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量移袁州杂议
- 格式:pdf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10
《马说》关于韩愈的资料《新唐书·列传一百一》: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
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
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会卒,嫂郑鞠之。
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擢进士第。
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
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
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
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改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
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
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博士。
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
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诸军按视。
及还,且言贼可灭,与宰相议不合。
愈亦奏言:…… 执政不喜。
会有人诋愈在江陵时为裴均所厚,均子锷素无状,愈为文章,字命锷谤语嚣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
及度以宰相节度彰义军,宣慰淮西,奏愈行军司马。
愈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弘使叶力。
元济平,迁刑部侍郎。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
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
愈闻恶之,乃上表曰:……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愈言讦(jié)牾(wǔ),罪之诚宜。
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感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JIAN NAN WEN XUE和唐代渐趋固定的今体诗的格律融合而成,即诗论家们所说的“辘轳体”,以七言为主,夹杂三五言,形式灵活多变,带有浓厚的民歌风格。
如《帝京篇》句式多变,错落有致,从“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京都地理位置写起;到“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的繁荣景象;再到“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的感慨;到最后以“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句作结,婉转表达了忠直之士难以被容纳之意,《而庵说唐诗》评曰:“宾王此篇,最有体裁,节节相生,义井然不乱。
”二、以赋为诗以赋为诗,用铺张扬厉的赋法作歌行,这在卢骆的七言歌行中均有所体现,如《长安古意》、《帝京篇》。
以《畴昔篇》为例,此诗长达一千九百九十余字,二百句,五七言转韵,可谓初唐第一长篇。
诗中采用赋的手法,吸收前代纪行赋的语言组织手法,具有较浓的自传性质。
《唐诗绪笺》评曰:“此韵则平仄互换,句则二五错综,时又加以开阖,传以神情,宏以风藻,七言之体至是大备矣。
”该篇充分显示了其深谙组织,横逸浩瀚的才情,开合有致,挥洒自如,乃唐代赋诗中的上乘之作。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载:“宾王《畴昔》、《帝京》二作,不独富丽华藻,极掞天下之才,而开合曲折,尽神工之致。
”由此可见,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充分运用了以赋为诗的写作手法,推动了歌行体诗在唐代的发展。
三、叙事诗的开拓宾王写于蜀中的两篇七言歌行《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和《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最能反映其在叙事诗写作上的开拓。
闻一多评其曰:“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一)内容上《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叙述了卢照邻在蜀中与一女子郭氏相爱,但正当她有身孕时,卢因事要回洛阳,临行相约不久回来完婚。
哪知卢一去两年不返,且有新欢,郭氏孤苦悲凉,孩子也丢了。
末尾发出了“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的愤慨。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评此诗:“如分水犀,划开乃能合拢。
”全篇用歌行体叙述了一个哀艳的传奇故事,颇似后来蒋防《霍小玉传》等传奇情节。
《旧唐书·韩愈传》阅读答案及翻译《旧唐书·韩愈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旧唐书·韩愈传》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旧唐书·韩愈传》阅读答案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赠别其二杜牧阅读答案赠别其二杜牧阅读答案赠别其二杜牧阅读答案篇一《赠别其二作者:杜牧5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2 ((2)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
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
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
大者驿闻,小者立变。
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④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
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
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
”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韩愈《新修滕王阁记》)【注】①三王:指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
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指王仲舒,曾任中书舍人,太原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
时华州刺史阎济美以公事停华阴令柳涧县务,俾摄据曹。
居数月,济美罢郡,出居公馆,涧遂讽百姓遮道索前年军顿役直。
后刺史赵昌按得涧罪以闻,贬房州司马。
因使过华,愈知其事,以为刺史相党,上疏理涧,留中不下。
诏监察御史李宗奭按验,得涧赃状。
再贬涧封溪尉。
以愈妄论,复为国子博士。
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疏奏宪宗怒甚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装度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
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天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
”于是人情乃至国戚诸贵惊惋,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后改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以不台参为御史中丞李绅所劾。
愈不伏,言准敕仍不台参。
绅、愈性皆褊僻,移刺往来,纷然不止,乃出绅为浙西观察使,愈亦罢尹,为兵部侍郎。
及绅面辞赴镇,泣涕陈叙,穆宗怜之,乃追制以绅为兵部侍郎,愈复为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疏奏/宪宗怒甚/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B疏奏/宪宗怒甚/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C. 疏奏/宪宗怒甚/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D. 疏奏/宪宗怒甚/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6.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中的“延”与《过秦论》“开关延敌”中的“延”意思相同。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題,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
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
疏奏,宪宗怒甚。
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乃贬为潮州刺史。
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
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
"乃授袁州刺史。
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
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
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
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
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
改吏部侍郎。
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长庆四年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旧唐书·韩愈传》)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B.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c.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D.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疏,即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文书,内容多涉及议礼论学、陈述政要兵事、进谏、弹劾等。
韩愈的文学成就导语: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
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刘禹锡《祭韩吏部文》)。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带来韩愈的文学成就,欢迎阅读!政治主张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
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现宜春秀江中有一个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
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教育思想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
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
柳宗元曾赞叹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
”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主要的有《师说》《进学解》和《杂说四马说》等等。
在这些文章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命题,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他还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
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文学成就古文运动后人把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韩愈传原文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
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
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会卒,嫂郑鞠之。
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擢进士第。
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
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
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
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改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
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
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博士。
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杷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予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烧膏油以继晷,常矻矻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牴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芒芒,独旁搜而远绍。
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沈浸浓郁,含英咀华。
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亡涯。
周《诰》商《盘》,佶屈聱牙。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下迨《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优选】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元九书(节选)白居易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
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
累岁已来,牵故少暇,间有容隙,或欲为之;又自思所陈,亦无出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卒不能成就其志,以至于今。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
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蓄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
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泄,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
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
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宝也。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
用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
于时六义始刓①矣。
“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
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
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
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
至于贯穿古今,覙缕②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
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
第39卷第4期2018年8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39No.4Aug.2018韩愈量移袁州杂议张家庆(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广东潮州515600)摘要: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然“八月居潮万古名”,在潮州历史上留下深远影响,受到了历代吏民的敬仰和颂扬,赢得江山易姓韩。
而韩愈由潮州量移袁州(今江西宜春市),治袁九月有余,史上却少有论及,也几乎没有诗篇问世。
对韩愈量移袁州的起因与经过、其赴袁行迹以及其治袁的功绩及影响进行研究,对比其治潮与治袁的异同,分析其治潮与治袁的受关注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可见出:韩愈治袁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宜春在传承弘扬和开发利用韩愈文化遗产方面大有可为。
关键词:韩愈;量移袁州;行迹;功绩;影响中图分类号:K 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8)04-0057-10“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1]8这是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韩愈于元和初年对宜春山水由衷的褒赞①,也是他馈赠给宜春人民的一份厚礼。
十四年后,他谪迁潮州,却充满恐惧并夸张地描述其环境的险恶。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十四日,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八月居潮万古名”②,在潮州历史上留下深远影响,成为“吾潮导师”,赢得江山易姓韩,历代吏民出于对其敬仰和颂扬建祠以祀。
同是一代伟人过化之地,韩愈由潮州量移袁州(今江西宜春市),治袁九月有余,为何史上却少有论及?为何无诗?笔者带着疑问,广集文献,尝试对韩愈量移袁州一事加以浅议探究,以就正于方家。
一、韩愈量移袁州之起因及经过元和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韩愈经过二个多月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潮州,即呈报《潮州刺史谢上表》(下称《谢上表》)。
表中辞极哀戚,意欲“启帝之心”③,本是他以退为进的策略,其奏效显著,却遭到后人误解诟病。
韩愈的《谢上表》于五月间送达京城,宪宗皇帝阅后深受感动,后悔当初处理韩愈时过于冲动。
唐宪宗读完韩愈的上表后,“谓宰臣曰:‘昨得韩愈到潮州表,因思其所谏佛骨事,大是爱我,我岂不知?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
我以是恶其容易。
’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收稿日期:2017-09-16作者简介:张家庆(1963-),男,广东潮安人,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联络部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
①见韩愈《秋字》诗,诗云:“淮南悲木落,而我亦悲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②见汪言臣《韩祠》诗,诗云:“祠堂高对凤栖城,八月居潮万古名。
身作泰山天下重,手挟云汉斗边横。
生平知己苏公赋,邂逅相逢泷吏情。
为想翩然披发下,鳄溪苹满水风清。
”③见韩愈《祭湘君夫人文》。
··57奏对。
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
’乃授袁州刺史”[2]。
韩愈《谢上表》达成了“启帝之心”的实效,给足了宪宗面子,使皇帝有了台阶可下,成为韩愈量移袁州之起因。
当年七月十三日,群臣向宪宗上尊号“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大赦天下①。
韩愈也属被赦罪之列,他至迟在七月二十八日前后便能接到赦令。
因唐律规定:赦书“不得过三日”[3]771,即赦书最慢应在七月十六日由尚书省发岀;“唐制,赦书日行五百里”[4],而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一书,当时长安至潮州距离为5625里,大约需要12天才能送达。
此间,韩愈应好友张籍之邀请,为其岳父胡珦神道碑撰写碑文。
还收到好友贾岛寄来关心慰问他和韩湘的诗函,其中《寄韩潮州愈》一诗,蕴含着贾岛一颗牵挂关爱他的心: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韩愈在七月二十八日前后接到赦书,即上《贺册尊号表》[5]8。
他庆幸自己符合量移条件,忧虑的是不知量移到哪里?任何官职?何时生效?这些当时他都不知道,只知还有许多手续待办。
而且他深知自己因谏迎佛骨“言涉不敬”,所犯情节较为严重,加上他的身份特殊,曾任刑部侍郎(品阶为正四品下,相当于今之副部长级),故需特别处理。
据王溥《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条载:“(元和十二年)七月赦,自今以后左降官及责受正员官等,并从到任后,经五考满,许量移。
……考满后,委本任处州府县元贬事例,及到州县月日,申刑部勘责,俾吏部量资望位量移官,仍每季县名闻奏,并申中书门下”,又云:“如是本犯十恶、五逆及指斥乘舆、妖言不顺、假托休咎、反逆缘累及赃贿数多,情节严重者,宜具事由奏闻。
其曾任刺史、都督、郎官、御史、五品以上常参官,刑部检勘,具元犯事由闻奏,并申中书门下商量处分”,又云:“未满五考以前,遇恩赦者准当时节文处分”[6]736-737。
可知韩愈正好符合规定的量移及特殊处理的条件。
就在喜忧参半之际,韩愈收到岭南节度使孔戣的来函,孔戣对他优礼有加,“每月别给钱五十千,以送使钱充者(即在接待费项目列支)”[7]。
韩愈在《潮州谢孔大夫状》的复函中既有原则而又委婉地谢绝孔戣的特别优恤,反映了他处于穷蹇之境仍然志节不衰、吏治清廉、绝不苟贪的高尚品格。
按当时的规定,韩愈量移袁州的手续,应由刑部将其所犯情节及量移意见(建议)写成“量移申请书”上报中书门下商定处理并直接审批,而不需经过吏部一关。
从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下称《袁州谢表》)可推知刑部“量移申请书”的大概内容。
《袁州谢表》称:“臣某言,臣以去年正月上书论佛骨事,先朝恕臣愚直,不加大罪,自刑部侍郎贬授潮州刺史。
伏遇其年七月十三日恩赦至……其年十月廿四日,准例量移,改授袁州刺史。
”[5]9由此可见,朝廷下发的《量移令》里面包括了《袁州谢表》中量移的时间、地点与官职,而且针对韩愈这桩量移案,从七月十三日下达赦书起至十月廿四日发岀调令止,共用了一百天才办理完手续。
韩愈“可量移一郡”,这是皇上与宰相于五月底就商定的,而群臣向皇帝上尊号,使韩愈又遇“恩赦”,客观上加速了韩愈量移袁州的进程。
韩愈虽于十月廿四“准例量移”,但他至少要等十多天才能收到朝廷发的《量移令》。
因《量移令》不似皇帝的《赦令》日行500里那样紧急,若参照贬官日驰300里(十驿)速度,则需18天才能送达。
韩愈眼看“生还”有望,心情大为好转,就把刚到潮州的“洗尘宴”的饮食感受写成《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抄寄给贬途中曾陪他同行的诗友元十八(名集虚,字克己)。
同时写了《答柳柳州食虾蟆》一诗寄赠好友柳宗元。
此前,韩愈两次亲往潮阳祭大湖神,曾顺道到潮阳灵山寺访问高僧大颠禅师(俗姓陈,法名宝通,祖籍河南颍川)。
这段时间又修书邀请大颠和尚到潮州晤谈十多天。
当年的大隐庵(今尚存,称“叩齿庵”),相传是“叩齿”(叩问年龄)晤谈的地方。
在移任袁州之前,韩愈抽空到潮阳县巡视,再次到灵山寺探访大颠,并赠给二袭官袍以作纪念。
这就引起当时朝野的议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宪宗纪》卷7页218载:“元和十四年七月己丑(十三日),群臣上尊号,赦天下。
”··58论和误解。
尤其是接到当时主管佛教事务的官员、原工部侍郎、检校工部尚书贬吉州司马孟简(字几道,德州平昌人)的来信,询及盛传于两京间的所谓韩愈“近少信释氏”之事,韩愈不得不写了《与孟尚书书》(回复十月二十四日来信),解释他与大颠交往的原因。
兹将《与孟尚书书》原文节录(加注)如下:来示(信)云:有(人)传愈近少信释氏(佛教)。
此传之者妄也!(我在)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
远地无可与语者,故自山(中)召至州郭,留十数日。
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
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以为难得,因与往来。
及祭神海上,遂造其庐(顺便到灵山寺访问他)。
及来袁州,留衣服为别。
乃人之情,非崇信其(佛)法,求福田利益也……当年十一月十三日前后,韩愈收到《量移令》,同时也收到韶州(今韶关市)刺史张蒙寄来的贺诗。
他便写下《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①,以表谢意。
据韩愈的女婿李汉编的《昌黎先生集》,此诗题注有“或作‘先寄诗贺’或作‘先诗见贺’”[1]11,即韶州刺史张蒙可能提前得到韩愈量移袁州的消息,当即寄来诗函向韩愈表示祝贺。
韩愈被贬潮州途经韶州时,或因听到泷吏对潮州恶水暴风瘴疠鳄鱼的描述,促使他接受张蒙的建议,作出让家属不随其抵潮州任所而寄居韶州的安排。
故韩愈此前过韶时才有“兼金哪足比清文,百首相随愧使君。
俱是岭南巡管内,莫欺荒僻断知闻。
”[1]10之作②。
意谓众多家人随后到达韶州,要麻烦张蒙代为照顾,自己感到惭愧,并希望他多提供信息。
《量移令》既在十一月十三日前后送达潮州,韩愈至袁州上任的路径、准备工作和善后事宜也应安排妥当,但他要等到十一月二十八日主持完冬至日庆祝仪式后才能离潮。
据平冈武夫《唐代的历》载:“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大月)壬寅(二十八日)冬至”[8]。
又据王溥《唐会要》卷24“受朝贺”条载:“旧制元日,大陈设”注有:“皇太子献寿,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奏云物,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于侍奉官献寿,时殿上皆呼万岁。
按旧仪缺供奉官献寿礼,但依位次立,礼毕,竟无拜贺,开元二十五年,李吉甫革其旧仪,奏而行之。
冬至亦然。
”[6]455因为接任(或代任)官员未到,韩愈需要主持冬至庆典仪式。
在唐代,冬至是大节日,与元日相同,有大聚会,是一年中的盛事。
冬至时,朝廷要作大陈设,地方上也需有一番庆祝仪式,当新任刺史未到时,原刺史必须主持。
他只能利用“装束假”在潮州稍作逗留;因要绕道韶州接家属,又要按期赴任,就须赶在十二月二日之前、即冬至假期间起程。
因此,韩愈居潮实足超过八个月,而他作为潮州刺史任职时间为九个月另十天。
历来有吏民及专家学者说“韩愈治潮不足八个月”,误传也!韩愈刺潮之初,潮州连续三个月淫雨不断影响了工作开展。
但他全心全意经营潮州,办州学、除鳄患、修水利、释奴隶,创下了不朽业绩,被潮州百姓视为神人。
他的足迹所到之处都成了圣地。
潮州吏民在他办公、办学、开溪甚至休息的地方先后修建了多座“韩文公祠”,把他入潮时经过的“恶溪”改名“韩江”,把他登临过的笔架山改称“韩山”,将他在山上手植的橡木称为“韩木”,在他祭鳄鱼的地方建“祭鳄台”,在府衙前建“昌黎旧治坊”,并把府署所在的路命名为“昌黎路”,把学校取名为“韩山书院”,在西湖山上修建了存放相传由他手书《白鹦鹉赋》石刻的“景韩亭”,还将他晤见大颠的地方易名“叩齿庵”……潮州崇韩文化现象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人文奇观。
韩愈在潮州期间与赵德(号天水,潮州府海阳县人,唐德宗大历十三年进士)建立了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