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 格式:pdf
- 大小:867.57 KB
- 文档页数:9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情况下,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特征。
根据发生机制,将心力衰竭分为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根据起病快慢,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排血量的高低,分为高排血量和低排血量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诊断应包括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解剖异常及心功能状态。
对心功能的判断通常采用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法,但其主观性较强,亦缺乏定量指标。
而6min步行试验能较客观反映心脏功能状态,是测定受试者在6 min内可步行的距离。
美国学者将病人步行的距离划为4个等级:1级<300 m,2级为300~374.9 m,3级为375~449.5 m,4级>450 m。
级别越低,心功能越差。
达到3级与4级者,心脏功能接近或达到正常。
1病史要点1.1 心力衰竭症状1.1.1 咳嗽、呼吸困难于夜间或体力劳动后加重,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关键临床表现,初期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发展,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有时伴有喘鸣,称“心源性哮喘”。
病情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端坐呼吸,最严重时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1.1.2 水肿为右心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
特点为:①水肿发展较慢。
②水肿从下垂部位开始,遍及全身,可伴有胸、腹水。
③水肿为凹陷性。
④伴随症状:食欲不振、肝区胀痛、少尿。
1.2 诱因主要有:①感染尤其呼吸道感染。
②心律失常,最常见者为快速型心房颤动。
③劳累。
④输血或输液过多、过速。
⑤合并其他疾病如甲亢、贫血等。
2体检重点2.1 体位及呼吸状况。
双颊紫红提示二尖瓣狭窄。
水肿分布以下垂部位更显著。
2.2 头、颈部检查结膜是否苍白,口唇有无紫绀,颈部动脉或静脉搏动是否明显,颈部静脉有无充盈,肝颈静脉反流征是否阳性。
2.3 胸部检查双肺有无干、湿啰音,密度及分布;心前区有无局限性隆起,心尖搏动有无移位,心前区有无震颤,听诊心律、心率及心音有无异常,有无额外心音及杂音。
心衰的临床诊断标准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为了准确诊断心衰,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一系列的标准和指南进行评估。
下面将介绍心衰的临床诊断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临床症状。
心衰的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悸、胸闷等。
这些症状常常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体征。
心衰患者常常会出现心率不齐、心音增强、心尖搏动位移、颈静脉压力升高、下肢水肿等体征。
这些体征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手段来评估。
三、实验室检查。
心衰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生化指标、心肌标志物、电解质、肾功能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四、心电图。
心衰患者常常会出现心电图异常,如心律失常、ST段改变、T波改变等。
心电图是诊断心衰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五、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是否受损,对心衰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六、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心脏核素显像、心导管检查、心脏磁共振等辅助检查,以全面评估心衰患者的病情。
七、心衰的分级。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将心衰分为不同的级别,包括心衰的分级、分期等,这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心衰的临床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估。
只有准确诊断,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希望临床医生和患者能够重视心衰的诊断和治疗,共同努力,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厦门儿童医院 黄湘晖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下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体征。
o心动过速:婴儿心率>160次/分,学龄儿童
>100次/分,是较早出现的代偿现象;
o第一心音低钝,重者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是由于心室突然扩张与快速充盈所致,提示严重心功能不良;
o外周灌注不良,脉压窄,部分患儿出现四肢末梢发凉、交替脉,是急性体循环血流量减少的征象。
o呼吸急促:重者有呼吸困难及发绀。
婴幼儿以呼吸困难和喂养困难为主要表现,呼吸频率可达60~100次/分;o肺部啰音:肺水肿、肺泡渗出可闻及湿啰音;
o泡沫血痰:肺泡或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婴幼儿少见。
o肝脏肿大:肝大是体循环淤血最早、最常见的体征。
o颈静脉怒张:可见颈外静脉膨胀,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o水肿:小婴儿水肿常为全身性,眼睑和骶尾部较明显,体重较快增长。
1 安静时心率增快,婴儿>180次/分,幼儿>160次/分。
2呼吸困难、青紫突然加重,安静时呼吸达60次/分以上。
3肝肿大,达肋下3cm以上或在密切观察下短时间内较前增大。
4 心音明显低钝或出现奔马律。
5 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而不能用原有疾病解释。
6 尿少、下肢水肿,排除营养不良、肾炎、维生素缺乏等原因。
上述前4项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Thank you!。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cardiacinsufficiency)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长时间负荷过重、心肌损害、收缩力减弱引起心排血量(即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循环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体(或肺)循环静脉系统淤血,而动脉系统和组织血流灌注不足。
【诊断提示】1.左心衰竭(1)疲劳、乏力:此为早期表现,一般体力活动即感疲劳乏力(即运动耐量降低)。
(2)呼吸困难:为最常见的症状,初始表现为缓进性劳力性呼吸困难,逐渐发展为休息时呼吸困难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哮喘样发作、端坐呼吸等。
(3)咳嗽与咯血:咳嗽是左心衰竭的主要症状之一,有时是心衰发作前的主要表现,尤其是在体力活动或夜间平卧时易出现。
严重的肺淤血、急性肺水肿及伴肺梗死时可出现咯血。
(4)急性肺水肿: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伴有大量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对称性布满湿啰音及哮鸣音,是左心衰竭最严重的表现。
(5)体征可有心脏扩大、血压下降、脉速、心动过速、心尖部舒张期奔马律、P₂亢进、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双肺底部湿啰音,重者全肺布满湿啰音和(或)哮鸣音。
(6)X线检查可见左心扩大、肺淤血、肺纹理增粗,急性肺水肿时可见肺门向肺野呈蝶形的云雾状阴影。
2.右心衰竭(1)单纯右心衰竭多由急性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所致。
(2)体循环淤血临床表现,如右上腹胀痛、沉重感、腹胀、食欲差、恶心、呕吐、少尿、夜尿相对增多等。
(3)体征:四肢发绀、颈静脉怒张、脉压降低或奇脉、右心增大、剑突下可见明显搏动、肝大,有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胸腔积液、腹水、全身水肿。
(4)静脉压增高:肘静脉压超过1.4kPa(14cmH₂O)。
(5)X线检查:心影增大,上腔静脉增宽、右房、右室增大,可伴有双侧或单侧胸腔积液。
3.舒张期功能衰竭(1)常见病因为冠心病、肥厚型和限制型心肌病、高血压病、心肌间质纤维化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一种心脏病,其特点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良。
为了正确诊断和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医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鉴别诊断,并且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一、鉴别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其他心脏病有一些明显的区别,以下是常用的鉴别诊断方法:1.临床症状和体征: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气促、乏力、浮肿、咳嗽等,而体征上常见的包括颈静脉怒张、肺湿啰音、下肢水肿等。
2.心电图(ECG):ECG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ECG常出现心房扩大、心室肥厚、心律失常等异常表现。
3.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收缩功能、心脏瓣膜病变等。
4.心脏核素显像:心脏核素显像是一种血流灌注显像技术,可以评估心肌的血供情况。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核素显像通常表现为心肌灌注不均匀和缺血区域。
二、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见方法,其中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等。
利尿剂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缓解水肿症状;血管扩张剂可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对于改善心脏功能和延缓病情进展也起到积极作用。
2.生物心脏辅助装置(VAD):对于一些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可能不佳,此时可考虑应用生物心脏辅助装置。
VAD可以提供辅助泵力,帮助心脏泵血并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3.心脏移植:对于治疗无效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最后的选择。
心脏移植可以替换掉功能不好的心脏,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
4.改善生活方式: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需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血压、减少钠盐摄入、适量运动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有哪些,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粉红色泡沫样痰、端坐呼吸、第三心音奔马律、心排血量增多、心肌营养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有什么症状一、症状一、症状根据心衰发生的基本机制可分为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衰和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
临床上根据病变的心脏和淤血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心衰,其中以左心衰开始较多见,以后继发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衰,单纯的右心衰较少见。
现将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衰和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的表现,分别予以讨论。
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以缓进型多见。
1、左心衰竭症状左心衰竭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1)疲劳、乏力:平时四肢无力,一般体力活动即感疲劳乏力,是左心衰竭的早期症状。
(2)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时较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为肺淤血和肺顺性降低而致肺活量减少的结果。
呼吸困难最初仅发生在重体力劳动时,休息后可自行缓解,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
随着病情的进展,呼吸困难可出现在较轻的体力活动时,劳动力逐渐下降。
有的则表现为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通常入睡并无困难,但在夜间熟睡后,突然胸闷、气急而需被迫坐起。
轻者坐起后数分钟可缓解,但有的伴阵咳,咳泡沫痰,若伴有哮喘,可称为心源性哮喘,重者可发展为肺水肿。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平卧时静脉回流增加,膈肌上升,肺活量减少和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左心衰竭严重时,患者即使平卧休息也感呼吸困难,被迫取半卧位或坐位,称为端坐呼吸,由于坐位时重力作用,使部分血液转移到身体下垂部位,可减轻肺淤血,且横膈下降又可增加肺活量。
(3)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水肿是指血浆渗入到肺间质,随后渗入到肺泡内,影响到气体交换,而引起的呼吸困难、咳嗽、泡沫痰等综合征。
由心脏病所致的急性肺水肿,称为“心源性肺水肿”,它是肺水肿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类型,此处所讨论的均指心源性肺水肿而言。
心源性肺水肿的常见病因为急性左心衰竭,可因急性心肌梗死、乳头肌断裂、风湿性心瓣膜病、恶性高血压、急性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伴左室流出道梗阻、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及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等引起。
充血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在足够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使心输出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因而出现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的病理状态。
根据心衰起病急缓,分为急性心衰及慢性心衰两种类型。
根据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又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
心衰的心脏内病因多为先天性心脏病,其次为病毒性或中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及风湿热、心糖原累积症等;心脏外病因多为重症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贫血、维生素B缺乏症等。
【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安静时心率加快,婴儿>180次/分,幼儿>160次/分,不能用发热或缺氧解释。
2.呼吸困难,安静时呼吸突然加快>60次/分。
3.肝大达肋下3cm以上,或短时间较前迅速增大,不能以横膈下降等解释。
4.心音低钝,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心脏扩大。
5.突然发生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皮肤苍白或发灰,不能用原有疾病解释。
6.尿少或无尿,颜面及下肢水肿,已排除营养不良、肾炎、维生素B 缺乏等原因。
具有上述第1~4项,伴或不伴第5或第6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二)儿童心功能分级诊断引自200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组《小儿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建议》。
1.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2.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时无不适,但一般活动可引起疲乏、心悸或呼吸困难。
3.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一般活动即出现上述症状。
4.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心衰症状,并在活动后加重。
【治疗方案】主要引自 2006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组《小儿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建议》。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将枕头垫高,小婴儿可抱起,下肢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
吸氧。
水肿严重者应限制水、钠摄入,控制静脉补液量,婴儿入量每日60~80ml/kg,年长儿每日40~60ml/kg,24小时内均匀给予。
烦躁者可应用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等镇静剂。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因而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的需要,同时静脉回流受阻,静脉系统瘀血,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
根据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由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代偿和失代偿期大多有各器官阻性充血(或郁血)的表现,因而通常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e failure),或简称心力衰竭。
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一般归属于中医“心悸”、“怔忡”、“水肿”、“喘症”、“痰饮”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 慢性心力衰竭常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以下简称高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以下简称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心肌病、心肌炎、肾炎等,较少见的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贫血、脚气病、动静脉瘘等。
左心房衰竭常见于严重的二尖瓣狭窄。
右心衰竭多因左侧心衰引起,而单纯右心衰竭多由急性或慢性肺心病所致。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诱因有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血压增高、心律失常、输液过快或过量、妊娠或分娩、洋地黄过量或不足等。
2.病理 早期通过各种代偿机制,包括根据Frankstar-ling定律的内在反射机制,即当心排血量减少导致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心脏扩大时,使心肌细胞伸张增加,在适当范围内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加;通过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地兴奋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外在后备机制;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整血容量;通过心房由于内压的增高被牵张而释放出的心钠素(又称心房肽),对抗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产生利尿和扩张血管作用;以及心肌细胞肥大、心脏扩大等一系列代偿机制,使心排出量尚能满足机体需要称代偿期。
后期即使通过充分代偿机制亦不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心脏不能正常地排出从大静脉回流的血液,静脉系统瘀血,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由各种病因使心脏舒缩功能减退,表现为休息或正常活动下,心搏出量不能满足周身循环及组织代谢需要,出现肺静脉淤血、体静脉充血及机体组织代谢缺氧等临床症状,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危重急症。
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重症肺炎、急性肾炎等。
【诊断提示】1.病史有先天或后天性心脏病、肾炎、重症呼吸道感染和贫血、维生素B₁缺乏等病史。
2.临床表现(1)发病急,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青紫,咳嗽,咳血性泡沫痰,呼吸急促及表浅,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肺底湿啰音,拒食、喂哺困难等肺循环淤血表现。
(2)颈静脉怒张,肝脏进行性增大,肝颈反流试验阳性,颜面、眼睑等部位水肿、尿量减少等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3)心率增快,心尖区第1心音减低和奔马律、心脏扩大等心功能减低的表现。
3.诊断标准具备以下4项考虑为心力衰竭。
(1)呼吸急促:安静时,婴儿>60次/min,幼儿>50次/min,儿童>40次/min。
(2)心动过速:心率,婴儿>180次/min,幼儿>160次/min。
(3)心脏扩大(体检、X线或超声心动图证实)。
(4)烦躁,喂哺困难,体重增加,尿少,水肿,多汗,青紫,呛咳,阵发性呼吸困难(2项以上)。
具备以上4项加以下1项,或以上2项加以下2项可确诊心力衰竭。
①肝大:婴幼儿在肋下≥3cm,进行性肝大或伴触痛者更有意义。
②肺水肿。
③奔马律。
4.其他严重心力衰竭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治疗措施】1.病因治疗重视病因的治疗,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因。
2.一般治疗休息,必要时给予镇静药。
低盐饮食,少量多餐,每日液体入量1000~1200ml。
用氧。
半坐位,床头抬高15°~30°,勤翻身或变换体位等。
3.洋地黄制剂应用首选地高辛,必要时使用毛花苷C。
(1)地高辛。
①洋地黄化法:口服剂量<2岁0.04~0.06mg/kg;>2岁0.03~0.04mg/kg;新生儿、早产儿0.025~0.03mg/kg。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在充足的回心血量的前提下,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周身循环和组织代谢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一、病因有心血管因素和非心血管因素两种。
1.心血管因素包括容量负荷过重,如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心肌收缩力减弱,如心肌炎;梗阻性病变,如心瓣膜狭窄、主动脉狭窄。
2.非心血管因素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贫血、脓毒败血症、甲亢、维生素B1缺乏、电解质紊乱及缺氧等。
二、临床表现年长儿与成人相似,主要表现为乏力、气急、食欲减退、多汗、腹痛、咳嗽、尿少和水肿。
体检可见肤色苍白、颈静脉怒张、心脏扩大、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奔马律、呼吸急促,重者端坐呼吸,肺底部可闻及湿哕音,肝脏肿大有压痛,肝颈反流试验阳性。
婴幼儿可有喂养困难、烦躁多汗、哭声低弱、肝肿大、肺部闻干哕音或哮鸣音,而颈静脉怒张、水肿等体征不常见。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被定义为心脏未能达到血液循环的负担,且表现为心脏功能和心绞痛等衰竭症状。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类常见的心脏病,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就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标准除了根据临床表现外,还包括一系列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通常情况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通过诊断最为困难,因为有时候症状不会表现出来,而且临床显示可能会模糊不清,没有明显的病变特征。
首先,体检及血液检查可以用于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
通过体检,医生可以发现患者是否存在疾病,如低血压,心率加快,心力衰竭和水肿等情况。
其次,做血液常规检查,可以发现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抗心衰抗体,可以指导其他检查结果查找病因。
此外,为进一步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还可以使用心脏超声或运动脉窦灌腔检查、核磁共振和心电图来查明患者的心脏状况。
心脏超声检查可用于诊断心功能减弱,影像可以显示是否有心室肥厚和心肌破坏,还可以查明心脏是否有异常。
而运动脉窦灌腔可视化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瓣膜或主动脉环狭窄所引起的心功能障碍。
核磁共振可查看心肌组织的情况,心电图可以看到心脏的电信号。
上述检查结果可以帮助临床人员准确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并精准地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以上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至关重要。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下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体征。
o心动过速:婴儿心率>160次/分,学龄儿童
>100次/分,是较早出现的代偿现象;
o第一心音低钝,重者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是由于心室突然扩张与快速充盈所致,提示严重心功能不良;
o外周灌注不良,脉压窄,部分患儿出现四肢末梢发凉、交替脉,是急性体循环血流量减少的征象。
o呼吸急促:重者有呼吸困难及发绀。
婴幼儿以呼吸困难和喂养困难为主要表现,呼吸频率可达60~100次/分;o肺部啰音:肺水肿、肺泡渗出可闻及湿啰音;
o泡沫血痰:肺泡或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婴幼儿少见。
o肝脏肿大:肝大是体循环淤血最早、最常见的体征。
o颈静脉怒张:可见颈外静脉膨胀,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o水肿:小婴儿水肿常为全身性,眼睑和骶尾部较明显,体重较快增长。
1 安静时心率增快,婴儿>180次/分,幼儿>160次/分。
2呼吸困难、青紫突然加重,安静时呼吸达60次/分以上。
3肝肿大,达肋下3cm以上或在密切观察下短时间内较前增大。
4 心音明显低钝或出现奔马律。
5 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而不能用原有疾病解释。
6 尿少、下肢水肿,排除营养不良、肾炎、维生素缺乏等原因。
上述前4项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Thank you!。