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8.45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区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呢黄疸是一种临床表现,通常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引起的,导致皮肤、黏膜和眼睛组织的黄色染色。
黄疸可分为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区分这两种黄疸类型对于确诊疾病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一些关键因素。
1.发病时间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几天或第一周内,通常在第二到第三天开始出现,之后逐渐减退,约在第二周消失。
病理性黄疸则没有特定的发病时间,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出现。
2.临床症状生理性黄疸的黄染色是轻度的,主要出现在面部和脸部,通常不伴随其他症状,如食欲丧失、体重下降或恶心等。
病理性黄疸黄染色更为明显,可能出现在全身,而不仅仅是面部。
此外,病理性黄疸常常伴随其他病症,如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
3.胆红素水平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胆红素排泄能力尚未完全发育,导致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5 mg/dL。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肝脏不正常代谢胆红素或阻塞性胆汁淤积等原因而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通常超过10 mg/dL。
4.水肿和腹泻生理性黄疸通常不伴随水肿或腹泻,患者的皮肤弹性正常,尿液和粪便的颜色也正常。
病理性黄疸可能伴有水肿,尿液变深,粪便变浅或发白。
5.胆红素血症生理性黄疸一般是由于胆红素不正常代谢引起的,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较高。
而病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肝脏疾病或胆道梗阻等原因导致,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
6.相关病史和检查结果生理性黄疸通常没有与之相关的妊娠或家族病史,并且其他临床检查结果正常。
病理性黄疸可能与其他疾病或药物有关,并且相关的体征和检查结果可能会显示肝脏或胆道系统的异常。
当无法确定黄疸类型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检查结果和相关病史来做出判断。
如果诊断仍然不确定,可能需要做进一步的血液测试、超声检查、CT扫描等来明确病因。
母乳性黄疸妈妈不必紧张
成女士的小宝宝马上就要满月了,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中,可小宝宝的肤色一直有些发黄,听家里的老人说刚出生的孩子都有点黄,没关系的,可成女士还是不放心,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宝宝患的是母乳性黄疸。
成女士有些困惑了,母乳也会引起黄疸?
母乳性黄疸主要的临床特征是新生儿在接受母乳喂养后不
久出现黄疸。
导致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原因至今尚无明确结论,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母乳中存在某些物质及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种:早发型一般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并在一周内达到顶峰,半个月后基本消退,也就是说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出现的时间及达到的峰值都较相似。
迟发型常在出生后一个星期甚至是半个月后才出现,甚至常接着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有的是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
而且,母乳性黄疸比一般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要长,有的甚至长达2-3个月。
母乳性黄疸的患儿多表现为皮肤黄,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
目前尚缺乏特殊实验室检测手段确诊母乳性黄疸,临床中可进行试治性诊断,即暂停母乳喂养,改人工喂养3-5天后,查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值降到原来水平的50%以上,可考虑为母乳性黄疸。
相关链接】
患母乳性黄疸宝宝可不断奶
孩子患有母乳性黄疸,一般来说,停喂母乳后黄疸会明显消。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病因(一)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包括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胆红素排泄能力缺陷;肠肝循环增加。
因此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二)病理性黄疸1.胆红素生成过多因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先天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Lucey-Driscoll综合征(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黄疸)、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等。
3.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分不清楚可能会危及宝宝生命的!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宝宝中比较危险的病症之一,宝爸宝妈们一定要搞清楚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一、出现时间不同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大多是在宝宝出生2-3天内出现,4-5天最严重。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比生理性黄疸出现得早,通常在24小时内就会出现。
二、持续时间不同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持续时间一般是,足月儿持续7-10天,早产儿2-4周的样子。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远远超过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超过4周的都是病理性黄疸。
三、出现原因不同生理性黄疸1.血氧分压突然升高宝宝血氧分压的突然升高,使得红细胞破坏过多,致使血清胆红素增加,导致新生儿黄疸。
2.肝功能发育不成熟要肝脏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才能被人体排出,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胆红素的结合以及排出就会缓慢,致使血清胆红素增高,引起新生儿黄疸。
3.肝-肠循环发育不成熟新生儿肝-肠循环不成熟,排入肠道中的直接胆红素过多的被肠道所吸收,致使血清中胆红素增高,导致新生儿黄疸。
4.白蛋白功能差白蛋白运送间接胆红素到肝脏的能力不足,以至于血液中间接胆红素过高,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出现。
病理性黄疸1.溶血性黄疸因为宝宝与妈妈的血型不合等原因,导致溶血反应,引起的新生儿黄疸。
2.感染性黄疸病毒或者细菌感染使肝细胞功能受损,使得间接胆红素无法很好的转化为直接胆红素被排出体外,引起的新生儿黄疸。
3.阻塞性黄疸由于先天胆道畸形使得肝脏转化间接胆红素的过程受到影响,导致了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4.母乳性黄疸如果新生儿母乳的摄入量不足,会使得宝宝的胎粪排出延迟,直接胆红素排出减少,引起新生儿黄疸。
当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GD时,会使得肠道中的直接胆红素被水解为间接胆红素,进而被肝脏重新回收,导致肝肠循环的增加,引起黄疸。
四、血清胆红素含量不同生理性黄疸:一般来说,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足月儿经皮胆红素值小于12.9mg/dl,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值小于15mg/dl。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及相关因素分析
刘京梅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04(044)004
【摘要】近年来,临床上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EBMJ)的认识不断加深,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喂养有关,我们对EBMJ组和生理性黄疸(PJ)组新生儿的喂养情况进行了对比,并观察添加葡萄糖对EBMJ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41-41)
【作者】刘京梅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中心人民医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
【相关文献】
1.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相关知识调查及护理干预 [J], 黄美华;荣晓萍;罗煜
2.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及相关因素研究 [J], 徐纯聪
3.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喂养方式相关性研究 [J], 祝佩芹;贾丽霞;段海凤
4.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分娩方式的相关分析 [J], 电洁
5.不同分娩方式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及胃肠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 [J], 贾丽霞;祝佩芹;王志红;段海凤;王红英;潘丽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一周内的新生儿,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为多种疾病的主要表现。
胆红素重度升高或虽然不很高,但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存在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
因此,需及时正确判断黄疸的性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一、分类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即出生后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而代谢和排泄能力低下,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暂时性的、轻度的黄疸过程,称为生理性黄疸。
其特点为: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黄疸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一般无不适症状,也可有轻度嗜睡或纳差,黄疸持续7~10天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
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脏代谢功能更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慢,可延长到2~4周。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µmol/L(12.9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26µmol/L(1.5mg/dl);④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µmol/L(5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生理性黄疸存在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遗传、和喂养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
如东方人比西方人高,母乳喂养儿较人工喂养儿高。
临床在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时,除血清胆红素为重要诊断依据外,必需结合病因和临床表现。
早产儿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喂养过迟等情况下血清胆红素虽在正常范围内,已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应视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皮肤、巩膜黄染,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的一种征象。
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巩膜黄染,4~6天逐渐加重,早产儿可持续3~4周后消退;精神、吃奶和生长发育正常,不伴有其他症状;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低于220.6µmmol/L,早产儿不超过256.5µmmol/L。
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1、生后24小时内出现;2、血清总胆红素达到相应日龄下的光疗干预标准(表1、表2),或每日上升超过85µmmol/L;3、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4黄疽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34µmmol/L。
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
【病因】(一)胆红素生成过多1.红细胞增多症:即静脉血红细胞>6×1012/L.血红蛋白>220g/L,红细胞比容>65%。
常见于母胎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宫内生长迟缓(慢性缺氧),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及糖尿病母亲婴儿等。
2.血管外溶血:如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
3.同族免疫性溶血:见于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我国ABO溶血病多见。
4.感染:细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原虫等引起的重症感染皆可致溶血,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
5.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饥饿和喂养延迟等均可使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试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则有助于诊断。
6.其他: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G-6PD)等,红细胞形态异常如遗传降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血红蛋白病如α地中海贫血等。
(二)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1.缺氧和感染:如窒息和心力衰竭等,可抑制肝脏UDPGT的活性。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和诊断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怀疑下,宝宝是否出现了母乳性黄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下母乳性黄疸的症状和诊断吧。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症状一:无其他症状表现,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体重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颜色正常。
症状二:肝、脾不大。
症状三:小儿的肝功能正常,无贫血。
症状四: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黄疸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水平。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
诊断方法一:
母乳所致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10~30mg/dl)。
如继续哺乳,
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
若停止哺乳,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诊断方法二:
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诊断方法三:
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诊断方法四:
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以上的这些就是母乳性黄疸的症状和诊断,根据上面的这些内容,各位新手妈妈,要注意观察和辨别,如果有类似状况出现,就需要及时给宝宝就医。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论文新生儿黄疸常见于新生儿出生后的前两周内,它是由肝脏无法处理体内溶血产物、胆红素的过多积聚在体内造成的。
这个疾病对新生儿的健康有一定危害,因此,在临床医学上,对新生儿黄疸的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问题。
一、病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未成熟的肝脏无法有效处理胆红素。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将会加重黄疸的症状:1. 胎盘损害胎盘的剥离或其他方面的损害都会导致胎儿血液中胆红素的升高。
生后的排泄功能在短时间内不足以处理大量的胆红素,导致了黄疸的发生。
2. 肝脏发育不完全在出生之前,新生儿的肝脏只有一部分成熟,未来数日或数周的时间中才能够发育完全。
因为肝功能不足,新生儿难以快速处理体内过多的胆红素。
3. 人工喂养相比于母乳喂养,人工喂养会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
母乳中含有未知的蛋白质和化学物质,可以帮助促进胎儿排泄胆红素。
4. 合并疾病如新生儿的血型不符、肝炎等疾病,都会引起新生儿出现黄疸的症状。
二、症状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眼睛发黄,特别是在头部、颜面、双手和脚趾等易于检查的部位。
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变得轻微。
三、治疗1. 光疗光疗是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专业的光源帮助新生儿肝脏处理体内的胆红素。
在光疗中,医生通常会将新生儿放在一个带有专业灯管的温暖室内,以确保光线均匀扫过其身体各个部位。
2. 换血疗法换血疗法可以将新生儿体内的富含胆红素的血液替换成其他人或新生儿自己体内的血液,这样就能有效缓解黄疸的症状。
3.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还可以使用抗胆红素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提高新生儿肝脏的功能并加速胆红素的消除。
四、预防为了预防新生儿黄疸,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惯,如让新生儿经常暴露在日光下、尽早开始母乳喂养、避免过度人工喂养等。
总之,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性较低的疾病,一般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就可以得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