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 文言人物传记押题训练 陆九渊(《宋史》卷四百三十四)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一、(2019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5 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①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禽②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③异乎人之求之与?”(选自《论语》)[注]①致:献纳,尽力。
②子禽:陈亢,字子禽。
③其诸:语气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 分)(1)人不知而不愠.愠:(2)思而不学则殆.殆:(3)博学而笃.志笃:(4)主忠信.信:(5)夫子之求.之也求: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甲】文中,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2分)4.【甲】文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乙】文中的“主忠信”都强调了忠、信的重要性,请你结合孔子的主张及自身情况,谈谈如何才能做到“忠”与“信”。
秦始皇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始皇悦。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可。
”(节选自《史记》卷六)阅读思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月所照,莫不宾服莫:没有B.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师:效法C.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便:有利,适宜D.非博士官所职职:主管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B.①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C.①百姓当家则力农工②有大石当中流D.①语皆道古以害今②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陛下)所闻也B.异时诸侯并争,(诸侯)厚招游学C.是以诸侯并作,(人们)语皆道古以害今D.(人们)私学而相与非法教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青臣认为秦始皇把诸侯的领土置为郡县,是从远古以来没有人能赶得上的威德 B.淳于越认为秦始皇应该效法古代帝王的做法,分封子弟和功臣,作为帝王自己的辅助势力C.李斯认为天下已经平定,颁布了统一的法令,百姓都在努力生产,士人都在学习法律禁令D.李斯不同意淳于越的意见,认为淳于越说的都是三代的事情,后人不一定要与前人一样,因为时代变化不同了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2)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答案解析1.A(莫:没有谁)2.D(“以”都作连词,同“而”;A①是“所”与动词“闻”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②是与“为”字组成“为……所……”格式,表被动;B①是名词“过错”,②是动词“通过”;C①是“在”,②是“挡住”)3.A(不是“陛下”没有听说过,而是“我”没有听到过)4.C(根据上下文意,“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是应该出现的情况,而不是实际的情况)5.(1)现在皇帝兼并拥有了天下,分辨是非并确立了海内独尊的地位(2)像这种情况不严加禁止,上则君主的权威降低,下则形成团伙互相勾结译文始皇在咸阳宫摆酒设宴,七十名博士前来敬酒。
辛弃疾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馀,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一)思考与学习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弃疾间与之游间:间或B.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丐:乞求C.我缘主帅归朝缘:因为D.言逆顺之理……地之要害,甚备备:详细2.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义端一夕窃印以逃B.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C.并以节使印告召京D.即众中缚之以归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属使动或意动用法的两项是A.义端亦聚众千馀,说下之B.急追获之C.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D.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4.促成辛弃疾南归的主要原因是A.当初辛弃疾与党怀英曾占卜仕途,辛弃疾得到离卦,因此率军南归B.他介绍僧人义端做了耿京下属,没想到义端窃印而逃,耿京要杀辛弃疾,他因此南归C.耿京命令辛弃疾带着表奏归宋,辛弃疾也早有此心,因此南归D.因义军内部张安国杀耿京降金,故辛弃疾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后南归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2)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答案与提示1.B(给予)2.A.D(都同连词“而”。
2019年中考语文押题预测试卷及答案(WORD版本试卷+名师解析答案,建议下载练习)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商酌.(zhuó)桑梓.沮.丧(jǔ)不可思议.B、褴褛.(lǚ)葳.蕤磕绊.(bàn)自出新裁.C、嫡.传(dí)玄.虚鹰隼.(sǔn) 眼花缭.乱D、拮.据(jí)热忱.鄙薄.(bó)重峦叠障.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人们所肯定和赞赏的血性,应当属于性格评价和审美取向的范畴。
血性是个而又朴拙的问题,本身就极具张力和亢奋色彩。
因此,在理解与使用上应当有所,否则就会混淆粗犷与、豪壮与莽撞、文明与野蛮、人性与兽性。
A、古老限制粗野B、原始界定粗野C、古老原始粗放D、原始限制粗放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设目标。
B、高铁开进机场,铁路和港口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了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交通枢纽的作用。
C、刚刚结束的武汉高校文化艺术节活动,旨在加强校际深度合作,促进校际文化交流。
D、通过对商品、场景、消费者的数字化、智能化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实体店中应用。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零碎的时间,每天都在我们的生命里迅速流失。
除了在手机上打游戏,刷微信、微博,我们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和这些时间相处。
B、真话要出自真心,合乎客观实际,对于前者,似乎并无异议;对于后者,却是众说不一。
大概是因为“客观实际”这个概念,不但包括客观事实,而且包括客观规律。
C、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美好了:给他人造成损失后留言留钱,是诚信;被诚信感动而不索赔,是仁义;不仅不索赔,还给万元资助,是善良。
D、读书讲究一个“博”字,而评书讲究一个“透”字。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点之透,便有一孔之得、一己之见,足以为己、为人镜鉴,也不枉了这个“评”字。
石公弼石公弼字国佐,越州新昌人。
登进士第,调卫州司法参军。
淇水监牧马逸,食人稻,为田主所伤。
时牧法至密,郡守韩宗哲欲坐以重辟。
公弼当此人无罪,宗哲曰:“人伤官马,奈何无罪?”公弼曰:“禽兽食人食,主者安得不御,御之岂能无伤?使上林虎豹绝槛害人,可无杀乎?今但当惩圉者,民不可罪。
”宗哲怒,以属吏。
既而使者来虑囚,如公弼议。
再调涟水丞。
供奉高公备纲舟行淮,以溺告。
公弼曰:“数日无风,安有是?”使尉核其所载,钱失百万。
呼舟人物色之,乃公备与寓客妻通,杀其夫,畏事觉,所至窃官钱赂其下,故诡为此说。
即收捕穷治,皆服辜。
知广德县,召为宗正寺主簿。
入见,言:“朝廷比日所为,直词罕闻,颂声交至,未有为陛下廷争可否者。
愿崇忠正以销谀佞,通谏争以除壅蔽。
”徽宗善之。
擢监察御史。
三舍法行,士子计等第,颇事告讦。
公弼言:“设学校者,将以仁义渐摩,欲人有士君子之行。
顾使之相告讦,非所以建学本意也。
”迁侍御史。
苏杭造作局工盛,公弼陈扰民之害,请革技巧之靡丽者,稍罢进奉,帝纳之。
故事,初至宫,例得金缯之赐二百万,公弼辞不受。
水官赵霆建开直河议,谓自此无水忧,已而决坏钜鹿,法当斩。
霆善交结,但削一官,犹为太仆少卿。
公弼论为失刑,霆坐贬。
进兵部尚书兼侍读。
上疏言:“崇宁以来,臣下专务生事,开边兴利,营缮徭役,蹶民根本,因之饥馑。
汴西挽运花石,农桑废业,徒弊所有,以事无用。
宜使之休息,以承天意。
”以枢密直学士知扬州。
群不逞为侠于闾里,自号“亡命社”。
公弼取其魁桀痛治,社遂破散。
江贼巢穴菰芦中,白昼出剽,吏畏不敢问。
公弼严赏罚督捕,尽除之。
卒,年五十五。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八)思考与学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收捕穷治,皆服辜辜:罪B.愿崇忠正以销谀佞崇:崇尚C.已而决坏钜鹿,法当斩法:法律D.徒弊所有,以事无用弊:竭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使尉核其所载,钱失百万②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B.①呼舟人物色之,乃公备与寓客妻通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C.①请革技巧之靡丽者②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D.①以枢密直学士知扬州②生以乡人子谒余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石公弼明察正直的一组是①今但当惩圉者,民不可罪②数日无风,安有是③例得金缯之赐二百万,公弼辞不受④公弼论为失刑,霆坐贬⑤公弼严赏罚督捕,尽除之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公弼执法公允严明,有官养马匹吃农夫田里稻谷,田主也被打伤,他不判田主有罪,而判养马者有罪B.石公弼敢于直谏。
周美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
少隶朔方军,以材武称。
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
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御城北门,美慷慨自陈,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候戍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
累迁天武都虞候。
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材,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
夏人既破金明诸砦,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
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
”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
数日,贼果,其众数万薄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
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乃徙军山北,多设疑兵。
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
既而复出艾蒿砦,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
美率众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
获牛羊、橐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
敌复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敌即引却。
迁文思使,徙知保定军。
元昊大入,据承平砦。
诸将会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赍三日粮直捣敌穴。
美曰:“彼知吾,必设伏待我。
不如间道掩其不意。
”世衡不听。
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
世衡等果无功。
自陕西用兵,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馀战,平族帐二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
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戏下,有馀,悉飨劳之。
及死,家无馀赀。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三)思考与学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间:偷偷地,秘密地B.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属:嘱咐C.其众数万薄金明薄:以……为薄,轻视D.不如间道掩其不意掩:袭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美以军候戍边②作《师说》以贻之B.①既破金明诸砦②既之,则安之C.①援兵不至,乃徙军山北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D.①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以下3—4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A.希望凭借数骑捉契丹将到殿下,真宗认为他很勇敢,常让他在宫禁中值宿警卫B.愿意带领数骑捉契丹将到朝廷,真宗认为他很勇敢,常让他在宫禁中值宿警卫C.希望凭借数骑捉契丹将到殿下,真宗认为他很强壮,常让他在宫禁中值宿警卫D.要求带领数骑捉契丹将到殿下,真宗认为他很强壮,常让他在宫禁中值宿警卫4.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A.金明正对着要冲,是我方的屏障,今天不赶快修缮,将最终失去它B.金明正处在边界要冲的位置,是我方的屏障,如果不赶快修缮,将马上失去它C.金明正处在边界要冲的位置,是我方的屏障,如果不赶快修缮,将最终失去它D.金明正对着边界要冲,是我方的屏障,如果不赶快修缮,将马上失去它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周美行伍出身,在军旅生涯中,由军士升至统兵将领,他爱兵如子,所得俸禄赏赐常常分给下属。
2019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类)专题复习10篇(含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
及进士第。
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
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
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
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
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
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
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
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
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
”乃屯兵青涧城。
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
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
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
薨,年七十六。
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A.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B.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C.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D.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登乾道八年进士第。
至行在..,士争从之游。
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
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
丁母忧,服阙,改建宁崇安县。
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
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
因轮对..,遂陈五论,帝称善。
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
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
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
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今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
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
荆门为次边而无城。
九渊以为:“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
”乃请于朝而城之,自是民无边忧。
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
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荐。
丞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
绍熙三年卒,会葬者以千数,谥文安。
初,九渊尝与朱熹会鹅湖,论辨所学多不合。
及熹守南康,九渊访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
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之病。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
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
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
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
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
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
由是而进于场屋[注],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
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注]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
寇准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
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太宗怒,起入禁中。
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
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
他日,与温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逊嗾上其事。
准引仲舒为证,逊令宾独奏,其辞颇厉,且互斥其短。
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
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
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
”数日,辄复问。
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
明年,召拜参知政事。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一)思考与学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辟:征召B.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具:列出C.擢尚书虞部郎中擢:提拔D.沔顿首谢谢:感谢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准辄引帝衣②左右欲引相如B.①令帝复坐,事决乃退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①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②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D.①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②不出,火且尽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B.百姓莫敢后期C.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D.天人之际,应若影响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寇准政治才能的一组是①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②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③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④而知准为可用矣。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人物传记押题训练郭舍人武帝时有所幸倡郭舍人者,发言陈辞虽不合大道,然令人主和说。
武帝少时,东武侯母常养帝,帝壮时,号之曰“大乳母”。
率一月再朝。
朝奏入,有诏使幸臣马游卿以帛五十匹赐乳母,又奉饮糒飧养乳母。
乳母上书曰:“某所有公田,愿得假倩之。
”帝曰:“乳母欲得之乎?”以赐乳母。
乳母所言,未尝不听。
有诏得令乳母乘车行驰道中。
当此之时,公卿大臣皆敬重乳母。
乳母家子孙奴从者横暴长安中,当道掣顿人车马,夺人衣服。
闻于中,不忍致之法。
有司请徙乳母家室,处之于边。
奏可。
乳母当入至前,面见辞。
乳母先见郭舍人,为下泣。
舍人曰:“即入见辞去,疾步数还顾。
”乳母如其言,谢去,疾步数还顾。
郭舍人疾言骂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陛下已壮矣,宁尚须汝乳而活邪?尚何还顾!”于是人主怜焉悲之,乃下诏止无徙乳母,罚谪谮之者。
(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思考与学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帝时有所幸倡郭舍人者幸:宠爱B.率一月再朝率:率领.疾步数还顾数:屡次D.宁尚须汝乳而活邪宁:难道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公田)赐乳母B.(消息)闻于中.(大臣)不忍致之法D.乳母先见郭舍人,为(这件事)下泣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即入见辞去②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③乳母如其言④公屡促之,必如约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4.下列对原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帝年幼时,东武侯的母亲曾经乳养过他,武帝长大后,对乳母非常尊敬,乳母所说的话,没有不听的B.乳母家里的子孙奴仆等人在长安城中横行霸道,消息传入朝中,主管的官吏奏请把乳母一家迁移到边疆去,武帝批准了.乳母先见郭舍人,为此而流泪,郭舍人说:“马上进去面见辞行,快步退出,多回过身望几次皇帝。
”乳母照他说的做了D.乳母向武帝辞行,屡屡转过身看武帝,郭舍人大声责骂乳母,其实是在责备皇帝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使皇帝受到良心谴责,从而赦免了乳母答案与提示1.B(率:大概)2.(应为“武帝”)3.(①马上;②就;③④按照)4.D(是让皇帝记起乳母的恩情,可怜乳母)译汉武帝时,有个受宠爱的郭姓艺人,讲话虽然不合乎大道理,却能使皇上听了心情舒畅。
陆九渊
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谓人曰:“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
”又曰:“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又尝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
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无不同也。
”
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
至行在,士争从之游。
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
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
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
尝曰:“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
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
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
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
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
丁母忧。
服阕,改建宁崇安县。
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
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
除敕令所删定官。
九渊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
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
因轮对,遂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
帝称善。
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
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
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
尝谓学者曰:“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阙,不必它求,在乎自立而已。
”又曰:“此道与溺于利欲之人言犹易,与溺于意见之人言却难。
”或劝九渊著书,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又曰:“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
”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三十四)思考与学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际:边际
B.至行在,士争从之游游:游乐
C.有小过,言中其情中:符合
D.必以行迹绳人绳:匡正、纠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总角,举止异凡儿总角:童年(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B.即疑有子之言支离支离:散乱
C.服阕,改建宁崇安县服阕:祭祀完毕
D.还乡,学者辐凑辐凑:聚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
北救赵而西却秦
B.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
以沛公言报项王
C.因轮对,遂陈五论
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D.不必它求,在乎自立而已
人立其下望之,杳乎不见其巅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陆九渊“言论”的一组是
①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②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③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
④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
⑤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阙
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③④⑤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
(2)此道与溺于利欲之人言犹易,与溺于意见之人言却难
答案与提示
1.B(交往)
2.C(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
3.C(都是“趁着”)
4.C(排除①④)
5.(1)思虑有不正当之处,顷刻之间能知道它属于不正当,就可以改正
(2)这个道理与沉溺于利欲的人说尚且容易被接受,与沉溺于有不同意见的人讲却反而难以被接受
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
长到三四岁,问他父亲天地最远的边儿在什么地方,父亲笑笑没有回答。
陆九渊于是就陷入深深思考,以至于废寝忘食。
到童年时,一举一动都和平常儿童不同,见到他的人都尊重他。
他对别人说:“听到有人诵读伊川先生(程颐)的语录,自己感觉就像受了刺激一样。
”又说:“伊川先生的言论,为什么与孔子、孟子的观点不相同呢?近来发现他的书中有许多不对的地方。
”陆九渊刚开始学习《论语》,就怀疑其中有子的言论散乱没有条理。
有一天读古书,读到“宇宙”二字,注解的人说“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来叫做宙”,陆九渊忽然大彻大悟地说:“宇宙内的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分内的事也就是宇宙内的事。
”又曾经说:“有圣人出于东海,这心愿大家是相同的,这道理大家也是相同的;至于有圣人出于西海、南海、北海,其实也没有谁认为不对。
千百年以上才会有圣人出现,这心愿大家是相同的,这道理大家也是相同的。
至于千百年之内就会有圣人出现,这心愿这道理,其实也没有什么不相同的。
”
后来陆九渊考中孝宗乾道八年进士。
他来到皇帝所在的临安,士大夫们争着和他交往。
他的言论,听后受到影响和启发、产生兴趣的人非常多。
他教育人不用学规,学生有了小过失,他的批评总会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听后甚至汗流浃背。
有人胸怀志愿却不知道如何实现,陆九渊就为他逐条分析其中原因,所分析的与他内心所想的完全一样。
也有相距千里的人,陆九渊听完他的大概情况就能判断他的为人处世。
陆九渊曾经说:“不正确的思想,很快知道它错了,就可以改为正确。
正确的心想,顷刻间又变了,就成了不正确。
有的事物可以根据形迹来观察判断,有的就不行。
凭形迹来观察判断人,是不足以完全了解一
个人的。
如果硬是凭形迹如何去纠正某个人,那是不足以救助这个人的。
”陆九渊起初调任隆兴府靖安县主簿。
因母亲去世回家服丧。
服丧期满,改任建宁府崇安县主簿。
因为少师史浩的举荐,朝廷召他到京城接受审察,陆九渊没有去。
侍从官再次举荐,朝廷任命陆九渊为国子监学正,他在京教育学生和在家乡教育学生没有什么不同。
后又任敕令所的删定官。
陆九渊小时候听说靖康年间钦宗被金人拘禁的往事,对复仇大义慨然有感。
到这个时候,他寻访认识的勇士,和他们商议恢复中原的大计。
趁着轮到回答皇帝询问的机会,陆九渊陈述了五论:一论向金国报仇雪耻的目标还没实现,希望朝廷广泛征求天下的俊杰,给予他们议论朝政治理国家的职务;二论希望朝廷有尊德乐道的诚意;三论知人的困难;四论凡事应当遵循其规律逐渐做到而不可操之过急;五论皇帝不应当亲自处理细小事务。
孝宗称赞他说得好。
不久,任命陆九渊为监丞,这道任命被给事中王信驳回,孝宗下诏让陆九渊主管台州道崇观。
陆九渊回到家乡,学习的人都聚合到他身边来,他每次开办讲席,门外的鞋子满地都是,连有德行受尊重的老年人也拄着拐杖观看旁听。
陆九渊自号象山翁,学生们称他“象山先生”。
他曾经对学生们说:“你们的耳朵能听,眼睛能看,有父亲能够侍奉尽孝,有兄长能够尊敬顺从,本无欠缺,不必它求,全在于自立而已。
”他又说:“我讲的这些道理对沉溺于利欲的人来说,接受起来还算容易;对沉溺于不同见解的人来说,接受起来却很难。
”有人劝陆九渊著书立说,他回答:“《六经》时刻指导教育着我,我时刻学习领悟着《六经》。
”又说:“我通过学习《六经》如果掌握了人生大道,那么《六经》内容全是我一生思想行为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