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
- 格式:pptx
- 大小:419.28 KB
- 文档页数:11
页岩气简介一、什么是页岩气1.定义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大,页岩气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已是重要的替代能源。
2011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页岩气为我国第172个独立矿种,这意味着页岩气的勘查和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里有两个概念:页岩气——是地质学分类;非常规天然气——却是一个石油工程分类。
2.页岩气的产生与储存状态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层系(可包括煤层),在实践中当不强调地质术语的准确性时可统而简之地称为暗色页岩。
其中特别富含可生油有机质且后期尚未经历深埋条件下的高温压者,因其中有机质在人工加热分馏可产出各类油品(如汽、柴油等),特称油(母)页岩。
而大部分这类页岩在后期经历深埋、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气态和液态烃类。
其中气态的天然气液态的石油可从生烃层系中运移出去赋存于有孔隙的储层中。
他们在孔渗条件好的储层中高度富集便形成常规油气,因致密而孔隙度渗透性差,并使其油气难采出的就是非常规的致密(储层)油气。
己大量进入储层的油在近地表情况下受地下水氧化和生物降解就形成了非常规的重(稠)油和(沥青质)油砂、甚至更难利用的固体沥青矿。
而在生烃层中不可避免仍有大量气态和液态烃以吸附状态和游离状态而残留,留在煤层中的为煤层气、留在页岩(类)中者则为页岩油、气。
页岩气的赋存状态以吸附和游离为主,也有少量溶解态(图1)。
裂缝和孔隙是页岩气主要的储集空间。
但页岩本身物性很差,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
因而局部的高孔渗区和裂缝发育区就有可能成为页岩气的“甜点”。
页岩孔隙可以分为原生孔和次生孔隙两种类型。
通常原生孔隙比较常见,但大多由于压实作用而变得十分微小。
地层水和有机酸等与页岩中不稳定矿物反应形成的次生孔隙也对页岩气的赋存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是页岩裂缝的两种基本类型。
构造裂缝相对于成岩裂缝具有长度更长、开角更大等特点,因而是更有利的页岩气储集空间。
页岩气系列资料总结藏南日喀则地区白垩纪泥岩、页岩有机质丰度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一、页岩气的定义页岩气指主体位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亦可存在于泥页岩层系中的粉、细砂岩,粉砂质泥岩或砂岩夹层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也包括溶解气)的连续式富集(连续型油气藏是指低孔低渗储集体系中油气运聚条件相似、含流体饱和度不均的非圈闭油气藏,具有巨大的储集空间和模糊的油气藏边界,其存在几乎不依赖于水柱压力,主要指非常规气藏,包括致密砂岩气、页岩、深盆气、煤层气、浅层微生物气、天然气水合物6种主要类型/为不间断充注、连续聚集/连续分布成藏)的天然气聚集。
从某种意义来说,页岩气藏的形成是天然气在烃源岩中大规模滞留的结果。
Curtis认为页岩气系统基本上是生物成因、热成因或者生物—热成因的连续型天然气聚集,页岩气可以是储存在天然裂隙和粒间孔隙内的游离气,也可以是干酪根和页岩颗粒表面的吸附气或是干酪根和沥青中的溶解气。
张金川等认为页岩气是指主体位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聚集,为天然气生成之后在源岩层内就近聚集的结果,表现为典型的“原地”成藏模式。
二、页岩气的类型1、按气源成因分类:是最常采用的分类方式。
北美地区目前发现的页岩气藏存在3种气源,即生物成因、热成因以及两者的混合成因,其中以热成因为主,生物成因及混合成因仅存在于美国东部的个别盆地中。
盆地斜坡/中心,倾油有机质经历充分热降解或热裂解,热成因页岩气较发育;有机质成熟度较低、水动力条件优越的盆地边缘,生物成因气发育。
热成因型页岩气又可分为3个亚类:①高热成熟度型,如美国Fort Worth盆地的Barnett 页岩气藏;②低热成熟度型,如Illinois盆地的New Albany页岩气藏;③混合岩性型,即大套页岩与砂岩和粉砂岩夹层共同储气,如East Texas盆地的Bossier页岩气藏。
热成因气的形成有干酪根成气、原油裂解成气和沥青裂解成气3种途径: 原油及沥青二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量大小主要取决于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类型以及液态烃残留量,和储层的吸附作用。
《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含气性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开发。
为了更好地了解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含气性影响因素,本文将详细探讨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含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页岩气开采的影响。
二、页岩气的形成条件页岩气的形成主要受地质条件影响,其形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年代与地质层位:页岩气主要形成于古生代以来的沉积盆地中,特别是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层系。
2. 沉积环境:页岩的沉积环境对页岩气的形成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在静水环境、缺氧条件下形成的泥页岩更有利于页岩气的生成。
3. 成熟度:页岩气的生成需要一定的地质时间,因此页岩的成熟度是影响页岩气形成的重要因素。
随着成熟度的提高,有机质向气态转化的能力增强。
三、含气性影响因素页岩气的含气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机质含量:页岩中的有机质含量越高,其生成页岩气的潜力越大,含气性也相应增强。
2. 矿物成分:页岩的矿物成分对页岩气的吸附性和储集性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的页岩具有较好的储气性能。
3. 孔隙结构:页岩的孔隙结构对页岩气的储集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孔隙度大、连通性好的页岩具有较好的储气和生产能力。
4. 地质压力与温度:地质压力和温度对页岩气的生成、运移和保存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较高的地质压力和适当的温度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
四、影响因素对页岩气开采的影响上述影响因素对页岩气的开采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了解页岩的形成条件和含气性影响因素有助于确定有利的目标区域。
其次,这些因素也影响了页岩气的开采难度和成本。
例如,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的页岩具有较好的储气性能,但也可能导致钻井和开采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地质压力和温度的适当范围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和开采,但过高或过低的压力和温度可能对开采造成不利影响。
五、结论通过对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含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页岩气的生成、储集和运移规律,为页岩气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頁岩气的开发和利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能源的供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寻找新的能源来源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
而在这个领域中,頁岩气开采已成为发展的热门领域之一,其具有广泛应用的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頁岩气开发和利用的相关问题。
一、頁岩气概述頁岩气,也称为致密天然气,是一种存在于頁岩岩石层中的天然气,以甲烷为主要成分,同时含有其他烃类物质。
頁岩气的开发利用技术主要是水力压裂技术,即在高压条件下将大量的水和砂岩等填充物质压入岩层中,使之裂开,从而释放頁岩气。
与传统自然气勘探不同的是,頁岩气勘探需要通过水力压裂技术来开采,这使得勘探成本增加,但开采量也随之增加。
二、頁岩气的开发利用1、頁岩气的应用领域頁岩气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发电、工业和家庭供气等。
頁岩气的产量相对较大,并且利用技术较为成熟,因此可用于取代传统煤炭和石油等能源,有效降低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2、頁岩气的利益分配在頁岩气的开发过程中,利益分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勘探和开发技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并且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款也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通常,利益分配的主要参与方包括政府、勘探公司和居民。
政府通常会通过税收、准入条件等方式参与利益分配,勘探公司则通过销售收益和开采成本的调整来获得利益,而居民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矿产资源权利等来获得一定的收益。
3、頁岩气的环境问题与其他能源开发一样,頁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许多人担忧水力压裂技术可能会导致水污染,而且开发过程可能会对当地家庭和自然资源产生负面影响。
但实际上,只要采取正确的管理策略和技术,减少环境影响并保护当地生态和自然环境是完全可行的。
三、頁岩气的未来頁岩气开采和利用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和管理策略的不断发展,頁岩气的开采和利用也将变得更加高效和环保,同时也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什么是页岩气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页岩气的形成和富集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
较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大部分产气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且普遍含气,这使得页岩气井能够长期地以稳定的速率产气。
页岩气与深盆气、煤层气一样属于“持续式”聚集的非常规天然气。
在页岩气系统中,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既是系统的烃源层又是储层,也可能是盖层,各产层地质、地球化学条件迥异。
页岩气存在形式主要以吸附气与游离气为主,形成机制可划分为生物成因、热成因及二者混合成因。
页岩气的地质储量丰富,影响其成藏的因素主要有总有机碳、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产层孔隙度、地层压力及裂缝发育程度等,同时还要兼顾各参数之间的联系。
页岩气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盆地中,只是由于埋藏深度、含气饱和度等差别较大分别具有不同的工业价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泥页岩裂隙气、泥页岩油气藏、泥岩裂缝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等大致与此相当,但其中没有考虑吸附作用机理也不考虑其中天然气的原生属性,并在主体上理解为聚集于泥页岩裂缝中的游离相油气。
因此属于不完整意义上的页岩气。
因此,中国的泥页岩裂缝性油气藏概念与美国现今的页岩气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分别在烃类的物质内容、储存相态、来源特点及成分组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主要盆地和地区页岩气资源量约为15万亿-30万亿立方米,与美国28.3万亿立方米大致相当,经济价值巨大。
另一方面,生产周期长也是页岩气的显著特点。
页岩气田开采寿命一般可达30~50年,甚至更长。
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沃思堡盆地Barnett页岩气田开采寿命可达80~100年。
开采寿命长,就意味着可开发利用的价值大,这也决定了它的发展潜力。
页岩气分布北美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侏罗系、泥盆系-密西西比系富集多种成因、多种成熟度页岩气资源。
中国许多盆地发育有多套煤系及暗色泥、页岩地层,互层分布大套的致密砂岩存在根缘气、页岩气发育有利条件,不同规模的天然气发现,但目前尚未在大面积区域内实现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突破。
《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含气性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已成为全球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其含气性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为相关领域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二、页岩气的形成条件1. 地质条件页岩气的形成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首先,需要具备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层系,这是页岩气生成的基础。
其次,需要有适宜的埋藏深度和地温条件,以保证页岩气在地下能够充分生成和保存。
此外,页岩层的封闭性也是形成页岩气的重要因素,能够有效地阻止气体逸散。
2. 生物化学条件页岩气的生成过程是生物化学过程,需要适宜的生物化学条件。
在缺氧环境下,有机质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经过热解和催化作用,逐渐转化为页岩气。
因此,生物化学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氧气含量、适宜的温压条件和充足的有机质供应。
三、含气性影响因素研究1. 岩石类型与结构页岩的岩石类型和结构对含气性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和结构的页岩,其孔隙度、渗透率等物理性质存在差异,从而影响页岩气的储存和运移。
一般来说,富含有机质、孔隙度大、渗透率高的页岩含气性较好。
2. 埋藏深度与地温埋藏深度和地温是影响页岩气含气性的重要因素。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地温升高,有利于页岩气的生成和保存。
同时,埋藏深度也会影响页岩的物理性质,如孔隙度和渗透率等,从而影响含气性。
3. 地质构造与封闭性地质构造和封闭性对页岩气的含气性具有重要影响。
地质构造活动可能导致页岩层的变形、断裂等,从而影响其封闭性和含气性。
而封闭性好的地区,能够有效地阻止页岩气的逸散,使含气性得以保持。
四、结论通过对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含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页岩气的形成需要具备特定的地质条件和生物化学条件,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促使页岩中的有机质转化为页岩气。
2. 岩石类型与结构、埋藏深度与地温、地质构造与封闭性等因素都会对页岩气的含气性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页岩气的储存和运移能力。
页岩气1 页岩气简介**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
页岩气埋藏深度范围大,埋深从200米到深于3000米。
一般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几乎存在于所有盆地中,只是埋藏深度、含气饱和度等差别较大。
与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储层显示低孔、低渗透率的物性特征, 气流的阻力比常规天然气大。
因此,页岩气采收率比常规天然气低,常规天然气采收率在60 %以上,而页岩气仅为5%-60%。
尽管页岩气开发投资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单井产能也较低,但具有开采寿命长的特点,气田生产周期一般超过30年。
2 页岩气开采技术由于页岩气藏地层压力复杂多变、天然裂缝发育、基岩渗透率极低、最终采收率低于常规气藏,这些不同于常规油气藏的特点决定其开采所采用的技术与常规气藏开采技术有所区别。
一般页岩气藏中的钻井工程是围绕裂缝系统展开的,开采技术主要包括钻井技术、固井完井技术、压裂增产技术和裂缝监测技术。
2.1 页岩气钻井技术自从美国1821年完钻世界上第一口页岩气井以来,页岩气钻井先后经历了垂直井到水平井、单支水平井、多分支水平井、丛式井(垂直井)、PAD水平井钻井(丛式水平井)的发展历程。
垂直井是指沿着与地面垂直方向钻的井。
主要用于试验,了解页岩气藏特性,获得钻井、压裂和投产经验,并优化水平井钻井方案,2002 年以前,直井是美国页岩气开发的主要钻井方式;水平井是指井斜角达到或接近90°,井身沿着水平方向钻进一定长度的井。
主要用于生产,可以获得更大的储层泄流面积,得到更高的天然气产量,目前,水平井已成为页岩气开发的主要钻井方式。
近几年来,水平井的推广应用加速了页岩气的开发进程。
根据美国页岩气开发的经验,水平井的日均产气量及最终产气量是垂直井的3~5倍,产气速率可提高10倍,但水平井的成本为垂直井的1.5-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