提升的同时继承传统技法,最终由技进道。
傅山草书笔势跌宕雄奇,笔力劲健沉着,以行书结字、草书笔法书写,以奇入胜,在创作过程中追求一种生拙而率真的艺术境界。
本文以傅山草书《寿王锡予诗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探究傅山草书的书法特点,从而给予书法创作一定启示。
关键词:傅山;草书;技法傅山(1607—1684年),山西阳曲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又改为青主。
傅山出身书香世家,自幼临池学书。
其遵循传统书学,崇古尚古,取法以钟繇、“二王”为基础,博采众长。
他在《作字示儿孙》的附记中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
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因喜赵孟頫书法风格的秀雅飘逸,开始专学赵孟頫。
二十岁左右,所传古法无所不临,其中对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争座位帖》下功颇深,颜真卿对于傅山后来书法风格的形成有极大影响。
傅山的《作字示儿孙》是写给后人的为人作书之道,其中提出了作字与做人的联系,作字也是做人面貌的一种表现方式。
刘熙载说:“书者,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品与人品相互联系,傅山初学书时追求魏晋的古朴、颜鲁公的厚重、柳公权的瘦硬,力求能习得古人的精气神,将传统的精气神融入自家风貌。
明末清初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刘恒先生在《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指出:“到晚明时期,在文人士大夫日益强烈的反对束缚、提倡个性的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由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一批优秀书家构成的变革书风。
”他们所追求的是“本心”,是自身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书家思想个性的解放。
傅山在“尚奇”思想的影响下突破正统,追求个性,将“碑学”和传统的“帖学”相互融合,使得其书法风格形成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
书法养生浅谈自从有了人类,养生之法便随之产生,文字的发展促进了养生之法在人类中的广泛播。
中国养生学道、儒、释三足鼎立,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秋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登西方极乐;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
也就是说,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则在于世。
道家从养生健身,延寿成仙的宗旨出发,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诸家各种炼养方法,吸收了佛教和外来的养生精妙之法,形成了自家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养生渠道。
较之以精神解脱为根本宗旨的佛家及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立场的儒家,道家显然长于养生,独具佛、儒两家所缺的叩咽、辟谷、服饵、房中等术,具备动静兼备,内外结合的特点。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向来被奉为历代帝王之教条。
从衣食住行到琴棋书画,从刀耕火种到游浴猎钓,无不蕴藏着养生的道理。
民间有“早晨一杯水,晚上搓搓腿”、“酒色财气一堵墙,世人都在墙里藏,有人能跳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善用三宝可长生”等说法,这些都是养生学的朴素箴言。
人们对书法养生还是比较陌生的。
中国书法这艘浩瀚历史长河中的大船,它从远古出,时而激荡浪尖,乘风破浪,时而穿越峡谷,跌宕起伏,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理念,驶向未来。
祖国医学讲到的“精、气、神”是人身之三宝,缺一便不能生存。
实践证明,青年人如果“精气神”充沛,则富于创新,克坚排难,游刃有余;中年人如果“精气神”充沛,则工作高效,生活得心应手,休闲怡致;老年人如果“精气神”充沛,则至臻寿域,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而度百岁乃去。
”所以,要养生必须保持“精气神”的充沛,才能抗病防衰,延年益寿。
书法养生正是基于此,从起势捉笔到收势搁笔,它认真地完成了一个“精气神”的保摄过程,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浅谈傅山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作者:刘洋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0期山西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摘要:历来关于傅山书法、医学、武术、交游、家学渊源以及其移民生活的研究颇多,而在对其诗歌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则是一个薄弱点。
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经·毛诗序》)。
被忽视的这一环恰恰是我们研究中最易发现问题和受到启发的所在。
本文我们将对傅山诗歌所形成的四个主体特征进行分析论述,试对傅山诗歌思想特征做一探索分析。
关键词:傅山;诗歌;思想;苍劲老辣与任真自然作者简介:刘洋洋(1992.6-),女,吉林通化人,山西大学初民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2傅山是中国明末清初的一位思想大家,山西阳曲(今属太原市)人。
生于万历35年(1607年),卒于康熙27年(1684年)。
一生在儒学,佛学,道学,医学,考据学,书画等领域都取得很高成就,堪称集这一时期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傅山家学渊源深厚,全祖望在《阳曲傅先生事略》中称:“故先生之家学,大河以北,莫能窥其藩者。
”傅山在《家训》中说,自六世祖傅天锡以来,世代读书为文。
另其家以治《左传》、《汉书》为传统。
在他38岁,即公元1644年,明王朝灭亡,清军入关,其思想体现出很浓厚的反清复明的色彩。
独特的经历造就了其诗风苍劲老辣,诗歌质朴和思想隐晦,见解深刻独到,文词古奥的特征。
一、杜诗情节,诗歌以“骨气胜”傅山于诗,极推崇杜甫,既有理论总结,又有具体实践。
在《傅山全书·卷四十一》中,《以诗读杜诗》:“史之一字,掩却杜先生,遂用记事之法读杜诗。
老夫不知史,仍以诗读其诗。
……世出世间,无所不有。
何其闲远,如高僧妙悟。
”从中可看出,他对杜甫诗歌“闲远”、“妙悟”的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