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 格式:docx
- 大小:75.88 KB
- 文档页数:5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内容提要:中西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内容之认知和重要性具有鲜明的差异,中国人更为重视包括养亲、敬亲、顺亲和祭亲等内容的孝道伦理,西方人孝并非于子女对双亲行为里,仅单纯尊敬,此类尊敬无顺服在内。
欧美着重独立,成员间地位一样。
相对而言西方人没中国人重视孝道。
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文化和养老模式差异所致。
关键词:中西对比;孝道;孝敬孝道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最初的孝文化的一些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与别的任一类文化表现一样,为其他文化因数一起作用的结果。
文化进步,而今社会与往日相比,已难相提并论。
或许传统孝道与当今社会难相处,可尽管世事变迁,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基础不同,可华夏子孙对年长者尊敬赡养的传统是不能割断的。
孝义传承有其合理存在价值:首先,其出发于全体人类的助老之为,为人性基本索求;其次,尊敬老人存在价值,为尊重其终生为民族奉献及其所累积的社会劳动经验。
此类均应承认其合理性。
不管何种社会,若对无劳力的老弱之人无甚关爱抚养,都将面临严重社会问题。
尊护长者,为文明社会象征,理应作为当代社会公德。
因文化不同,中外孝道甚多相异,两者相较便能认清其本质,进而择优改劣,推进我国孝义走在健康之路。
一、中外孝文化对比1.中国孝文化孝道在亚洲地区的伦理《而雅・释训》上说“善父母为孝”为一种道德表现,是一种从子女心里发出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也可以说,是人类情感以家庭血亲为基本,又居普通亲情上。
华夏孝文化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在各面极丰富,“孝”为家中孝顺双亲,亦是历来社会统治社会规范。
上古时期,“孝”为进入伦理道德最初的家庭理念。
最早可溯自周,本意乃是崇祖拜宗,念本及报生养之恩,自仲尼,孝自宗教哲理之意转为“善事双亲”单纯伦理之意,自宗族公德变家族之德,《孝经》后,又政治化。
对孝,华夏就此完整理论。
孝义于华夏文化极重要,仲尼曰“孝为仁之本”,“仁”为孔孟核心思想,由此明白“孝”于其中之重要位置。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儒学和基督教“孝”伦理观的不同根源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儒学和基督教在“孝”这一伦理观念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儒家强调孝顺父母,视之为家庭伦理的基石;而基督教也提倡孝道,但更强调的是对上帝的忠诚和敬畏。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的异同,有其深刻的根源。
我们可以从社会结构来看儒学和基督教“孝”伦理观的不同。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儒家提倡的孝道不仅仅是尊敬父母,更体现了对祖先的尊崇和对家族传统的继承。
而基督教所处的西方社会,在中世纪甚至近代,更多地是以教会和政府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结构。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个人与家庭关系相对较弱,更多侧重于个体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基督教的“孝”伦理更倾向于个人的虔诚和对上帝的顺从。
儒学和基督教“孝”伦理观的不同根源还源于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儒家的孝道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强调的是家庭伦理和社会和谐。
儒家主张的是世俗的人伦关系,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社会责任。
而基督教的“孝”伦理观则是建立在对上帝的信仰和个人的信仰实践之上。
基督教强调的是对上帝的爱和敬畏,追求的是灵魂的救赎和永生的幸福。
这种宗教价值观念的差异,决定了儒学和基督教对“孝”伦理的不同侧重点和意义。
儒学和基督教“孝”伦理观的不同根源还可以从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来解读。
中西文化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而基督教则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种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儒学和基督教对“孝”伦理的不同立场和理解。
从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儒学和基督教“孝”伦理观的不同根源是多方面的。
儒学强调的是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基督教更倾向于个人的敬畏和对上帝的虔诚。
这种不同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各自的文化传统。
中西方孝道差异英语文献孝道是东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被视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人们的基本道德准则,被视为一种伦理操守和社会责任。
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有尊敬长辈的价值观念,但孝道并不像东方文化中那样被强调。
在西方文献中,对中西方孝道差异的讨论也一直存在。
在西方文献中,有一些研究探讨了中西方孝道差异的原因。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孝道观念的不同。
东方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连结,重视传统和家族的延续,因此孝道一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价值观念更为突出,人们更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自主,因此孝道并没有在西方社会中得到同样的重视。
另外,一些文献还提到了中西方孝道观念在行为表现上的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孝道主要通过尊敬长辈、关心家人、尽孝于父母等方式来体现。
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有尊敬长辈和关心家人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并不像东方文化中那样被视为绝对的道德准则。
西方人更注重个体的自主和自由,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必受到传统的束缚。
除了行为表现上的差异,中西方文献中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孝道观念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些研究指出,孝道观念在东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而在西方文化中,尽管没有像东方文化那样强调孝道,但西方社会仍然有其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来维系社会秩序。
综上所述,中西方孝道在文化观念、行为表现和社会作用上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既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类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不同选择。
无论是中西方文化,孝道观念都是人们价值观念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或许不同,但都体现了人们对家庭、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关怀。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
由于中西方家庭产生的不同步性,中西方孝文化也不是同时出现的,但最初形态的孝文化却是一样的,即善待长辈。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孝文化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一)中国孝文化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记载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涉及方方面面,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孝”不仅是家庭观念中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几千年来统治秩序中重要的社会规范。
中华民族有着一整套关于孝的理论。
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同时,《孝经》还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就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民固有的自然的行为。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中国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
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中国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主要指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家庭伦理的范畴之一。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儒学和基督教“孝”伦理观的不同根源孝是中华传统伦理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也有着类似的“孝”伦理观。
儒学和基督教对于“孝”的理解和传承方式各有不同,这种差异根植于中西文化的深刻差异。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儒学和基督教“孝”伦理观在根源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不仅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独特性,也为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从历史传承和思想渊源的角度来看,儒学和基督教的“孝”伦理观有着不同的根源。
儒学源自中国古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孝”是其核心价值观之一。
儒家思想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该做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思想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将家庭伦理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而基督教的“孝”伦理观则来源于圣经,特别是《圣经》中的十诫和耶稣的教导。
基督教强调敬畏上帝,并通过尊敬父母来体现对上帝的敬畏和对爱的体现,而儒家思想中的孝则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家庭关系。
从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儒学和基督教的“孝”伦理观在根源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儒学强调孝敬父母的同时还要传承家族传统和维护家族荣誉,因此儒家思想中的“孝”往往伴随着对孝子的赞美和重视。
而基督教强调的孝则更侧重于对爱的体现和对上帝的敬畏,强调虔诚信仰的人要在一切事上孝敬父母和照顾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则更多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与和睦。
从社会风俗和习俗传统的角度来看,儒学和基督教的“孝”伦理观在根源上也有着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义之风是历来尊崇的美德,为人们所传颂。
孝敬父母被视为子女应尽的天职,而这种孝道观念也在社会风俗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弘扬。
而在基督教传统中,尊敬父母也是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但其在社会风俗和习俗传统中的表现则更多体现在个人信仰和敬虔生活的层面,对家庭的重视更多侧重于个人信仰实践的层面。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
由于中西方家庭产生的不同步性,中西方孝文化也不是同时出现的,但最初形态的孝文化却是一样的,即善待长辈。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孝文化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一)中国孝文化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记载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涉及方方面面,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孝”不仅是家庭观念中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几千年来统治秩序中重要的社会规范。
中华民族有着一整套关于孝的理论。
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同时,《孝经》还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就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民固有的自然的行为。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中国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
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中国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主要指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家庭伦理的范畴之一。
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正如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摘要:通过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对比分析,我认为中西方孝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孝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博大精深,涉及方方面面;而西方孝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却没有得到发展,内容也很单一。
这些不同主要源于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里,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虽然并不对社会发展起主导决定作用,却自古以来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绝大部分的西方文化里,老年人却是一个弱势群体,而对于“老”这一概念,大多数西方人士是抱着一种“不欢迎”和“不服老”的态度,“shame to be old”,羞于年老。
为了中西方孝文化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本文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和造成这两种对于“孝”不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从而促进双方孝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孝文化;文化差异;养老模式;交流意义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
从新旧石器时代到父系氏族的建立,人类自身的力量十分弱小,因此这个阶段的人时刻也离不开氏族这个集体,当然更不可能独立生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氏族集体的依赖逐渐减少,但孤立的个体劳动仍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需要。
因此,家庭(家族)核心制成为最直接与最佳选择。
孝同样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由于个体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人们对与自己相关的血缘亲族关系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而慢慢产生。
家庭是人类由于客观的原因迫不得已的选择,同时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由于中西方家庭产生的不同步性,中西方孝文化也不是同时出现的,但最初形态的孝文化却是一样的,即善待长辈。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孝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而西方的孝文化却成了只在文献中出现的很狭义的概念,甚至连最初的孝文化的一些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中西方孝文化有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为了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有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先从文献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孝文化进行考证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孝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海南大学跨文化交际导论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作者:学号:学院:专业:时间: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4)参考文献 (6)摘要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
本文从中西方关于孝的不同理解来阐述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
将两者进行比较,进而互相学习,丰富各自的孝文化.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孝差异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在伦理观上表现更为明显.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同样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中国孝文化华夏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极其丰富,“孝”文化亦在其列。
“孝" 在上古时期就进入伦理道德范畴。
最早可溯自周,本意是崇祖拜宗,念本及报生养之恩之意。
而对孝文化充实发展的则是儒家的孝道理论。
孔子及其后学子将孝观念系统化、理论化,直至形成孝的专著《孝经》。
儒家孝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和治世之道。
“孝”于家庭为后代对双亲的道德义务。
于掌权者,忠孝为所有社会个体必守规范。
如西汉提出“以孝治天下”的口号,东汉的“三纲五常”道德体系。
由此可知,在国内,孝义不仅仅是敬养双亲,还有显著的延伸与泛化.二、西方孝文化对比于中国孝文化的悠久传统,西方则相对薄弱.西方孝文化来源有三:一为古希腊文明;二为犹太文明;三为古罗马文明。
它们融合后以基督教的形式构成西方文明。
因此探寻西方孝文化得先对《圣经》进行研究,其被认为是欧美文学艺术灵感源泉,西方很多的道德理论亦来源于它。
据《圣经》记载,基督徒造物主定下十戒律,第五条即为“孝敬双亲”。
对中外孝文化比较,除《圣经》外,西方对“孝"理论系统描述的很少,这与我国反差巨大。
三、中西方孝文化比较1、“孝顺”概念中国的孝强调“孝顺"这个概念,强调对父母的顺从,但并非盲目的顺从.西方人则基本没有“孝顺”概念。
他们强调独立、平等.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孝顺”更多的是单方面的义务.单一地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在西方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doc
孝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它强调对父母的尊敬、照顾和关爱。
虽然东西方的孝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1.在中国文化中,孝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它被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孩子们通常会以尊敬、照顾和关爱父母为荣,并将孝行看作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尊重父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还体现在行为上,包括为父母做饭、打扫卫生、照顾生病的父母等。
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个人修身成德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之一。
2.在西方文化中,尊重父母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孝并不像在中国那样强调。
在西方文化中,父母更多的是被视为朋友和顾问,而孩子们的义务不是像在中国那样追求孝顺和顺从,而是尊重和信任他们的父母,并在他们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
总的来说,东方文化中的孝强调子女应该为父母做任何事情,无论是行动上还是言语上,而西方文化中的孝强调尊重和信任父母,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文化差异反映了东方和西方在家庭关系、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孝文化之比较百善孝为先。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提倡要尊老爱幼,善待老人的国家。
而在西方文化中,老年人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对于老年人抱有一种不欢迎甚至讨厌的态度。
分析比较其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对于中西方孝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中国孝文化;西方孝文化;比较一、中国孝文化发展概况孝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大致经历了孝行、孝德、孝道、孝治四个阶段。
夏商时期,有关孝行的记载,则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晚期的舜。
根据记载,舜在幼年的时候丧子,后母又带来一子。
舜的父母与弟弟性格怪戾、偏激,他们多次加害于舜,欲除之而后快。
但是舜依然孝心不变,用真诚的孝行使家庭归于和谐。
西周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孝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人人必须具备的品德。
整个社会都在歌颂孝,从后来传下来的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
《诗经》中歌颂孝行的文章,风、雅、颂屡见不鲜。
如《周颂·载见》说“率见昭考,以孝以享”,像这样的很多种铭文,在青铜器上都有记载。
东周时期,孝文化因为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乐制度崩坏,为了权与利,子女可以杀死自己的父亲,弟弟可以斩杀自己的兄长,毫无人伦可言。
就是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人们对孝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对于孝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交流,最终形成为一种理论,是成为“孝道”。
汉魏和以后历朝,孝文化始于汉初,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强化,在唐宋时期已经比较成熟,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在汉代时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学,《孝经》成为全社会最基础的读物。
魏晋南北朝时是《孝经》倡行于全社会,几乎所有人都在学习。
唐朝是孝治的成熟时代,而唐以后的朝代,在更大、更深的领域推广之。
到了明清时期,又出现了新的规定与政策。
为了鼓励整个大家族在一块居住,凡在一块居住达三五世以上,政府授予“义门”称号。
对于奉孝老人者,还给予褒奖。
二、西方孝文化发展概况西方文化大都以基督教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圣经》是研究西方孝文化的法宝,道德规则也是出自于此。
从孝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享誉世界的精神文化瑰宝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孝文化的内涵已深深的烙印在人们的意识中。
“孝”观念不仅仅意味着孝敬父母,尊敬长者,同时在古时期还与社会等级、政治体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宝贵的孝文化似乎已被人们抛在了脑后,遗弃、虐待老人的事迹屡屡发生在我们眼前,重塑孝文化已变得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在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之下,中外交流互动逐渐深入,打开了历史新局面。
因此,孝文化的交流也不例外。
本文从将从中西方孝文化渊源、概念着手深入讨论孝观念的差异,并延伸至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分析,剖析中西方文化根源的异同。
1、中西方孝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涵盖了我们现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孝文化则是我们追溯有关家庭伦理价值观的最早记录。
其深远的历史起源以及丰富的内涵是其他诸多文明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孝文化概念起源于公元前11世纪,在周朝明确提出。
在当时祭祀活动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孝”指的就是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在农业生产中以及与大自然的对抗中一帆风顺、丰衣足食,不包含任何道德的涵义。
直至西周时期,“孝”被赋予了道德涵义,商朝普遍的祭祀活动成为了贵族的特权,而普通百姓有了必须侍奉双亲的义务。
于是,侍奉双亲的“孝”逐渐取代了祭祀仪式的“孝”。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将孝文化再次拉升到一个高度,自此,孝道成为古代社会宗法伦理的基础。
到了汉代,皇权社会将“孝”的涵义政治化,孝道开始成为了治国安邦的准则:西汉时期颁布多道法令以孝治国;《孝经》被作为义务教育科目之一;“孝廉”作为察举考试科目之一等等。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丰富,人们通常理解的孝敬父母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在儒家文化中,“孝”不仅仅是指尊重父母敬重祖先,它更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是国家政权的基石。
也就是说,孝文化除了在家庭伦理文化中有所体现,如赡养父母、继承子嗣等等,其政治内涵也颇为丰富。
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西方孝文化差异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西方孝文化差异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世界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我们看到了文化与文化的趋同与差异,而孝文化是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博大精深的体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衡量一个人品质的标准。
而西方的孝文化并没有太多系统的描述,与中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西方似乎更崇尚个人与自由。
本文将探析中西方孝文化概念和发展的差异,并以这几年的热门话题——“安乐死”来进一步阐述中西方在孝文化上的差异。
孝,是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于血缘亲情的认识而慢慢发展起来的。
家庭,是体现孝道的人类社会的选择,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孝道是道德表现一种形式,居于普通亲情之上,一般体现在直系亲属之间,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的尽孝道,一般都是自己的父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尽孝道的方式产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赡养义务的传统却从来不曾割断。
在社会层面上,尽孝道则主要是指对老人的尊敬。
因为文化不同,中西方对孝道的理解差异很大,但不可否认,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最初形态的孝文化也是相似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孝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而西方的孝文化还是停留在浅显的文献描述之上。
1中西孝文化对比 1.1中国孝文化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
“孝”不仅是家庭观念中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几千年来统治秩序中重要的社会规范。
我国的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
孝文化,在股商时期便已产生。
[1]在中国,尽孝讲究的是到达亲人在精神层面的满足。
孝意味着养,但不是养了就是尽孝道,子女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孝心,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体现,而不是仅仅有孝行。
孝文化在我国的儒家思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在《孝经》中曾写到:“父子之道,天性也。
”[2]就是说,父母养育子女和子女赡养父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天性。
中西孝文化差异的原因初探摘要:中西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但中国孝文化为统治者利用后,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方孝文化却因“孝”的理解不同、个人主义思想、社保制度的建立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今中国社会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及其原因缺乏充分的认识。
通过本文,笔者叙述了中西方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中西孝文化的发展差异及其背后原因,从而在中西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孝文化;认识误区;差异;儒家;基督教引言孝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首要道德。
[1]早在西汉就出现了系统论述孝道理论的《孝经》。
孝文化历经两千多年历史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国文化就是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就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2]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弘扬孝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
然而,越来越多的新晋父母肩负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双重义务,经受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生存现状。
日益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父母羡慕西方人:既不要承担子女成年后的抚养义务,又不要承担父母的养老责任。
明显的文化差异导致有人认为中国孝文化只是一种负担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这样的认识误区不利于处理家庭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梳理中西方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分析导致两者发展差异的不同原因十分必要。
二、中西孝文化的渊源人类历史有其发展规律,孝文化的产生也不例外。
文化的产生由生产力决定。
在原始社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生产力十分低下,个人能力有限,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防御外族侵略、抵抗各种自然灾害。
“孝”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由于个体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人们对与自己相关的血缘亲族关系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而慢慢产生的。
[3]父母决定着或决定过家中的物质来源,是或曾是家中的支柱,他们的地位自然而然受到晚辈的敬重。
孝文化论文:探析中西方孝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摘要:在中国,孝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西方文化中,孝文化不及中国的孝文化丰富,因而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方孝文化的内涵和差异来剖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从而使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关键词:孝文化;差异;原因引言:孝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也可称的上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对孝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孝文化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自然会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但是西方文化中的孝文化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能够传播中国文化而且能够了解西方的孝道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中西方孝文化之内涵1.1 孝文化在中国。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元素。
孙中山先生曾讲到:“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像中国讲的那么完全。
”[2]。
中国人的心理品质,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在中国的孝文化中都被给予了阐释。
中国的孝道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连。
儒家思想推崇“仁”的思想,而孝在“仁”中也是第一位的。
在古代,孝顺作为评价个人思想高尚与否,品行是否端正的重要尺度。
能够说明这一点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官制中的举孝廉。
举孝廉是汉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中主要考察人们是否孝顺或是清廉。
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程度是能不能为官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中国的孝文化突出了长者和老人的地位。
孝文化中的“孝”就是要养老,敬老,尊老,送老,亲老。
[3]晚辈要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安排,承担着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在家庭中,子女就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子女对父母的话要言听计从才能被称之为孝顺。
在家庭范围内的孝文化还包括传宗接代的任务。
个人的孝行的社会意义还表现为对君主的忠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君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作为臣民,尽孝的方式就是听从君主的旨意,替君主排忧解难,完成自己的使命。
1.2 西方的孝文化:西方的文化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莱文化为基石的文化。
中西孝亲文化异同作文
嘿,你知道吗?中国的孝亲文化那可是源远流长啊!子女们得
尊敬父母,听他们的话,还得照顾他们的生活。
这不仅仅是家庭的
事情,更是咱们社会和谐的关键。
每次过年过节,大家都得回家看
望爸妈,带上好吃的、好玩的,让爸妈开心。
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的
孝亲之道。
而说到西方的孝亲文化,那感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那边
强调的是平等,父母和子女之间没那么多规矩。
孩子们可以自由地
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也会认真倾听。
在他们看来,孝亲就是陪伴、关爱和尊重,不需要那么多的礼节和仪式。
说到行为方式,中西方可真是天差地别。
在中国,孝亲得体现
在行动上,你得有礼貌、有仪式,比如给爸妈磕头、敬酒什么的。
可在西方,他们更注重的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生日、节日
的时候,他们可能不会送什么贵重的礼物,但一定会陪在父母身边,聊聊天、分享生活。
哎呀,这中西孝亲文化真是各有特色,各有各的妙处。
不过说
到底,都是为了让父母开心、让家庭和谐嘛!。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儒学和基督教“孝”伦理观的不同根源中西文化因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念,在伦理道德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儒学和基督教作为中西方两大伦理体系,在“孝”这一价值观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根源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儒学和基督教“孝”伦理观的不同根源。
儒学对“孝”的强调源自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伦理道德被视为社会稳定的基石。
孔子提出的“孝道”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孝。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代表着一个人对于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的尊重和遵从。
儒家的“孝”还包含了对长辈的尊敬,对家族传统和礼仪的遵守等内容,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比之下,基督教对于“孝”的看法与儒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根源。
基督教起源于古代以色列社会,其伦理道德观念受到犹太教的深刻影响。
在《圣经》中,尤其是《旧约》中有关父母的诫命是“当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地上的日子必长久”。
基督教教义将“孝”视为上帝赋予人类的道德义务,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照顾。
在基督教的伦理观念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更加宗教化的意义,与上帝的关系息息相关。
基督教中的“孝”与儒学中的“孝”虽然表面上都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照顾,但根源和内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儒学和基督教对于“孝”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被视为每个人的基本道德,常常通过尊敬父母、照顾父母、维护家族传统等方式得以表达。
尊敬父母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个人修养,子女必须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决定,听从长辈的教诲,维护家族的声誉和传统。
在儒家价值观中,孝行被视为一种美德,孝顺父母的行为被视为对社会和家族的贡献,是家族道德建设的基础。
而在基督教的观念中,对于“孝”的表达方式体现在尊重和照顾父母的更加强调了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
在基督教的伦理观念中,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照顾被视为对上帝命令的顺从,是对基督教教义的信仰和对天国之路的追寻。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海南大学
跨文化交际导论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作者:
学号:
学院:
专业:
时间: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4)
参考文献 (6)
摘要
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
本文从中西方关于孝的不同理解来阐述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
将两者进行比较,进而互相学习,丰富各自的孝文化。
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孝差异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在伦理观上表现更为明显。
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同样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中国孝文化
华夏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极其丰富,“孝”文化亦在其列。
“孝”在上古时期就进入伦理道德范畴。
最早可溯自周,本意是崇祖拜宗,念
本及报生养之恩之意。
而对孝文化充实发展的则是儒家的孝道理论。
孔子及其后学子将孝观念系统化、理论化,直至形成孝的专着《孝经》。
儒家孝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和治世之道。
“孝”于家庭为后代对双亲的道德义务。
于掌权者,忠孝为所有社会个体必守规范。
如西汉提出“以孝治天下”的口号,东汉的“三纲五常”道德体系。
由此可知,在国内,孝义不仅仅是敬养双亲,还有显着的延伸与泛化。
二、西方孝文化
对比于中国孝文化的悠久传统,西方则相对薄弱。
西方孝文化来源有三:一为古希腊文明;二为犹太文明;三为古罗马文明。
它们融合后以基督教的形式构成西方文明。
因此探寻西方孝文化得先对《圣经》进行研究,其被认为是欧美文学艺术灵感源泉,西方很多的道德理论亦来源于它。
据《圣经》记载,基督徒造物主定下十戒律,第五条即为“孝敬双亲”。
对中外孝文化比较,除《圣经》外,西方对“孝”理论系统描述的很少,这与我国反差巨大。
三、中西方孝文化比较
1、“孝顺”概念
中国的孝强调“孝顺”这个概念,强调对父母的顺从,但并非盲目的顺从。
西方人则基本没有“孝顺”概念。
他们强调独立、平等。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孝顺”更多的是单方面的义务。
单一地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在西方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他们认为人生来平等,对父母的爱是建立在与父母平等交往的基础上。
西方以商业发展为主,商业者之间表现更多的是对利益的关心,因此他们容易形成追求自由的心理。
西方许多人来自不同地方,不存在血缘关系,但他们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居住在一起,显得更为自由和松散。
家庭的观念在他们的意识中显得尤为淡薄。
因此,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个体主义是西方社会的基础。
西方文化的个体性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进行的肯定和对个人独立性的尊重和倡导。
这种个人独立性同样体现在个人与家族的关系上。
当然,我们不能据此认为西方文化是无孝文化,只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孝道的内涵认知不同而已。
2、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物质上的的投入都是很大的。
而在西方,成年的孩子都会自食其力,不需要父母过多的付出。
而是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中国人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其实是因为怕儿子远行在外,老人无法照顾。
西方人却为了事业不会过多地考虑父母,尤其是西方有健全的社会养老体系支持。
而且由于传统差异,他们不像中国人这样有故土情结,可能一生需要搬很多次家。
在对财产的继承上,中国父母的财产毫无疑问的由子女继承,且不需要任何书面的证明,而西方人则通过遗嘱决定财产的归属,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财产给任何人或机构。
3、赡养父母
中西孝文化在赡养父母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养老模式不同所致。
在中国,赡养的义务主要由子女完成,养老的形式以家庭养老为主。
中国比西方更为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认为赡养的义务如同自然界中的“反哺”,是为人子女最为基本的要求。
子游曾向孔子请教何谓孝道,孔子答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养亲就是孝养父母,这是孝最基本的含义。
孔子还在《礼记》中说:“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儿女应真诚地体贴父母,冬天使他们温暖,夏天使他们凉快,要早晚看望,悉心赡养。
孟子也曾指出:“世俗所谓不孝者有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然而,在英美国家,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并不突出。
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其父母年迈后,赡养的义务主要靠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完成。
例如,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因此,英美社会所关注的并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会养老。
故中国的孝文化包含赡养的义务,而西方孝文化中基本上不包含赡养的义务。
从中西方孝观念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普遍注重亲情和孝道,但拘泥于血缘关系,亲情更多地停留在一家一户的范围之内。
西方人则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不拘泥于血缘关系,但往往导致亲情的
淡薄。
可以说,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二者不断地影响对方并丰富各自的孝文化。
参考文献
[1]肖郎. 中西孝爱观比较[J].孝感学院学报.2009(03)
[2]胡元江,陈海涛.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3]岳崇国. 中西孝伦理比较[J].改革与开放.2009(12)
[4]刘桂芳. 中国传统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5]曹广涛. 中西“孝”文化比较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