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自行车通勤族之行为持续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7
为什么大家不爱骑车通勤作者:隆猫来源:《户外探险》2016年第06期为什么大家不爱骑车通勤?如果按照这个话题简单地展开,往下很容易想象到:空气差,路况糟,随意逆行的电动车,任性横穿的行人,不守规矩的机动车……然后?没有然后。
除了一堆抱怨之外,这个话题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可即便是骑行环境非常糟糕,我们仍然可以在路上见到各式各样骑车通勤的人。
前年我想申请一张北京通州区的公共自行车卡,那阵仗可真吓了一跳,一大早5点多,公共自行车卡发放点就排起几百人的长龙,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开车来的,不乏开着奔驰宝马的人不断加进这个长龙。
因此,凭借一些身边人的说辞判断大家不爱骑车通勤,是个比较草率的结论,单纯地谈喜欢还是不喜欢,其实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去年11月,由拜客绿色出行发起,多家城市和交通规划研究单位、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倡导力量响应的首届自行车生态大会在广州举办。
来自不同城市和国家的多名专家学者和行动者围绕“自行车回归城市—可能性和现实挑战”的主题进行探讨。
对于自行车出行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大型城市在最近几十年间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及这过程中,自行车存在状况的演变。
从“自行车大国”,到自行车的逐渐减少,再到对自行车回归的呼吁。
因为我们发现,自行车的存在现状是如此的尴尬。
从被需求被重视,到被抛弃被忽略。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介绍到安全的问题。
世界上非机动车的死亡率在城市里面最多20%,英国、美国在10%左右。
但是在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的非机动车大于40%,因此马路杀手杀的就是骑自行车的人。
在北京,这些事故数据中事故相关人62%左右都是自行车骑行者或步行者,也就是31%是自行车骑行者、31%是步行者,都是道路弱势群体。
同样是北京,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盖春英分享了另一项调查结果,1986年时,北京的自行车出行比例非常高,达到了62.7%,2013年的时候,仅仅为12.1%;1989年,北京的普通自行车保有量高达788万辆,2007年这一数字变成了461万辆。
通勤出行对非通勤出行的制约特征调研1. 介绍通勤出行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往返于住所和工作地点、学校之间的出行行为。
通勤出行具有一定的制约特征,与非通勤出行相比存在一些差异和限制。
本文将对通勤出行对非通勤出行的制约特征进行调研和探讨。
2. 通勤出行的定义及特征通勤出行是指人们为了工作、学习等目的而进行的往返于住所和工作地点(学校)之间的出行行为。
通勤出行具备以下特征:2.1 时间和空间限制通勤出行通常在固定的时间段内进行,如早上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
这限制了人们在其他时间段内进行非通勤出行的自由。
2.2 出行方式选择局限性通勤出行通常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因此在出行方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常见的通勤出行方式包括公共交通、私家车、自行车等。
而非通勤出行则更加灵活,人们可以选择更多出行方式,如步行、旅游等。
2.3 出行距离较短通勤出行一般都是在住所和工作地点(学校)之间进行来回往返,因此出行距离相对较短。
2.4 出行时间固定通勤出行的时间一般是固定的,每天或每周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表进行。
这使得人们的出行行为比较规律和可预测。
3. 通勤出行对非通勤出行的制约特征3.1 生活和工作时间交叉通勤出行的时间通常与非通勤出行的时间交叉,限制了人们在非通勤出行时段的自由。
工作日通勤出行的高峰期往往与非通勤出行的黄金旅游期重合,造成了旅游人流集中、交通拥堵等问题。
3.2 交通拥堵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通勤出行期间,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存在,这对出行方式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们通常会选择与工作地点相对应的公共交通或私家车出行,而非通勤出行时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出行方式。
3.3 通勤时间对非通勤活动的影响通勤出行耗费了不少的交通时间,使得人们在非通勤时间内的活动受到限制。
工作日通勤时间较长,人们在非通勤时间内往往只能进行简单的休息和娱乐活动,无法安排太多时间去旅游等非通勤出行活动。
3.4 通勤出行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通勤出行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会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其他方面。
选择自行车通勤是告别交通拥堵的一个有效方法,以下是一些建议:1. 规划最佳路线:在选择自行车通勤路线时,考虑道路状况、交通流量和安全因素。
选择能够避开主要拥堵点的次要道路或自行车道,以确保你能够顺畅地骑行而不受阻碍。
2. 准备合适的装备:确保你有一辆适合城市通勤的自行车,并检查自行车的刹车、轮胎和灯光等设备是否正常。
戴上安全头盔,并穿着明亮可见的骑行服装,增加被其他车辆注意到的机会。
3. 留出足够时间:为自行车通勤预留足够的时间。
骑行速度可能比乘坐汽车或公共交通工具慢,所以早点出门以确保及时到达目的地,并根据天气和交通情况合理调整出发时间。
4. 注意安全:骑行时要特别注意交通安全。
遵守交通规则,包括信号灯和人行横道的使用,手势示意和礼让其他交通参与者。
保持警觉,注意并规避潜在的危险,如开门车辆、突然变道等。
5. 存储和停放:在目的地附近找到安全的自行车存储和停放设施。
这可以避免你担心自行车被盗或损坏,并使你能够方便地将自行车停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6. 保持舒适:为了让自行车通勤更加舒适,你可以选择骑行时穿着透气、舒适的服装,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衣物层次。
带上必要的防晒霜、雨具或其他相关用品,以应对不同天气条件。
7. 奖励自己:骑行自行车通勤是一项积极的环保行为,为此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奖励。
例如,每个月将节省下来的汽油费用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通过骑行达到一定里程后奖励自己一次特别活动。
通过选择自行车通勤,你可以摆脱交通拥堵,同时享受锻炼身体和呼吸新鲜空气的好处。
确保按照交通规则骑行,并时刻保持警觉和安全意识。
逐渐适应自行车通勤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它可以成为一种健康、环保和愉快的出行方式。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骑行作为通勤的方式。
作为一名热爱骑行的通勤者,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通过骑行的方式上下班,不仅体验到了绿色出行的乐趣,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骑行通勤的总结。
一、健康与环保骑行通勤最大的好处就是健康与环保。
每天骑行上下班,可以有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同时,减少了对燃油车的依赖,降低了尾气排放,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在我国大力倡导绿色出行的背景下,骑行通勤无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出行方式。
二、节省交通成本相较于驾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行通勤的成本较低。
无需支付油费、停车费,甚至不需要购买停车位。
此外,自行车保养费用也相对较低,骑行通勤无疑为我的生活节省了不少开支。
三、提高出行效率在交通拥堵的城市,骑行通勤可以避开拥堵路段,节省出行时间。
而且,骑行过程中可以自由穿梭于车流之间,提高了出行效率。
尤其在高峰时段,骑行通勤者往往能比其他交通工具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四、缓解心理压力骑行通勤使我感受到了自由与轻松。
在骑行过程中,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让身心得到放松。
与此同时,骑行通勤还能让我暂时摆脱工作中的压力,以更加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五、培养兴趣爱好骑行通勤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分享骑行心得,交流骑行技巧。
在业余时间,我们还组织骑行活动,共同探索城市的美丽角落。
骑行不仅成为了我的通勤方式,更成为了一种兴趣爱好。
然而,骑行通勤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雨雪天气,骑行会感到不适;在部分路段,自行车道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此外,长时间骑行容易造成身体疲劳。
总之,骑行通勤是一种健康、环保、经济的出行方式。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坚持骑行通勤,并将这一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同时,我也期待我国能够不断完善骑行基础设施,让骑行通勤成为一种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方式。
我国自行车通勤文化与未来设计趋势
杭东
【期刊名称】《中国自行车》
【年(卷),期】2015(0)8
【摘要】通勤是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通勤是社会化生产的必然现象。
近年来由于越来越严重的城市交通堵塞,雾霾天气的增多,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于自行车的关注。
骑自行车上班不但低碳环保,还有助于身体健康。
了解我国自行车通勤文化与未来设计的趋势,对于我国的自行车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4页(P94-97)
【作者】杭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自行车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观感
2.追逐世界电动自行车设计潮流促进我国电动自行车健康发展——中国电动自行车技术培训班侧记
3.艺术与设计思维融合数字文化产业之未来——《世界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读后
4.新时代我国文化消费的变化趋势及未来发展
5.我国自行车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王凤和理事长在中国自行车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上的讲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行车通勤是改善上下班交通方式的智慧选择之一。
以下是一份自行车通勤指南,帮助您更好地选择和规划自行车通勤方式:1. 确定适合骑行的路线:首先,确定适合骑行的路线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有自行车道或缓冲带的道路,尽量避开拥堵和繁忙的交通路段。
可以使用在线地图或专门的自行车导航应用程序来寻找最佳路线。
2. 规划出行时间:根据通勤距离和预计骑行速度,合理规划出行时间。
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可能出现的交通延误或其他意外情况。
在开始通勤之前,查看天气预报,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
3. 安全装备:确保您配备了必要的安全装备,包括头盔、反光背心和前后灯。
这些装备能提高您的可见性,降低事故风险。
如果需要,也可以配备手套、护膝等保护装备。
4. 骑行技巧和规则:掌握基本的骑行技巧和交通规则是必要的。
了解交通信号、转弯手势和车辆优先权等规则,并与其他交通参与者保持良好的配合和沟通。
5. 储备必需品:带上一些基本的储备物品,如修车工具、备用内胎、水和零食等。
这些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确保您的通勤顺利进行。
6. 防盗措施:为了防止自行车被盗,选择一个安全的停放点,最好是有监控设施的地方。
使用高质量的锁具,将自行车锁定在固定的物体上。
7. 健康与舒适:确保您的自行车调整到适合您的身高和骑行姿势,以减少疲劳和不适。
在骑行前做热身运动和伸展,同时注意保持身体的水分补充。
8. 公共交通结合:如果距离较远或时间有限,可以考虑将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结合使用。
例如,骑行到离目的地较近的公交站或地铁站,然后乘坐公交车或地铁继续通勤。
通过遵循以上指南,您可以更好地选择和规划自行车通勤方式,提高通勤效率和舒适度。
自行车通勤不仅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还有益于身体健康和心情放松。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其中骑车通勤成为了一种时尚且环保的出行方式。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也加入了骑车通勤的行列,现将我的骑车通勤经历总结如下:一、选择合适的自行车在开始骑车通勤之前,我首先考虑了自行车的选择。
根据个人需求和预算,我购买了一辆轻便的折叠自行车。
这种自行车体积小,便于携带,适合上下班使用。
同时,我还为自行车配备了头盔、车灯、雨衣等配件,以确保安全。
二、规划通勤路线为了提高通勤效率,我提前规划了通勤路线。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人少、车少的道路,避免高峰时段的拥堵。
此外,我还利用导航软件,实时查看路况,选择最佳路线。
三、培养良好的骑行习惯骑车通勤过程中,我逐渐培养了一些良好的骑行习惯。
首先,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逆行。
其次,保持车距,避免与其他骑行者发生碰撞。
再次,注意观察路况,提前预判,确保安全。
最后,保持良好的体态,避免长时间骑行导致的身体不适。
四、锻炼身体,提升工作效率骑车通勤不仅是一种环保出行方式,还能锻炼身体,提高工作效率。
在通勤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如腿部力量增强、心肺功能提升等。
此外,骑行过程中的新鲜空气和阳光,使我的心情愉悦,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五、节省开支,减轻生活压力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相比,骑车通勤可以节省一部分交通费用。
在长期看来,这笔节省下来的费用对于减轻生活压力具有积极意义。
六、结识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在骑车通勤的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共同分享骑行经验,交流生活琐事,拓展了社交圈,丰富了业余生活。
总之,骑车通勤是一种时尚、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通过骑车通勤,锻炼了身体,节省了开支,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识了新朋友。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持骑车通勤,为保护环境、倡导绿色出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下是我对骑车通勤的一些感悟:1. 骑车通勤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代表着我们对健康、环保的追求。
是否应该取消自行车骑行——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取消自行车骑行。
自行车骑行在城市交通中造成了诸多问题,首先是安全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行车事故在城市交通事故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比如,美国每年就有超过800人因自行车事故而死亡。
此外,自行车骑行还容易引发交通拥堵,特别是在繁忙的市区,自行车骑行者往往与汽车、行人争夺有限的道路资源,导致交通混乱。
同时,自行车骑行者还存在违规闯红灯、逆行等行为,给城市交通秩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名人名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自行车骑行者是城市交通中的隐患。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自行车骑行在城市交通中所引发的问题。
经典案例,在中国一些大城市,为了解决自行车骑行所带来的交通问题,政府曾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自行车骑行的区域、设立自行车专用道等,以减少自行车对城市交通的负面影响。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自行车骑行。
自行车骑行是一种环保、健康的交通方式,它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与汽车相比,自行车骑行可以减少尾气排放,降低空气污染,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此外,自行车骑行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有利于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名人名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骑自行车的时候,我才会想到一些最好的主意。
”这句话表明了自行车骑行对于个人身心健康和创造力的积极影响。
经典案例,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被誉为“自行车之都”,自行车在这里是主要的出行方式,这不仅减少了城市交通拥堵,还改善了城市环境,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活力。
综上所述,尽管自行车骑行在城市交通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从环保、健康等角度考虑,应该保留自行车骑行这种交通方式,而不是取消它。
城市通勤的绿色出行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通勤问题日益成为都市生活的一大挑战。
拥挤的交通、污染的空气、能源的消耗,种种问题催生了对于绿色出行方式的探索与倡导。
绿色出行是指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交通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以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采取绿色出行的方式对于缓解交通压力、改善空气质量及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自行车作为典型的绿色出行工具,不仅能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还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
在许多先进国家的城市中,自行车道的设施建设已经非常完善,安全便捷的骑行环境吸引了大量市民选择自行车作为日常通勤方式。
配备智能锁的共享单车更是方便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解决了公共交通覆盖不到的问题。
公共交通系统是实现大规模绿色出行的有效途径。
通过优化公交线路、增加公交车辆、提升服务质量,可以极大地鼓励市民放弃私家车,转而选择环保的公共交通。
一些城市推出的月票制度和时段优惠,进一步促使乘客流向低碳交通方式。
步行不仅不会产生任何污染,还能增加身体活动,促进健康。
建设舒适安全的人行道,设置足量的过街设施和休息区,可以鼓励更多市民选择步行,尤其适用于距离较近的通勤。
为了推广绿色出行,政府和企业可以联手提供激励机制。
比如,建立企业绿色出行积分制,员工若选择环保通勤方式,可积累积分换取奖励;政府可以为坚持使用绿色出行的市民提供税收减免或补贴。
科技的进步也为绿色出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的普及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依赖,而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则让路网运行更加高效,降低了拥堵造成的额外能耗和排放。
城市通勤的绿色出行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是对城市文明和生活质量的一种追求。
它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每个市民的意识形态转变。
让我们从每一次出行做起,共同推动城市交通向更加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
通勤骑行兼顾工作方案随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上班族选择通勤骑行来解决上下班的交通问题。
虽然通勤骑行可以让上班族摆脱拥堵的困扰,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如何平衡通勤骑行和工作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将就通勤骑行兼顾工作的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与单位商议灵活上班时间。
对于那些选择通勤骑行的上班族来说,早上的通勤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因此对上班时间有一定的要求。
我们可以与单位商议,争取到更加灵活的上班时间。
比如,可以在早上稍晚一些到达单位,然后在晚上稍晚一些下班。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好地安排通勤时间,还能够减少早上的拥堵。
其次,规划通勤路线。
选择合适的通勤路线对于通勤骑行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相对短且车流量较小的道路作为通勤路线,避免高峰期的拥堵。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手机导航软件或者骑行App来规划最佳的通勤路线,减少时间和距离的消耗。
然后,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通勤骑行需要一些额外的准备工作,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骑行装备,如头盔、车前灯、反光背心等,确保乘坐自行车的安全。
此外,我们还需要预先检查自行车的状况,确保它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在通勤途中出现故障。
最后,充分利用通勤时间。
通勤骑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一些特定的工作或者放松的活动。
比如,我们可以借此时间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工作计划,或者是制定明天的工作安排。
当然,如果通勤途中路况比较复杂,我们也可以借此时间来放松一下,聆听一些音乐或者播放一些有趣的有声读物等。
总之,通勤骑行兼顾工作需要我们进行一些合理的安排和准备。
通过与单位商议灵活上班时间、规划通勤路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以及充分利用通勤时间,我们可以更好地平衡通勤骑行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使通勤骑行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探讨自行车通勤族之行为持续颜卲玫,王顺美摘要:骑乘自行车兼具有零碳排放、低噪音、健身及娱乐等诸多功能,但是目前在都市里以自行车作为通勤工具的情况并不普遍。
探讨自行车通勤行为之目的在于了解维持该行为的特性,以便针对推动自行车通勤,提供适切的建议。
此研究以六位持续通勤达半年以上的通勤族为对象,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得结果:一、过去的自行车活动经验有助于通勤行为的持续;二、通勤族面对不利的骑乘因素,透过观点调整和策略调整加以因应;三、自行车通勤的行为持续为个人满足状态的进程。
关键词:自行车;通勤;行为持续Research on behavioral maintenance of cycle commutingSao-Mei Yen, Shun-Mei WangAbstract: Cycling both have zero carbon emissions, low noise, 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 features, but now in the city by cycle as a commuting tool is not common. The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ycle commuting, in order to promote cycle commuting and provide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There are six study participants who continue to cycle commuting up to six month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s the way to collect data. The findings: First, the past experience of cycling would help people maintain commuting behavior; second, commuters adjust their cognition and strategies to break through the adverse factors; third, the process of behavioral maintenance is for the individual to meet the state.Key words: cycle; commuting; behavioral maintenance1 前言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快速增加,并导致全球气候变迁,冲击了生态系。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2009年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台湾在2007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名列世界第22位;杨智凯、黄新熏与黄运贵(2010)[1]即指出运输部门是仅次于能源及工业部门的第3大温室气体排放部门。
强调利用能源消耗较低,并且对环境和健康较有利的绿色运输,便成为运输系统的发展重点(许添本,2003)[2]。
自行车兼具有经济、无空气污染与节约能源的特性,使其类属于绿色运输的范畴,并且被纳为「永续能源政策行动方案」之一;具体策略为建置与改善自行车环境,及推动自行车环境实施计划。
目前台湾的自行车道系统日趋完备,依使用目的可区分为环岛休闲自行车道系统及市区通勤自行车道系统。
然而,台湾“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在2008年针对民众进行有关节能减碳措施及能源政策之民意调查,82.2%的民众表示支持县市政府兴建自行车道,并鼓励骑乘自行车以达节能减碳之效;台湾“交通部“于2010年公布2009年进行「自行车使用情形调查」的结果显示,仅有12. 5%的民众以自行车通勤。
由此可见,多数人对于自行车的态度、认知和行为存在着落差。
骑乘自行车不仅是一项呼应「节能减碳」政策的行动,也是一项负责任环境行为。
Hines、Hungerford 及Tomera于1987提出的负责任环境行为模式[3],除了人格特质、技能和知识之外,举凡对于行为具有抵销或增强效果的因素,通称为情境因素,其对于行为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将以上的论述对应于交通部的调查结果,可以推想而知人们之所以鲜少以自行车作为通勤的代步工具,乃受到情境因素的限制;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少部分的人反其道而行?近年来不少针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实质效益的自行车通勤活动进行相关研究,但是多着重于设施规划和需求调查,认知与行为形成的探讨相对缺乏。
从环境的永续发展来看,引起民众的环境觉知是采取行动的前提,但是只有环境觉知,并不足以寻得「我们共同的未来」。
本研究以通勤族为对象,探讨自行车的骑乘行为,目的在于了解他们如何形成该行为,并且持续该行为,以便提出引导民众骑乘自行车通勤的教育介入策略,供政策推动之参考。
2 文献回顾2.1 影响自行车使用之因素2.1.1 都市结构对于自行出使用之影响人口密度较高的都会区,因为移动过程中的起终点相距较短、大众运输系统较完善,民众骑乘自行车代步或做换乘的意愿较高(Baltes,1996; Sallis, Bauman, & Pratt, 1998; Bagley & Mokhtarian, 2002; Kahn, 2007;陈建铭,1999;刘皓宁,2002)[4][5][6][7][8][9]。
Saelens、Sallis及Frank (2003)[10]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混合式土地利用的小区接近性(proximity)较高,格子状的街区的连接性(connectivity)较高,民众步行或骑乘自行车的比例较高。
2.1.2 设施对于自行车使用之影响过去十年左右,荷兰、德国、北欧诸国及美国致力于推动永续运输,在相关研究中纷纷提到高质量的设施,例如:安全的自行车专用道、旅程后的淋浴设备或停车场,对民众而言是诱因,相反地,缺乏这些设施,会阻碍个人骑乘自行车通勤(Badgett, Niemeier, & Rutherford, 1993; Saelens et al., 2003; Martens, 2007)[11][12]。
台湾的相关研究则多提及缺乏自行车道,使得民众骑乘自行车通勤的意愿低(刘皓宁,2002;张世昌,2006)[13]。
2.1.3 气候对于自行车使用的影响台湾相对多雨的天候,是造成民众拒绝骑乘自行车通勤的关键因素之一(陈建铭,1999;刘皓宁,2002;张世昌,2006;罗仁羚,2008;蔡子彦,2010)[14][15]。
国外研究,亦提及「气候因素」具有决定民众是否骑自行车通勤的影响力;在晴朗及温暖的天候状态下,不仅骑乘自行车通勤(学)的民众较多,他们也多有愉悦的感受(Baltes ,1996; Bergstrőm & Magnusson, 2003; Gatersleben & Appleton, 2007 )[16][17]。
2.1.4 社会互动对于自行车使用的影响自行车是限于单人使用的运输工具,Beck及Immers在1991年针对3000位阿姆斯特丹的居民拥有及使用自行车情形进行调查[18],「不能和其他人一起旅行」是其中一项民众不选择以自行车通勤的原因。
另外,「社会认为骑乘自行车并不流行」及「骑乘自行车的地位不如驾驶汽车」也不利于民众以自行车作为通勤运具(Badgett et al.,1993; Mapes, 2009)[19]。
反观台湾的研究并没有特别提及社会互动因素对于民众骑乘自行车的限制或帮助。
2.2 跨理论行为模式跨理论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是Prochaska及DiClementem(1984)[20]所提出的,一开始是用于理解抽烟者在戒烟过程中的感知与行为改变,之后被广泛地应用于酒精及物质滥用、饮食失调及肥胖、身体活动及艾滋病的预防等健康行为的研究。
Gatersleben及Appleton(2007)针对英国苏里大学的教职员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与行动研究,在389份有效问卷中,首先删除骑乘距离大于5哩的样本,以符合「每个人都可以骑自行车通勤(学)」的基本假设,之后将留下来的178份样本,依据他们骑乘自行车的现况和意图进行分类,以跨理论模式分成五种类型:沉思前期、沉思期、准备期、行动期、维持期;接着进一步以访谈及准实验研究的方式,了解并确认不同类型的样本之行为意图、感受和行为改变情形。
2.2.1 改变阶段2.2.2 沉思前期(precontemplation)处于「沉思前期」的人无意在未来的六个月内采取行动,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二,一为他们缺乏对于行为结果的意识,二为他们曾在改变的过程中受挫。
这两种人倾向于避免阅读、谈论和思考他们视为高度挑战的行为。
2.2.3 沉思期(contemplation)处于「沉思期」的人意识到改变的好处及行为的结果,所以有意在未来的六个月内进行改变。
改变的代价和收获之间的拉锯会使得个体产生矛盾心理,因而停滞不前。
2.2.4 准备期(preparation)处于「准备期」的人倾向于在不久的将来(大部分是一个月内)采取行为改变的行动,而且在过去的一年内已经有一些特别的行动。
他们会拟定行动计划,例如:参加相关课程、购买相关书籍等。
2.2.5 行动期(action)处于「行动期」的人已经在过去六个月内公开地表现出具体行为,并且改变生活型态。
2.2.6 维持期(maintenance)进入「维持期」的人,表是已经维持改变后的行为达六个月以上,甚至达五年之久。
在此时,他们致力于防止原有的行为再发生,但不如之前的几个阶段那样依赖外在的行为改变策略;相反的,他们的表现充满自信,不容易再受到诱惑。
1997年Prochaska及Velicer修正了这套理论,在维持期之后,又加了「终止期」,处于该阶段的个体完全不受外在诱惑的影响,而且自我效能达100%[21]。
2.3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概念源自于Bandura(1982)[22],是指个人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主观评价,其影响包括调节动机、思维过程、情绪状态和行为等。
自我效能对于事务进行评估,以及之后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以一定的知识或信息作为基础。
能为个人提供与环境互动、行事选择的信息,被称为自我效能信息,来源主要有四(Bandura, 1982; 引自张春兴,2004)[23]:直接经验(enactive attainments)、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口语说服(verbal persuasion)、身心状态(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