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之《荒原》分析共5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51 MB
- 文档页数:50
艾略特《荒原》解析在英国仍以“⽇不落帝国”⾃居之时,艾略特就独具慧眼地谱写了西⽅世界现代精神⽂明的“悲怆奏鸣曲”——《荒原》,他多视域、多层次地展现了⼀战后西⽅⼴阔的社会⽣活。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诗⼈将饱经战争蹂躏、哀鸿遍野的欧洲⼤陆,描绘成⼀⽚乌云蔽⽇、空⽓窒息、⽣命之⽔枯竭、情欲之⽕燃烧的⼴漠荒原,充斥着⼀个个死魂灵般的⿁魅世界:不仅是满⽬疮痍的现实社会的荒原,更是⼈们⼼⽬中的荒原,⼀座牧场。
《荒原》不仅是他本⼈,更是欧洲⼀战后普遍存在的悲观失落、迷惘空虚的异化社会情绪和异化社会⼼理的浓缩,表现出整整⼀代⼈对西⽅现状敌视沮丧情绪的极点。
01 诗歌结构:犹如⼀曲西⽅社会送殡的挽歌《荒原》全长432⾏,艾略特把浩繁的现代⽣活安放在远古神话提供的框架⾥,将长诗分为《死者葬仪》、《对弈》、《⽕诫》、《⽔⾥的死亡》、《雷霆的话》五章,颇似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五乐章钢琴奏鸣曲形式,最著名的如《悲怆奏鸣曲》,相对独⽴⼜彼此呼应,低回哀怨,恰似⼀曲西⽅社会送殡的挽歌。
《荒原》各章长短不⼀、节奏、重⼼、场景、说话⼈物各不相同,但⼜统⼀在总标题下;“圣杯传奇”与诗的布局,像⼀对⼀明⼀暗的平⾏结构,使⽆序的外表下呈现出潜存的秩序,内在结构完整⽽严谨,形成⼀部浑然⼀体的钢琴奏鸣曲。
由于《荒原》不是叙事,⽽是以各种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组成的主题变奏曲,诗中没有完整的圣杯故事,却处处有投影。
诗歌中每⼀暗⽰性形象都可构成⼀连串感性和理性的复合联想,使其隐喻的意象极具张⼒,为《荒原》提供了总体结构和象征语⾔,这就使《荒原》从⼀般的内容中突破出来,产⽣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效果,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与暗⽰⼒:赎救现代西⽅⽂明的衰落,只能期盼中世纪传说中圣杯神⼒的显现。
⽽且,艾略特在《荒原》的神话创意中,不仅把意义装载⼊全诗表述、圣杯隐现这⼀对明暗平⾏结构,⽽且把作品构织成⼀个由意象组成的表层结构、和⼀个由神话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破碎的提⽰,让读者掘出意象表层之下的真正含义。
简要分析艾略特的《荒原》中的宗教意识《荒原》是艾略特的诗作名篇之一,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
它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宗教哲学是艾略特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也是他主要作品的中心内容。
《荒原》写出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状态,是对战后西方文明走向迷惘和式微的高度概括。
1920年前后是人类自己也无法理喻的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彻底埋葬了人们心中的上帝。
对理性科学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望、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化生产中人被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一切,冲击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
伦敦坍塌了,巴黎毁灭了,美国变形了,就像昔日的庞贝城,人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除了一片荒原之外,什么也发现不了。
上帝存在便剥夺了世界的意义,上帝不存在则剥夺了万物的意义。
在这一片神秘莫测的荒漠面前,人们什么也不能理解。
在这个特定的时期,《荒原》应运而生。
“荒原”这个标题就源于神话之中。
在巴比伦、叙利亚、塞浦路斯和埃及等地就有关阿梯斯、阿童尼斯、奥西利斯的神话,他们都是人格化的繁殖神,产生于远古民族祈祷丰收的仪式。
他们的戏剧性经历可以引起四季更替及植物荣枯。
神氏健壮,尤其是他的性能力强盛,便导致植物繁荣;而当他受到伤害、性能力被破坏、或者死亡时,整个大地就会荒芜,冬季或旱季就会到来;而神复活,荒原就复生,万物随即重新繁盛。
魏登女士有关圣杯传奇中渔王的故事,实际上是古代繁殖神崇拜在教会压力下扭曲变形的文学形式。
《荒原》全篇主要讨论"死亡"的主题诗中弥散着死亡的烟雾,作者大量列举了神话故事中死而复生的故事,现实生活中虽死犹生的状态,在这些烟雾背后,作者给予读者一个明确的指导,当下社会的人们的精神已经毁灭,尽管肉身仍在,但那些充满肉欲的腐朽和罪恶必须被彻底清除。
人们只有经过宗教的洗礼,精神才会被净化,“荒原人”才能走出荒原,等到拯救。
《荒原》一诗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荒原》发表以来,尽管读者和评论界褒贬不一,但是它在西方诗歌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
《荒原》以万物枯死的荒原象征现代西方社会,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其惊世骇俗的社会批判意义,不容低估。
作为象征诗歌的经典之作,《荒原》在艺术上的创新更是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诗歌的发展。
《荒原》往往叫人感到晦涩难懂,其主要原因:一是象征意义过于隐晦,一是用典太多。
而象征与用典,也正是《荒原》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
《荒原》全诗434行,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对弈”;第三部分“火诫”;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雷霆的话”。
全诗的主要内容是写干旱之地赤地千里,没有水,长不出庄稼。
不但大地苦旱,人的心灵更加苦旱,人类失去了信仰、理想、精神空虚,生活毫无意义。
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广大青年对一切理想信仰均已破灭的思想境界。
《荒原》中贯穿着两个传说,一个是渔王的传说,是讲古代的渔王患了病,丧失了生殖的能力,导致他的国土干旱荒芜。
另一个是圣杯的传说,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酒杯,他当时举杯对门徒们说:“这是我的血,为赎众人的罪而流出来。
耶稣遇难时,他的门徒就用这个杯子接他的血。
后来,这个杯子变成了圣物,只要放进水,杯中就会出现一条银鱼,而且取出之后还会再自动出现一条,取之不尽。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正是对现代人这种虽生犹死的生活的描写,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
“四月是最为残酷的月份,荒地上生长着丁香,混杂着回忆和欲望,又用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
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
外国文学T·S·艾略特《荒原》主题浅析文/鹿佳妮摘要:《荒原》作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鲜明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对诗歌中的典故、意象进行解析,进而揭示诗歌的隐喻性主题。
关键词:《荒原》;隐喻性;现代主义;主题《荒原》是艾略特思想成熟的产物,也是确立诗人在西方现代诗坛上不可撼动地位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荒原》分《死者的葬礼》、《弈棋》、《火的布道》、《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五部分,全诗共433行,使用了七种文字(包括题辞)和大量典故,涉及35个古今作家的56部作品,且用典突兀,意象纷繁,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
[1]艾略特诗歌创作深受象征主义诗派影响,诗中充满大量隐喻性意象。
诗人坚持要将诗题掩埋在这些意象之内,似乎很怕读者一眼看穿诗歌的题旨,非要读者用尽所有智慧去解读不可。
但层层剥开这些带有隐喻性质的典故、意象,诗歌的主题就明白确切地显露出来了。
“荒原”无论作为一种景象还是一个意象,一望而知代表着一战后被摧毁或者受到重创的西方社会之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实况,一幅伤心惨目的无序、肮脏、贫瘠而混乱的图画,成了一时找不到出路、精神极度虚脱的“文明真空”的代称。
[2]一战过后,整个西方社会展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即信仰丧失与物欲横流,这也正是艾略特在《荒原》中所批判的。
首先是信仰丧失,这是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源头。
诗人强调的信仰指的是近代以来统治整个西方精神世界的理性精神。
如果说,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作者是手持正义之鞭,立于社会生活之上去鞭挞那些黑暗现实,那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中,这样神圣的正义之鞭消失了,尼采说“上帝死了”。
理性精神受到怀疑与冲击,以非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形成并蓬勃发展。
[3]于是,“理性陨落”、“信仰丧失”便成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普遍主题。
在《荒原》中,艾略特主要是通过《圣经》典故来批判、鞭挞、警示、劝诫生活在“精神荒原”中而全无信仰的“现代荒原人”的。
浅析《荒原》《荒原》是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典故存在,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
我组成员就《荒原》的典故和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
一、典故整理分析序言“我要死。
”引用古罗马佩特罗尼斯《风流韵事记》西比尔向主神奥丁预言了奥丁的双生子“光明”将被“黑暗”所扼杀之后,表示:“我要死。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四月……迟钝的根芽。
”引用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中最开头的几行诗:“当四月的甘露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沐灌了丝丝茎络,触动了生机,使枝头涌现出花蕾”。
“玛丽”: 1913年版,玛丽•拉里希伯爵夫人,前奥地利女王的侄女的回忆录,My past“人子啊,你说不出……”《旧约以西节书》中写道“他对我说,人子啊,你站起来,我要和你说话。
”又写道“在你们一切的住处,城邑要变为荒场,邱坛必然凄凉,使你们的祭坛荒废,将你们的偶像打碎,你们的目像被砍倒,你们的工作被毁灭。
”“枯死的树没有遮荫。
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旧约•传道书》说“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泼掉,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片来”“这块红石下有影子”:《旧约•以赛亚书》“必有一个人象避风所和避雨的隐密处,又象河流在干旱地,象大盘石的影响子在疲乏之地。
”“风吹得很轻快,吹送我回家去,爱尔兰的小孩,……”:瓦格纳的歌剧《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里一位水手所唱的情歌,特利斯坦是一位正直勇敢的骑士,在替自己的叔父康沃尔国王迎娶新娘伊索尔德时,两人误喝了“爱的迷药”,双双陷入爱河,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
“马丹梭梭屈里士,著名的女相士”:“千里眼”即是赫胥黎Huxley小说《铝黄》(Crome Yellow)中的一段幽默描写。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作者:徐强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4年第11期【摘要】艾略特是著名的英国诗人、批评家。
一九四八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荒原》被誉为现代诗的里程碑。
他的思想对整个西方世界及全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荒原》一诗中死亡意识占主导地位,诗的开篇便用死亡这个词在读者的心中激起波澜。
在他的诗中,死亡与复活是两大永恒的主题,在死亡之中又包含有对未来的憧憬。
艾略特调和了死与生、绝望与希望、现象与本质、神话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火与水等的两极对立,他让这些原本对立的东西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失去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地表达诗人的本意。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1.159 《荒原》是现代诗歌里程碑式的作品。
诗歌中堆砌了很多复杂的意象、让人感到难懂。
本人在初读诗歌时,感到十分迷茫,认为诗歌极其难解。
但是,我看了中外许多学者对诗人的诗歌的评价和解析之后,我了解了许多关于艾略特诗歌中隐含的深层意义。
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要从其写作背景入手,了解当时诗人生活的社会现状。
诗歌写于一战过后,那时整个欧洲都刚从残酷的战争中走出来,社会极度萧条,到处都是废墟与战争的残留物,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遭到了巨大打击。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荒原”一般,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当时的人们迫切想摆脱这种地狱般的生活,不断地追求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一、《荒原》中的“荒原”意象及其象征意义1.即将孕育出生机的“荒原”。
死亡与复活是《荒原》中的两大主题,“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
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诗开头就以死亡来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
诗中首先呈现出了大量的关于死亡的“荒原”意象。
随后写到了死亡与复活的轮回,讲到上帝在绝望中拯救了整个世界,孕育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赏析】艾略特《荒原》内容梗概全诗由5章构成。
第1章《死者葬仪》,标题出自英国教会出葬仪式。
死亡是这一章的主题。
诗歌在含混的意识中开场。
四月是残酷的季节,以记忆和欲望折磨着人们。
在玛丽的回忆中浮现出往昔的静好岁月,而如今面目全非:树已枯死,偶像已破碎,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大地一片荒凉。
女相士也为此感到困惑,她用纸牌给人算命,得到了死亡的预言,因为她找不到那“被绞死的人”——耶稣,于是人注定无法获得救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人群涌过伦敦桥,死亡已经毁坏了他们。
“我”想知道,复活是否为时不远?第2章《对弈》,标题出自英国剧作家托马斯·密德尔顿的同名剧作,本是一个淫乱故事,诗人取其意喻指现代人的道德堕落。
此章分两个场景。
在富丽堂皇的卧室里,一位上流社会的无聊贵妇正在胡思乱想,她渴望所谓的传奇爱情,以为传说中的翡绿眉拉就是一个典型,而这却是一个因淫乱而复仇的悲剧。
下一场景,在低等酒馆里,丽儿和女伴谈着私情、堕胎,如何对付退伍归来的丈夫。
两个地位不同的女性代表了社会普遍的堕落风气。
第3章《火戒》,标题出自佛教教义。
“火”有双重含义:是情欲之火,也是使人再生的净化之火。
这章以神话中具有穿透人内心力量的双性人帖瑞西士的视角来观察,发现“可爱的泰晤士”河畔已经不见了仙女的踪影,只看见公寓里一个女打字员和一个长疙瘩的青年有欲无爱的交合。
不可救药的精神颓败。
再生似乎已无希望。
第4章《水里的死亡》,“水”亦指泛滥的情欲。
女相士预言的腓尼基人之死在此章获得应验。
他是在欲望和金钱的漩涡中丧生的现代人的象征。
第5章《雷霆的话》充分展开了探索的主题。
诗人再次描绘了一幅荒原的景象:大地荒废,布满岩石,找不到一滴水。
水在这里被赋予再生的含义。
荒原通过三个意象展现:耶稣复活后去埃摩司的途中,而门徒看不见他的身影;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向空无一人的教堂;鱼王坐在岸上垂钓,“背后是那干旱的荒原”。
荒原是否能恢复生机?人能否获得拯救?一切都未知。
艾略特《荒原》隐喻研究摘要: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人物,他创作的诗歌往往包含大量的典故,看起来零碎而难懂,尤其《荒原》,更是达到了极致。
而这些典故无论从表层还是深层来看,都是通过隐喻作用支撑的。
隐喻不仅给诗歌以很好的暗示效果,更将整首诗作衔接了起来。
本文拟从《荒原》的隐喻入手,分析各个典故及其衔接,进而更好地领略整首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典故隐喻隐喻是从对一事物所熟悉的感知、情感中抽离出来,转而投射到与之有本质区别的另一物之上的临时性行为。
艾略特的诗学理论――“非个性化诗学”和“客观对应物”理论就是一种隐喻手段。
在他看来,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诗人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因此必须消灭个性,在诗歌创作中找到“客观对应物”,来表现主观情感。
寻找“客观对应物”的“非个性化”过程就是艾略特创作诗歌的隐喻过程。
这种隐喻在艾略特的《荒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荒原》发表于1922年,当时,一战结束,西方社会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衰败,新的价值观还未建立,人们对社会充满了绝望,就在这时,《荒原》出现了。
《荒原》共五个章节:《死者的葬礼》《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
诗人运用大量典故,既有传说、神话,又有但丁、莎士比亚等古典文学,还有佛教、《圣经》等宗教元素,甚至还包含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等相关信息。
这些典故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还通过各种隐喻承担着全诗结构。
一、《荒原》的隐喻研究《荒原》第一节《死者的葬礼》开头指出:“四月残忍,却长出了丁香;冬天大地虽然被雪覆盖着,死气沉沉,却给了球根以少许生命。
”这开头几句便暗示了全诗的整体基调:死亡与重生。
后面开始揭露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来到了斯丹卜基西……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到南方。
”诗中提到的都是欧洲贵族经常游玩的地方,这里的叙述者是“玛丽”,通过她支离破碎的回忆暗示出她内心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