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创新设计大作业之救灾背包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22.50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创新设计

题目:多功能救灾背包设计

学院:机电工程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目录

摘要 (3)

1.研制背景及意义 (3)

2.设计方案

a)总体设计构想 (4)

b)金属框架方案比较

c)背包侧连接机构方案比较 (5)

d)背包与担架布体方案比较

3.理论设计计算

a)总体尺寸设计 (7)

b)强度与刚度校核 (8)

4.工作原理及性能

a)工作原理 (11)

b)性能 (14)

5.创新点及应用 (15)

6.参考文献 (16)

摘要:以便捷、实用、高效的解决救灾过程中的运输、医疗救治、住宿、饮食问题的设备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可分离的四折叠框架结构,再巧妙地配以折叠帆布和帐篷,便制成了一种可运输物资又可变为担架、帐篷的背包。实验结果表明,该设备工作稳定,性能可靠,功能实现效果良好。

关键词:背包;担架;帐篷;多功能;救援避难

作品内容简介

本作品跟据本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旨要求而设计,属于“救援、避难类机械”。此背包主体为金属框架结构,宽50cm,厚30cm,高70cm,净重8kg。背包状态可用来运送物资。卸下物品后开启侧连接机构,展开背包变为担架,担架长200cm,宽50cm。翻转担架并开启开合装置,揭开粘扣,向两侧拉开担架,拉出帐篷与担架布面结合,再由折叠杆撑起即变为帐篷,底面边长2m×1.8m,高145cm,可容纳三人居住。

此背包设计容量90L,内装供三人三天使用的食物,饮用水及药品。再放入轻薄的防潮垫和三个睡袋以结合帐篷使用。这样每个背包就可解决三个人灾后三天内的基本生存问题,还可用担架将受伤严重的人抬出至附近的基站救治。

1 研制背景及意义

在像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这类自然灾害发生时,由于道路损毁、大型救援设备数量不足,都会造成很多民众被困重灾区。短期内面临没有食物、饮用水、药品以及住所等问题。没有大型设备的帮助,到达灾区外围的士兵往往没有高效的救援方法,而是以人力一次又一次的向灾区运送单一物资,很难满足灾民短期生存的多种需求。对于这类自然灾害救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考虑如下几点:

1)运送的物资应当具有集成性,以便于之前的统一生产、调配与运输;

2)送入灾区的设备应当尽可能多的解决灾民所面临的各种基本困难,如温饱、住宿以及医疗救治问题;

3)送入灾区的设备除了消耗品外可以反复再利用。

此多功能救灾背包旨在解决灾难刚过,大型救援设备到来前的几天内灾民面临的各种基本困难。它平时可大批量库存,当灾难发生,有民众被困且短时间无法解救时,可将食物和饮用水、医药用品、三个睡袋及防潮垫分别打包,把他们全部装进背包。此背包由救援部队士兵徒步背入灾区(特殊情况可加装降落伞采用空投方式),卸下物品后可将背包变形为三人帐篷,每个背包内的物品则是供给这三人使用的。这样每个背包就可解决三个人灾后两三天内的基本生存问题。如果有需要,还可将背包变形为担架将受伤严重的人抬出至附近的基站救治。

2 设计方案

2.1总体设计构想

为了实现背包的容纳功能与担架的承载功能,背包与担架共用同一金属框架。背包要求金属框架可折叠,担架要求金属框架水平时只能单向折叠。为了使帐篷便于和各种地面固定,担架采用了两端可开合的结构,可将帐篷折叠杆固定在分开的担架框架的四个角上,这样借助担架框架的重量,即使不用地钉帐篷也不会被风吹走。

2.2金属框架方案比较

为了使人背负舒适,背包应上不过颈、下不过臀,故背包高度取60~70cm。再根据成年人的负重能力及美观角度考虑,背包厚度取30cm。背包的宽度即担架的宽度,故综合较大的背包宽度尺寸、较小的担架宽度尺寸,定为50cm。根据市场主流担架尺寸,担架的长度取200~210cm。由此产生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图1)采用了三对限位铰链来实现担架的折叠,采用了一对30cm 的伸缩机构来降低担架变为背包时的高度。此结构担架长度较长,为210厘米,便于躺人。背包高度较低,易于背运。但结构较复杂,不以制造和使用。

方案二(图2)采用了三对限位铰链来实现担架的折叠,这样背包状态的高度有所增加变为70cm,担架的长度也有所减小,变为200cm,基本不影响背包和担架的使用。结构大大简化,制造容易,使用方便。

综合考虑,采用方案二。

图1 方案一图2 方案二

2.3背包侧连接机构方案比较

担架折叠为背包后需要一装置将前后框架连接,如图3红圈处,由此我们设计了侧连接机构。

图3 前后框架连接位置

方案一(图4)中,左右框架采用扁钢折成的矩形框加装可转动的U型弹簧销连接,借助框架管上带卡槽的套管,矩形框便可绕框架径向转动。这样变为帐篷时转动矩形框与地面平行,帐篷便可稳定置于地面。此方案结构较为简单,制造容易,但实验发现背包倾斜时U型弹簧销会脱出,结构不够可靠。

方案二(图5)与方案一类似,但上下都加装了U型弹簧销,中间采用拉簧连接。此方案制造稍费时间,但结构可靠。

综合考虑,采用方案二。

图4 方案一

图5 方案二

2.4背包与担架布体方案比较

背包与担架共用同一布体,由于担架变形为帐篷时需要拉伸担架,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布体的设计,可拆卸式和折叠式。

方案一(图6)布体采用可拆卸式,周围伸出的布块带有粘扣。背包与担架状态布体用粘扣与框架连接,变形帐篷时需卸下布体。其优点在于布体结构简单,轻便。缺点是用粘扣连接承载强度低,由于要拆卸,一体化程度差,不方便携带。

方案二(图7)布体采用折叠式,周围伸出的布块绕过框架管与自身相逢合。背包与担架布体为折叠状态,变形帐篷时展开布体,与帐篷底面相连。其优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