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四章 牡蛎养殖
- 格式:ppt
- 大小:9.17 MB
- 文档页数:107
牡蛎种养殖技术牡蛎(Oyster)是一种世界上常见的贝类,极具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
牡蛎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海鲜市场和餐桌上。
为了提高牡蛎的养殖效益和品质,养殖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牡蛎的种养殖技术,包括选址、水质管理、养殖方法等方面。
一、选址与场地准备1. 选择适宜的海域。
牡蛎适应性强,在适宜的海域中能够生长茁壮。
选址时应注意避开底质泥沙丰富、污染较重的区域,选择水质清洁、营养物质丰富的区域。
2. 场地规划和准备。
选定养殖场地后,需要进行场地规划和准备工作。
包括护岸建设、栈桥修建、养殖网架等,确保养殖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二、水质管理1. 维持水质清洁。
清洁的水质是牡蛎的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要定期进行水质检测,控制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浓度,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2. 确保水体溶氧充足。
充足的溶氧是牡蛎进行呼吸和代谢的必要条件。
养殖者可以通过增加水流通量、增设曝气设备等方式提高水体溶氧含量。
3. 防治水生病害。
牡蛎易受到浓度较高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养殖者应定期进行病害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养殖方法1. 选种和引种。
选择健康、品种优良、生长速度较快的种贝进行引种养殖。
避免引入有害物种或者病原微生物,确保养殖种群的质量和健康。
2. 养殖设施搭建。
养殖设施主要包括养殖网架、养殖篓等。
养殖者应根据场地情况和养殖规模选择适合的设施,并进行稳固牢靠的安装。
3. 饲料投喂管理。
牡蛎是滤食性动物,养殖者应提供富含营养物质的饲料,如藻类、浮游生物等,保证牡蛎获得均衡的营养,促进其生长发育。
4. 定期翻篓和清除附着物。
养殖者应定期翻动养殖篓,防止牡蛎黏附在篓底上,影响其生长。
同时,需要清除附着在牡蛎壳上的海藻、生物膜等。
四、养殖过程管理1. 定期检查牡蛎生长情况。
养殖者应定期检查牡蛎的生长情况,包括贝壳的生长情况、外观健康状态等,在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大面积死亡或者损失。
怎么养殖牡蛎牡蛎的管理方法(2)插竹养殖利用插竹采苗的方法,将采到的蛎苗就地稀疏养殖。
养成时,蛎竹的排列方式有两种:⑴直插:以150~179支蛎竹直插成排,排长3~5m;或者以100~120支蛎竹插成排,排中间留有2~3个空档,以畅通水流。
⑵斜插:以23~26支蛎竹插成1堆,堆底宽45~60cm,顶宽33~36cm,堆和堆之间相距20~25cm。
由5~6堆组成1排,排与排之间相距2、5m左右。
每667㎡可插8000~10000支蛎竹。
桥式养殖利用桥式采苗方法采苗后,将石条重新整理,疏散密度,进行养成。
一般6~7块石条为1组,组与组之间用石条相连成1列。
组间距离为50~60cm,列与列之间距离1~2m。
养成期间,应将石条的阴面与阳面互换,使两面牡蛎生长均匀。
立石养殖利用立石采苗法在中潮区采苗后,只要苗量合适,可以任其自然生长,不需任何管理,直到收获。
此法主要用于褶牡蛎的养殖。
栅式养殖这种养殖方法是在水深2~4m、风浪平静、饵料在此之后内湾设置固定的栅架,架子的设置同栅式采苗。
蛎苗多以串联的贝壳、水泥瓦等固着基,成串的挂在栅架上养。
每串长1~1、5m,串间距0、5~1m。
养殖密度不宜过高,严防触底,以免某些底栖敌害生物的侵袭。
牡蛎的管理1、翻石(移石):就是移动一下蛎石的位置。
翻石可避免牡蛎被淤泥窒息死亡,并能搅动浮泥,增加饵料的营养盐,促进牡蛎的生长。
一般养成期间翻石2~3次。
2、防洪:在多雨季节,须注意预防洪水流入,或围堤挖沟抗洪,或将牡蛎移向高盐的深水海区进行养。
3、越冬:在北方养殖的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一般都要经过2~3个冬季结冰期。
在结冰前要检查1次,将可能受到威胁的牡蛎向深水移植,使其安全过冬。
4、肥育:在收获前1~2个月,将牡蛎移到优良肥育场肥育,以达增产的目的。
5、防止人为践踏:滩播牡蛎只能在滩面上滤水摄食,一旦陷入泥中就无法正常生活窒息死亡。
应严禁随意下滩践踏,管理人员下滩时应沿沟道行进。
牡蛎苗养殖技术近年来,牡蛎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了水产养殖业中一项重要的产业。
牡蛎是一种宝贵的水产品,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想要成功养殖出优质的牡蛎苗,需要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牡蛎苗养殖技术,帮助养殖者提高养殖效益。
一、选苗成功的牡蛎养殖开始于选苗阶段。
选苗是确保养殖成功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选苗的要点:1. 身体健康:选苗时要注意挑选身体健康且呈光滑黑褐色外形的牡蛎苗。
避免选择有任何异常、变色或疾病迹象的苗种。
2. 大小适宜:选购时应选择体型适中的苗种,通常选择殖区中1-2厘米长的牡蛎苗较为理想。
过小的苗种生长缓慢,而过大的苗种则容易发生自相残杀。
3. 纯种苗:优先选择纯种牡蛎苗。
纯种牡蛎养殖能够保持品种特性,并获得更好的生长效果。
二、垂直种植牡蛎的养殖方式多种多样,但垂直种植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以下是垂直种植的步骤和技巧:1. 筹备作业: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清除底泥、杂草等。
确保养殖区域水质清澈、没有污染,水流量足够。
2. 建立养殖架:选择合适的养殖架,安装在水底基底上。
养殖架应稳固且对苗种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3. 种植苗种:将选好的牡蛎苗种按照一定的密度纵向穿过养殖架的网孔,使其受浸于水中。
4. 精心护理:加强养殖架的稳定性,避免水流冲刷苗种。
定期清理养殖架,防止藤壳等生物附着影响牡蛎的生长。
5. 饲料投喂:根据牡蛎的生长阶段和需求,正确投喂合适的饲料,保证其营养供给充足。
6.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牡蛎养殖区,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和害虫的侵袭。
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保持养殖区的水质清洁。
三、繁殖管理牡蛎的繁殖过程是养殖者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
以下是牡蛎繁殖管理的要点:1. 保持水质:牡蛎需要适宜的水温、盐度和氧气含量来促进繁殖。
养殖者应定期检测水质,按需增加或减少饲养密度。
2. 人工授精:当牡蛎成熟时,可进行人工授精以提高繁殖效果。
主要步骤包括取出牡蛎的生殖腺、收集精卵、进行人工授精。
牡蛎养护措施引言牡蛎是一种重要的海产品,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因而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保持牡蛎的良好品质和增加产量,正确的养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牡蛎的养护方法,包括合适的水质、适宜的水温和养殖环境等。
1. 水质1.1 淡水稳定供应牡蛎需要稳定的水质来维持其生长和发育。
水质过于混浊、富含有害物质或缺少氧气都会对牡蛎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养殖牡蛎的水源需要保持清洁而稳定。
1.2 合适的盐度牡蛎是以海水环境为生,因此盐度对其生长至关重要。
牡蛎适应盐度范围为20-35‰,过高或过低的盐度都会对牡蛎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养殖牡蛎时需要控制好水质中的盐度,并定期测试和调整。
1.3 适宜的PH值PH值是描述水溶液酸碱性的指标,对牡蛎的生长也有一定影响。
牡蛎适应PH值范围为7.5-8.5,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牡蛎的正常生长和养护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保持水源中的PH值稳定并适宜是养护牡蛎的关键之一。
2. 水温水温对牡蛎的生长和养护非常重要。
适宜的水温能够促进其新陈代谢和食物消化,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2.1 生长适宜的水温范围牡蛎的适宜生长水温范围为15-25摄氏度,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都会对牡蛎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养殖牡蛎时需根据水温变化及时调整养殖环境,确保牡蛎在适宜的水温下生长。
2.2 防止温度快速变化快速的温度变化对牡蛎的生长及其养护也是不利的。
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安装遮阳棚等,来避免阳光直射、减少温度的急剧波动。
3. 养殖环境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对牡蛎的生长和养护至关重要。
3.1 适当的光照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对海洋生物的生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牡蛎也不例外,适当的光照能够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3.2 养殖密度的控制养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牡蛎的数量。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牡蛎相互竞争,影响其正常生长。
因此,在养护牡蛎时需要控制好养殖密度,保证牡蛎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牡蛎养殖技术标准
牡蛎养殖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但各个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自己的地区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牡蛎养殖技术标准:
1. 养殖环境:牡蛎养殖环境应该干净卫生,无污染,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2. 养殖设备:牡蛎养殖设备应该稳定可靠,能够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环境条件。
3. 饲料投放:牡蛎饲料应该符合渔业饲料标准,投放量和投放时间应该根据牡蛎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4. 病害防治:牡蛎病害防治应该按照渔业病害防治标准进行,禁止使用有害物质进行防治。
5. 收获和运输:牡蛎的收获和运输应该按照渔业收获和运输标准进行,保证牡蛎的新鲜度。
6. 养殖记录:牡蛎养殖场应该做好养殖记录,包括养殖环境、饲料投放、病害防治等情况的记录。
以上只是一般的标准,具体的养殖技术标准可能会根据牡蛎的品种、养殖方式、地理位置等因素有所不同。
牡蛎的养殖技术方法牡蛎的养殖技术方法牡蛎及其近缘动物的全体,是海产贝壳。
在亚热带、热带沿海都适宜蚝的养殖。
面是小编带来的牡蛎的养殖技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苗种生产1.海区采苗我国牡蛎的天然苗源很丰富。
多采取半人工采苗的方法。
采苗是牡蛎养殖生产的关键,能否采到质量好、数量多的种苗,将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
种苗的发生有一定时间和条件,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对野生苗源的发生规律、幼虫的浮游习性和附着习性等,都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1)采苗场的条件地形:在沿海的内湾选择湾套较深处的潮间带至水深2米之间的地带,流速缓、有洄流,且有淡水注入、地势平坦、沙泥底质的浅海滩涂作为采苗场较宜。
同时因牡蛎的采苗季节在夏季,一般多东南风或西南风,朝南的内湾牡蛎幼体密集,且不易流失,所以采苗场最好选在朝南的方向。
底质:插竹养殖,以软泥底质为好;投石养殖,以较硬的沙泥底或泥沙底为好;筏式养殖对底质要求不严格。
海水温度、相对密度:近江牡蛎、长牡蛎的采苗场应选择在海水相对密度较小的河口附近,大连湾牡蛎应选择在离河口较远的海区。
同时要求海水温度为18—3012、相对密度为1.010—1.020,透明度0.5米,pH值8—8.4。
(2)采苗器选择采苗器要注意下列原则:取材方便,成本低,便于操作,坚固耐用,表面粗糙,固着面积大等。
可以作为采苗用的器材很多,如石块、瓦片、贝壳、陶瓷片、竹木棒、水泥制品等。
石头采苗器:以青白色的花岗岩和麻石为好。
石头采苗器可分为石块和石条两种。
石块的大小根据底质而定,一般5公斤左右为宜。
蛎壳采苗器:牡蛎表面粗糙,适宜幼苗固着,而且移动方便,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
水泥制品采苗器:有水泥瓦、水泥板、水泥棒等。
水泥板一般长80厘米、宽12厘米、厚5厘米。
水泥棒长40—80厘米、宽4—6厘米,附苗面大,但成本高。
(3)采苗期正确掌握采苗时间,适当投放采苗器,是采苗成败的关键。
若采苗器投放过早,将被藤壶等生物所占据,或附上一层浮泥,使牡蛎幼虫无法固着。
牡蛎养殖实施方案及流程
牡蛎养殖是一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其养殖实施方案及流程对于养殖过
程的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牡蛎养殖的实施方案及流程,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帮助。
首先,选择合适的牡蛎养殖场地至关重要。
牡蛎适宜生长的水域通常为潮间带
或浅海湾,水质清澈、富含养分是牡蛎生长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选择养殖场地时,需要考虑水域的水质情况、潮汐情况以及底质情况等因素,以确保牡蛎能够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
其次,进行牡蛎养殖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包括养殖池、养殖架、养殖网、养殖船等。
养殖池的建设需要考虑水流情况,保证牡蛎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和养分。
养殖架和养殖网的选择需要考虑耐久性和透水性,以确保牡蛎的生长和养殖效果。
接下来,进行牡蛎的种苗培育和养殖。
选择优质的牡蛎种苗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之一。
种苗培育需要注意水温、养分和光照等因素,以促进牡蛎的生长和发育。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清理养殖池和养殖网,保持水域的清洁和养分的充足,以确保牡蛎的健康生长。
最后,进行牡蛎的收获和销售。
在牡蛎生长到一定规格后,可以进行收获和销售。
在收获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牡蛎的完整性,避免损伤。
在销售过程中,可以选择直接销售给市场或者通过合作社、批发商进行销售,以获取更好的销售价格。
总之,牡蛎养殖的实施方案及流程需要从场地选择、基础设施建设、种苗培育、养殖管理到收获销售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安排,以确保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和牡蛎的优质产出。
希望以上内容对于牡蛎养殖从业者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牡蛎的养殖方法较多,随着养殖不断发展,新的养殖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涌现。
其中较常见的有插竹养殖、底播养殖、条石和立石养殖、垂下养殖等,而垂下养殖又分为栅架式、延绳式和筏架式。
以下是牡蛎的筏架式垂下养殖流程:
选择场地:选择无工业与生活污水流入、养殖密度低、水质优良的海域。
采苗:将固着蛎苗的贝壳用绳索串联成串,中间以10厘米左右的竹管隔开,吊养于筏架上。
或将固着有蛎苗的贝壳夹在直径3~3.5厘米的聚乙烯绳的拧缝中,每隔10厘米左右夹1壳,垂挂于浮筏上。
一般每绳长2~3米。
也可利用胶胎夹苗吊养。
养成:待生蚝长大,便移至较深处养殖。
注意防止触海底泥。
牡蛎自附着开始终生营固着生活,不能脱离固着物而自行移动,仅有启闭壳运动。
左壳固着,只有右壳能启闭张合运动。
并依靠右壳启闭运动进行呼吸、摄食、生殖、排泄等生活活动。
在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紧闭贝壳以度难关。
因此,养殖牡蛎的关键是选择适宜其生活的场地和附着基。
同时,应注意防止牡蛎过于密集,以免影响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