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3哲理诗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5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 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 :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思路扩展] 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wk.baidu.com方面, 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 诗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就平息了一 场风波。
哲理解读
全诗喻理警世,人生在世,不过百
年,点滴小利,转眼即逝,何必为“三
尺地”而败坏自己的品德!
3.托物说理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 指头 )+(琴 )= 琴声
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 客观的紧密配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西林:西林寺,在现 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 题在寺里墙壁上的。2. 缘:因 为。3. 此山:指的是庐山。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 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写出本诗借景说理所 指出来的哲理。

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
意 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
联 想 品。
新 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 意 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2.即事说理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自家乡湖南的书信,
第二步: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 全诗默读一、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
力求读懂诗歌。 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
解读诗歌的切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 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 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理解诗歌 有帮助,才去做注的。
方法点拨
哲理诗特点归纳
* 以理趣见长,耐人寻 味,给人以教益。
* 内容上通俗易懂,但 寓意较深刻。
表达哲理的形式
哲理诗常见修辞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
比喻
即事说理 《诫子弟》 托物说理 《画眉鸟》
对比
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 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
哲理解读
由浅及深
艺术形象 隐含理趣
原意 新意
由此及彼
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
第三步:从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意象(有时还 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入手,分析作者由此及彼作 哪些联系,阐发了哪些哲理。
古代哲理诗答题步骤
第四步:分析艺术手法。 第五步:整体阅读,通盘考虑。把对诗歌的分析和 解题的需求联系起来,做到前后一致。 第六步:遵循“总分”等模式解答试题;整理答题 语言。
古代哲理诗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
哲理诗
哲理
“哲”者,智也。(《尔雅》) “哲理”就是指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 或事理。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 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 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 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唐宋比较
唐宋诗在总体上的差别 情理各有侧重上:唐重情,宋重理; 神韵追求上:唐豪迈端庄,宋奇峭流畅; 表现技巧上:唐尚虚,空灵浑成,宋尚实,工巧细密 措辞用语上:唐重声律之美,多练虚字,宋重口语化, 兼练虚字。
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 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 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 一句与成语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表意相同。
过沙头
宋·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 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 只有篙师识水痕。
《过沙头》宋·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泾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池,便会小心翼翼, 谨慎防范,故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 石处”,难免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因而常常发 生船翻人亡的事故。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这类诗有两种情 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 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 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 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 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理趣赏析】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 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 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 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 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 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泛舟》 《泾溪》 《题西林壁》 《春江晚景》 《三赠刘员外》
《蜂》 《琴师》 《过沙头》 《游山西村》 《登飞来峰》
泛 舟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艨艟:(也作:蒙冲)古代大的 战舰。 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动 才能移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琴师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 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 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 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宋人的哲理诗较之唐诗则有高明之处:着重捕捉心 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 考。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 风满楼 。” 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民不聊生, 诗人许浑登城东楼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咸阳城 东楼》一诗,其中的颔联更为千古名句。
三赠刘员外
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
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
何年待汝归。
[注释] 刘员外:指刘禹锡。 岐别:在岔路口分别。
【理趣赏析】
《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 渐懂得什么为是,什么为非。
“山雨欲来风满楼”即是诗人当时的亲身感受, 又是对晚唐政治形势的含蓄预示。一语双关,发人 深省,富有哲理.
现多用来比喻国家大动荡前的征兆或战争爆发 之前的紧张气氛。
1.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 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 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 流来。
常见风格:言近旨远,寓意深刻
常用意象:花开花落,水流云生,登高望远, 览物思理
常见思想感情:体会人生,明理悟道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明理,借物论道,见微知著,
旨远事小,蕴藉精警,化用亦妙
常见内容
1、 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 启迪深思。 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 一朝”(《咏史》);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离思》);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鉴赏要点
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 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 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 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
哲理解读 (一)解读艺术形象: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 ( 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本体 *借景说理* 喻体
清澈的方塘 —— 优美的文章
源头活水 —— 生活体验
(二)解读隐含理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理趣赏析】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 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 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 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 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4、 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 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子聿》);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 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 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 然现象,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 羽毛之轻,顺水自在而行。
【理趣赏析】 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间,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 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哲理解读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
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笼中鸟 —对— 林中鸟 朝中排挤 —比— 放情山水 与其在朝中受排挤,不如在地方上自由自 在地享受放情山水的快乐。
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 美在能自由自在。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借蜜蜂的辛勤采蜜,对辛勤的劳动人民进行热 情的歌颂;又借蜜蜂酿造的蜂蜜被一些人轻易取 走,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进行无情的讽刺。
*表面上占尽风光,为名利处心积虑的人最 后也难免两手空空。所谓“终朝聚敛苦无 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古代哲理诗答题步骤
第一步:先读题,破解题干隐含信息。命题人在设 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提示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 向,或者暗示解答枢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前四句)
游山西村(前四句)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理趣赏析】
既是实景描绘,却又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 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认清目标,努力开拓, 就会摆脱困境进入新的境界。
(《己亥岁》)。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 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已亥杂诗》)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
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 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 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
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
【“哲理诗”的特点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