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河流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内容包括: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形成和特点,提高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地理中的水文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认知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了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际案例,学会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和湖泊的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2.难点:河流和湖泊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地理分布和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3.地图学习法:通过地图,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2.地图: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图3.案例资料:有关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资料4.教学多媒体:PPT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让学生对我国的河流和湖泊有直观的认识。
3. 操练(1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
然后,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地图进行回答。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形状、流经的省区和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
3、了解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4、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地理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学生讨论,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3、利用图片和视频,由学生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探究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黄河、善待自然之情,进一步树立和谐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人们对黄河的开发与治理难点:黄河下游水患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六、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七、教学用具:多媒体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开始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听,有一种声音在吟唱:在中华的大地上,有一位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炎黄子孙,她就是 --- 黄河【展示课题】黄河【师】今天就让我们组队一起去黄河一探究竟吧!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我们本次的探险任务清单。
(多媒体呈现)【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黄河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而来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启第一篇章的学习。
【自主学习】任务一:探源母亲河(阅读课本P51 前两段)思考: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并观察它的形状像汉字中的哪个字?2.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干湿地区?参考P52 页地图,完成下面问题:1.在右图中标注黄河上中游分界(河口),中下游分界(桃花峪)2.大致标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位置.3.(参考25 页图2.2)找到并标出黄河流经的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彩笔勾画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并记忆:汾河、渭水、湟水、洮河(学生指图展示学习成果)【师】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了当地许多人民对黄河的赞美。
《河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学会分析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黄河、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河段的特征。
4.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5.理解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长江、黄河的学习,学会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地理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
【重点与难点】1.长江的开发与治理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长江、黄河是我国两条大河,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河流吗?它们又是如何分布的呢?二、新课学习第一课时(一)以外流河为主1.内流河和外流河定义: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河: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
主要分布区:内流河:西北内陆;外流河:东南部2.内流区和外流区自主学习(读教材43页第三段),完成表格3.主要内流河和外流河找一找:内流河:塔里木河、弱水外流河:黑龙江、辽河、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注入太平洋)、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拓展延伸: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
4.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你知道吗?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哪些?(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共同探究:①河流水量补给②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原因③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④外流河不共同的水文特征5.京杭运河特点: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起止点:北京----杭州,全长约1800千米读图找一找贯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读图找一找经过六省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航运价值:历史上起过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河流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概况。
2.了解长江的发源地,入海,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
3.理解长江各段的特征。
4.理解长江黄金水道的含义。
5.掌握治理长江的措施和长江水能集中的地区。
【教学重点】
长江概况和开发治理
【教学用具】
长江水系图
【教学过程】
【作业设计】
描画长江水系图,填注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点,主要支流、河湖、主要地形区和水电站。
黄河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的划分。
2.理解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3.掌握黄河的开发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点】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
【教学用具】
黄河水系图
【教学过程】
【作业设计】
描画黄河水系图,标出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主要介绍了河流的形成、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一次重要拓展,使学生了解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各种类型,以及河流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
但对于河流的形成、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掌握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各种类型,掌握河流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河流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的形成、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河流形成的原因及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河流。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河流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河流案例,用于分析河流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确保教学环境舒适,便于学生专注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我国一些著名的河流,引导学生关注河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各种类型,让学生对河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三节《河流》教学设计6一、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河流》一节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在把握课标,分析和处理教材时,我把本节的教学内容概括三个部分:1.在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内流区的主要河湖。
2.内、外流区的划分,内、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3.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
教学活动设计:针对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根据本节三部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活动1:在中国河流的空白图上,用彩色笔勾画出我国主要内、外流河,勾画出内、外流区的界线。
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会运用地图查找相关的地理事物,动手填绘地图,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为学生运用地图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特征做好铺垫。
为了区别河流、流域和水系的概念,我用树叶的叶脉做比喻,既形象又直观,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树叶,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是学生对学习资料及素材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活动2:分组探讨内、外流区河流的主要特征,并分角色扮演内、外流区河流。
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图、,运用教材当中和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资料,自主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的特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方法。
活动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外流区内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
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能力。
通过南、北方河流特征,鼓励学生去探索它们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突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个基本理念。
同时。
培养学生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并能提出保护和改善的措施。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绘图知道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并能勾出内外流区的界限;结合地形图理解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地形区和所属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的主要河流,包括长江、黄河、珠江等,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治理措施。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河流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的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我国的主要河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治理措施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讲解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说出我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和分布情况;2.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3.了解河流的治理措施;4.能够分析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和分布情况,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治理措施。
难点: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治理措施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地图、案例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河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形、气候知识,对新课的学习进行导入。
2.呈现(10分钟)分别展示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分布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析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案例资料,了解河流的治理措施,分析河流治理的意义和效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第三节河流课时1 以外流河为主一、教学目标1、读图熟悉我国主要的河流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河的划分。
2、学会分析我国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和影响因素。
3、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众多的河流,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初步建立人地关系意识。
二、教学重点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及分布,掌握外流河(区)与内流河(区)的定义及划分。
三、教学难点归纳我国河流主要的水文特征,并总结外流河、内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
四、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那我们吉安人日常生活中的水源来自那几条河流呢?(长江、赣江)那我国还有多少像长江、赣江这样的河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的主要河流。
【讲授新课】1、利于PPT播放“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问:大家对这幅图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河流众多)我国是世界上河流众多的国家之一。
河流众多有什么优势呢?教师总结:(1)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2)塑造了富饶的冲击平原(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3)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例如,鄱阳湖是我国候鸟的一大栖息地)(4)利于灌溉、养殖、航运、发电、旅游等。
教师板书:1、河流众多优点:①②③④2、利用PPT播放我国河流分布图,给出河流位置,让学生回答分别是什么河流(黑龙江、辽河、黄河……)问:这些河流最终流向哪?(海洋)再问:分别流向哪个海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再追问: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分别有哪些?再播放塔里木河的位置,问:这条河流最终流向哪?(消失在陆地)请学生总结:最终流向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如:黄河、长江,最终未能注入海洋的叫内流河,如:塔里木河。
向北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内流河最终未能注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内流区:内流河的流域占全国面积的1/3,水量不到5%3、根据外流区、内流区的定义及分布图,问:我国外流区、内流区主要分布在哪?结合前几节学过的地形地势及气候的知识点,请学生分析原因。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
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外流河为主
课程引入:
【教师】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学生】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害……水灾
【教师】导语: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
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河流的概况。
读图感知
【教师】投影:《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和《中国河流数量表》,提出问题:看到我国河流湖泊分布图的第一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教师】
读图查找
【教师】展示《中国水系图》,引导学生结合《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学生】结合课本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
读图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向哪里?
(教师点拨)纠正学生指图缺点。
着重指出:在图上指河流或观察河流,要顺着源头→下游方向指或观察。
【学生】读图回答:
1.不是,是大部分向东流入太平洋。
2.有,我国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在沙漠中,我国西北地区的大多数河流也都如此。
明晰概念
【教师】我们来看一幅示意图,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什么叫内流河,什么叫外流河吗?
【学生】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
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
【教师】对,描述的非常准确。
【教师】出示河流景观图,小结: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外流河曲折东流,注入太平洋,少部分河流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只有唯一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析成因
【教师】地势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何影响?
【学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流。
【教师】分析得很好。
我国的河流不只向东流,而是流向多个方向,亚洲中部这一块高起来的“世界屋脊”,是亚洲众多大河的发源地。
因为这个原因,把青藏高原称为是“亚洲的水塔”。
读图归纳
【教师】明白了内、外流河的基本概念,那我们再来看看内、外流河分布情况怎样?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学生】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
【教师】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
再进一步对比内、外流区的面积和水量。
为什么内、外流区的水量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因素带来了影响?
【教师】对,是降水。
仔细读图,你会发现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某条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学生】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教师】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内流河分布在它的西北地区,外流河分布在它的东南地区。
拓展思考
【教师】你能不能进一步深入分析,我国东部外流河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我国西北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
【学生】外流河受季风气候影响很大;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就小;东部外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
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感知理解
【教师】能分析这么深入的问题,真的用心啊。
到此,我们对于河流有了一定的认识,分析河流可以从河流长短、河流位置、河流源头、流向、沿途流经哪些地区、注入什么海洋等方面来分析。
河流具有较长较复杂的流程,一般划分上、中、下游三个河段,我们也可以对每段河流分别进行分析。
除此之外,我们
还常常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与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河流的开发利用。
如通过读两则新闻,发现这反映的是哪个水文特征?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学生】结冰情况。
……
【教师】补充,有的河流结冰,结冰期有长有短,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有的河流终年不冻,从发展航运来说,四季皆可通航。
【教师】河流的水文特征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我们就进一步研究河流的水位特征,还有什么?还有汛期,读图观察了解汛期,河流在汛期和枯水期时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影响河流在汛期容易泛滥成灾,在枯水期,水量减少,人们生活用水能以满足,轮船不能正常航行。
……
【教师】喜欢河流的同学们,经常在河边玩耍小住的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水文特征?
【学生】河流有时清澈,有时浑浊。
有的河流水量大,有的河流水量小,同一条河流有时水量大,有时水量小。
【教师】说得好!一般我们研究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
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
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
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
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温故知新
【教师】我们先来看看以前提到过的,结冰期。
河流有无结冰期是以哪条线为界?主要影响结冰期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以秦岭—淮河为界。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有冰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无冰期。
【教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不能只从感性入手,辅以更科学的方法,我们能分析得更具体,更深入。
接下来,我们更专业地分析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以下面四条河为例,注意这四条河的分布情况。
我们把它们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编号。
松花江、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江、西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这幅图是什么图?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能用来分析哪些水文特征?怎样分析?
【学生】水量、水位、汛期、结冰期。
读图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
1.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夏季盛行夏季风,降水多;冬季盛行冬季风,降水少。
我国外流河大都流经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而冬季降水少,形成枯水期。
)
2.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黄河、松花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流量小,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
)3.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有何不同?汛期长短有何变化?(一般北方河流汛期开始较晚,结束时间较早汛期较短;南方的河流汛期开始较早,结束时间较晚,汛期较长。
)
人工开凿的河流──运河,从古至今,它们为我国的航运、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学生】按照提纲自学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分析归纳了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
了解了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分析了季风气候对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同时也懂得了由于我国季风气候面积广大,各地区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不同,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