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
- 格式:pdf
- 大小:135.55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与美国农业土地利用的比较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土地利用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农业大国,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国与美国的农业土地利用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土地利用类型中国和美国都拥有广阔的农业土地,但两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区别。
在中国,农业土地主要分为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等。
其中,耕地是主要的农业土地类型,约占中国总土地面积的60%。
而美国的农业土地类型则包括农田、牧草地和森林。
美国的农田面积相对较大,尤其以中西部的大农场为主要特点。
二、土地利用方式中国和美国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小农经营和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模式。
面对人口众多和有限的农业土地资源,中国农民采用高强度种植和高密度养殖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美国则以大规模农场和现代化农业生产为主,采用机械化、科技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产量,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压力。
三、农业发展水平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发展水平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然而,由于人口密度高和土地资源有限,中国的小农经营模式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与之相比,美国拥有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和技术,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
尽管美国的农业人口相对较少,却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
四、农业政策农业政策对土地利用同样产生影响。
在中国,政府通过实行土地承包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扶贫政策等举措,鼓励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效益。
美国则实行农业补贴政策,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并促进农业发展。
这些政策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虽然两国都致力于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但由于国情、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土地利用方式有所差异。
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一、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1、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美国有50个州,3045个县,人口2006年突破3亿,其中农业就业人口200万,全国国土面积937万km2,耕地面积1.87亿h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人均占有耕地63hm2。
美国农用地大部分位于北纬25°~49°之间的北温带和亚热带,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高,劳动生产效率最高,农产品出口量最大,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2、各具特色的优势布局经过多年的区域发展,美国农业已形成各种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链。
自19世纪开始农业商品化进程至今,全美已形成牧草乳酪带,玉米带,棉花带,烟草和综合农业带、小麦带、山区放牧带、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带、亚热带作物区等8个专业化农业生产带。
处于每一生产带的农场一般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甚至只从事某种产品的某一生产环节的工作。
3、高度发达的机械作业美国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农业的发展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又主要依靠机械化作业。
在美国农民就是一个机械手和卡车司机,驾驶卡车在田地巡视,操作农机在地里耕作,整地,深施肥,收获等各种农业作业项目全部实行机械化,有的项目还实行复合作业。
家庭农场实行公司核算,科学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生产效率高。
4、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美国高度重视农业资源保护。
一是进行盐碱地治理,改善土壤物理性能,科学选择适合土壤种植的作物品种。
二是发展旱作农业。
三是开展保护性耕作,注重培养地力,实行免耕耕作制度,全国免耕面积占总耕作面积1/3;对农作物秸秆实行机械还田。
美国规定了土壤保护标准,农户的耕地经过检测后达到了规定标准,就可以得到补贴,否则就得不到补贴,从政策上激励农户保护土壤。
中国与美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两大农业大国,其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注重粮食生产和自给自足,而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则更加注重商业化、产业化和科技化。
下面将从农业资源、生产方式、市场需求等方面对中国与美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进行探讨。
一、农业资源的差异中国拥有广阔的农业土地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土地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一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在土地的分配中,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较大。
而在美国,土地资源更为丰富且高效利用,农场规模庞大,农田机械化程度高,资金投入普遍较多,农业生产效率较高。
美国拥有大片的农业用地,不仅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广大,还有大量用于饲养牲畜的牧草地。
二、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传统的手工劳动仍然占主导地位。
这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较为落后,劳动力密集型。
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人、牛、耕的阶段。
相比之下,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现代化。
大规模的农场运营,机械化程度高,大量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如GPS定位、遥感技术和自动化设备等,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市场需求的差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其农业发展与民生息息相关。
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农业的首要任务,因此政府在粮食生产上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如土地流转的限制、粮食价格的管制等。
与之不同,美国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经济效益和利润。
美国农民更加专注于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如高品质谷物、肉类、奶制品等,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
四、政策环境的差异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面向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的发展,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农业补贴等方式提高农民收入,并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
美国的农业政策则更侧重于保护农业市场、改善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政府通过补贴、贷款和保险等方式,支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并保护农民免受市场波动的冲击。
【美国农业生产特点】美国的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
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
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
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
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
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
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
到了,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 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中国与美国的差异与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农作物、家畜、微生物和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是指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社会的各种生态产品和环境服务。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和美国在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差异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作物和家畜资源,但由于长期的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比之下,美国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经营和管理方面更加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合理的耕作制度和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
2.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中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由于土壤污染、农药残留等因素,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比之下,美国拥有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监管措施,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从而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可靠性。
3.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而水资源的数量和配置在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大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由于中国农业的灌溉和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影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
而美国在农业灌溉方面有一套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注重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因此其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二、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1. 加强生态保护意识中国应加强对农民和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大家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
同时,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优化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应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由高耗能、高污染的集约化生产转向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通过使用生物技术和非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美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本刊特约评论员王宇博士美国农业人口不到全国人口总数的2%,却能够在严格实行休耕、退耕和限产的情况下,成为世界最大粮食出口国,成为现代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美国农业发展是与农业政策支持分不开的。
美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是美国农业政策的核心内容,价格支持是美国农业政策的重要工具。
美国农业政策目标是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扩大农产品出口。
农业补贴可以分为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两类。
直接补贴包括:一是直接收入补贴,直接收入补贴数量由政府按照基期的补贴产量和补贴面积确定,不与当年的种植面积和市场价格挂钩。
二是逆周期收入支持计划,如果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政府就会启动逆周期收入支持计划来补贴农民收入。
三是水土保持计划,土地在环境敏感地区的农户,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与政府签订长期租地合同,暂停该土地的农作物种植,租金由政府与农户共同商定。
间接补贴包括:一是低息农业贷款,低息农业贷款主要是帮助创业农民和低收入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农业保险补贴计划,农业保险补贴计划是美国政府对投保农户和商业性保险公司的双向补贴。
二、食品与营养保障计划。
食品和营养保障计划是美国农业政策的重心所在,是农业财政预算支出中规模最大的项目,约占每年美国农业财政预算总支出的80%。
主要目的是为所有低收入家庭提供食品和营养保障。
主要内容包括补充营养援助计划、学校营养午餐计划和紧急食品援助等。
2014年美国农业法案规定,2014-2018年农业财政预算总支出约为4890亿美元,其中的80%要用于食品和营养计划。
2018年美国农业法案提出,2019-2023年美国政府将继续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充营养援助计划,帮助所有低收入家庭获得充足的食物和营养保障。
三、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关于农业资源保护。
1936年《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案》提出,要加强对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保护,重视对土壤污染的治理、保持土壤有机物和耕地的生产力。
美国耕地保护制度及其启示美国国土面积962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77亿公顷。
美国是一个从农村和农业发展起来的国家,19世纪初期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95%以上。
随着农业现代化以及高速公路网的建设,特别是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开始,农村人口迅速向工矿业基地集中,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
到1955年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64%,1970年提高到74%,1990年以后城市化水平基本稳定在78%左右。
在实现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美国不惜占用大量耕地进行城市建设,从而导致优质耕地大量减少,自然风景和野生资源遭到破坏,粮食等农业产品生产能力降低,城市附近的开阔空间、生物多样性和公共健康等多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人均耕地从城市化发展高潮的20世纪初期的1.13公顷以上下降到目前的0.59公顷。
为此,从联邦到州政府、地方政府设计了一系列政策和机制,以保护美国耕地资源。
一美国耕地保护政策和机制(一)美国的土地管理体系在美国,由内政部代表美国联邦政府管理土地,负责保护和管理美国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森林资源、水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还赋有管理国家文化、遗产资源等职能。
内政部下设土地管理局、矿产管理局、复垦局、地质调查局、地表采矿办公室、国家公园管理局、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和印第安人事务局等。
并在全国各地设立土地管理派出机构。
美国内政部负责管理联邦政府的土地及其地下矿产资源,主要包括国家公园(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如黄石国家公园、大峡谷国家公园、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国家纪念物、历史古迹、自然保护区和联邦政府机关及派驻各州、郡、市机构的土地、军事用地等。
美国联邦政府的国有土地包括地下矿产资源、水资源的出售、租赁的收入,是仅次于税收的第二大财政来源。
美国州政府的自然资源部负责开发、复垦矿业造成的土地退化,保护和管理本州政府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森林资源、水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主要管理包括州立公园、水资源保护区、水库附近地区,还有特殊景观地区和州政府机关及派驻郡、市机构的土地。
美国的田地的管理制度美国的田地管理制度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美国的田地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在美国,田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方式、土地管理政策、土地保护和土地整治等方面。
本文将对美国的田地管理制度进行综述,并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土地所有权美国的土地所有权主要分为私有制和公有制两种形式。
私有土地所有权即土地由个人或私营企业持有,可以自由买卖、租赁和使用。
公有土地所有权则由政府或政府机构持有,用于公益事业或保护环境。
根据美国土地统计局的数据,私有土地占美国总土地面积的约75%,公有土地约占25%。
在私有土地所有权方面,美国有着完善的土地登记和交易制度。
土地所有权证明的发放和变更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确保土地的所有权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
此外,美国的土地使用权一般由土地所有者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他们可以将土地自由出租或者转让给有需要的人,也可以自己进行农业生产或其他经营活动。
政府对私有土地的管理一般以监管为主,对土地使用和环境保护提出一些限制性要求,但并不干预土地的具体使用方式。
在公有土地所有权方面,美国拥有广泛的国有土地。
这些土地主要由国家公园管理局、国家森林局、内政部、国土资源管理局等政府机构管理,用于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
公有土地的使用方式主要包括国家公园、国家森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
土地使用方式美国的土地使用方式主要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民用地和公用地等。
其中,农业用地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农业用地主要分为种植业用地和畜牧业用地两大类。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的农业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约40%。
在农业用地的管理中,种植业用地主要以粮食作物、果树、蔬菜等作物为主,畜牧业用地主要用于牛、羊、猪等畜牧养殖。
农业用地的管理主要包括土地的保护、土壤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农药的使用、农业技术的推广等方面。
中国与美国农业发展模式比较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产业,在中国和美国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两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有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
本文将就中国和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并分析其特点和优势。
一、农业发展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而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农业对于美国来说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
因此,两国的发展背景存在较大差异。
二、农业资源和产业结构1. 农业资源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土地面积辽阔,具备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美国则拥有广阔的农业用地,优质的水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炭等。
2. 产业结构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对传统,以小农经济和家庭农场为主,农民数量庞大。
而美国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对现代化,大规模商业农业发达,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科技含量较高。
三、农业科技和管理水平1. 农业科技中国在农业科技研究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项目。
然而,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农业科技水平上仍有一定差距。
2. 农业管理水平美国农业管理水平高,拥有一套完善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通过合理的耕种计划、土壤管理、病虫害控制等手段,实现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
四、农业市场和贸易1. 市场规模中国的农业市场规模庞大,消费需求旺盛,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美国的农业市场同样庞大,但由于国内人口相对较少,更多侧重于农产品的出口。
2. 贸易互动中国和美国在农业贸易方面互有合作和竞争。
中国是美国的农产品进口大国,而美国则是中国的重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两国通过农产品贸易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1. 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提出了绿色农业发展理念,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美国同样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耕作、生态农业等举措,保护生态环境。
2. 农村经济发展中国致力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扶贫政策、农村金融支持等手段,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美国农业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农业领域的舞台上,美国农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种挑战的涌现,美国农业经济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过去,美国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和化学投入品的使用。
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满足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土壤侵蚀和肥力下降、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美国农业经济开始了转型之路。
首先是农业技术的创新。
基因工程、精准农业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精准。
基因工程帮助培育出了抗病虫害、耐干旱等优良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
精准农业则通过卫星定位、传感器等技术,实现了对农田的精细化管理,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也是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大规模单一作物种植逐渐向多样化、综合性的农业经营模式转变。
许多农场开始同时种植多种作物,并发展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形成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还降低了市场风险,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政策方面,美国政府也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更加倾向于支持环保型、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对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监管,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此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推动了美国农业经济的转型。
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农民调整生产方式,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生产更加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同时,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在推动农业经济转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组织农民、整合资源、提供技术和市场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美国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