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用1
- 格式:ppt
- 大小:130.00 KB
- 文档页数:20
译文晋国苦于小偷太多。
有一个叫郗雍的人,能看出小偷的相貌,看他们的眉目之间,就可以判断他们是否是小偷。
晋侯叫他去查看小偷,千百人中不会遗漏一个。
晋侯大为高兴。
告诉赵文子说:“我得到一个人,全国的小偷都没有了,何必用那么多人呢?”文子说:“您依仗窥伺观察而抓到小偷,小偷不但清除不尽,而且郄雍一定会死于非命。
”不久一群小偷商量说:“我们走投无路的原因,就是这个郄雍。
”于是共同抓获并残杀了他。
晋侯听说后大为惊骇,立刻召见文子,告诉他说:“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郗雍死了。
但收拾小偷用什么方法呢?”文子说:“周时有俗话说:?眼睛能看到深渊中游鱼的人不吉祥,心灵能估料到隐藏着的东西的人有灾殃。
?况且您要想没有小偷,最好的办法是选拔贤能的人并重用他们,使上面的政教清明,下面的好风气流行,老百姓有羞耻之心,那还有谁去做小偷呢?”于是(晋王)任用随会主持政事,而所有的小偷都跑到秦国去了。
译文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
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宣子说:“没有理由就来要土地,所以不给。
”任章说:“没有理由就来索要土地,邻邦肯定恐慌。
他的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满足,晋国其他的家族必定恐惧害怕。
主公您给他土地,智伯必定骄傲轻敌,邻邦必定害怕而与我国亲近联合,用联军来对抗轻敌的势力,那么智伯的性命不长了。
《周书》说:?想要打败他,必须暂且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暂且先给予他。
?主公您不如给智伯土地使他骄傲。
而且主公您为什么要放弃借助天下力量来共同对付智伯的机会,而仅使我邦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呢?”魏宣子说:“好。
”于是就给智伯一个万人的大邑,智伯很高兴。
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韩魏在晋阳城外反戈一击,赵在城内接应,智伯自取灭亡。
译文人所以能生存,是依赖于衣和食。
现在将一个人囚禁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即使用美味佳肴来供养他,用绣丽的衣服给他穿,他也不会欢乐,因为他眼睛看不到任何东西,耳朵也听不到任何声音,寂寞无聊。
文言文翻译练习21.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①衣我以其衣②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2.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
然山游者往往多陆而少水,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急,助作声响。
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
信游山者之最也。
①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②惟意所适③信游山者之最也3.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②间召问群臣臧否③濂惟举其善者对4.公乘亿,魏人也,以辞赋著名。
咸通十三年,垂三十举矣。
尝大病,乡人误传已死。
其妻自河北来迎丧,会亿送客至坡下,遇其妻。
始夫妻阔别十余岁,亿时在马上,见一妇人粗衰跨驴,依稀与妻类,因睨之不已,妻亦如是。
乃令人诘之,果亿也。
亿与之相持而泣,路人皆异之。
后旬日登第矣。
见一妇人粗衰跨驴,依稀与妻类5.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而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①假人之长以补其短②无丑不能,无恶不知③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6.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夺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①假道于虞以伐虢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③必不吾受也④君奚患焉文言文翻译练习2答案⒈①将自己的衣裳给我穿②吃人的粮食的人(就应该)为人之事而出力效死⒉①凡在陆地上行走就很劳顿,在水中航行则颇安逸②只管随着自己的兴致③实在是游山之人最佳的去处⒊①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②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③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⒋看见一位妇人穿着粗布丧服坐在毛驴上,隐约之中(感到)和妻子很相像⒌①借鉴他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短处②别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③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就对了⒍①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②如果收下了我的宝玉不借道于我③一定不会收下我们的(东西)④大王您忧虑什么呢?文言文翻译练习2⒈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
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一)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文言文翻译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翻译形式,需要资深的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巧。
以下介绍了6个基本方法供参考:1. 逐字翻译逐字翻译是最基础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一般用于词语和词组的翻译。
通过对原文的逐字逐句理解,将每个字都找到对应的现代汉语表达。
逐字翻译可能会使得翻译结果的语序不够通顺,但有助于保留原文的古典韵味。
2. 词语置换翻译词语置换翻译方法是指将原文中的部分词语或短语用其在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形式进行替换。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明确对应关系的词语,可以使翻译结果更易于理解,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文言文特色。
3. 句式倒换翻译句式倒换翻译方法是指将原文中的句子结构调整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结构。
倒换句式有助于减少表达上的歧义,提高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要注意保留文言文的特点,不过度进行结构转换。
4. 补充解释翻译文言文中常含有一些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不具备明确含义的词语和短语。
在翻译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解释性的补充,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可以通过添加括号注释、脚注等方式实现。
5. 上下联结翻译上下联结翻译是指通过掌握原文的上下文语境,在翻译中注意衔接前后句子和段落的关系。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还原原文的逻辑思路,提高整体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6. 诗意再现翻译文言文中常有富有诗意和修辞效果的表达方式,用现代汉语进行直译可能会失去原文的韵味。
在翻译时,可以尝试利用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重新表达出原文中的诗意或情感。
以上6个基本方法不是孤立的,实际的翻译工作中经常会综合运用其中的多种方法。
创作者在选择翻译方法时,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灵活的处理,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同时,使译文更易理解和接受。
文言文中数词翻译类型翻译类型: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
例如: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嵴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
(蒲松龄《画皮》)“二八”即十六岁。
6.表示一个分数有时两数或连用,或用“之、无”等将两数隔开,表示几分之几,前一个数代表分母,后一个数代表分子。
例如:①曩与吾祖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十无一”即十分之一,“十无二三”即十分之二三。
②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洪亮吉《治平篇》)“十之一二”指十分之一二。
7.“一”的特殊用法“一”在文言文中十分活跃且具有多种意义,用法灵活,常用义项有“相同”“一样”“统一”“满”“全”“都”“整体”“一体”“专一”“竟、乃”等。
一、名词1. 尝:曾经、曾经做过某事例:尝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 乃:就、于是、因此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之:的、之(代词)、到、从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而:并且、但是、而且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故:所以、因此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动词1. 为:做、成为、担任例:为之奈何?2. 见:看到、遇见、拜见例:吾欲见公,公不肯见。
3. 闻:听说、传闻、听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 行:行走、行动、行为例:吾欲行,必以信。
5. 至:到达、达到、至于例:至矣哉!此之谓至善。
三、形容词1. 美哉:美好、美丽例:美哉,我少年中国!2. 疾:快、急、痛苦例:疾风知劲草。
3. 大哉:伟大、宏大例:大哉,尧舜禹汤!4. 甚:非常、十分例:甚矣,汝之不才!5. 良:好、优秀例: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四、副词1. 谁知:不料、没想到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乃:竟然、居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岂:难道、岂不是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4. 乃:才、仅仅例:吾乃草莽之人,何敢犯天威。
5. 岂:怎么、怎能例:岂有此理!总之,以上列举的文言文常用翻译词只是冰山一角,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这些常用翻译词,还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中重点文言文及翻译实用1份高中重点文言文及翻译 11、兰亭集序/ 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
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顾.胆落(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椎鼓径进……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或.谓之曰(有人)(2)以.子之长(凭)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一字一译
《杞人忧天》
【原文】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原文】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集起来的气体,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
【原文】3.若屈伸呼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
奈何忧崩坠乎。
【译文】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
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为什么会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原文】4.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译文】那人说:“天既然是气体,那日、月、星、辰就不会掉下来吗?”
【原文】5.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原文】6.其人曰:“奈地坏何?”
【译文】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原文】7.晓知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快。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原文】8.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译文】你踩、踏,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原文】9.其人舍然大喜。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
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揭示的道理: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忧虑,或担心。
文言文语句翻译1文言文语句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通过将古代的文字转化为现代语言,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和智慧。
以下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技巧和示例。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言文的词汇。
文言文词汇往往具有多义性,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走”,在现代文中通常指行走,但在文言文中,“走”常表示“跑”的意思。
又如“兵”,可以指兵器,也可以指士兵。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其准确的含义。
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句话为例,其中“假”字,意为“借助”;“水”,名词用作动词,指“游泳”;“绝”,意为“横渡”。
整句话翻译为“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其次,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也有很大差异。
文言文常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比如“何陋之有”,这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还有“马之千里者”,这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翻译为“日行千里的马”。
再者,文言文常常省略某些成分,如主语、宾语、介词等。
在翻译时,我们要根据上下文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比如“见渔人,乃大惊”,应翻译为“(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人,于是非常惊讶”。
对于一些固定的文言词语和短语,我们需要积累并准确翻译。
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不亦乐乎”,应翻译为“不也是很快乐吗”。
另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保持语句的通顺和连贯。
不能只是生硬地将字词逐个翻译,而要根据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整。
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样的翻译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和逻辑。
总之,文言文语句翻译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对词汇、语法、句式等有深入的理解,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才能准确地将文言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现代文,从而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